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亚晨
随着现代素质教育理念逐步代替过去的传统教育观念,新课程的改革的不断推广和深入人心,无论是学生还是作为老师的我们,逐步意识到阅读不仅仅是读诵文章的一个过程,更是一个问题思考,思想交流以及情感感知的一个过程。通过多文本阅读教学模式的引入,了弥补传统课堂中单文本教学的不足,提高学生对于语文阅读的兴趣,增加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自主性。
一、营造良好的多文本阅读课堂教学氛围
保证自主阅读的充分性,教师要将课堂还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时间进行相关文本的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数量和阅读速度,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带着任务和兴趣去阅读。同时多文本阅读教学要求教师努力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交互环境,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讨论权。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也会乐于参与,并积极地与其他同学交换自己的想法,发表自我的见解,成为主动的学习者。让学生的自主阅读代替老师的满堂灌,也不要试图引导学生向预设的教学目标的方向来思考。让学生在多篇不同作家、体裁、内容的文章阅读中进行比较归纳、分析综合、深入思考,训练独立阅读、思考的能力,这样就为学习多样化的阅读方式、终身阅读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要保障交流分享的有效性,教师要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结束后交流分享他们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但为了避免少数学生的不参与以及浪费课堂时间的情况出现,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其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引导和督促学生積极思考、热情参与讨论。
二、引导学生形成结构化的阅读知识体系
在进行多文本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并合理地进行文本的组合,增强文本之间的关联度,让学生能够拥有更加清晰、更加完整、更为全面的认知体系,同时通过学生的反复自由阅读过程,共同推出结论。这样,一方面能够体现出语文阅读教学的生成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在与教师共同进行集体建构,共同推断议题结论的过程中,更好地形成自我阅读的理论体系,提升自我阅读能力。当议题确定后,我们让学生更多地关注精彩细节的情节内容,或列思维导图,或列鱼骨刺图,使学生把作者散落在文本中的点状、线状、零散的内容梳理成一个个支架,使作者的语言布局可视。为了让语言思维的呈现更清晰,还可以让学生去比较相同文体、题材、主题的不同“细节思路”,不同文体、题材、主题的相同“细节思路”,最后进行归类整理,从而有效加深学生的理解,使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更加富有兴趣,从而更加积极主动的进行初中语文课程的学习。
三、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多文本阅读教学, 是指教师在一个单位时间内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联的多篇文章, 是拓展阅读教学的一种新形式。做好方法引领,使学生的阅读实现向课外的有效迁移、拓展、整合,从而达到拓宽视野、提高获取信息能力、涵养人文情怀的目的。教师本人喜欢读书并常对学生讲述自已阅读的收获和体会,这种发挥教师示范作用的“现身说法”最能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许多文字上有造诣的作家、学者总结自己成长经历时,总少不了青少年时期博览群书,即便是班级上语文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常常是对课外书刊情有独钟。语文具有广阔的天地,阅读小说,可以从跌宕起伏的情节中感受人物的命运; 阅读散文,可以从风格各异的语言中获得审美的体验;阅读诗歌, 可以在五彩斑斓的意境中洗涤我们的心灵。
四、通过多文本阅读教学提高学习写作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段话明确指出了阅读和写作之间的密切关系,指出了学生的阅读对其写作的重要作用。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我们要像养蜂一样,培养学生博采和精心酿造的素养,引导他们在此基础上酿出香甜美味的蜜来,让他们不断发现写作的乐趣,从而爱上写作。
在学生阅读量得到增强的基础上,教师再引领其深刻领会文章的构思、表现手法等,并且随着阅读活动的推进,学生在阅读中会形成新的心得,使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在此过程中得到提高,进而提升欣赏能力,与此同时,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进而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通过这样的渠道,可以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拓展其知识面,引发他们的写作欲望,逐步丰富他们的写作素材,使学生领悟基本的写作手段。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还需要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有效开展多文本阅读教学,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达到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培养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