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杨晓丽
为进一步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在“双减”政策下,初中数学教师对作业进行有效设计,关键在于坚持科学的作业设计形式,发挥作业作为实施教育评价的功能,改进作业设计与实施方法,引导学生以高效的方式进行学习,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的目的。因此,在“双减”背景下,立足学生学情,教师运用多种方法设计高质量的初中数学作业,应聚焦于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匹配相对应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完成作业任务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从而使学生爱学数学、会学数学、会用数学。
在“双减”政策要求下,初中数学教师做到以学生为根本,科学合理地设计并布置作业,体现出初中数学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可以发挥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诊断、学习效果的巩固、基本学情的分析等功能。为此,通过学生完成数学作业的真实情况反馈,教师可不断地调整数学作业设计方法,以多种多样的数学作业设计强化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实现知识内化的目标。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作业是一项关键性的内容,为了促进学生减负增效,教师应当认识到数学作业的适度性,依据数学作业内容的逻辑性与专业性,设计适合初中生学习能力和学习发展要求的数学作业,帮助学生有效巩固与复习新知识。因此,教师遵循适度性原则设计的初中数学作业,可以避免作业过于枯燥、单一,影响到初中生完成数学作业的兴趣。通常来说,受自身学习特点与学习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学生通常喜欢趣味性强的数学作业,其有利于激发初中生完成数学作业的兴趣与热情,进一步保障初中生完成数学作业进行知识学习与巩固的质量。所以,教师设计与布置作业时,既要融入基础性内容,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要融入趣味性因素,保证作业设计适合学生学习发展,促使初中生在完成数学作业后,学习能力和数学核心素养得到共同提升。[1]
为了促进学生素养和能力提升,教师在设计初中数学作业时,要从学生全面发展与成长等方面进行分析,侧重于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并在学习思维提升的基础上,强化学生学习感悟能力。因此,教师遵循发展性原则设计数学作业,需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深层次理解知识的本质,重视将科学化的引导方式运用在作业布置环节,帮助学生深度感悟学习方法,掌握自主学习的技巧。如果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对学习方法的理解不透彻,出现难以掌握数学知识和运用的情况,就无法体现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就会导致学生学习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为此,教师重视数学作业设计中的学法指导与引导是较关键的,不仅需要重视学生的感悟程度,使学生把握多样化的学习方法,也要在抓住数学概念本质后,遵循发展性原则,丰富作业内容,优化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系统感悟数学学习方式,掌握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实质就是对数学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这样就可以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并针对学生进行数学应用的恰当指导,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地参加到数学实践活动中,亲自体会和感受应用数学知识的方法,能够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学习不能脱离实践。因此,教师按照实践性原则进行数学作业的设计时,应以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为核心,并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实践方式进行思考时,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其中,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有效设计数学作业,重点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后,可以利用数学作业中的实践环节和操作要求,强化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一方面需要教师教学数学时,重视学生学习思维的训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将知识学习的思想渗透到自主完成作业任务中;另一方面是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时,无法形成实践操作的意识和能力的问题,遵循实践操作的具体要求,拓展学生的实践途径,丰富学生的实践体验,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感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进行探究,结合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的经验总结和情感体验,使学生切实感受数学知识学习与应用的价值,需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与技巧,才能解决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在初中数学作业设计中关注个体差异,彰显人文性、适度性的作业设计特点,是为了在“双减”政策下的数学作业合理安排,根据学生学习水平与能力的不同,设置不同的数学作业,保证学生在数学作业中都能共同成长,提升作业设计的有效性,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热情,让学生产生做作业的动力。此外,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对作业形式进行创新,关键在于促进学生兴趣养成和个性化学习,通过合理且多变的作业形式和内容,促使数学作业发挥重要的教育引导和知识巩固的作用。[2]
例如,在北师大版初中数学“勾股定理”的作业设计中,教师可以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利用建立微信群,将勾股定理的历史背景分享到学习群中,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在有趣方式的驱动下,一起探究数学思想下勾股定理研究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并在积极主动完成数学作业后获得成功的喜悦。有趣的作业形式,不但可以让学生对数学作业的完成产生浓厚的兴趣,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并积极地与其他同学分享作业完成的过程和效果。同时,数学教师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实际效果,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使学生有信心完成数学作业任务。除此以外,数学教师也应该将数学作业和学生现实生活进行结合,帮助学生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数学知识问题加以思考,并利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对有关的问题进行解答。如让学生思考“路灯离地面有8 米的距离,需要在现场施工时拉一条钢索,如果这条钢索在地面的固定点与路灯底部距离为6 米,需要多长的钢索进行固定?”学生通过实践探究活动发现:两个直角边的平方相加等于斜边平方。在数学作业设计中,教师以核心问题提出为主,能够引起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考与实践探究,可以激发学生完成数学作业的兴趣。由此可以看出,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与布置多样化的数学作业,有助于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知识被学生灵活运用,是初中数学作业设计有效性的体现。
初中数学教师设计的数学作业应当遵循学生学习发展的规律,指导学生以理性分析的思维去总结学习经验,并将其运用到数学作业中,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因此,教师结合学生学习特点以及学习思维发展规律,从中分析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作业设计策略,重点是注重作业量减少的同时,提高作业整体的质量,为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打下基础。教师精选作业,合理控制数学作业数量和质量,不仅能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巩固知识,教会学生自主探索的方式,还可让学生在独立探究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数学学习与探究的满足感,从而乐于探究,享受学习。[3]
例如,在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的作业设计中,为了挖掘数学作业设计与实施的教育功能,渗透数学作业内容精心选择的思想性,教师在学生学习完数学知识后,依据其学习的情况给予建议,布置适当的数学作业,需要从巩固学生的学习、起到启发性的教学引导作用出发,使学生免于养成依赖性的学习习惯和思考认知,真正给予学生自主选择数学作业的权利。引导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反思,体现学生学习规律,可以让学生从数学学习的规律中悟出道理,将其转化为自己在数学作业中的学习方法。如教师为学生设计数学作业时,可选取具有一定教育性和思想性的题目:“因式分解:(3a-b)2-4(3a-b)(a+3b)+4(a+3b)2”。这样借助因式分解习题的提出,将作业内容的精华集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用来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也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此题渗透解决问题的核心数学思想,对加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意识以及解题能力的锻炼具有促进作用。
1.渗透策略意识,强调策略性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初中数学“锐角三角函数”时,教师主要将求解方法与技巧考虑在作业的设计中,重点是通过运用锐角三角函数问题,关注锐角函数与线段比的变化,并通过等角三角函数,实现在已知三角形的情况下求解未知三角形。同时通过在数学的设计中融入相应的策略知识,使学生对有关锐角三角函数的知识点有整体性的理解,使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爱动脑筋,并在掌握不同的学习方法后,有目的地验证解题方法的正确性,从而展示出该类型数学作业设计的科学合理性。[4]
2.提供思维材料,落实探究性
教师在数学作业设计中适当地将思考性质的素材带入作业实践操作中,可以使学生在课后进行操作的过程中发掘思考意识,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思想的成长。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有理数的乘除法”时,教师可以将关于翻牌游戏的思维材料呈现在数学作业内容中,让学生对所体现的有理数乘除法的知识形成浓厚的探究热情。如先让学生拿副牌翻着看看,再思索从翻出的数字中,用有理数的乘除法去推算其中蕴含的数学规律。这样学生在把想到和体会到的规律记录下来,学会动脑去思索其中存在的规律,不仅能在作业探究知识时,与课本上的知识相结合,发挥主观能动性,还能在数学作业中体现思维和探究训练的价值。
3.着眼核心目标,关注发展性
为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认知,教师在为“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这一章节设计数学作业时,需要从只局限于对二次函数图象的认识和一些基本性质的探究上进行转变,让学生深知学习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核心目标,主要是为了学习“二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相关知识,并在利用二次函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中,为学生提供多种思维方法、多种探究角度的数学作业类型,从而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如结合二次函数的知识设计运用二次函数的数学作业类型上,教师为学生设计具有发展性的数学作业,重点突出学生能与后续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学习与运用的思维,通过数学作业的设计与布置,提升和拓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此外,教师要重视开放性数学作业的设计,主要强调以作业实践的形式,带领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并在真实反馈学生数学知识学习的情况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数学作业成为学生课外、校外的一种生活过程。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初中数学“等腰三角形”时,教师设计与学生一同制作等腰三角形的数学作业,就可以让学生边制作边思考,探究图形之间的关系,指导学生将等腰三角形的特点作为切入点,分析出具体的特征。
通过以上数学作业设计的实践案例分析,学生在数学作业中掌握数学知识的实际运用,不仅能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还能使学生养成主动探究数学知识的习惯。
总之,“双减”政策下初中数学教师对作业的有效设计,关键在于推广与落实减压减负理念。教师对课堂教学方式进行研究,可以围绕缓解学生学习压力设计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初中数学作业,让学生完成作业的压力得到缓解,更加喜欢在作业中巩固积累知识,熟练运用知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作业的完成中。此外,教师结合学生学习情况,依据学生学习需求,设计多种类型的数学作业,有目的性地对数学作业实施优化与拓展,可以进一步提高数学作业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