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杨丹萍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中学英语阅读教学强调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挖掘他们的学习潜力,让他们能够熟练地掌握和应用英语知识。在初中英语课堂上采用任务的方法,能使课堂上的语言理论性知识向实践性知识转变,并能使其真正发挥教育作用。为了达到英语阅读的目的,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有针对性的、可操作的、可实施的、能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任务教学法,以实现英语阅读教学的目标。
英语是世界各国进行信息交流的主要手段,因此,英语的教学问题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语言的学习中,听力、阅读、口语、写作是最基本的四种技能。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阅读作为一种主要的语言输入手段,一直以来都是英语教学的重点。目前,部分中学英语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阅读方式,即对词汇进行解释,对文本进行翻译,让学生朗读、背诵文本。这一教学方式过分强调语言的形式,强调考试的技能,却忽略了对阅读文本的分析,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善于动脑筋,无法获得更多有用的知识。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的阅读水平和教育目标联系起来,使他们喜爱读书,养成好的读书习惯。与常规的教学方式相比,任务教学法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阅读热情,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在活动中的学习,使学生更具有灵活的思维,学习效果更加显著。
任务教学法是以特定的任务引导学生完成学习过程并达到相应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一般操作流程是:教师课前充分研析教材,分析学生实际,然后根据教学内容、目标等设置相应的任务,课堂上以任务驱动学生的学习行为,让学生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完成课堂学习活动。任务教学法实施过程中,任务是关键,即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做一些特定的工作。因此,任务制定人需要让任务执行人清楚具体内容和怎么执行,而任务执行人需要按要求积极实施。基于此,在使用任务教学法的时候,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如何用不同的方法去完成任务,并对不同的方法进行试验,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相关的理论知识,而且达到了任务目标。
在任务教学法中,任务的真实性是指要尽量接近学生的真实生活,要和学生的亲身经历紧密相连,这既能够激发他们的感情,又能够为新知识的导入打下良好的情绪根基,还能够让他们认识到英语是一门实用的、能够被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的学科。所以教师在设定英语学习任务时,要注意充分了解学生的生活,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拟定任务题目,确保每一个学习任务都基于学生经验中的“真实”而进行。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关注他们的发展需求。在教学任务的设计中,首先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重视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要综合考虑不同学生的需求,把握他们的特点,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完成他们所接受的任务,展现出自己的优势。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前期的作业设计要为后期的作业做好铺垫,后一步的任务应与前一步的任务相适应,使学生在教学中逐步完成任务。在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时,教师应遵循输入在前、输出在后的原则,先输入学习材料打下基础,然后重构框架,最终输出结果。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理清思路、稳步推进,有效达到教学目的。
任务教学法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首先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这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其次,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更好地控制教学进程。任务教学法以任务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时刻关注学生的活动和学习情况。这样可以有效地控制课堂进程,提高教学效率。最后,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是一门世界通用语言,世界各国都在使用英语进行交流和沟通,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地多用英语进行交流和沟通。
由于班级的规模较大,一些作业任务并不适合所有的学生参与,这样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热情。阅读活动需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独立探究和协作研究,如果人数太多,就会造成学生不能按时完成预定的学习任务。
当前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作业任务的评价普遍只看结果,不重视过程,往往是对任务结果给予定性评价,而少有对过程的定量评价。这种评价模式整体上科学性不足。比如,一些学生投机取巧,通过抄或仿的方式仍然能使作业任务结果看起来很好而得到较高的评价,但事实上他们可能根本不知任务该如何完成。可见,重结果的评价模式给了部分学生投机取巧的空间,对学生的发展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也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可见,任务教学法应用中,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模式对教学效果有重要影响。
不少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任务不够合理,体现在两个方面:
1.未充分切合学生发展需要
一个好的学习任务,应当让学生有探究成长的过程,或者让学生获得一次知识巩固的机会。但就当前一些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任务来看,通常是简单的课后作业,如背单词、做练习题之类。这类任务形式和内容创新均不足,总体上对学生而言缺乏必要的挑战性,学生往往都是应付性地完成,任务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2.未充分融入教师的研究
教师应当对教材及学生进行充分的研究,基于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布置相应的任务,这样才能使学生得到较好的发展。但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习惯照搬他人的现成任务,这使得一些任务和学生实际有较远距离,学生在做任务过程中很难找到必要的“代入感”,最终使任务完成效果大打折扣。
阅读前阶段是学生的阅读预习期,这个阶段一般是学生自觉完成,但教师也可以适当介入引导,以特定的任务帮助学生高质量地预习。教师可以利用一些音视频素材辅助学生阅读预习,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课文内容提出一些生活常识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还可以设计有趣的游戏,以游戏任务来帮助学生更好地预习,如趣味猜词、头脑风暴、你比我猜等。总体而言,在阅读前阶段,教师需要通过一些任务引导学生充分熟悉和理解课文,为后续深入探究打下基础。
1.理解全文的大意
在阅读这个过程中,首先要理解原文的大意,这个过程并不要求学生去认真地阅读原文,而是要求他们用一种简单的方式去看原文。通过“快读”,学生能够准确地把握全文的主旨。一般来说,一篇英语阅读的题目,就是要让读者明白文章表达的是什么,所以,在看题目的时候,就能明确地理解文章的主旨,然后,再从开头到结尾,就能大概了解文章的框架。在文章标题、首尾句子都清楚的情况下,通过简短的全篇浏览,学生就会对文章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有一个总体的认识。所以,对于初中英语教师来说,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目标,使他们能够对全文有一个总体的理解,并且能够从中找到重要的句型和短语。
2.深挖文本细节
理解全文大意是宏观的操作任务,完成之后就要进行微观的任务,即深挖文本细节。这一任务的完成,主要有两种方式:
(1)逐段解析
逐段解析即按文本行文顺序,一段接一段地解读。待各段解读完成后,再进行信息汇总思考。这种方式比较传统,但依然有重要价值,有利于引导学生全面深入地把握文本内容和思想,实现文本深度阅读,所以在当前英语阅读教学中仍然被广泛使用。
(2)按点深入
按点深入即从文本大意中提取信息关键点,然后在文本中寻找这些关键点对应的细节内容。这种方式在英语阅读解题过程中经常用到,能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文意和找到关键信息,进而完成习题。
以上两种方式各有其用处,都有助于学生深挖文本细节,在教学实践中要根据实际文本情况选择性地应用。
3.复述文本内容
经历前两个任务之后,学生对文本的大意、细节及思想内容等有了较好的掌握,接下来可以给学生布置升华理解性的任务——用英语复述文本内容。由于是复述,基本上以正在学习的文本中的单词为主,所以任务总体上不会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学生只要稍加努力,一般都能复述。当然,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完成复述任务,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学会提取文本中心句,学会将各段中重要的句子提取出来组成复述文本,然后基于复述文本来表达,建议学生尽量重新组织语言。考虑到大班额教学的实际,这一任务执行时可以采用分组策略,即将学生合理地分成不同小组,各小组内先互相倾听,让每个成员都复述一遍,然后小组派代表在班上复述展示。
4.应用重点单词和句型
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应用语言,英语的学习也不例外。一篇英语阅读教学完成后,要让学生熟练应用文中的重点单词和句型。为此,文本阅读分析梳理完成后,就要给学生布置重点单词和句型应用练习的任务。该任务的完成最好是基于生活实际情境进行表达训练,可以让学生采用角色表演、生活实景应用等方式进行训练,需要把课文中涉及的所有重点单词和句型都训练到。重点单词和句型应用练习务必重视过程,教师应对过程进行必要的观察和指导,确保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确保学生能正确规范应用。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阅读前和阅读中所取得的成绩进行总结,并对其进行检讨和评析。通过相互对话、再次复述、作出报告等形式,展现个体或群体在学习上的成果,使他们有一种满足感,建立自己的思考系统和认识理念,把已经掌握的和新的知识联系起来,是这个时期最重要的工作。教师要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难点,并让其及时改正。此外,教师还应该对他们的具体行为进行评价,并进行及时反馈,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进行反思和改善,这样才可以让他们对所学到的东西进行进一步强化。
总之,在初中英语阅读课中,如果能把任务教学方法应用到课堂上,既可以使学生有一个清晰的学习目标,又可以使他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主体性。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有效地养成英语阅读的良好习惯,提高英语的基本素质,调动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为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