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明华 汪隆智
(1.江西省景德镇市昌江一中;2.南昌市新建区金桥初级中学)
随着年复一年的高考落幕,在众多高考试题中都会出现许多新颖的图表,如2022年全国乙卷的7~11题,都是新型的坐标图。地理事物较多,其不同的地理要素相结合,则会以不同的曲线、折线、点状等示意、坐标、剖面图呈现。在许多新型地理事物图的试题中,很多图表素材来源于专业的学术期刊,笔者也尝试了该方面选择与综合地理试题的命制,并应用于2022年4月市级范围统一文综考试,收获了一些地理命题与教学的启示,现展示如下。
【例1】科尔沁沙地东南部为农牧交错地带,地表水匮乏,地下水成为该地自然界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态环境中的关键影响因子。图1示意1951-2015年科尔沁沙地东南部年平均地下水埋深累积距平变化特征(注:年平均地下水埋深大约2.3 m),据此完成下题。
图1
1.地下水埋深整体的变化趋势是
( )
A.减小
B.增加
C.先增加后减小
D.先减小后增加
【答案】B
【解析】据图可知,1951年地下水埋深为1.3 m左右,相对埋深浅。1951—1983年左右,累计距平值为负值又一直减小,且点间距缩小,说明地下水埋深一直低于2.3 m,并埋深越来越接近该值。1991—2015年,累计距平值还为负值,但一直增大,且点间距扩大,说明地下水埋深一直高于2.3 m,并埋深越来越高于该值。
【设计思路】以《干旱区地理》杂志2017年40卷第4期的《科尔沁沙地典型区地下水、降水变化特征分析》一文为背景材料,本人围绕地下水埋深为主题,考查学生读取统计坐标图地理信息的能力。此试题设计目的是通过统计地理数据的变化差异的呈现,让学生重点掌握累计与距平的关系,在地理事物数据变化中,使学生认知区域地下水埋深的变化,达到提升学生地理综合思维核心素养的目标。
【试题评价】此选择题为文科综合试卷的第10题,该题平均分0.12分,难度系数0.03。具体得分情况见表1。
表1
由以上数据可知,该题难度较大,做对的学生很少。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学生只看图中曲线显像变化,直接得出先减小后增加的结论,没有理解纵坐标累计距平值的实际地理内涵,尤其对负值变小与增大的由来过程不清,故造成错误率高。此题对学生地理坐标图表的综合思维素养要求较高,因此平时教师需要对学生多加此类型的读图指导,以提升学生地理坐标图的读图能力。
【命题启示】坐标图选择题的命制过程通常是在图的素材中发现坐标轴所代表的地理事物,找到不同坐标系间的关系,得知曲线或折线、点状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及内在含义,以及理解图形变化所反映出的地理意义或影响。命制可从图像变化的表象地理事物入手,就如地下水埋深例题从点状事物的曲线变化去考查学生,此类型试题一般考查难度适中,但是C选项选择的人数非常多,说明学生只注重图形的表象变化,却忽视了对纵坐标实质内涵的掌握。再如2022年全国乙卷的7,8题坐标图的考查,学生需通过横纵坐标轴中的水位与径流量关系,得出流速的情况,此题的难度在于学生不仅要有径流量=剖面面积×流速的知识储备,同时还要建立剖面面积与水位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较易地得出答案。通过以上可知,命制该类型试题需要深挖常见地理事物与特殊的地理概念背后的地理现象,让学生通过试题的训练,在地理坐标图表解答中摆脱只注重图表显象变化的惯性思维,从而达到强化与理解地理事物概念及坐标系间地理内涵的目的。
【例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穿越冻土高山的隧道,在洞口附近往往因受冻融的破坏,而严重影响隧道结构与运营中的安全和稳定。目前国内隧道采用铺设有机材料保温层与胶结无机抗氧化新材料的方式,来减少围岩与外界环境的热量交换,进而防止冻害问题的出现。图2示意西藏地区圭嘎拉隧道某年2月15日距隧道口50米处隧道断面围岩温度等值线。
图2
(1)描述图示剖面围岩温度分布特点。(4分)
(2)试说明隧道围岩1℃等温线的形成原因。(6分)
【答案】(1)由上至下温度逐渐递增;(2分)上部温差较大,下部温差小;(1分)隧道附近温度由内部向外围(由里向外)递增。(1分)
(2)断面离隧道口距离近,受外界低温影响大;(2分)断面围岩外围铺设保温层,使温度值高于隧道内的气温;(2分)隧道形态为不规则圆形,导致断面围岩温度成闭合形态。(2分)
【解析】(1)从等值线走向、数值变化、疏密、弯曲与闭合的角度去思考,再结合温度空间分布主要答题思路,即从不同空间方向的数值大小,以及温差的空间差异变化作答。
(2)先从等温线的数值形成出发,即分析1℃等温线的周边温度低于四周的原因,再结合材料解释围岩温度高于其隧道内温度,最后对等温线的形状与围岩状况关系进行说明。
【设计思路】以《冰川冻土》杂志2021年43卷第2期的《高寒隧道保温结构的优化设计研究——以西藏圭嘎拉隧道为例》一文为背景材料,笔者围绕高原冻土隧道这一主题,考查学生读取等值线图地理信息的能力。此试题设计目的是通过高原隧道剖面的等温线空间分布的呈现,让学生重点掌握如何描述等温线空间差异与说明其形成原因,使学生夯实描述与阐述地理事物的能力,并进一步加深对等值线形成的认知,以达到提升学生地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核心素养的目的。
【试题评价】此综合题为文科综合试卷第37题第二、三问,第二问平均分0.72分,难度系数0.18;第三问平均分1.32分,难度系数0.22。具体得分情况见表2和表3。
表2
表3
由以上数据可知,第二问难度很大,超过半数学生一分未得,分高的学生极少。等值线的特点归纳属于基础知识,具体内容从走向、数值变化、疏密程度、弯曲与闭合状况等四个方面总结,但此题的设问考查的并不是等温线的特点,而是温度分布的特点。首先数值变化的总结难度不大,但学生未能从垂直方向的整体空间出发进行描述,说明平时做的相关习题较少。后面又需要学生从等值线的特点归纳中揭示温度的分布情况,具体为等温线疏密程度反映空间上的温差,等温线在陆地的弯曲与闭合状况主要是受地形或特殊情况等因素的影响,学生描述更加困难,所以得分有限。第三问难度略微比第二问要小点,但还是只有一半学生得到2分,分高的是少数。此问主要是说明单条等温线的形成原因,既有整体又有局部的考查,应该从其主要影响因素:地形、地势、纬度、海陆位置、人类活动等角度思考等温线的数值大小及闭合状况。具体第一步是看等温线剖面图的整体,1℃等温线外围气温高,隧道内部气温则低于1℃,需结合文字材料解释该状况出现的原因;第二步是看1℃等温线的实际状况,即几乎沿着隧道围岩形成闭合状,以此得出隧道形状对1℃等温线形成的影响。学生在整体到局部,并对图和文字材料的综合运用能力不足,导致得分不理想,故需高三复习时老师加强该方面的训练与能力培养。
【命题启示】命制等值线图综合试题时,往往先可从等值线的空间分布规律描述入手,但此类试题太多,需要命题人转变思路以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为切入点,考查某地理事物的等值线特点与该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关联性,挖掘学生对等值线特点的实质把握程度。在进一步的设问中,需要对等值线图整体与局部认知到位,针对其再进行等值线的形成考查,但同时也要设置适当相匹配的文字材料信息,以便学生能较好地完成作答。通过以上可知,命制该类型试题需要对常见地理事物的等值线规律与形成之间的关系进行很好的把握,使学生在试题训练中,真正读懂地理事物等值线图所反映的地理原理或规律,把握地理空间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