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刘守堂
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学科基础原理和方法,形成有关化学学科的核心概念,保证学生能够在生活中根据已有经验,全面关注人类发展面临的各种化学问题,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同时,教师需要在化学学科教学中帮助学生在掌握基础原理和方法的同时,立足化学学科思维针对生活中常见的化学问题探索解决方案。在这种要求下,传统的理论知识灌输不能满足教学工作的具体要求。社会议题作为一种贴近社会生活真实场景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学科知识也有着紧密的联系,社会议题教学工作能够帮助学生意识到基础知识和生活之间的联系,主动积极地参与到社会问题的解决中,做到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推动学科理解以及核心素养的提升。
学科理解实际上就是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掌握学科知识体系、基础思想和方法以及基本原理、技能,同时学生要客观了解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分析与社会生活之间存在的关联[1]。从目前我国专家学者对化学学科课程标准的研究来看,有关学科理解的整体内涵包括学科研究对象、特定方法、学科价值的认知以及能力要求。从化学学科来看,学生的学科理解需要对化学学科的研究对象进行全方位认知,同时也包括内容体系、化学观念和思想,学会使用化学思想审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物质和变化。另外,学生需要理解化学的特征和研究方法,从宏观以及微观层面对常见化学现象进行研究,利用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对化学世界的变化规律进行探索。
最为传统的议题概念是会议讨论题目,教育领域的议题实际上是人们针对某个问题发表意见或者进行讨论以及争论的焦点。议题式教学也是现代经济社会背景下常见的现代化教学方法,是一种将争议性议题作为核心,由教师在组织学科知识的前提下,通过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为学生呈现议题正反两面的教学方式。议题式教学能够帮助教师利用各种带有争议性的议题提示课程学习内容,但议题教学并非将争议性话题作为唯一选择,而是需要化学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知识科学设置议题内容。由此不难发现,社会议题教学实际上是教师以社会性议题或者是争议性议题为出发点,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的现代化教学方式[2]。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基于日常生活情景,跟随教师的指引探索学科规律,尤其是对于化学学科而言,因为其最终会回归到微观世界的变化上。议题式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实现从宏观到微观的思维变化,利用已经掌握的基础知识寻找问题背后的原因以及问题的解决方案,对学生学科理解和核心素养的提升有重要的作用。
化学是一门来源于生活,并最终回归于生活的应用型学科,初中阶段的化学知识抽象性特征较为明显,但这些知识主要集中在微观世界,学生在常见的宏观物质以及事件中无法用肉眼进行观察。教师单纯地应用灌输式教学方法,无法与实际生活建立联系。社会议题教学方法的应用能够帮助教师基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体验创设生活情境,帮助学生从常见的宏观场景入手,逐渐跟随教师的指引过渡到微观世界的知识学习、应用中,保障学生能够在常见的生活场景的影响下对化学学习产生兴趣。[3]
初中生面临升学压力,教师为了提高升学率以及学生的考试成绩,通常会使用理论知识灌输的教学方法,力求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将教材中的基础知识传授给学生。但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在知识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依旧停留在表层,尚未意识到化学学科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社会议题式教学方法的引入和应用可以帮助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摆脱之前理论知识灌输的枯燥学习氛围,并且教师可以基于教材利用多媒体技术扩展资料,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并帮助学生逐渐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
基于学科理解的社会议题教学工作需要遵循素质教育背景下的主体性原则,教师在社会议题教学实践中要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发挥自身引导作用的同时,基于教材内容和学生生活创设教学情境,通过各种趣味因素的引入、应用激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4]。在此之后,学生可以根据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通过教材知识以及教师提供的各项资料进行全面探索,从而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下,独立或者合作探索问题的答案,配合教师后续的点评以及针对性指导建立完善的基础知识体系。
社会议题教学是一种基于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的现代化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遵循情境性原则,根据不同单元的教学内容,综合考虑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常见的宏观世界的物质变化现象,确保学生能够从生活场景入手发现问题,跟随教师的指引进行微观世界的学习与探索。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需要避免过多元素的综合使用,否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使用图片、视频等教学元素,帮助学生在视觉的刺激下参与到化学学习中。
从某种程度上看,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全体社会公众共同努力,同时还与碳捕捉、封存这类化学技术的发展、应用有着密切的联系,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中化学学科的应用价值。故此,教师可以根据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背景,以初中化学教材中提到的二氧化碳这一物质的排放、吸收作为出发点,建立有关碳中和实现的社会议题,保障学生能够在二氧化碳物质转化学习的过程中建立有关碳元素的结构化知识体系,形成良好的元素观和转化观,建立物质转化的化学认识模型,意识到社会议题解决中化学学科的具体应用价值。
教师在提出碳中和的实现这一社会议题之后,需要根据教材中二氧化碳的吸收以及结构转化等多项基础知识提出相应的学习目标。一是学生需要通过碳中和社会议题的讨论和学习,意识到化学知识在解决环境问题中的重要价值,在体会化学学科应用魅力的同时,提高其学习兴趣以及社会责任感。二是学生需要全面发掘碳排放和吸收的途径,认识碳元素化合物之间的关联,形成相应的化合物转化模型。三是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领下,对碳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体系进行归纳和总结,体会到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化学反应前后物质元素组成不变的两项核心观念,通过知识的抽象提炼形成碳元素物质模型,以碳封存和捕捉这两项技术对化学研究的意义进行深刻探究,促进学科思维的发展。
在教师提出社会教学议题以及目标之后,议题的学习流程需要始终遵循实际问题实际分析以及问题解决逻辑的要求,将整个议题学习目标分为碳排放减少、碳吸收增加以及个人措施三个部分,确保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学习和探索发现其中涉及的化学知识以及原理,逐渐提炼出各种化学规律以及思路,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碳排放减少的议题教学内容可以设计为碳排放的途径、原理及减少碳排放措施,确保学生能够在建立碳循环图的前提下,对二氧化碳的排放路径进行总结分析。同时,学生可以思考转化为二氧化碳的具体物质,书写相应的方程式,也能够根据碳中和全景图探讨有关碳排放减少的具体对策。该部分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意识到物质之间可以借助化学反应相互进行转化,并意识到物质由元素组成、物质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的核心观念。有关碳吸收方面的议题任务具体可以细分为碳吸收的原理、吸收途径以及封存技术三项活动内容。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引下思考二氧化碳能够转化为何种物质,写出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结合碳循环图分析碳吸收途径在实际生活中的可行性。
教师在合理规划社会议题教学内容之后,需要在课前教学环节利用情境教学方法,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进行知识的学习和探索。教师可以在课前播放《气候危机》这类视频,并让学生知道碳中和的具体概念,并根据碳中和的概念思考如何才能够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学生在观看微视频以及碳中和的概念之后,能够立即回答出减少碳排放、增加碳吸收的方法。学生可以深刻体会到我国的生态环保意识以及在生态环保工作中的大国担当,形成国家自豪感,并主动探索碳中和目标实现的有效路径,以助力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教师在带领学生探索减少碳排放的议题教学内容时,需要为学生提供碳循环图,让学生思考实际生活中释放二氧化碳的路径,并询问学生如何找齐二氧化碳释放的路径。在此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碳排放图以及途径让学生归纳总结何种物质可以转化为二氧化碳,并书写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具体包括碳单质、一氧化碳、甲烷、乙醇燃烧等方程式。在学生完成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之后,让学生思考如何找齐全部的物质以及转化方法。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引下以组成物质的分类根据性质差异进行方程式的分类管理,在找齐二氧化碳产生方程式的前提下,学生可以意识到物质转化的关系。在学生完成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之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继续思考产生二氧化碳的反应与生活中的哪些碳排放的途径一一对应。在学生给出答案之后,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碳排放统计预测图以及碳中和全景图,让学生思考碳排放减少的具体措施以及如何找到这些措施。这种跨学科知识的社会议题,能够帮助学生将学科知识和实际生活进行关联,深化学生对碳元素化合物转化关系的认知,并且学生能够根据教师提供的各项资料,从能量反应、反应物、生成物等层面进行化学分析,从而建构有关物质转化的具体模型。这样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也能够得到提升。
学科理解下的社会议题教学工作效果需要借助课后教学评价得出客观、公正的结果,建立完善的管理闭环。教师需要在关注学生学科理解和核心素养提升的背景下,利用多元方法对社会议题教学工作质量进行评价,促进学生化学学科综合素养的快速、稳步提升。一般而言,教师可以综合使用个人档案评价、学生自主评价、教师评价和总结评价等多种方法。个人档案的评价模式需要教师全方位记录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的习惯、发言、表达的观点、问题解答能力等,并且需要将学生在社会议题研讨学习过程中参加的社会实践进行记录,每学期末进行个人档案评价。学生自主评价是学生本人在教师的指引下,针对自己参与社会议题教学的情绪变化问题、思考创新能力等进行自我评价,从系统层面认识自己,为后续的化学学习目标和方法制定提供支持。
总之,社会议题教学作为一种基于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的现代化教学方法,有助于在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之间搭建桥梁,深化学生的学科理解和基本能力。教师在社会议题式教学开展的过程中,需要基于现实生活和教学内容科学选择社会议题,根据教材内容编排对应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教师需要使用情境教学等方法激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和化学规律。在完成教学任务之后,教师需要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发现教学存在的缺陷,做出针对性改进,以助力社会议题教学工作的高质量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