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学生精神内核的蓬勃发展

2023-08-11 17:26:35万娜
江西教育B 2023年7期
关键词:革命课文精神

万娜

从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革命文化内容的文本编排特点看,随着学段的升高,呈现出由单篇课文到单元组文、从阅读链接向主题实践活动延伸的样态。这类课文内容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有时空距离,学生没有相关体验,缺少相应认知,很难理解文章精神内核。不少教师存在困惑:如何引导学生走入文本,走入时代背景,进而深刻体会英雄人物的精神品质?语文教学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发挥革命文化培根铸魂的作用,实现学科育人的功能价值?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融合

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关键,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在革命文化类课文教学中,首要考虑的是确立革命文化类课文的教学目标和实施路径。

1.立足语言运用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按不同主题编排单元文章,每个单元都有不同的语文要素,对学生提出了明确的学习要求。语文教学要以语言运用为本位,教师要重视言语实践能力的训练。如《有的人》一诗用对比的手法讲述了两种人生选择,教师应引导学生紧抓两类人物的形象,进行对比学习。学生通过对比,能体会诗歌意蕴,了解诗歌的表达手法。再借助小练笔,如“我身边的英雄”拓展训练,提升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凸显革命文化类课文的教学价值。训练中实现了语文素养的推进和发展,让语文要素在课堂扎根。

2.融入人文精神

革命文化类课文肩负的另一重任是借助选文蕴含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引领学生成长。教学《七律·长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全诗激昂的情感基调,充分感受“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豪迈气概。

教师设计革命文化类课文的教学内容时,既要立足语言运用目标,锤炼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又要融合感悟英雄人物的优良品质等精神层面的引导,实现文以载道、文道平衡。

3.夯实知识

人文精神的升华不可一蹴而就,应是循序渐进且有梯度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教师可寻找“语言建构与运用”和“文化理解与传承”之间的平衡点,处理好两者的关系,让两者有序过渡、紧密衔接,实现“以文化人”的目标。革命文化类课文作为革命文化的承载者和精神成长的引领者,有着独特的教学价值,教师要明确此类文本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地位和价值,明晰文本编排理念和规律,准确把握教材的脉络。

二、強化教学内容的纵深拓展

革命文化类课文背景年代距今较为久远,学生很难代入体会。教师应有与时俱进的语文教学发展观,全面准确地把握革命文化类课文的内容,明晰其内涵。

1.挖掘语境中的人文内涵

学生与文本之间的疏离感不能仅通过作者背景资料介绍、故事情节概括和革命精神提炼等流于表面的形式来解决,教师还应深入挖掘革命文化类课文的人文内涵。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刻体会革命文化类课文中的特定内容,可以采用多元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的情感,实现文本与学生、教师与学生间的情感共鸣。如教学《开国大典》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眸历史,把目光聚焦于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现场,引导学生思考:哪些场面吸引了你的目光?哪些声音拨动了你的心弦?选择印象最深的一个场景和小伙伴交流。有了教学氛围的营造,学生就能关注到作者在特定情境下的情感表达,感受到语言文字背后蕴含的激昂喜悦。

2.探究大单元内整合联动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以“革命岁月”为主题安排了五篇课文。单元课文形式丰富,汇聚了记叙文、小说、诗歌等体裁。教师可以结合大单元教学理念,将同一册教材中以“理想与信念”为主题的第六单元的内容穿插其中,调整课文顺序,整合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讲述革命英雄的故事等方式引导学生感知革命英雄的伟大品格;通过大单元整合,革命文化教学从枯燥的讲授输入,变为多种教学形式的有机融合,实现单元主题升华,使教学更高效。

3.联结现实生活重组选文

梳理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不难发现,革命文化类课文分散在各年级的不同单元中,不少教师教学时容易割裂相关主题,过分依赖单篇课文精讲,导致知识学习碎片化,能力训练散点化。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革命文化类课文内容和主题,重组选文进行主题整合式教学,实现由低阶素养向高阶素养的培育。如教师可以利用“使命”这一主题,将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和四年级下册《黄继光》进行整合教学,学生从品读中能感悟周恩来的心怀国家、黄继光的不畏生死。

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最易走入学生心中。学生了解了革命先辈们的使命,读懂了现实中的使命,拉近了文本和现实间的距离,打破了时代的隔阂,学生能体会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使命感,并能将这种使命感根植于心中。

三、注重教学策略的多元实施

1.角色体验式教学

因所处年代不同,当下学生很难直接想象出当时的革命场景,教师若单纯以口述的方式为学生描述,学生难以对文中人物形象和情感有深刻理解。角色体验式教学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课本剧这一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在具体的角色扮演中,让英雄人物鲜活起来。学生通过表演课本剧、情景剧等体验型的方式学习课文,能在角色代入中与英雄人物面对面,真切地体会英雄人物的可贵品质。

2.针对性因材施教

基于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差异,教学时切忌“一刀切”,教师应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在低学段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化抽象为具体。如教学《朱德的扁担》时,教师可以通过解释“扁”字的构字渊源,让学生认识“扁担”。还可以借助插图,将“根据地”“草鞋”“挑粮”等学生较为陌生的词语具象化。理解了课文内容后,再通过朗读和情景再现等方式,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获得情感共鸣,实现文意兼得,让朱德的伟人形象在学生心中立起来。中、高学段的学生具有一定自主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能通过搜索相关视频和图片资料了解选文背景。但如何提升学生的阅读深度和广度,触发学生的思维点呢?教学时,教师要设置驱动性问题,主动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合作探究,促进学生积极思考。针对不同学段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符合革命文化类课文的编排理念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是实现育人目标的支架。

3.综合性活动支撑

梳理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革命文化类课文,可将其分为艰苦奋斗精神、爱国主义精神、革命斗争精神、服务人民精神四类。教师可以就不同精神主题,开展相应的场馆教育活动,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冀中的地道战》后,可以安排学生到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江西革命烈士纪念堂参观学习;学习《清贫》后,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方志敏纪念广场并引导学生讲述方志敏的故事。在实践活动中,学生有了更系统的认识,能读懂革命文化类课文,也能读懂历史和现在。

语文课堂是传递情感、塑造灵魂的课堂。革命文化类课文的教学要在真实任务情境的统领下寻找情感契合点,教师要引导学生与英雄人物面对面,开展阶梯式语文学习实践,领悟革命精神,实现文道统一。将课堂知识内化,学知识,育情感,铸灵魂,以发展的思维了解革命历史,体悟革命文化,传承革命精神。让“红色文化”成为学生的精神支柱,进而促进学生精神内核的蓬勃发展,在层层递进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语文学科素养。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南京路小学)

猜你喜欢
革命课文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人民周刊(2021年22期)2021-12-17 07:36:09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学生天地(2020年17期)2020-08-25 09:28:54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 09:14:54
拿出精神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上海建材(2017年5期)2018-01-22 02:58:52
背课文
新少年(2017年3期)2017-03-23 12:46:52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16:4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