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同时也是瘟疫高发期。这一时期的疫灾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地区及其之间的淮河流域。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
A.经济发展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B.少数民族政权医疗水平落后
C.战乱频繁以及人口大量迁移
D.战争过程中细菌战频繁使用
【答案】C
【创新点分析】本题的创新点在于材料选择上,魏晋南北朝时期既是中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也是瘟疫的高发期,以此对应当今世界的疫情大流行;其次,在问题设计上,通过对当时瘟疫高发期出现原因的分析,引导学生反思造成疫情大流行的原因,以此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全能解析负责教师:迟习军 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第一中学】
2.程颢说:“忠者天理,恕者人道。忠者无妄,恕者所以行乎忠也。忠者体,恕者用,大本达道也。”据此可知他主张 ( )
A.存天理
B.天人合一
C.格物致知
D.践行致良知
【答案】A
【创新点分析】本题的创新点在于通过引用程颢观点的史实创设情境,考查宋明理学,从时空观念和历史理解的角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押题目标分析】本题通过引用程颢观点,以达到了解历史文本中现象与作者的关系,进行理性分析。从备考方法看,考生一方面依据史料对要理性分析解历史文本中现象与作者的关系,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历史核心概念的区分。
【作者姓名、单位:张先芹 山东省莱西市第一中学】
3.河北各根据地的“日人反战同盟”和“朝鲜独立同盟”与中国军民并肩抗战,以喊话、写信、印发宣传品等方式,做瓦解、争取日军工作。据晋察冀根据地统计,1943 年在战场上投诚的日军占日俘总数的43%,相当于1940 年的7 倍。这反映出 ( )
A.日本侵华战争失道者寡助
B.反法西斯同盟共同抗击日寇
C.抗日根据地作战方式多样
D.中共重视对敌开展政治攻势
【答案】D
【备考点拨】抗日战争一直是高考常考的知识点,是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进程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本题通过梳理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的变化,得出全民族抗战是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备考时,考生应注意对抗日战争的阶段特征进行归纳整理总结,培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等学科核心素养。
【全能解析负责教师:李亮 河北省保定市第一中学】
4.《共产党宣言》用德文在英国出版后,至少在德国、英国和美国翻印过12 次。1848 年法译本在巴黎印行,1850 年,英译本在伦敦发表,波兰文译本也在伦敦出现,19 世纪60 年代俄译本出版。《共产党宣言》在19 世纪中期被不断翻译出版表明了 ( )
A.工人运动需要科学理论指导
B.马克思主义被世界普遍接受
C.国际工人运动日益走向联合
D.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发展完善
【答案】A
【押题目标分析】本题考查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是近年来高考长效热点,通过对《共产党宣言》翻译情况的分析,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考查唯物史观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从备考方法看,考生一方面要加强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另一方面要提高思辨能力,树立“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观念。
【全能解析负责教师:李亮 河北省保定市第一中学】
5.《时代》《新闻周刊》是美国知名杂志,下表为其比较典型的两篇报道。这体现了其 ( )
A.复杂的表达手法
B.具有正义性的特征
C.普遍政治化特征
D.为政治服务的特性
【答案】D
【创新点分析】本题关注了意识形态作战的一种提法“认知战”,以此丰富学生对于冷战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于苏联乃至中国在意识形态上的宣传,这是西方冷战的手段之一,也是西方“和平演变”的方式手段,这与当前西方的政治宣传有相似之处。这一考查的目的在于以史为鉴,以示警醒。
【全能解析负责教师:施广鑫 辽宁省葫芦岛市第一高级中学】
6.(1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文化丰富多彩,中国思想博大精深,因而中国文化的基本思想也不是单纯的,而是一个包括诸多要素的统一体系。这个体系的要素主要有四点: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其中“天人协调”思想主要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崇德利用”思想主要解决人自身的关系,即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关系;“和与中”的思想主要解决人与人的关系,包括民族关系,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人伦关系;而“刚健有为”思想则是处理各种关系的人生总原则。四者以“刚健有为”思想为纲,形成中国文化基本思想的体系。
材料二“形于中必发于外”作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刚健有为”精神,其具体表现或凝结的文物、制度、风俗可谓无处不有、无时不有,俯拾皆是,不胜枚举。以文学人物形象而言,《列子·汤问》中每日挖山不止的愚公、鲁迅笔下“每日孳孳”的大禹,都体现了自强不息的精神,他们不过是被鲁迅称为“中国的脊梁”的无数英雄豪杰的写照,而这些形象又反过来激励千百万中国人民奋勇直前。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精神》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文化基本思想的特点。(6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文化思想对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6 分)
【答案】(1)特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形成思想体系;以刚健有为为总原则;注重解决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任答3 点得6 分)
(2)影响: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国家统一;激励中国人民积极进取,奋勇直前;增强中国人民的社会责任担当;利于中华民族性格的养成。(任答3 点得6 分)
【押题目标分析】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2017 年1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21 年1 月教育部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因此,加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力度是备考复习的重点内容,本题的设计就符合高考的考查方向,特别是关于中国文化基本思想特点的总结,需要学生具备高度概括的能力。
【全能解析负责教师:迟习军 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第一中学】
7.(14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支持下,河北省一些民俗体育得到挖掘继承,其中井陉拉花1957 年进京参加了“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一些艺人将空竹搬上舞台,成为深受群众喜爱的杂技表演项目。受政治环境影响,“文革”期间河北民间民俗体育受到严重打击。如在邯郸市流传了600 多年的民间活动“彩布拧台”因“破四旧”被迫中断,与民间信仰、庙会相关的民俗活动,诸如高跷、狮舞、龙灯、武术、寸跷、旱船,更深遭破坏。改革开放后,河北省通过举办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充分展示珍珠球、木球、蹴球、毽球、秋千、射弩、陀螺、武术、民族式摔跤等传统体育项目,带动了全民健身的热潮。有些民俗体育活动,如跳绳、打沙包、竹竿舞、象棋围棋甚至走进了学校课堂。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当代民俗体育项目面临着传承人减少、参加者兴趣减弱、资金缺乏等问题。
——摘编自李静体、武建征《近代以来河北民俗体育的发展历程及其经验启示》
材料二将传统文化现代化,使其更加贴近现代生活,才能更加适应现代人的思维习惯。如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两个鲜明个性的转换,一是“实用主义”的现代转换;二是“天人合一”理念的现代化转换。创编当代文艺作品,以当代人物形象演绎传统文化精神或以古代人物形象演绎当代人文精神。如电影《英雄时代》、电视连续剧《大境门》等,通过现代化传媒让承载传统文化走入现代人心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内容,符合河北自“胡服骑射”所创立的敢为天下先的创新变革精神和“海纳百川”的文化包容精神,我们需要结合时代精神,树立河北人民自由与平等的意识,强调大局意识和共享意识,继续秉承宽厚坦诚的朴实民风、“燕山月下多狼烟”的为国赴难的自觉传统以及“舍生取义”的燕赵气节。
——摘编自李智深等《浅议河北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河北民俗体育发展的特点。(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转换的方式。(4 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促进优秀文化的传承。(4 分)
【答案】(1)特点:新中国成立后,民俗体育得到挖掘继承;“文革”时期反传统达到了极致,民俗体育活动陷入停顿;改革开放后,民俗体育项目得到整理,传统文化得以复活,重放异彩;受社会环境变化影响,一些民俗体育项目失去生存土壤,濒于灭亡。(任答3 点得6 分)
(2)方式:对传统文化的鲜明特性进行当代文化意涵的转换;利用文艺创作的时代性特征和现代传媒优势赋予传统文化新义;把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接。(任答2 点得4 分)
(3)需要政策的正确指引;需要积极扶植民间力量;要对传统文化重新定位;增强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意识。(任答2 点得4 分)
【创新点分析】本题的创新点在于以下三个方面:考查的内容新——通过河北民俗体育运动考查文化传承,以小见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关注度和对相关知识的深入挖掘;史料新——史料摘编自《近代以来河北民俗体育的发展历程及其经验启示》《浅议河北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有助于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侧重河北地方素材,有助于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史料实证等学科核心素养,深化对“四个自信”的认识。
【全能解析负责教师:李亮 河北省保定市第一中学】
8.(1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中“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亲仁善邻,国之宝也”等已经成为世界公认的普世价值。
——摘编自《论语》《左传》
阅读材料,围绕其核心观点,就解决当今世界各方面的具体问题,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12 分)(要求:论题具体、明确;阐述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1:
论题:以和为贵维护文明的多样性。(2 分)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发展模式也是多样的。世界上的各种文明、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应彼此尊重,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2 分)例如,我国和俄罗斯以及中亚国家率先倡导的“尊重多样文明,促进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普遍意义。(2 分)
但如果不能彼此尊重,强制推行某种文明,那必然会导致文化受损。(2 分)比如一些大国,以民主、人权为开路先锋,不尊重他国文化,结果导致一些地区的传统文化受到冲击,例如一些阿拉伯文化遗址在战乱中受损。(2 分)
综上所述,政治和军事手段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寻求文明的对话和推动多种力量和谐并存是一条良策。(2 分)
示例2:
论题:合作共赢有利于促进全球共同发展。(2 分)
面对全球性的问题,世界各国需要加强合作,压制分歧,这样才能实现共赢。
面对当前的主要问题,二战后建立起来的国际组织,在各国的合作努力下,仍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2 分)同时,加强国际合作,改革全球治理机制也是各国积极践行的方式,比如二十国集团、上海合作组织等。(2 分)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离不开各国的合作与协调。这是推动世界和平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可供选择的,理性可行的行动方案,(2 分)这有利于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例如,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金砖国家倡导成立的新开发银行等。(2 分)
综上,国际秩序的稳定,世界的和平与可持续发展,需要的不是强权和霸权,而是各国间的协调与合作,只有合作,才会共赢,才会有利于全球的共同发展。(2 分)
【全能解析】本题考查国际关系与国际治理的相关内容。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材料来自《论语》《左传》中关于“和为贵”的论述,利用教材的知识展开论述即可。可以在和为贵、和谐、合作等前提下,从解决安全、经济发展、文化交流、气候环境、医疗卫生等角度展开论述,言之有理即可。
【押题目标分析】本题切合当前时事,更突出中国方案的历史价值,以此考查学生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等学科核心素养。
【全能解析负责教师:施广鑫 辽宁省葫芦岛市第一高级中学】
9.(14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由于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手段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造成战后凯恩斯主义的施行在经济生活和其他领域引起了严重的问题,从而引起了人们对于凯恩斯主义的重新反思和对于传统自由市场经济的重新回味。凯恩斯主义的有效运行是建立在国家财政支出大量增加以刺激总需求增长基础上的,而国家财政支出增加会引起财政赤字,为刺激投资而降低利率又会导致通货膨胀。基于这种反思,经济思想界出现了几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思潮和观点,即货币学派、生产价格理论以及理性预期学派。……其经济思想和主张有种环状循环和回归的特征,即大体遵循着一个由自由放任到国家干预,再到自由放任,这样一个回归循环过程,同时也有螺旋上升的趋势和特征。
——摘编自颜昌盛《近现代西方经济思想的变迁与趋势及其影响分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对凯恩斯主义反思的原因。(6 分)
(2)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中“经济思想和主张有种环状循环和回归的特征”。(8 分)
【答案】(1)原因: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经济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在经济生活和其他领域引起了严重的问题(或凯恩斯主义无力解决资本主义的经济“滞胀”问题;造成国家财政赤字严重);时代发展呼唤经济学家的经济理论探索。(6 分)
(2)理解:经济思想和主张有种环状循环和回归的特征指的是资本主义经济思想的发展变化遵循着一个由自由放任,到国家干预,再到自由放任,这样一个回归循环过程,同时也有螺旋上升的趋势和特征。(2 分)无论在单纯经济理论研究还是在国家经济政策手段的实践上,也越来越侧重于市场和计划两种手段的融合和综合使用;(2 分)经济思想理论及其实践的这种演化导致新古典综合经济理论和混合经济的出现;(2 分)这种特征的出现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于新问题的不断产生和解决的需要的结果,其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自我完善。(2 分)
【备考点拨】凯恩斯主义是高考常考的考点,是世界经济史中的重要内容,对当今社会经济改革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凯恩斯在1936 年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使凯恩斯主义成为经济学中一个重要流派。凯恩斯的著作不仅标志着宏观经济学的诞生,更在随后的数十年间对各国的宏观调控产生极大影响。但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由于“滞胀”的出现,凯恩斯主义内在的不足开始显现,在其后十余年间遭到冷落。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及凯恩斯学说自身的革新与完善,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开始出现,经过不懈的努力又重新得到美国政府的重视。我们在备考中要对凯恩斯主义在美国兴衰发展史进行回顾和总结,反思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理论,通过对比找出其中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关键内容。
【全能解析负责教师:李亮 河北省保定市第一中学】
10.(16 分)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
百年来时代变迁与社区理论及演进
——摘编自吴晓林等《走出“滕尼斯迷思”:百年来西方社区概念的建构与理论证成》
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16 分)
【答案】(1)19 世纪末以来,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西方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人口增加,城市空间范围拓展,民主自由思想的不断传播;伴随着经济发展,代议制下的民主政治、选票政治不断完善,资产阶级政党更加重视社区力量,重视社区问题;20 世纪90 年代,以计算机为媒介的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为人群提供了超越地理界限的通信媒介。(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回答,每个角度2 分,答出3 个角度得6 分。若从其他角度阐述,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在继承发展传统社会学理论的基础上,西方学界先后产生了“社区孤存论、社区消失论、社区继存论、社区适应论、社区解放论”五种社区理论,形成了多样化社区认知。(内容2 分)
综上所述,百年来西方社区概念的建构与理论证成是西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顺应了时代要求,推动了西方社会学的进步,为西方高效的基层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世界各国的基层治理和社会保障提供了经验。(从对西方和对世界等角度回答影响每个角度2 分,答出3 个角度得6 分。若从其他角度阐述,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当下,中国应当借鉴西方的成功经验,重视塑造与生产关系相适应的社区认知和实践,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核心社会、和谐社区,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 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等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历史信息、分析和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素养。
【解题思路】本题属于观点解释题,作答时首先要明确材料中“从19 世纪末以来的社区理论的演变”的内容,其次要结合时代背景多角度分析其演变的背景及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