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播语境下中国早期电影的美学历程

2023-08-13 16:46李旭
传媒 2023年14期
关键词:民族性美学文化

李旭

在全球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的今天,电影不仅成为一门具有复杂特性的艺术,更成了全球化格局下学界重要的研究对象。目前,文化传播语境下的电影发展呈现出多元融合的发展态势,电影美学研究亦呈现出不同文化背景、研究路径的碰撞与冲突。随着“重写电影史”的兴起,许多学者将目光转向对中国早期电影的考察。由罗琳撰写的《文化传播视域下中国早期电影的视觉美学》一书,在充分认识电影美学研究意义和价值的基础上,将中国早期电影视觉风格的变化置于文化传播语境这个更大的背景中进行审视,其通过对中国早期电影文本进行全新阐释,详细梳理了中国早期电影在视觉美学上的延续与变化。

结构清晰、内容详实。全书共分为五个部分,通过分析好莱坞电影与中国、电影空间与视觉美学,为本书构建了研究基础理论框架。作者从20世纪初中国早期电影美学风格发展的初创期(20年代初)、发展期(20年代中后期)、黄金期(30年代)三个阶段进一步阐述了中国早期电影的视觉美学风格的演进路径。在理论研究层面,本书对中国早期电影的空间进行重新诠释,试图呈现中国早期的电影在外国电影文化冲击和政治环境、本土文化、受众市场以及个人艺术理想的多重影响下,是如何组织、安排和表现空间的。在实践意义层面,本书为中国早期电影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引起更多学者对电影视觉美学研究的关注。此外,本书的研究成果也对广受好莱坞电影风格影响的中国电影业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具有可行性的對策和建议:意识到电影视觉风格民族性的重要意义。

创新性的研究视角。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每时每刻都对中国电影美学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本书打破了其他传统的基于叙事或空间政治学的电影研究思路,通过让电影美学的研究重返电影本身,从视觉的表现形式来阐释电影中的“舞台式空间”,并以此为基点来对中国早期电影的视觉特点进行系统研究。以这种新的视角阐释中国早期电影文本,梳理中国早期电影在视觉上的延续和变化,这种新的视角即本书的创新之处。

体系化的研究理论。优秀的学术研究不仅要具备系统的学理框架,丰富的数据材料,更要有牢固的、体系化的理论方法。本书以贡布里希的“图式与矫正”和大卫·波德维尔的“电影诗学”为基础搭建理论研究框架。此外,由于早期电影在空间视觉呈现上除了每个时期可能存在的明显变化外,在同一时期内部基本是相似的,即贡布里希所说的“图式”,其主要的差别可能更多地来自细节,即贡布里希说的“矫正”。因此,细节上的差别能够体现出中国早期电影视觉呈现上的延续和变化。本书为使研究更加细致,将法国艺术史学者达尼埃尔·阿拉斯在对古典绘画研究中所采用的细节研究法,运用到对部分中国早期电影的微观考察中,力求从细节上来分析中国早期电影空间的视觉特点,以及它所体现出来的美学意义。

民族性的研究内容。事实上,电影自诞生以来就具备了大众传播媒介的属性。电影不仅是以各种思想、不同的艺术形式展示的主要手段,也是一个民族发展历史的影像化呈现。本书将中国早期电影视觉风格的变化置于文化传播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正是由于在中国电影美学风格的初期发展过程深受好莱坞电影所影响,在此过程中,中国电影的美学也孕育了一定的民族性特征。时至今日,中国电影的美学虽然借鉴于好莱坞美学的风格,但是随着电影表达方式的逐步完善与电影美学的不断成熟自觉,中国电影美学逐渐形成自身独特的风格,即兼容国际性表达与民族性特色。本书的重点在于针对电影文本细读层面的剖析,于细微处建构文化传播对电影美学的影响,以期为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及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提供借鉴和参考。

作者单位 北京电影学院视听传媒学院

【编辑:李栋】

猜你喜欢
民族性美学文化
仝仺美学馆
既有民族性 又有世界性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盘中的意式美学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纯白美学
“妆”饰美学
论工笔重彩画的民族性
论传统雕塑的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