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媛媛 张玉洁 邱忠营 王晓龙 王 兰
(西安医学院基础医学部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西安 710021)
2018年4月,《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明确要求各高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此背景下,“互联网教学”将成为教学新常态,如今的高校课堂,是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智慧课堂,课堂教学创新势在必行。组织学与胚胎学属于基础医学课程中的基础之一,通常开设于一年级第一或第二学期,是医学生的入门课。在学生医学知识几乎为零的情况下,本课程因知识点琐碎、抽象、难懂等特点,一直被学生视为难学课程。部分学生因此产生了畏难情绪,导致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佳[1]。然而,此时正是学生从高中向大学学习方式转变的过渡时期,也是对医学知识理解、实践能力培养和职业认同感形成的关键时期[2]。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是高校教师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3-4],基于此,本课程教学团队提出了“以学生兴趣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创新理念,旨在通过线上和线下混合、专业知识和课程育人融合、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考核结合的课堂教学创新模式,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教学目标。
选择本校2020级临床医学专业卓越班学生58人和2019级同专业班级学生59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20级作为实验组实施创新课堂教学;2019级作为对照组进行传统课堂讲授;课堂教学的实施为同一位教师。
实验组实施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图1)。利用线上教学资源,学生在课前和课后进行自主学习,教师以发放任务等形式给予适当引导,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课堂则进行“翻转”[5,6],给学生展示自学效果的平台,完成生生互学、互动、互助,教师则通过问题、案例等持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图1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示意图
实验组的课堂“翻转”又区分了完全翻转、部分翻转、少量翻转和不翻转4种形式,使“翻转”更合理、更有效(表1)。同时,将教学内容模块化,再用具有严密逻辑关系的问题,层层递进地提问、反问、甚至设问,有机串联起各个模块的知识点,培养学生系统化梳理知识的习惯。例如,学习“气-血屏障”时,从正常“气-血屏障”的组织结构,引出新冠肺炎患者该结构病理改变的问题,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有效处理措施,最后推论出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机的工作原理,层层深入、逐步拓展、联系临床、激发兴趣。
表1 翻转课堂教学形式设计表
实验组还注重课程育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一切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材都纳入本课程的育人案例库,努力做到专业知识和育人元素的无缝衔接。例如:讲表面活性物质稳定肺泡直径的作用时,提出“过犹不及,肺泡如此,做人做事亦如此”的道理,既帮助学生理解概念,也发挥了育人作用。
实验组开展覆盖教学全过程的新型评价体系,包括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初针对学情进行的问卷调查或摸底考试;形成性评价包括随堂测验(20%)、阶段测验(20%)、课后作业(10%)、线上资源学习(20%)、主题讨论(10%)、报告展示(10%)、课堂签到(5%)以及其他形式(5%),旨在即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便于师生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终结性评价则是在课程结束后,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最终评价,如期末考核。对照组不进行形成性评价。
采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由于实验组和对照组期末考试试卷不同,故采用极差化法将2组成绩进行标准化,最低分记为0,最高分为100,再区分4个等级,0~24为差,25~49为中,50~74为良,75~100为优。正态分布的数值用±s表示,χ2检验、t检验、Mann-WhitneyU检验等进行数据分析。统计结果中,以P<0.05差异为具有统计学意义。问卷调查数据用百分数表示。
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在年龄、性别和高考分数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对课堂教学创新和课程育人的效果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学生对创新课堂教学的满意度较高,达到98.3%;绝大多数学生(98.3%)认为课程育人元素选择恰当,使用适度(表2、3)。
表2 学生对创新课堂教学评价问卷调查表(%)
表3 课程育人专项评价问卷调查表(%)
期末考试结果分析显示,实验组学生中达到优秀水平的学生占比(31.0%)比对照组(13.6%)显著升高,而中等水平学生的占比(22.4%)则较对照组(40.7%)明显减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表4)。
表4 实验组和对照组标准化成绩分布对比表(%)
本研究结果表明,“以学生兴趣为中心”的创新课堂教学的实践,可能帮助了大部分愿意学习,但自主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通过培养学习兴趣,改变学习方法等,提升了学习效果。此外,部分学生因学有兴趣,还收获了“意外”,如主持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授权了专利、发表了论文、比赛中获奖等,提示课堂教学创新能帮助学生更快、更好成长。同时,教师的综合素质也有明显提升,多人次获省级以上教学竞赛奖,也促进了课程建设,获批了陕西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教学团队以及陕西省线下一流本科课程。
本课程的课堂教学创新尚处于探索阶段,在实践中还发现一些不足,如:学生普遍反映课外学习的负担有些重、线上自学效果不佳、课堂讨论参与度不均衡和深度不够等;而教师也同样面临着工作量增加、课堂的组织管理有待提高、创新内涵理解不够等。
综上所述,本课程基于“以学生兴趣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创新初步实践,起到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教师业务水平提升的作用,可为其他学科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借鉴。但同时需要深入思考:①合理分配线上和线下的学时,保证学生线上自学时间;②区分线上资源为必学、选学和拓展等形式,减轻学生自学负担;③增加自测、自评、互评等评价形式,提高学生学习主体地位;④加强教师集体研讨和培训,针对线上形成性评价结果,有的放矢地调整线下教学设计等。基于这些思考,进一步探索利用线上与线下教学的有效融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