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叙军 曾欢高 毕殿海 占欢腾
(新余市中医院骨伤科,江西 新余 338025)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多发于文职人员、颈椎先天性椎管狭窄者、颈椎损伤者、年龄>40 岁等人群的常见病。患者临床表现为颈肩痛、颈部活动受限、偏头痛、视力障碍[1]。从危害程度来讲,可并发脑梗死、脑萎缩等疾病,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本病是一种受年龄影响的退行性病变,药物遏制其发展的可能性极小,通过药物减缓其病理改变和疼痛等症状的效果局限性较大。但中药内服结合针刀治疗方法的应用,在患者的疾病治疗实践中具有积极的效果。现以新余市中医院骨伤科2019 年4 月—2021 年4 月收治的66 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作为试验样本,进行相关试验,细节分析总结如下。
1.1 一般资料应用医学研究观察法,选取新余市中医院骨伤科2019 年4 月—2021 年4 月收治的66 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为评定受试样本。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分为病例数相同的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男女例数分别为26 例、7 例;年龄45~73 岁,平均年龄(63.90±0.31)岁。试验组的男女例数分别为25 例、8 例;年龄44~74岁,平均年龄(63.92±0.21)岁。2 组在基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纳入标准:颈椎X 光片可看到钩椎关节骨质增生或骨赘。拍摄颈椎核磁共振片可看到双侧椎动脉孔径狭窄,供血不好。患者主诉有眩晕,伴恶心、呕吐等症状。颈痛、后枕部疼痛、颈部活动受限等,有偏头痛、耳鸣、听力减退、记忆力减退、视力模糊,神经衰弱的症状如健忘、失眠多梦,构音障碍如发音不清、口唇麻木等症状[2]。
排除标准:合并肿瘤患者、结核患者、严重的上肢疼痛疾患等。
1.3 治疗方法对照组为西医对症支持治疗组,试验组为中药内服联合针刀治疗组。
对照组: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吲哚美辛、布洛芬、双氯芬酸、阿司匹林,肌松药,镇静剂,抗血管痉挛药罂粟碱等。
试验组:(1)中药内服治疗。①湿蒙清窍,采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主要成分:姜半夏4.5 g,天麻、茯苓、橘红各3 g,白术9 g,甘草1.5 g,生姜1 片,大枣2枚。日1 剂,水煎400~500 mL,每日2 次,每次服用200~250 mL。必要时以泽泻、天麻、菊花、蔓荆子等加减来达到化痰清窍的效果。②气血亏虚,血不养脑而出现头目眩晕,治以补气养血活血,主要以葛根汤加减治疗,主要成分:升麻、杭芍、荆芥、防风各10 g,葛根30 g,甘草6 g,浮萍15 g;蔓荆子、桂枝、羌活、天麻、钩藤等加减治疗。所有患者连续治疗2 个月。(2)针刀治疗。选择坐位或卧位以暴露施术部位。明确病变部位的深浅、层次、组织,了解该处组织的相邻关系,在病变的体表部位标记作为进针点1,临近的痛点即进针点2,整个脊柱的明显压痛点即进针点3。碘伏皮肤消毒,2%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重庆迪康长江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50020860)局部麻醉,一次性针刀(江苏华友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苏械注准20172270978)快速进入皮内,点刺提插、手感无阻滞即出针,出针后以真空罐拔出瘀血并用无菌棉签擦拭干净,创可贴外敷。
1.4 观察指标临床疗效、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主观症状评分、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评分(CACSS)[3]。
将临床疗效分为痊愈:患者的临床症状全部消失;显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显著改善;效差:起效不明显,疼痛加剧。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应用生物医学计算程序(Biomedical computer programs,BMDP)统计学软件包对所有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以率(%)、(±s)表示,分别行x2检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2 组患者预后相关情况比较试验组在治疗后的VAS 评分、主观症状评分、CACSS 评分上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预后相关情况比较 (± s,分)
表1 2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预后相关情况比较 (± s,分)
组别对照组试验组t值P值例数33 33 VAS评分治疗前4.41±2.17 4.40±2.19 0.402 0.986治疗后0.64±0.10 0.30±0.02 17.000 0主观症状评分治疗前15.20±0.62 15.18±0.64 0.114 0.909治疗后5.28±0.57 4.35±0.59 5.780 0 CACSS评分治疗前64.80±0.29 64.82±0.26 0.261 0.794治疗后75.54±2.28 88.09±3.47 15.412 0
2.2 2 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试验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为93.94%(31/33),对照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为75.76%(25/33),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0.05)。见表2。
表2 2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椎动脉走行于颈椎椎间孔当中,颈椎椎间孔退行性变或者增生,使椎间孔变狭窄,压迫椎动脉,引起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在转头时,会使椎动脉血流量更加减少,导致头部的供血更加减少而引发临床症状。常规西药治疗环节,以服用营养血管的药物和扩血管药物缓解临床症状,行体育运动增加肌肉关节的力量,防止脊椎继续压迫,但对椎动脉的恢复情况局限性较大[4]。而中医针药治疗方法的联合应用,在患者的疾病治疗实践中发挥了积极的效果。
文献资料数据进一步佐证,针刀联合仰卧位(定点)牵旋复位手法的方式,治疗效果比较理想,患者康复情况比较好,尤其表现在治疗后,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头晕等情况的改善方面[5]。在针灸推拿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药方剂开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可有效提升临床效果,提高治疗安全性,改善血流动力学,与常规治疗的临床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平均血流速度、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CASCS 评分提升幅度,血管搏动指数、阻力指数降低幅度比较,效果更为突出(P<0.05)[6]。针刺与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时加用中药内服,可迅速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颈部疼痛,促进颈椎功能恢复,表现在显效率、总有效率、疼痛及颈椎功能障碍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针刀与颈前筋膜扩张术联合应用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脑血流动力的变化,提高临床疗效,比单纯应用药物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临床效果显著,尤其在治疗后总有效率、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效果上均极为突出(P<0.05)[8]。穴位埋线联合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可以减轻患者疼痛,缓解头晕,改善颈椎功能障碍[9]。
中医将本病归为“眩晕型颈椎病”范畴,辨证治疗可起到较佳的临床效果。葛根汤中,升麻解表透疹,解毒清热;葛根清阳明之热,透肌表之邪;杭芍酸敛肝气,养阴清热;荆芥、防风辛温解表透疹;浮萍辛凉解表透疹;甘草和胃以助胃气,调和营卫。故该方是表里和解之剂。半夏白术天麻汤中,诸药合治,发挥了补脾胃、养元气,祛寒湿、化痰饮,止眩,理脾胃、助消化,降内伏虚火之功效。针刀治疗后,可很快改善眩晕症状,原因为针刀治疗能较为彻底松解颈枕部软组织粘连和挛缩,可使颈部力学平衡完全恢复,稳定受累椎体,解除对血管、神经、脊髓的压迫,使患者的临床症状迅速得到缓解。
本次治疗中,受研究的样本量、针刀手法治疗的专业性影响,同时为防范患者不耐受、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影响疗效,有必要要求专业医生根据患者病情、颈椎病发病节段和受累部位选取不同的治疗点。
综上所述,中药内服联合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应用价值突出,可在后续患者的临床治疗实践中加以推广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