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轼书法经典之美

2023-08-12 12:18:01李季璇
艺术大观 2023年21期
关键词:经典苏轼书法

李季璇

摘 要:苏轼是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书法家。其独特的书风,以及运笔方法,造就了其独特的艺术特征,书坛中有大量对其欣赏的赞誉者。苏轼书风面貌独特,融合众家所长,并在其文学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张之洞書法取法主要来源于苏轼书风,本文着重由张之洞学书历程入手,结合其学书历程中对苏轼不同书体,尤其是经典代表作的学习与剖析,从而能深入了解苏轼书风中值得学习的部分。笔者分别从章法、用笔、字形结构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希望能以此从古人的学书方法中借鉴学习。

关键词:苏轼;书法;经典

中图分类号:J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21-0-03

今人对苏轼书法的研究,多在其行书领域,其中以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的《黄州寒食帖》最为人所称道,对其学书的观念由来以及影响进行的研究则不甚多。

张之洞是学苏众多人中的佼佼者,他精通儒学与经学,家中典藏古籍甚是丰富,尤其是学苏体有独到的见解和领悟,久负盛名。当代对张之洞的书法研究较少,大部分是从思想、社会行动、为人处世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没有提及张之洞在书法上的成就以及风格由来,因此应深入探究关于张之洞如何学习苏轼书法的过程,以及体现在张之洞书法的具体方面。

分析张之洞的现存书法作品以及学习经历入手,以时间顺序为主线了解其学书过程,以张之洞如何学习苏轼书法,如何吸收苏轼书法的长处为案例,可浅析苏轼书法中的美感以及可学之处。

一、人物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祖籍河北栾城。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枯木怪石图卷》等。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是中国近代史上不可忽略的一位晚清重臣,他对晚清的政治体制改革、实业推进发展、思想过程嬗变、教育制度推进、军队体系改制及当时的外交格局均发挥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张之洞本人同样割舍不下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刘平书中写道:“之洞之才,长于奏议,散文、骈文次之。诗学苏轼,字也学苏轼,对东坡推崇备至。”[1]本文将在张之洞书法表现出的对苏轼书法的取法上进行一定程度的分析。

二、苏轼书法美在张之洞作品中的体现

张之洞书风由前期到后期的变化显著,通过对其书风的分析,结合苏轼书法进行比较,更易从中选取共通点。

(一)前期

张之洞学习书法的起始阶段并不是单独学习苏东坡一人,同治二年,张之洞进入翰林院,正式步入仕途。其前期学苏轼尚不纯熟,也有其学习别家书体的影子掺杂其中。比如董体、颜体书法和北魏碑体的影子依稀可见,张之洞早年偏好董体书法,所以张之洞书写时某些笔画动作一直有董体书写的习惯,兼修北碑,尤以取法《张猛龙碑》居多。张之洞大字对联中涉及撇画与捺画多加以强调向左右两侧舒张,主体厚重,观感给人以一种结实刚硬的美感,不似苏轼书写时多呈现的面貌是软硬有余。

张之洞前期书法稍显生硬,与《张猛龙碑》相比没有刀刻般凌厉突兀的气势,书写过程中犹豫拖沓,没有运笔提按有余的变化之美。苏轼的书法中,虽字形扁平为主要面貌,但苏轼行笔变化丰富,下笔轻柔不会刻意放大转折调整笔锋的动作,运笔行云流水方圆兼备恰到好处。张之洞早年对苏轼书法的学习尚停留在表面的字形模仿阶段,字形笔画肥美有余但缺少苏轼书法自身的骨架支撑,也没有宋朝“尚意”书风的灵动洒脱的韵味,加之颜体等书风的影响,整体书风偏向厚重、字形结体方正,早期只是有部分笔画已经稍有灵动飘逸之感。早期作品中,字形结体中虽然偏向颜体,偏方正又圆厚,但运笔已可以看出苏体书风的影子,但仍有其他书体的影响掺杂其中,整体书风偏乖张纵横的感觉,相较于苏轼书风的稳重平和多了一丝咄咄逼人的气势,也从侧面体现出了其作为一位晚清重臣处事风格的傲慢果断。

(二)后期

张之洞后期书法由于官阶的提升,尤以光绪五年后开始成立四川尊经书院,信件交往越发增多。苏轼书法对其书风的影响愈发明显,尤其体现在日常的书写习惯中。那时起张之洞书法面貌主要以学习苏轼书法的面貌呈现,其主要吸取了苏东坡书风中的“大海风涛之气”“古槎怪石之形”的艺术风貌。张之洞的作品前期是中锋侧锋结合用笔,后期则是侧锋用笔居多。整体风格相较于前期作品的僵板生硬更添风情趣味,艺术价值更高。张之洞晚期行书作品,整体书风挺秀俊逸,气势豪迈,笔法自然而且整体字形丰润圆满。整体作品更为起伏多变,跌宕有致而不会凌乱,极有秩序,可以说得到苏东坡书法天真烂漫、郁屈瑰丽之气的真传。

张之洞书法后期多以效仿苏东坡风格的居多,且颇具神韵,在当时以擅长学苏体而著名。文襄公书法字形优美而富于变化、结构舒张、恬淡自然、笔力遒劲,属于众多学苏者中颇得其精髓者。学苏者如果流于表面极易造成笔软墨浮,字有肉而无骨的弊端。张之洞学习苏轼追求内在而同时加入自我的理解与认知,气韵生动,精气十足。其字形宽结有余,于酣畅笔墨中追求平淡天真之意,点画位置看似摆放漫不经心,实则经过深思熟虑。虽是极小篇幅的作品但章法开阔舒张,不因纸张大小而拘泥于字形收缩,轻重对比结合加强空间感的通透,不在乎肥瘦得失。书写通篇流畅,不急不躁,无一点画敷衍带过,平稳的行笔同时字间的提按顿挫游刃有余,情深所至之处,笔墨赋性,抒发胸襟,融入情感,作者的笔趣意味跃然纸上。

三、张之洞书风中的苏轼元素

张之洞公书,吸取多家所长,自学书起不拘泥于一家之态,其中以学苏精到而深负盛名,受人称赞。对张之洞现存作品进行分析,由用笔、结构、章法三个角度进行对比,可对张之洞学苏的特点以及巧妙转化的思想略知一二。

(一)用笔

刘正成主编中国书法史书中写道:“书法学东坡,喜用侧笔。”[2]也说明其擅长用侧笔书写,力透纸背,有刷纸之感。

如图1中两幅张之洞行书手札作品,虽整体可以看出张之洞是主要学苏轼书风的面貌,延续了苏轼书风一贯的风格,下笔谨慎沉着,大多为侧锋行笔,笔笔精到遒劲,俊逸宽博,自然圆润,整体跌宕有秩,可以说是苏东坡书法天真悠然、郁屈瑰丽之气的真实写照。苏轼书法的最大特点便是其用笔稳健,求润求缓,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表达作者内心的心理状态以及写作时加大的思考空间,使作品意韵甚佳,尽态极妍,飘逸挥洒却没有生硬娇柔之态。相较于不少书家的可以追求用笔时的轻重变化,呆板刻意,如此境界更显活泼生动,值得后人学习。

苏轼用笔雅致端庄,没有诡怪突兀之感,具有浓浓的书卷气。文襄公亦是如此,用笔特征习惯把二人所学所思的才情学识表达得淋漓尽致。

(二)结构

张之洞现存作品尤以行书手札类作品数量居多,苏字面貌是其作品的主要体现。结构上大多也是取法苏轼,苏轼结字特征为左低右高,向右上方倾斜之势较为明显,但整体字形较为扁平。张之洞结字整体风貌大致与苏轼一致,且把苏字的内收低调,宽博敦厚,温润如玉之感运用得恰到好处,但又加入自己的见解与特征,继续创新,实属不易,也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苏字风貌。张之洞的书法风貌主要以苏体书法呈现出来。字形宽扁开阔、左右开张、字字平衡,没有突兀的感觉。

学书时的通病就是生硬照搬,只顾模仿字形的结构形态,而忽略了书法本身的万千变化之美,容易程序化学习;而张之洞则是避开这个通病,体会内在而挑选性地学习外在,在大多时候会依据需要做出调整。其结字平正端庄、温文尔雅,呈现一派从容不迫的景象。通过对图2中“年、穷、胜、欲”四字的比较(左侧为苏轼书,右侧为张之洞书)可以看出,同样字的体势大多有相似之处,主要呈现为左低右高欹侧之势。“年”字的竖画一任自然,实则无意于佳乃佳,但张之洞书更显险谲。“穷”字二人所书皆体势宽博,字形纵长。张之洞所书更为敢于造险势,中宫略显空灵,整体外紧内松,字内气息通透,张之洞书写时字形呈现出巧妙的平衡之感,趣味甚佳。

(三)章法

张之洞章法上多学习苏轼手札的形态框架,开头二字多沉稳敦厚,通篇雅致拙巧。行与行之间排列相较于苏轼更为整齐也是其书法布局上的特点。也许与其多书写公文类信件有所关系。再观张之洞其他手札,也有以上特点出现。

张之洞作品整体看似平淡,整体呈现苏轼书法的面貌,但在整体的作品中富于变化,章法形式丰富,给人以独具匠心、浑然天成的艺术感觉,这也是苏轼书法所表现出的最大特点。张之洞作品多以行书居多,但不仅仅是手札,中堂、扇面等作品也是苏字面貌。细看张之洞的现存书法作品,大多数都存在与苏轼书风极为相似风貌,以至于有些作品乍看有以假乱真之态的地步。苏东坡书法多数于帖学一类,具有文人的书卷雅致,整体温和厚重,但整体面貌开合有致、俊秀清新、清新典雅。苏轼不以标新立异见人,但他的章法处处藏趣。

四、结束语

当代相较于晚清学书的途径更为多样化,可供参考的资料也更为丰富,张之洞书法虽是受苏轼书风影响最大,但并不固执己见或只听取一家之言。苏轼主张:“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3]张之洞结合早年学习北碑经验加以篆隶的基础学习,融合自我学习的理解并不断发展自我的行草书,最终形成自成一体的独特面貌。张之洞学书的思想与经历,对于当代也具有极大的启发以及借鉴意义。学习书法一定要先从学习古人,学习经典出发。临摹是每位学书者的必经之路,在不断的临摹中寻找灵感,加以思考,发现属于自己审美意向的书体,并进行深入剖析与理解。要对作者进行深入的了解,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体会作者内心的情感,加入自我的理解以及艺术的升华,才是真正耐人寻味的佳作,值得人细细推敲。同时,不可急于求成,学习书法应该稳住心神,个人修养和文学功底的提高也是必不可少的。

张之洞学习苏轼书法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其对于苏轼书法的研究,让后人更多方面地发掘出了苏轼书法中的各方面美感,为当代书法学习者学习苏轼书法提供了方向。笔墨当随时代,我们应该在前人留下的宝贵经验和基础上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发展,传承好中国书法这一世界文明留下的璀璨瑰宝。

苏轼是中国书法史上举足轻重的一位人物,其崇尚自然、自成一体的书写风格为后人提供了书法审美更多的可能性。作为学习苏轼的佼佼者,张之洞有很多尚未挖掘的地方,苏轼在其用笔、结字、章法皆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苏轼书法的艺术价值如今正被人们真正认知。本文以张之洞这位历史上学习苏轼的佼佼者为例,通过对其书法作品的分析希望能够让广大书友参与到对苏轼书法的研究中并加以借鉴,群策群力,博采众长,共同探索。

参考文献:

[1]刘平.张之洞传[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0.

[2]刘正成.中国书法全集(76卷)[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01.

[3]蘇轼.论书.上海书画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313.

猜你喜欢
经典苏轼书法
书法
大江南北(2022年9期)2022-09-07 13:13:48
书法欣赏
求知(2022年5期)2022-05-14 01:28:58
书法
娘子关(2022年1期)2022-03-02 08:18:42
从善如流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书法欣赏
吐鲁番(2018年1期)2018-06-12 07:15:26
浅谈十大经典紫砂壶的造型与美感
梦想斑驳照进现实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