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尚荣
一、陶行知精神,思想虔诚而深刻传承的透视
最近,拜读了刘友开的《汪达之评传》。读罢,我心潮澎湃。“念天地之悠悠”,虽没有“独怆然而涕下”,却对汪达之这位教育家,有着钦佩、感奋之情。
掩卷,凝视汪达之先生的塑像,他那深邃、坚毅的目光投向远方,焕发着理想的光芒。不知怎的,总觉得汪达之酷似陶行知,在汪达之背后,陶行知的塑像闪闪发光。渐渐地他们幻化为一组群像,“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12个大字照亮了天空,穿透了我的心。又总觉得还有一个人,虔诚、敬仰、执着地仰望着陶行知、汪达之,那是刘友开。正是刘友开的目光,把我们带到汪达之的身边,追随他的脚步,回望历史的风云,又开始新安旅行团的新时代之旅。
2021年是陶行知130周年诞辰,2023年是汪达之120周年诞辰。当年被陶行知特批为晓庄师范学校“试做生”的汪达之,始终如一追随他的恩师陶行知,并像他的老师陶行知那样,“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汪达之,是大先生;汪达之,是伟大的教育家,是后辈的楷模。《汪达之评传》(以下简称“评传”)是对汪达之精神的一种传承和弘扬。在纪念他120周年诞辰之际,出版“评传”有着特殊的意义。
刘友开在过去的40多年的教育生涯中,用业余时间,一直致力于研究汪达之,用他的话来说,“四十年来磨一剑,厚积薄发一线牵。撰写汪达之评传,告慰英灵重见天。民族振兴中国梦,匹夫有责乐奉献。不忘初心记使命,承先启后再向前”。这种精神是值得学习的,“评传”出版是值得庆贺的,刘友开是在传承和弘扬汪达之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传承,中华教育思想、精神需要传承。传承是增强中华文化自信的过程,传承是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过程。“评传”在向时代的转化中,让传统在“过去时”的基础上,成为“现在时”以至“将来时”;在向实践的转化中,让理念、思想成为新格局下的新实践;在向教师的转换中,用陶行知、汪达之的精神、品格塑造新时代教师的人格,从而成为立德树人的好教师。
不管教育改革走到哪里,传承永远需要。我们永远不能忘记汪达之的这些目光。《汪达之评传》是传承之作、发展之作。刘友开为传承教育家的思想、精神、文化,做出了探索和贡献。
二、汪达之,中国教育家图谱中有着独特光彩的一位大家
传承的是文化,是思想,是精神,而这一切都要凝聚在人身上,否则传承就会虚、会空。传承也需要有人来担当。汪达之是刘友开要着力传承的人。
实事求是地说,过去只知道汪达之其名,知道他是陶行知的学生,也知道他带领新安旅行团去宣传抗战,过程千辛万苦,但仅此而已。读了这本“评传”,我才真正认识并了解了汪达之。汪达之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当作自己的精神灵魂,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当作自己的信条,将“为旧教育唱葬歌,为新教育唱进行曲”当作自己的使命,将“自觉觉人,自立立人”作为自己的人生境界,创办新安旅行团,成为儿童的引路人,是战争年代的“大汉子”,在教育史上立了一块丰碑。
说来惭愧,作为一个教育研究者,把教师专业发展当作重要课题来研究的人,对汪达之这样的教育家竟然知之甚少,知之模糊,实在是说不过去。读了“评传”,我现在的认识是,研究、学习陶行知,不能不研究和学习汪达之;研究儿童,不能不研究新安旅行团。而这些都是刘友开在《汪达之评传》中告诉并启发我们的。
值得注意的是,当下教育家做研究,关注、研究那些在书斋、在校园里有着卓著贡献的教育家多,而研究像汪达之这样走在中国大地上、走在艰难困苦岁月里、直接参与革命斗争的教育家过少。在中国教育家图谱里,应有着汪达之独特光彩的一页。新时代更需要汪达之这样的教育家。
三、新安旅行团,又一个灿烂的“少年中国说”
在前言里,刘友开对汪达之进行了简洁而准确的介绍与评点,尤其是对汪达之教育思想与重要实践进行了概括。这些评点和概括都很准确、深刻,我都赞同。
在看了整本“评传”后,我最想说的是,当年汪达之组织、带領的新安旅行团,历经17年之久,行程5万余里,足迹遍及22个省份(含直辖市、自治区),从淮安出发时只有14名学生参加的新安旅行团,发展到有600多名团员的宣传抗日,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并参加新中国建设的新安少年童子军。陶行知称赞他们是“伟大宝藏”,并赋诗:“一群小好汉,保卫大武汉。”
我认为,这群“小好汉”,创造了又一“少年中国说”。汪达之和新安旅行团的“少年中国说”,写在民族危亡、国家危难之时,心里装着“比我们更不幸的、还多着的孩子们以及国家、民族之大我”,他把生活教育与共赴国难及培养人才统一起来,一如他们的团歌里所唱的:“同学们,别忘了,我们的口号:……我们的家破产了,我们的国遇了盗。……同胞们,别睡觉,把一切民族敌人都打倒……”。一字字、一句句穿透黑暗的天空,照亮孩子们的心,震撼中华大地。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给新安小学少先队员们的回信里所赞扬的:“在党的关怀和领导下,‘新安旅行团不怕艰苦,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以文艺为武器,唤起民众抗日救亡,宣传党的主张,展现了爱国奋进的精神风貌。”
写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岁月里的“少年中国说”,闪耀着爱党、爱国、爱民族的光辉,闪烁着少年理想、信念和奋斗精神的光芒,诠释着“少年强则国强”的坚定信念和使命。
四、刘友开的人生感悟:“草根精神”与“达之”的使命感
刘友开是语文特级教师,有着大情怀,有着专业的好功底,有着研究能力,但他一直说自己是“草根教师”。他说自己一生有诸多感悟。“我曾经逃过荒,要过饭,‘未要过饭,不晓得狗狠,这是我童年人生的最深感悟;‘草根即使没有力气也得去挖大河工,‘没有挑过大河工,不知道劳动之苦,这是我青年人生的最深感悟;‘草根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还没有把普通话讲好是不够格的特级教师,这是我中年人生的最深感悟。”刘友开的终身感悟则是:“‘家者,‘小我;‘国者,‘大我。没有国,哪有家,有了家不能忘国,‘小我要融入‘大我,‘小我要服从于‘大我。”这是他撰写《汪达之评传》的家国情怀和人生价值追求。
这种真实、真切、深切的情怀,化作他的责任感、使命感。他真诚地说:“值得欣慰的是,当我回首40多年的教育生涯,坦率地讲,我并没有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没有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因为40多年工作之余,他写成了《汪达之评传》,这是他人生感悟的“大成”。
撰写《汪达之评传》也是刘友开学习、承继、提升的人生经历。学习汪达之、学习陶行知、学习新安旅行团的收获、体会,刘友开概括了三条:不改做教师的初心、确立终身从教的坚定信心,积极创新、投入教育改革、努力科研的进取精神,坚定的政治方向、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追求有意义的人生的境界。这样的收获也应该是我们的收获。
作为曾经的新安小学的教师、少先队辅导员的刘友开,对汪达之老校长,对新安旅行团的一群“小好汉”,有着特殊的感情与深刻的怀念。这一位“草根教师”的大徳、大爱、大情怀,将鼓舞我们在弘扬陶行知、汪达之精神、思想的同时,努力做新时代的大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