摘要: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核心力量,担负着“领头雁”角色任务。近年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也面临着来自现实的制约。需进一步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的年轻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需加强对中西部和偏远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政策倾斜,全面提高农村基层党建水平;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政策执行能力,更好地服务联系基层群众,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切实担负起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职责使命。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基层党组织;党组织带頭人;使命
作者简介:李卓,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邮政编码 100084)
中图分类号:D26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359(2023)03-0058-05
乡村振兴是党中央对农村工作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解决当前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完成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党的中心任务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在实施全面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农村基层党组织被赋予了新的使命任务。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者角色
“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基层党组织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组织者、推动者、实施者,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心骨”。[1]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2]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党和国家发展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赋予农村基层党组织新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关键”。[3]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振兴的方向引领者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4]是贯彻落实党在农村地区各项工作部署的战斗堡垒。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党组织体系的神经末梢,能够及时把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的政策、方针和要求及时有效传导到乡村基层,督促和引领乡村振兴朝着中央既定的政策轨道和发展方向前进,保证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具有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地位,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振兴的组织动员者
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党的全面领导和提升村级党组织的组织能力。[5]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6]基层党组织是党密切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农村基层党组织具有“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7]基层党组织是凝聚广大人民群众的关键,能够通过组织、宣传、动员等方式,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乡村振兴工作中来,形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三)农村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振兴的政策执行者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最终执行者,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走好“最后一公里”的关键。[8]在乡村振兴中,基层党组织能够通过对党的政策的解读和宣传,引导群众正确理解和把握党的路线方针和优惠政策。同时,基层党组织长期扎根于基层社会发展和社会治理的实践,能够针对乡村的具体特点和问题,制定出符合当地实际的振兴规划和方案,将中央和地方的政策落到实处。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基层党组织可以通过搜集信息、反馈意见等方式,将执行效果及时反馈上级组织,保证政策的有效性和适应性。
(四)农村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振兴的发展推动者
推动乡村社会发展是乡村振兴过程中基层党组织最重要的使命。农村基层党组织具有领导和推动农村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的职责任务。[9]基层党组织可以通过组织听取村民意见、多方协商等方式,制定出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发展规划,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指导和保障;也可以推动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在乡村发展中寻找新的突破口和发展路径,推进乡村改革、创新和发展;也可以发挥服务保障功能,为乡村发展争取上级政府的技术、资金、政策支持。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引领作用
面临的现实制约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关系乡村振兴战略成败。本文使用中山大学社会科学调查中心2018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2018)——社区调查数据,对我国现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现状、问题以及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的特征进行量化描述研究,描绘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整体面貌。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目前,我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对服务农村社区居民日常生活,提升农村治理现代化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也存在一些问题。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1.部分村庄党员人数占常住人口数比例偏低。从党员的绝对数来看,平均一个村有68名党员。其中,党员人数最少的村只有1名,最多的村有354名。由于党员的绝对数与农村的人口规模有关,计算党员数量与对应村庄的常住人口数量的比例后发现,该比例的平均值为0.03,意味着平均每100个常住人口中有3名党员。其中,党员与常住人口规模比例最小的村庄该比例只有0.0002;党员与常住人口规模比例最大的村庄该比例为0.14。去掉比例最高和最低10%的极端值后,各村平均每100个村民中党员的数量为1~14人,标准差为2.3,村庄之间的差异仍然较大。距离县城较近的村庄,党员人数与常住人口规模的比例较高(3.1%),距离较远的村庄党员人数与常住人口规模的比例低(2.8%),达到了统计显著性水平(F=3.46,P=0.033)。
2.部分村庄党组织发展党员的积极性不高。从发展预备党员的情况来看,2018年有218个村庄发展预备党员的人数在3名及以下,占93.97%。其中,有24.36%的村庄在当年没有发展预备党员;6.03%的村庄发展预备党员的数量在3名以上,占比相对较小。从预备党员转正的情况来看,2018年,绝大多数村庄转正的党员数在3名及以下,占比达96.96%,只有3.04%的村庄转正党员人数在3名以上。
3.部分村庄党组织开展组织活动不够规范。2018年,各村平均开展党组织活动的次数在10次左右。有75个村庄开展党组织活动的次数在5次及以下,占样本量的33.19%,甚至有少数村庄在该年度没有开展任何党组织活动;超过一半的村庄(54.42%)开展党组织活动的次数在10次以上。可见,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基层党组织生活比较活跃,能够积极开展党建相关活动,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组织力。但是,部分农村党组织活动的开展次数较少,有些村庄没有严格落实党的“三会一课”制度,党组织活动的规范化建设亟待加强。
4.多数村庄党组织党建活动经费较少。197个村在2018年平均党建支出费用为2.74万元。其中,多数村庄的党建支出在1万元及以下,占比61.93%;超过20%村庄甚至为0。党建支出费用在1万元至5万元的村庄有55个,占样本量的24.37%;党建支出在5万元以上的村庄占样本量的9.64%。总体上看,各村的党建支出费用相对较低。党建支出费用在区域之间的差异较大,东部地区村庄的党建支出费用高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F=94.95,P<0.000),这与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以及村庄能够获得的经费多少有关。
5.部分村庄未实现党组织书记与主任“一肩挑”。2018年,只有78个村庄实现了村党支部书记同时兼任村民委员会主任,占样本量的33.19%。其中,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农村书记主任“一肩挑”的比例最高,分别为40.00%和40.32%,西部地区的村庄实现书记主任“一肩挑”的比例为14.06%,且三者之间的差异达到了0.01的统计显著性水平(χ2=13.57,P=0.001)。“推动村党组织书记通过选举担任村委会主任”于2018年中央1号文件首次提出。这是新形势下党中央对农村基层自治工作作出的一个新的重大决策,有利于加强党对基层组织的领导和“两委”班子的团结。近年来,随着农村地区村“两委”换届工作的开展,农村地区书记主任“一肩挑”现象更加普遍。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的特征与短板
作为本村乡村振兴第一责任人,以党支部书记为代表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是村庄经济社会发展直接的推动者和组织者,是党的方针政策在农村的一线执行人,其综合素质对基层党组织作用的有效发挥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通过数据分析发现,目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存在年龄偏大、学历不高、缺乏管理经验等问题。党组织带头人的特征分布情况具体如表2所示:
1.部分村庄党支部书记的年龄偏大。从性别来看,村庄党支部书记以男性为主,占93.48%;女性担任村庄党支部书记的比例较低,仅占6.52%。从年龄来看,村庄党支部书记的平均年龄为50.17岁。其中,年龄最小的党支书28岁,年龄最大77岁。35周岁及以下的青年人担任党支部书记的村庄只有12个,占样本容量的5.22%;党支部书记年龄在50岁及以下的村庄占一半,占比50%;党支部书记年龄在60岁以上的村庄,占7.59%。由此可见,我国农村党支部书记年龄结构偏老龄化。
2.多数村庄党支部书记的学历较低。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党支部书记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约为11.98年。其中,受教育年限最短的是6年,最长的为16年。其中,党支部书记的学历为本科及以上的村庄仅占样本量的6.52%;党支部书记学历为初中或中专、高中、大专的村庄,占比超过92%。从区域差异看,东中西部的农村党支部书记的学历层次存在显著差异(χ2=21.59,P=0.006)。其中,东部地区农村党支部书记的学历程度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区,尤其是具有大专、大学及以上学历的党支部书记所占比例更高。
3.多数村庄党支部书记缺乏企业管理经验。从企业管理经验来看,只有30.43%的村庄,党支部书记拥有企业管理经验;69.57%的村庄,党支部书记没有企业管理经验。这一分布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χ2=6.76,P=0.034):东部地区的村庄党支部书记拥有企业管理经验的比例为33.60%,明显高于中部、西部地区的村庄(30.26%、12.00%)。
4.部分村庄党支部书记不在村居住。从各村党支部书记任职的时长来看,所调查村庄党支部书记的平均任职时长为7.61年;少数村庄党支部书记任职尚不满1年,任职时间最长的为35年;大部分村庄的现任党支部书记任职时间在10年及以下,占样本量的73.45%。从居住情況来看,大多数村庄的党支部书记居住在本村,占样本量的71.30%;但是,也有一部分村庄的党支部书记不在本村居住,占样本量的28.70%。
三、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
引领力赋能全面乡村振兴的建议
目前,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党在农村的工作重心向全面乡村振兴转变,工作任务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不断增加农村收入转变,[10]国家在农村地区的治理意图更加多样,[11]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组织带头人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为满足和适应新的发展任务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组织带头人提出的新要求,以更好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本文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结构
基层党组织是全面乡村振兴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党员队伍的年龄、学历和能力结构是否合理,关乎乡村振兴过程中党组织功能是否有效发挥。要严格按照《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十六字总要求,及时吸纳政治意识强、理想信念坚定、自身素质高的积极分子加入党组织,尤其是注重联系和培育学历高、品行好、能力强的年轻人,建立一支年龄梯队衔接有效、学历程度高、个人综合素质强的基层党员队伍,保证基层党组织的生机与活力。同时,根据村庄人口规模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科学确定党员与农村常住人口规模的比例,把每一位党员服务和联系群众的数量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以更好联系和服务农民群众。
(二)创新党建工作机制,提升农村基层党建水平
完善的党建工作制度是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常态化的重要保证,要以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目标,不断创新党建工作机制,提升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水平。要贯彻落实党中央和上级党组织统一安排部署,严格按照党内规章制度要求规范开展农村党建工作;要结合村庄发展需要和工作实际,把党建工作与村庄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以党建促发展、促服务。例如,通过建立和完善村民议事协商、党支部和党员民主评议等举措,推进党组织规范化建设;实施村干部坐班制度,优先选拔、任命和使用那些平时居住在农村,对村务了解程度高的党员干部,切实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与农村居民之间的血肉联系,提高党员干部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三)引才和育才相结合,强化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也是未来农村基层党组织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对象。一方面要及时吸纳优秀人才进入农村基层党员队伍,尤其是鼓励那些年轻的、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年轻人返乡创业,不断把那些外出务工经商经验丰富、眼界开阔和具有桑梓情怀的农民工吸收进党组织,培育和使用好农村新乡贤群体,充实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后备力量。另一方面要发挥好党组织凝心聚力的作用,善于用好党内党外以及村庄内外各类人才,注重从“引人”向“引智”转变。比如那些居住在城市,从事乡村发展研究、农业技术科研以及农产品经营管理工作的各类人才,可以通过聘用为人才顾问、进行技术咨询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对于那些返乡创业就业意愿不高的农村大学生及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密切加强与他们的联系,依托他们与家乡的情感纽带,建立起乡村-城市之间的连通网络,获取智力和投资支持,也可以借助其人脉优势扩展乡村发展的社会资本和资源网络。
(四)深入实施头雁工程,选好配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
要选好和配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带头人,鼓励具有经营头脑和企业(工厂)管理经验的专业人士加入党组织并担任农村党支部书记或集体企业负责人。通过职业培训教育等措施,加强对农村基层党组织成员和带头人发展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党支部书记带领农民发家致富的本领和能力。要选派一批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基层工作经验丰富、善于做群众工作的第一书记,持续做好对农村基层党建和村庄发展的帮扶工作,切实让农村党支部书记成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带头人、领头雁。
(五)强化资源政策倾斜,补齐中西部和偏远地区农村党建短板
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政资源的限制,中西部以及偏远地区的农村是目前我国基层党建的洼地,而这些地区又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和难点区域,急需依靠坚强有力的党组织带领和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应从宏观上强化对这些地区的财政资源和政策倾斜,保障农村基层党建经费投入,按照地区财政收入水平合理划拨,建立党建活动经费与地方财政收入同步增长的长效工作机制,夯实农村党建的物质基础。同时,在城乡、区域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与城市社区党组织的交流互助工作,尤其是做好对偏远落后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结对帮扶,加快补齐这些地区农村党建工作的短板,不断提升中西部以及偏远地区农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发展力和战斗力,切实担负起引领和赋能全面乡村振兴的职责使命。
参考文献:
[1]陈玉霞.“三笔连书”精描细绘乡村振兴“斑斓画卷”[EB/OL].https://tougao.12371.cn/gaojian.php?tid=5035950.2023-02-23.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
[3]推动农村基层党建全面进步整体提升为农村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综述[N].大众日报,2021-06-08.
[4][9]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N].人民日报,2019-01-11.
[5]尤琳,魏日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提升村级党组织组织力研究[J].社会主义研究,2022(1).
[6][7]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8-02-05.
[8]古天姣,羅静.基层党组织引领乡村产业发展的内在优势及实践路径——以吉林省为例[J].行政与法,2023(4).
[10]杨群红.新型农村社区党组织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州学刊,2022(8).
[11]韩鹏云.党建引领下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22(2).
(责任编辑 胡爱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