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献计量学的虫茶研究进展※

2023-08-11 09:01贵州师范大学图书馆贵州贵阳550001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23年8期
关键词:发文湖南论文

●廖 利 (贵州师范大学图书馆 贵州 贵阳 550001)

虫茶是我国独有的,由特种昆虫食用特定植物后经体内消化酶或消化微生物发酵后所产生的粪便加工而成的茶叶代用品[1]。虫茶又名“虫酿茶”“虫屎茶”“虫粪茶”,主要在我国广西、湖南、贵州、重庆等地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应用[2],是一种集保健、营养、食疗、药用于一体,开发潜力巨大的保健食品资源[3]。虫茶含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脂肪酸、蛋白质、多酚等多种活性成分[4],具有清凉祛暑、健脾胃[5]、降血糖[6]、降血压[7-8]、降血脂[9]、抗肿瘤[10-13]等功效。虫茶因其独特的品质特征和药用保健功效而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有关虫茶的研究文献不断增多,尤其是对虫茶的食品安全性、生物活性、疾病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1]。

1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期刊数据库。在中国知网学术期刊数据库中,以“虫茶”“虫酿茶”和“insect tea”为主题词进行检索,时间范围设置为1979年1月1日到2022年7月31日,共检索出152篇中文文献和28篇英文文献(检索时间2022年7月31日)。通过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查重和筛选,剔除短评、广告、通知以及与主题关联性不大的文章,剩余111篇中文文献和18篇英文文献,共计129篇文献作为本次研究的样本数据。

1.2 研究方法

运用文献计量学研究方法对有关“虫茶”的发文量、载文期刊、发文机构、基金来源、发文作者等进行统计分析,运用陈超美博士开发的CiteSpace5.8.R3可视化分析软件,对机构、作者和关键词等进行可视化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虫茶研究文献年度发文量统计分析

对年度发文量进行统计,可以了解该主题文献数量的发展速度和变化规律,进而推断出今后的发展趋势。图1为CNKI收录的有关虫茶近四十多年的发文情况。由图1可知,到目前为止,我国虫茶的研究文献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

图1 CNKI收录的1979~2022年间发表的虫茶研究论文数量统计

第一阶段,虫茶文献的萌芽期(1979~1996)。该阶段的特征表现为发文量少,且文章内容大同小异。从1979年尤其儆等发表在《昆虫知识》杂志上的《化香夜蛾的初步研究》[14]开始,“虫茶”这一产品引起了学者的关注,不过关注度一直不高。从1979年至1996年,18年的时间,共发表相关文章9篇,年均发文量0.5篇。9篇文章中除了尤其儆等发表的《化香夜蛾的初步研究》属于研究类文章外,其余8篇文章都是对虫茶产品的介绍,内容大同小异。因此,把该阶段称为虫茶文献的萌芽阶段。

第二阶段为虫茶文献的初步发展期(1997~2012)。其特征表现为年均发文量有所增加,但增长较缓慢,曲线波动较大,不过文章质量有所提高。1997~2012年,16年的时间共发表相关论文63篇,年均发文量3.94篇,其中在核心刊物上发表的有19篇,占该期间发文量的30%以上。由于受2002年下半年到2003年“非典”(SARS)的影响,在2002~2007年期间,曲线图出现了较大的“波谷”,2008~2012年研究文献又开始呈波浪式增长。

第三阶段,稳步发展期(2013年至2022年7月31日)。其特征表现为不仅发文量有所增长,文章质量也有了较大提高。从2013年起到文献检索日期截止共发表相关论文73篇,年均发文量7.7篇。其中发表在国外刊物上的有18篇,而发表在国内刊物上的55篇文章中有21篇发表在核心刊物上。

科技文献增长除了受自身发展规律的影响外,社会环境条件的制约也是影响文献增长的重要因素[15]。多重因素影响,预计短期内有关虫茶的研究文献出现大幅增加的可能性不大,尽管在2022年上半年有了较好的开始(截至2022年7月31日已经有4篇论文发表)。不过值得庆幸的是,科研人员对虫茶的关注在持续,从发文情况看,近期又有新的科研人员加入到该研究领域,且近几年陆续有相关的论文在国外刊物上发表,为我国虫茶研发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奠定了初步基础。

2.2 虫茶研究文献的主要来源期刊统计分析

通过对刊发与该主题相关论文的主流刊物进行统计,便于科研人员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和刊发研究成果。表1是对刊载相关论文3篇及以上的期刊的统计情况(由于刊发英文论文的刊物所刊发的相关文章未达到3篇,故在表中未有所体现)。由表1可知,载文3篇及以上的共有9家期刊,共刊发相关论文37篇,占样本数据(129篇)的28.7%,这9家期刊中,以食品研究方面的刊物居多,其次是药用方面的刊物,说明目前的研究主要在其食用性和药用性方面。其中《湖南农业大学学报》《食品科学》《食品工业科技》《现代食品科技》以及《茶叶通讯》5家期刊为当前中文核心期刊,茶叶通讯为2017版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同时《湖南农业大学学报》和《食品科学》还是CSCD来源期刊,同时《食品科学》还是EI来源期刊。

表1 载文量3篇及以上的期刊统计

2.3 发文机构统计分析

对某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机构的论文产出量、发文量占比和研究时间跨度等进行统计分析,有利于了解该研究领域的科研实力、研究潜力及整体研究水平等重要指标[16]。表2为发文量3篇及以上的研究机构的统计结果。由表2可知,发文3篇及以上的研究机构(单位)有8家,共计发文79篇(包括英文文献),占样本数据(129篇)的59.7% ,这8家研究机构是该研究领域的重要研究场所。

表2 发文量3篇及以上的研究机构统计

从机构类型和地域分布看,8家研究机构中除了广西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外,其余都是高等院校,说明高校是该领域重要的研究机构。这些机构主要分布在湖南、贵州、重庆、广西以及江西等省(区),这与虫茶的地域分布直接相关。

从发文量和文献占比情况看,发文量和文章占比最高的是湖南农业大学,其次是湖南中医药大学,贵州大学和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稍次之,其余研究机构的发文量都在10篇以下。总体看,该领域已初步具备一定的学术实力和研究能力,不过整体势力还有待提高。

从研究时间跨度看,在该领域坚持研发20年以上的机构目前只有湖南农业大学,10年及以上的有湖南中医药大学和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其余研究机构都是10年以下。从研究时间跨度看,8家研究机构中,有5家机构近几年都没有新成果发表,目前还在持续的仅有3家,即湖南中医药大学、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和广西亚热带作物研究所。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有新的研究机构(广西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加入到队伍中,为我国虫茶研究队伍注入新的血液。

从机构间合作关系网络图看(图2),除重庆的几家食品开发研究机构之间合作较为紧密外(连线较密集),其余机构间离散程度都比较高,某些机构间即便开展合作也主要以单线式的合作方式为主,未形成网络化。各研究机构间应多加强交流合作,才能推动我国虫茶产业快速发展。

图2 虫茶研究机构间合作关系网络图

2.4 核心作者统计及合作分析

通过对作者发文量进行统计,有助于了解该主题领域主要研究人员的研究现状和学术动态,便于同行间的学习和交流。运用普赖斯计算核心作者公式对该领域的核心作者群体进行统计,通过计算后得到发文5篇及以上的作者有12位(表3)。在12位“核心作者”中,发文量最多的是湖南农业大学的文礼章,其次是湖南中医药大学的彭新君,他们都是在该领域奋斗时间较长、贡献较多的科研人员,同时也是推动该学科发展的决定力量。从发文起止日期看,目前只有湖南中医药大学的彭新君和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汤灿辉还在继续对虫茶进行研究,其余人员似乎已经按下“暂停键”。

表3 虫茶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统计

从作者间的合作情况看(图3),该领域目前称得上团队的一共有5组。第一团队是以沈佐锐、诸凤丹、朱亮等人组成的湖南农业大学团队和以彭新君、肖美凤、许光明等科研人员组成的湖南中医药大学合作团队,这两个团队又以文礼章为纽带组成国内目前人数最多、研发时间最长的团队(从1996年湖南农业大学的文礼章等研究人员在《湖南农业大学学报》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三叶虫茶的生物安全性及其主要化学成分分析》,到2021年12月25日湖南中医药大学的汤灿辉等人员发表在《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的《NMR法对三叶海棠叶中的一新化合物的结构鉴定》,历时20多年,从未间断),所以该团队在图中占据着核心位置;第二合作团队是以杨茂发为核心,由贵州大学和贵州医科大学两所学校的刘健锋、尚小丽、胡吉风、王芳、曾绍华等成员组成,该团队成员间合作较为紧密,且近期一直处于合作状态;第三合作团队是由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的孙鹏、冯霞、王睿等人和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的赵欣等人组成,该团队各成员间合作较为紧密,且近期一直处于合作状态;第四合作团队是由乙引、杨立昌和秦樊鑫等人组成的贵州师范大学合作团队,该团队组建时间比较短,人员也比较少,不过成员间合作较为紧密;第五合作团队是以杨坚、黄友谊和李华钧组成的团队,该团队成立时间较早,近期基本没怎么合作。除此之外都是一些零星分散的个别研究者。整体而言,目前涉足该领域的科研人员并不多,希望更多的科研人员和研究团队投身到该研究领域。

图3 虫茶研究领域作者合作网络图谱

2.6 基金论文统计分析

得到基金项目资助发表的论文,通常代表该研究领域的新动向、新趋势和新热点。基金论文数量的多少是衡量某一研究领域的科研实力和研究水平,以及学科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17]。由图4看,得到基金资助发表的有关虫茶领域的论文共计48篇,占样本总数(129篇)的37.2%,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论文11篇,占样本总数的8.5%,说明在该领域已具备初步的研究实力和学术水平。其中专门用于资助虫茶研发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即“贵州主要虫茶昆虫生物学生态学及所产虫茶评价研究”(31260526),地方性的项目除了湖南省资助的项目数量稍微多以外,其余省份都比较少。这充分说明虫茶的研发还未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经费短缺是限制该领域发展的主要因素,希望各级政府部门加大资金投入,以吸引更多的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投入到虫茶的研发队伍中,尽快推动我国虫茶产业向纵深方向发展。

图4 虫茶研究领域基金项目信息统计

2.7 关键词分析

关键词聚类是把性质相同或相近的关键词归为一类,并根据各类所包含关键词数量多少进行排序,序号越前,所包含的关键词数量越多,相关研究就越多、影响也越大。图5为排名前10位的关键词聚类图,图中数字相同的为一类,节点大小代表关键词的词频,节点间的连线代表节点的共现关系。

由图5可知,#1虫茶包括湖南的三叶虫茶、贵州的仓樟虫茶、贵州的米白虫茶、贵州的灰直虫茶,宜宾老鹰茶虫茶等,其出现的频率最高,与之同质的关键词数量也最多,故排在第一位,且占据中心位置。虫茶作为药食同源产品,营养成分、研究现状和活性表达等是当前科研人员关注的热点主题,故紧挨中心位置,排在第二位(#2营养成分)、第三位(#3表达)和第四位(#4现状);而#7昆虫、#5存活率、#6zn、、#8形态学、#9叶绿素等是对生产虫茶的特种昆虫和特种植物进行研究分析,这类关键词已不再是当前重点关注的对象,故远离中心位置,其所包含的关键词数量和影响力等已不再有太大变化。三叶虫茶主产于湖南,湖南是对虫茶研究最早、参与研究人数最多的省份,在所有虫茶品种中,三叶虫茶是目前所有虫茶品种中研究最深入、影响也最大,故单独作为一类排在首位(#0三叶虫茶)。

3 讨论

虫茶作为我国特有的药食同源珍品,具有悠久的生产与食用历史(早在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与清代《城步县乡土志》中就有饮用虫茶的记载[18]) 。近年来虽有一定的发展,但无论是发展的速度、规模、还是质量等方面都比较缓慢。究其原因,人们对虫茶的关注度和重视程度不够,尤其缺乏资金的支持。因此,亟需各级政府部门加大引领和资金支持,以便吸引更多的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加入到虫茶研发队伍中,共同推动我国虫茶产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药用植物,如显齿蛇葡萄、钩藤、鱼腥草等新植物被用作虫茶生产的原材料[19]。因此,具有多重药理功效的虫茶,在不久的将来有望成为科研领域关注热点,同时对推动我国医药产业发展也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猜你喜欢
发文湖南论文
Indoor orchids take the spotlight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三线建设在湖南
湖南是我家
校园拾趣
爷孙趣事
以牙还牙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