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天舒 周晔 唐晓峰
我们在电影《左右》中看到一对已经离异的中国父母,为了挽救患白血病的小女儿,冲破社会道德伦理观念,通过再生一个宝宝提取脐带血内的造血干细胞挽救生命的故事情节,引起了广大观众对脐带血的关注热潮。那么有人会问,什么是脐带血?脐带血有必要保存吗?脐带血留自体库好还是捐献到公共脐血库好呢?脐带血的捐献有条件限制吗?
首先,脐带血是非常珍贵的,仅为胎儿娩出、脐带结扎并离断后残留在胎盘和脐带中的血液,平均有100~200毫升,一般采集量不得低于每人份80毫升,一旦错过,将永不再有。以前脐带血是废弃不用的,随着干细胞医学的兴起,人们发现脐带血中含有可以重建人体造血和免疫系统的造血干细胞,可用于造血干细胞移植。因此,脐带血已成为造血干细胞的重要来源,特别是无血缘关系造血干细胞的来源,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人类生物资源。至2020年,全球已有超过15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5000多例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的移植,涉及100余种疾病的治疗研究。脐带血在临床上不仅可用于血液疾病的治疗,比如白血病,而且对免疫系统以及遗传代谢性和先天性的疾病治疗也是有帮助的。
是不是所有的产妇都适宜进行脐带血的干细胞采集呢?答案是否定的。脐带血的采集部位是脐静脉,采集方法有体内采集和体外采集两种。临床上如果产妇有感染、发热、多次输血史、孕期少于37周或者多于42周、出现胎膜早破、羊水检查发现染色体异常、胎儿出现呼吸窘迫或羊水内有胎粪的,都不适宜采集脐带血。另外,脐带血采集对胎儿也是有要求的,胎儿出生时体重必须超过2500克且无畸形。
脐带血有必要保留吗?当然有必要。脐带血可以治疗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等100多种疾病。虽然脐带血的主人患上述疾病的概率非常低,留存脐带血可能永远都无用武之地,但是一旦用到,孩子自己与脐带血的造血干细胞的配型完全相合,不会有排斥反应,生存率、成功率高,避免了在茫茫人海中寻找合适的造血干细胞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的风险。由于脐带血中造血干细胞抗原性弱、不易排异,如果孩子的亲属患有白血病等疑难疾病,与孩子配型成功的概率也非常大。这就相当于给孩子和家人准备了一份“保险”,将来可以用于骨髓避难。
如果孩子出生时脐带血中的基因就有问题,那么脐带血还有必要留吗?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国在基因编辑技术方面的重点投入,将来有望将原本存在基因问题的孩子的脐带血,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在體外将致病基因去除,然后再进行移植。所以我认为留总比不留好。
由于自体移植的局限,在于脐带血中造血干细胞的量比较少,目前多用于30公斤以下体重的儿童,不足以供成年人使用,所以临床应用率不高。但随着脐带血采集、冻存以及移植前通过细胞培养、体外扩增、增殖分化等预处理技术的发展,造血干细胞的量的问题得到改善后,很多成年患者也能从脐带血中的造血干细胞中受益。虽然其疗效部分还在探索之中,但为家人和孩子的将来多一份保障也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那么脐带血是自费储存自体库好还是捐献到公共库里好呢?自体库就是为公民私人出资储存用于个人需要的脐带血库,公共库是为公民自愿无偿捐赠、免费储存、供大众使用的脐带血库。捐赠脐血的人群如果需要用到脐血内的干细胞进行治疗,会有配型的优先权。据不完全统计,在脐带干细胞移植的临床案例中,99%以上的患者接受的是别人的脐带血,公共库里的脐带血数量越多,在一定程度上就会降低细胞配型的难度。并且在临床上可以通过多份脐带血共同移植来解决脐带血干细胞数量不够的缺陷。
既然捐赠脐带血好处多多,是不是每个宝宝出生时都可以捐献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国家脐血库的储存也需要成本,所以个人捐赠脐带血也是有要求的。第一,要达到一定的采血量,量不够没有保存价值。第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者艾滋病患者、肝炎病毒携带者、梅毒患者等患有经血液传播疾病者,及恶性肿瘤患者、遗传性血液疾病患者,都是不符合捐献要求的。
时下我国数千万患者正饱受血液病、遗传病和恶性肿瘤等疾病的折磨,白血病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每年新增4万~5万人,同胞间骨髓干细胞配型相合的可能性极低,干细胞移植在各领域相关疾病的治疗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脐带血储存量的增加,科研技术水平的进步和临床应用的扩大,储存或捐赠一份脐带血就是给我们的同胞储备一份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