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传播方式与艺术形态的流变

2023-08-12 09:44赵华
艺术大观 2023年21期
关键词:相关分析中国戏曲传播方式

赵华

摘 要:中国戏曲艺术是一种以音乐、美术和舞蹈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表演艺术。它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又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记载民族历史、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中国戏曲历经千年一直延续至今,除了因为它本身所具有的艺术魅力之外,还因为它具有很强的吸纳和融合能力,几千年来它一直在顺应着时代的发展,并在各种传播方式的影响下,尽可能地将自己的艺术特点发挥到极致,以求在提高自己的同时,全方位地将自身优势发挥出来。本文对中国戏曲的传播途径与艺术形式流变进行剖析,目的在于对其发展历程进行整理,以便对其进行更好的传承和弘扬。

关键词:中国戏曲;传播方式;艺术形态流变;相关分析

中图分类号:J8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21-00-03

戏曲从诞生至今,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各个时期,其传播方式和艺术形态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从而与当时的社会和人民的精神生活需要相融合。可以说,在戏曲的传播和艺术形式上,它能体现出各个时期的历史特征,是那个时期社会的真实写照。伴随着中国媒体的发展,戏曲的传播手段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变革,使得戏曲的特色得以不断地扩展和丰富;中国戏曲的内容日益充实,其发展呈现出新的态势,传播形式也在发生着改变,这对中国戏曲形式的进一步完善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新时代发展过程中,戏曲艺术面对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如何对民族戏曲艺术进行继承和弘扬,另一个是如何对戏曲艺术进行创新。要想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就需要加深人民群众对戏曲艺术的认识,从而为戏曲的传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中国戏曲的艺术形态流变

有关中国戏曲形态的研究由来已久,其所处时代不同,所产生的理解也各不相同。例如,我国古代部分学者就对戏曲形态进行了研究,其学说也随戏曲的發展而不断变化。明代学者周之标在对戏曲和散曲进行辨析的过程中,把戏曲看作一种叙事性的文学,它的艺术形式应当包含“有是事”“有是情”两个特征[1]。周之标还论述了戏曲的形态特点,指出戏曲所抒发的情绪,其实就是剧中人物内心情绪的表现,这就要求词人在创作过程中要做到“消之”。此外,戏曲角色形象也相对丰富,有忠贞、仁爱、正直的君子,也有阴险、恶毒的小人,这些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也就是由于中国戏曲具有这样的艺术特性,使得戏曲人物的形象能够被生动地表现出来,这样才能与听众产生共鸣,更容易被听众所接受。

明朝王骥德在戏曲研究上也有他独特的观点,即戏曲是一门歌舞艺术,他对戏曲作了较为客观的评估。同时,王骥德还将戏曲和《西厢记》做了比较,认为《西厢记》只是一人弹唱,并不能称作戏曲。此外,戏曲所表达的内容也应具有特定的范畴,并应呈现出人们生活中的各种生态现象。因此,“葬马”“二圣环”等是一场可以被称为“喜剧”的演出,却不能被称为戏曲。另外,王骥德还将其与元代杂剧相比较,指出元代杂剧具有戏曲的部分特点,因此它可以被称为戏曲。

中国戏曲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在近现代它已经逐步成了一个单独学科,从而使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了戏曲的艺术形态。王国维在探讨宋元戏曲时,未能对其命名加以统一,造成了“戏曲”和“戏剧”的混乱。王国维概括了戏曲的各种形态,它们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戏曲必须采用多种表演方式,如歌舞等。其中,歌唱和舞蹈是最主要的两种艺术形态,要着重表现。二是戏剧必须有一个特定的剧情,而舞蹈和其他表演方式仅仅作为辅助,这也是戏曲区别于武术和杂技等艺术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传统舞蹈和歌曲表演中,尽管也存在一些故事情节,但是它仅仅是对故事进行叙述,而不能表现出角色间的感情。所以,戏曲演员要运用多种表现方式,把故事情节以一种声情并茂的方式表现出来,使观众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二、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传播方式流变

(一)原始舞台表演传播

舞台表演传播是将戏曲作品在特定演出场地中进行现场表演的一种传播方式,它不仅是传统戏曲艺术传播的基本手段,而且是能使戏曲与受众之间直接发生影响的一种生动传播形态。长期以来,戏曲都是以舞台演出为主要的传播媒体。戏曲演员将精心准备的演出奉献给了舞台,受传者亲身体验艺术的魅力。从戏曲发展历程来看,舞台表演传播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露天时期、剧场时期和厅堂时期。

最早的戏曲传播者被称为“路岐人”,以“撂地”为主,在田野中、乡下聚会上、集市中、庙会上等多地都有他们的身影,他们走南闯北,在任何地方都能开展表演活动。这一阶段的演出方式,被称为“百戏”“歌舞戏”等,以杂耍、戏法、角斗、曲艺等形式为主,这些都是戏曲的发源地。之后为便于观看,人们又在地上筑起高台,到汉朝有了“露台”,到唐朝有了“寺庙露台”,这样一来表演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人们的观看感受也就有了很大的提升,大大增强了其传播作用。这一阶段的舞台表演传播表现出高度的不固定性,既表现为艺术家表演场所的不固定性,又表现为观众群体的不固定性。这一特征也造成了早期戏曲具备音色高亢、形体夸张等特征。表演者以自己独有的技艺吸引着众多观众前来观看,这一贴近群众、极其接地气的表演方式,对广大群众具有良好的普及性。

后来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戏曲表演的需求越来越大,戏曲在舞台上的传播形式也越来越多,其表演地点也越来越固定。“勾栏瓦舍”是宋元时代产生的一种相对固定的戏曲表演场地,这也是中国戏曲艺术日益成熟和戏曲形式趋于完善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国戏曲发展已步入剧场传播的新时期。这类剧院大多建立在市井之中,大部分观众都是平民。而且在同一个剧院内,存在多种不同的艺术流派,这对戏曲演出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这一从田野中孕育出来的艺术,一定要吸收其他艺术的优点,对其内容和表达方法进行调整,对服装、布景、扮相和灯光进行细化,从而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准。只有将“文”与“武”、“雅”与“俗”相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吸引观众,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

在戏曲逐渐成熟的过程中,它也逐渐由民间走向了王侯之间,并形成了一种主要的、综合性的艺术形态。户外表演和剧院表演的受众对象大多是一般老百姓,而以达官显贵为代表的所谓社会上层人士,他们更注重享受戏曲艺术的方式,因而其主要是在厅堂进行表演。这类表演一般都是在贵族的歌舞厅里进行的,不论是在室外还是室内都可以。随着观众对艺术、文化以及美学需求的不断提升,厅堂表演的艺术形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这一时期的戏曲内容具有浓郁的士大夫色彩,表现手法更为精细,唱腔婉转,服饰华丽,人物形象生动,舞台精致,其艺术价值大大提升。

三种形态的舞台表演传播是相继出现并并存的。这类传播方式依赖于艺术家和观众共同营造出的现场气氛,让受传者能够在舞台下直接地体会到艺术的魅力。因此,它具有即时性、局限性和不可重复性等特点,在某种意义上制约着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传播效果。

另外,以文本为媒介的案头传播,因为观众接受程度的差异,与舞台表演相比,是一种更小众的传播方式。在戏曲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士大夫参与到戏曲剧本和曲本的创作中来[2],这不仅丰富了戏曲的文化内涵,而且开创了戏曲的案头传播方式。正是因为有了文人的介入,才使得戏曲的文学色彩更加浓厚,从而为戏曲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戏曲剧本是戏曲的书面形式,它为戏曲演出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程式”,使得戏曲在舞台上有了“规则”。更为关键的是,在案头上进行戏曲艺术的传播,弥补了舞台表演传播实时性的不足,它打破了时空的局限,能够在更大的范围、更长的时间中进行传播,而且还便于长期保存。

(二)报刊媒介戏曲传播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二次工业革命以后,出现了许多新媒体,这些媒体的产生和发展,使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传播方式有了更为多样化的改变。近代报刊的兴起,是对戏剧艺术传统进行突破的开创性尝试。戏剧的演出信息、剧照和有关消息都在报刊上得到了广泛传播,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戏剧评论。现代媒体的兴起,打破了中国古代戏曲艺术在农业社会中的自发传播模式,逐渐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申报》《北洋画报》等多个报刊,除了对戏曲进行了直接的宣传外,还为文人戏曲爱好者提供了一个讨论戏曲审美价值的平台,从而达到了戏曲二次传播的目的。报刊的兴起,使得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摆脱了时间、空间以及观众接受程度的局限,而对戏曲进行了有效的、无差异的、全方位的宣传,也使得戏曲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更加紧密,从而为戏曲传播打开了新纪元。

(三)广播媒介戏曲传播

20世纪20年代初期,我国广播电视事业方兴未艾,并取得了一定成绩。这是一种具备先天优势的传播方式。与报刊媒体相比,电台媒体的传播速度更快,覆盖面更广,更加生动活泼。早期的戏曲广播只是播放戏剧唱片或录音,对舞台上的表演作品比较重现,听众的聆听感受比较单一。之后,由于观众对声音传播审美需求的不断提升,以及广播技术的不断进步,其传播内容也越来越多样化,在声音中添加了大量的戏曲资讯,还增加了与观众的互动内容。通过这种方式,广播媒体对戏曲艺术的“二次创造”,使戏曲的“可听性”极大增强,从而使戏曲传播达到了新高峰。通过广播对戏曲艺术进行传播时,最大的缺陷就是缺乏直观感觉,但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使得戏曲声腔和观众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纯净、直观。

(四)新媒体戏曲传播方式

20世纪末,随着新数字媒体技术逐渐成熟,网络开始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并逐渐占据了主流传媒地位。同时,中国传统戏曲传承也面临着空前的机遇和严峻的考验。戏曲传播方式已经从传统单向传播转变成了一种具有实际意义的互动传播。网络传播渠道也逐渐变得更加多样化,受传人群对于戏剧接受方法以及戏剧本体论都有了很大的意识变化。早期,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双重制约,许多观众都没有亲身体验过中国传统戏曲的魅力。对于传统戏曲这样的文化活动,还有喷火、滚灯等独特表演技巧,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是不可能体会到其魅力的。伴随着现代化多媒体技术的持续进步和发展,戏曲表演艺术的传播手段也与新时代特征相适应,满足了更多观众对艺术审美的要求。在现在与将来,为了使中国传统戏曲的光辉更加灿烂,既要将传统媒体的传播和宣传功能发挥到最大,又要将新媒体多元化平台和技术上的优势充分利用起来。不断寻找新的传播方式并创造新的艺术形式,以期为我国戏曲艺术的发展做出贡献。

在新媒体的作用下,戏曲能够对各种艺术形态进行吸收和运用,使其呈現出现实的生活空间。目前,如果要让更多的人认识并继续重视中国戏曲艺术,仅仅依靠政府的支持,以及“走进剧场”等文化活动的号召,还远远不够。随着戏曲演出的程式化、虚拟化,以及与青年受众审美取向相脱节,使得更多受众失去了亲身经历的机会。在传统戏曲中,利用新媒体技术,融合各种不同的艺术形态,并将现实生活中的情景与戏曲相结合,可以极大地提高戏曲的“亲和力”。比如,在《挑滑车》这一数字化戏曲节目中,导演就利用了VR这一技术,通过佩戴虚拟实境装置,观众可以沉浸式观看真实的戏曲舞台。再如《战神·1948》,它利用新媒体技术手段,将自己特有的艺术和文化价值最大限度地展现了出来,并运用了现代沙画手法,将戏剧中的场景要素完全地表现出来。因此,把新媒体技术应用于戏曲演出,使得戏曲舞台效果变得更加逼真。

同时,新媒体所具有的互动性、即时性等特性,及其媒介的多元化,也为传统戏曲的传播开辟了新途径、提供了技术支撑。戏曲一定要与时俱进,并且要在经营和管理上进行有效变革,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一个综合性的戏曲交流网络,才能保证戏曲能够长远地传承与发展下去。中国电子音乐自其产业诞生之日起,就与科技尖端密切相关,试着使用不同的音乐手段使自身变得更加强大,不断给观众带来全新的感觉。在戏曲艺术方面,其也建立起了跨界融合的思路,打造了一个立体传播网络,并持续地从新媒体技术中获得灵感,把电子音乐和传统戏曲相结合,并利用明星影响力来吸引年轻人。比如,《青花瓷》《菊花台》等经典曲目中就有中国戏曲的影子。在《双节棍》中,中国民族乐器二胡被用来配合电子音效,增加了听众的听觉体验,让听众有一种置身于音乐世界的感觉;《脸谱》《脸谱Ⅱ》等也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其中《脸谱》系列更是将电音和戏曲的结合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这部作品,使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充分的推广,使更多的中国人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结束语

戏曲是我们国家文化遗产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载体。随着我国历史、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戏曲的传播方式以及艺术形态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戏曲有丰富的文化和艺术价值,它是在中国人民漫长的劳动和生命实践中产生的,它体现了中国民族的文化特点,凝聚了中国人民的伟大智慧。在漫长的演变与发展过程中,戏曲的演出内容不断得到充实,受众群体也越来越大,最终成了人们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现实意义和价值,是我们应该不断借鉴并继承和发扬的。

参考文献:

[1]卢世清.浅谈中国戏曲的艺术形态及其美学特征[J].大众文艺,2018(06):161.

[2]赵子健.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传播之流变[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07):222-224.

[3]周新娟.湖南戏曲成就“文艺湘军”[J].教育教学论坛,2013(48):149-150.

猜你喜欢
相关分析中国戏曲传播方式
昭往彰来——《中国戏曲志》编纂出版工作纪实
“前海”与当代中国戏曲评论
从心所欲不逾矩——为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70周年作
左维泽:肝炎的分类、传播方式及预防
节日宣传,让传统传播方式换“新颜”
“自媒体”与“把关人”——微博作为一种传播方式的法律问题
中国戏曲为何形成多种声腔
关于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相关分析
城乡居民医疗费用的相关性与回归分析
宝鸡市区空气质量变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