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莉霞,刘群录
(1.上海辰山植物园,上海 201602;2.上海交通大学,上海 200030)
海棠(Malusspp.)是我国传统的春季木本观赏植物,品种丰富,栽培历史悠久。海棠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广泛、形式多样。我国现代园林中因海棠闻名且栽植规模较大的有北京植物园、南京莫愁湖公园等[1]。目前,中国许多地区的园林绿地都有该类海棠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北方的京津冀及山东地区,上海地区园林绿地也有应用,但种类较少,应用形式也较单一[2]。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各地相继从国外引进了大量优良的观赏海棠品种,并试图将海棠进行南移推广。而这些引进的资源的抗逆性和适应性是栽培者普遍关注的问题[3]。自2010年开园至今,上海辰山植物园引种了苹果属海棠50 余种,研究其在上海地区的生长适应性,对特定地区苹果属海棠的管理和应用有重要意义。
观赏海棠品种引种试验区位于上海辰山植物园资源圃中(31°14′ N,121°29′ E),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5.6℃,极端最高温度41℃,极端最低温度-8.9℃。无霜期230 d,年平均日照1 817 h。降水量1 512.8 mm,全年70%左右的雨量集中在5—9 月的汛期,年陆地蒸发量为754.6 mm。土壤为粉(砂)质粘壤土,有机质平均含量2.79%,土壤呈中性或微碱性(pH 7.0~7.9)。
供试材料为上海辰山植物园从山东、北京、沈阳等地引进的26 个苹果属观赏海棠品种(表1),种植在上海辰山植物园资源圃和海棠专类园内。各品种地径规格均在地径3 cm 以上,性状稳定、生长良好。试验材料均为露地种植苗,每个品种20 株。
表1 试验植物基本信息
在充分观察海棠品种的生物学特征和生长规律的基础上,运用百分法[4]制定苹果属海棠适生性评分标准。评分标准主要包括4 个方面,即成活率(X1)、生长速度(X2)、越夏表现(X3)和病虫害发生情况(X4)。结合海棠种源地和引种地的气候环境差异及2015 年和2016 年连续2 年的田间观测记录,发现在上海地区夏季高温高湿环境是影响苹果属海棠的生长的重要因子,且苹果属海棠在上海地区的病虫害发生率很高,极大地影响了其观赏性和正常生长,因此越夏表现和病虫害发生情况的评分比重较大。
综合适应性评分(Y)= X1+X2+X3+X4
1.3.1 海棠生长及成活率观测及评价。每种植物材料选择15 株,分3 组,每组5 株分别进行观察记录。地径生长量:连续2 年测量每一株同一标记位置的粗度,计算地径增长的平均值;新梢生长量:选取每株中下部枝条,东西南北4 个方向4 根枝条,连续2 年测量枝条的生长长度,计算均值;成活率:成活株数在原来总株数的占比,观察记录时间为2010—2020 年。评分标准见表2。
表2 26 种海棠生长及成活率评分标准
1.3.2 海棠越夏表现及病虫害发生情况评价。越夏表现根据同类型海棠耐热性评分标准[5],并通过耐热性平均指数[6]确定每个品种整体分值(表3)。
表3 26 种海棠生长速度评分
表3 26 种海棠耐热性评价评分标准
病虫害发生情况:蚜虫计数不同时期叶片上的虫口数量,计算平均值,每株取5 片叶片计数。红蜘蛛、杜鹃冠网蝽、金龟子、天牛、叶斑病记录不同时期每株植物上发生叶片占整株的比例,计算平均值。病虫害发生情况评价标准见表4。
表4 26 种海棠越夏及病虫害发生评分
表5 26 种海棠筛选结果
表4 26 种海棠病虫害发生评价评分标准
苹果属海棠种源地在我国北方地区,上海地区夏季闷热潮湿且高地下水位的环境因子对海棠的生长极为不利。
从表3 中的数据上看,在上海地区海棠的地径生长速度较为缓慢年生长量均值为0.5 cm。地径年增长均值最小的为0.2 cm,分别为‘波牧宰’海棠、‘蒂娜’海棠和三叶海棠,而地径增长量最大的是湖北海棠为0.85 cm。在甘肃省张掖地区苹果属海棠地径年增长量均值为0.8 cm,最大值为0.94 cm,最小值为0.69 cm[7],而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4 种北美海棠的年地径增长量都在3 cm 以上[8],在上海地区年新梢生长量均值为28.57 cm,在甘肃省张掖地区苹果属海棠新梢年增长量均值为43.14 cm,最大值为49.8 cm,最小值为39.6 cm[9],与北方地区相比也属于生长缓慢,其中‘草莓果冻’海棠的新梢生长量最大为59.13 cm,最小的是野木海棠,新梢生长量小于10 cm。
从2010 年引种定植以后,记录10 年后的成活情况,成活率低于90%的只有尖嘴林檎、‘范艾斯廷’海棠和‘美丽’海棠3 种,成活率在95%以上的有18 种,可以看出苹果属海棠品种在上海地区虽然受环境影响生长速度较慢,但是移植成活率较高。
在上海地区夏季高温高湿环境下,苹果属海棠表现出的受害症状主要表现为叶片发黄掉落,部分会产生叶边缘焦枯的日灼失水现象;在夏季梅雨和台风天气还会因为根部积水,造成整株生长不良,甚至死亡。通过观察记录发现尖嘴林檎、‘丽丝’海棠、丽江山荆子、野木海棠在上海地区夏季高温气候环境下出现严重的落叶和生长不良现象。因此,不建议在上海地区引种种植。
通过对26 个苹果属海棠病虫害发生情况的连续观测,发现在上海地区海棠的病害以叶斑病为主,发病时间主要在6 月下旬至9 月中旬,此时正好是上海梅雨和台风来临之际,所以病害较为严重。而危害海棠的主要虫害以蚜虫、红蜘蛛、金龟子、天牛为主,杜鹃冠网蝽偶有少量发生。蚜虫的危害主要集中在5 月中旬,5月下旬开始蚜虫明显减少。而随着天气的转暖,5 月各病害和虫害均陆续发生,相互交织。金龟子的危害集中在6—7 月,红蜘蛛的危害集中在7 月。根据观测结果可知:‘美丽’海棠、尖嘴林檎、‘草莓果冻’海棠在上海地区易出现较为严重的病虫害,因此不推荐在上海地区引种种植。
综合分析26 个苹果属植物在上海地区的适应性表现,将总分≥80 分的列为Ⅰ级,总分在60~80 分的列为Ⅱ级,总分<60 分的列为Ⅲ级。结果显示,Ⅰ级的苹果属海棠有7 种,占总数的27%,其中山荆子和‘胖子’海棠的分值最高,为88 分,其后依次为湖北海棠>‘丰富’海棠>西府海棠>‘高峰’海棠>‘丽果’珠美海棠,表明适宜上海地区生长,推荐引种和种植。Ⅱ级的苹果属海棠有16 种,占62%,这些海棠资源表现中等,可以在上海地区引种种植以丰富城市景观。Ⅲ级的苹果属海棠有3 种,占12%,依次为尖嘴林檎<‘美丽’海棠<野木海棠;这3 种海棠在上海地区适应性表现差,在上海地区特殊环境下容易出现长势差、病虫害发生率高、容易死亡的现象,养护管理难度较高,因此不建议在上海地区引种种植。
苹果属海棠作为春季观花、秋季观果的优良园林树木,近年来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在城市绿化和庭院绿化中,从20 世纪90 年代起我国开始从欧美引进“现代海棠”,目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有海棠品种超过100 种。我国在北方地区引种和种植苹果属海棠品种有一定的理论研究[10-12]和实践经验,而引种至上海地区种植的文献资料较少,如何合理应用海棠品种创造丰富景观,除了要掌握其生物学特性,还需要对其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性加以研究,合理筛选引种栽植。有研究表明,加强除草、修剪、施肥等养护管理,可提高北美海棠的抗逆性,是北美海棠病虫害防治最基础、最主要的措施[13]。从观察的结果来看,上海地区苹果属观赏海棠的生长量尤其是年地径生长量明显少于北方地区,分析其原因,与气候环境和立地条件有关,上海夏季高温高湿,梅雨季和台风暴雨季又极易造成植物根部积水,使植物生长受阻。所以在掌握其生长规律和影响生长因素以后,还需进一步研究相应的栽培和养护技术以提高苹果属海棠在上海地区的生长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