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君 李定国 陈新君 王丽欣 魏晓丽
(海南医学院基础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海南 海口 571199)
近几年,伴随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的暴发及持续流行、病毒株的不断变异、检测多次呈阴性的局面,人们对自身免疫力及对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的关注度逐渐提高。与此密切相关的免疫学虽然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但近些年发展十分迅速,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也日益密切[1],在医学中的重要地位更进一步凸显。如何提高医学院校内医学免疫学教学质量也成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在以往采用的终结性评价体系中,是在学期末对课程进行考试,通过学生的成绩来判断是否达标,该方式虽然简单易行,但容易忽视学生本身的差异性及学习的过程,不易激发出学生的潜能及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此对应的过程性评价则更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考核的方式也贯穿课程的全过程,考核的方式多样,可及时体现出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状态与学习动机等,教师也可根据学生在过程考核中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更好地从多层次、多角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1.1 一般资料选取海南医学院2020 年9 月—2021 年1月开设医学免疫学的2019 级全日制临床医学本科8 个班级共477名学生为实验组开展形成性教学评价教学模式,选取采用传统考核方式的2018 级7 个班级共461 名学生为对照组。2018级和2019级学生年龄、开始学习医学免疫学时知识储备状态相近,2 个年级相同班级编号的授课教师相同,教材相同,期末考试时同一个年级的考试时间相同、考试内容相同,不同年级的考试命题教师相同。
1.2 评价方法临床医学本科专业中,医学免疫学在大学二年级上学期开设,课程总学时69学时,其中包含理论课45 学时,实验课24 学时。实验组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教学过程的考核,包括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及期末理论考试成绩3部分。平时成绩占终末成绩的20%,考核内容包括课堂考勤和课堂随机提问占5%,课堂小测试/阶段性测评占10%,课堂讨论占5%。实验成绩占20%,评价学生在实验课中的实验知识理解和掌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实验报告的撰写及相关讨论部分的完成度。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占60%,采用电脑机考的方式,题型多样,考试内容覆盖考纲,从多个角度考查学生掌握和运用该门课程的基本理论的程度。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采用雨课堂随机点名的方式记录学生的课堂考勤,每次无故旷课扣1 分,课堂随机提问,基础分为0分,被提问或抢答1次加1分,通过雨课堂进行每节课的课堂小测,本门课程在学习完补体和免疫应答后开展2次阶段测评,认真记录每次考试的成绩,折算到终末成绩中,最高不超过10分。在课程开展过程中,根据授课内容开展课堂小组讨论,讨论内容提前通过公众号平台推送至学生端,课堂上展开讨论,根据学生的表现赋分,折算到终末成绩中,最高分5 分。实验课开展过程中,将相关内容提前推送并督促学生预习,上课过程中实行翻转课堂,随机抽查学生的预习状况,教师最后强调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要点及重点,注重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细节及对实验结果进行正确的分析和讨论,实验成绩实行百分制,最终折算到终末成绩中,最高不超过20分。期末考试成绩以百分制统计,折算至终末成绩后最高不超过60分。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5.0 统计学软件对学生期末成绩进行统计描述,对同一年级中不同班级学生的成绩行方差分析,2 个年级的期末成绩间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由于2018级临床专业以期末成绩为评定依据,因此在判断教学成效时,选择将2019 级的期末成绩与2018级的期末成绩进行比较。在分析数据中发现在2018级学生成绩中,不同班级最低值的平均分为23分,显著低于2019 级的最低值平均值39 分;2018 级不同班级成绩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2019 级不同班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8 级平均成绩较2019级低近5 分,2 届学生期末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35,P<0.0001)。见表1、表2。
表1 2018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医学免疫学期末成绩比较(± s,分)
表1 2018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医学免疫学期末成绩比较(± s,分)
注:临本即临床医学本科。P<0.0001,F=5.424,R2=0.06689。
班级临本2班临本3班临本4班临本5班临本6班临本7班临本8班总人数标准差13.52 12.99 11.07 11.51 13.66 14.57 13.79 13.25有效人数64 39 102 69 68 60 59 461最低值38 25 32 36 28 23 35 23最高值89 90 87 96 92 92 91 96平均成绩69.66 64.41 64.88 72.54 68.47 62.18 63.75 66.68
表2 2019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医学免疫学期末成绩比较(± s,分)
表2 2019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医学免疫学期末成绩比较(± s,分)
注:临本即临床医学本科。P=0.0674,F=1.902,R2=0.02761。
班级临本2班临本3班临本4班临本5班临本6班临本7班临本8班临本9班总人数标准差12.08 8.94 11.44 10.39 9.89 11.75 8.88 10.66 10.71有效人数65 37 60 64 64 65 63 59 477最低值43 41 46 43 52 39 53 43 39最高值88 83 89 93 91 90 89 94 94平均成绩70.85 68.32 69.58 74.45 72.17 71.98 73.29 70.98 71.65
除期末卷面成绩外,通过开展形成性评价模式进行教学,明显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出勤率及课堂参与度,一改以往课堂沉闷的场景。绝大多数学生在尽最大努力去掌握每节课的内容,完成课堂测试及阶段测试的态度均非常认真,在课堂讨论中组建团队,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实验课前也都积极预习,实验操作过程中胆大心细,在课中和课后对相关实验的理论、操作及应用都会认真的思考,查阅相关文献。由于之前的认真学习及多次的测试,学生期末考试前的心理压力显著减轻。
形成性评价教学模式的开展明显提高了学生的期末成绩,尤其是班级中的最低分值,降低了授课教师的经验、知识储备及授课风格在单一化评价体系中的影响力。形成性评价教学模式分解了学生的期末考前心理压力,使学生将需要掌握的知识在每节课中及时消化吸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通过随机提问的方式,可以增强学生听讲时的专注力及课后自觉复习的动力。在授课的过程中通过指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查阅文献及进行相关案例及人物、事件的讨论[2],不断增强学生们对所学知识的系统总结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正确客观的三观,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从多角度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虽然形成性评价的开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3,4],但目前高校内普遍存在专业课师资不足的现状,尤其是医学免疫学专业教师的匮乏,对课程的建设和发展都十分不利,因此未来如何在有限的师资条件和快速发展的学科中开展更高效的评价模式是值得深思的。作者认为可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探索与尝试。
3.1 不断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医学免疫学是一门复杂抽象的学科,学生仅通过阅读课本很难理解抽象的概念及不同免疫细胞、免疫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需要不断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建议学生在正式开课前观看《工作细胞》《免疫细胞大战病毒》等视频,对病原微生物及人体内的免疫系统、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形成粗浅的了解和认识,对医学免疫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也可以通过观看视频、查阅文献等对学习的知识进行一定的拓展和延伸,不断增加学习内容的宽度和深度。
3.2 结合实例组建趣味课堂授课教师在课堂对抽象知识的讲解中,应具备一定的“翻译”能力,能将抽象死板的书面语言以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表述出来,并联系学生或自身周围的真人真事进行案例分析,让学生意识到学习这门学科的重要性。如分析身边长辈采用自然杀伤细胞(NK 细胞)治疗肿瘤的真实案例,请学生结合本学科中学到的NK 细胞和细胞毒性T 细胞(CTL 细胞)的区别,分析判断用哪种细胞治疗肿瘤效果会更好。鼓励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结合,不断提高学生对本学科的重视程度及培养学生应用所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通过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医学免疫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树立整体观和局部观,根据内容的逻辑及内在关联,合理调整授课内容的先后及在学习某部分内容时强调与学过内容之间的关联。培养学生能先将多个知识点串联在一起形成一条主线,再将多条主线串联最终形成一个系统框架的能力。如可以指导学生绘制课程学习思维导图,将抗原、抗原提呈过程、B 细胞和T 细胞的活化、抗体、补体、免疫应答等内容总结在一个思维导图中,培养学生系统思维及在B 细胞和T 细胞活化的学习中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精诚合作的精神。
通过对以上3个方面的不断探索与改进,不断拓展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学习内容的深度与宽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科研思维、系统观念及合作意识,提高医学免疫学教学效果的同时,多层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