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结构化教学的几“点”策略

2023-08-11 08:12:27朱宇
江西教育B 2023年7期
关键词:边线蚕宝宝桑叶

朱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要把每堂课教学的知识置于整体知识的体系中,注重知识的结构和体系,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整体性。”怎样改变碎片化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有序地思考、清晰地表达,实现结构化学习呢?特级教师许卫兵执教的“认识周长和面积”一课,从整体、关联、系统的视角,整合教学内容,为广大数学教师实施课堂结构化教学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范例。

【片段一】整合关联内容,直击教学“痛点”

师:我们的家乡海安是全国著名的教育之乡、丝绸之乡。请看,这是——

生:一只蚕宝宝。

师:春蚕吐丝就织成了锦绣丝绸,你们知道蚕宝宝吃什么吗?

生:桑叶。

师(出示一片桑叶,如图1):看到这片桑叶,蚕宝宝想做两件事。什么事呢?请仔细观察。

(板书:观察)

(动画演示:蚕宝宝先绕着桑叶边沿爬了一圈,然后把桑叶吃光)。

师:同学们看清楚了吗?思考一下:蚕宝宝做了哪两件事呢?

(板书:思考)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与同桌轻声交流)

【赏析】面积概念的建立,标志着儿童依托一维空间的基础进入了二维空间的探索,是空间观念发展的重要阶段。所以,一直以来,数学教材中关于周长和面积的认识是“先”周长,“后”面积,与之相适应,教学中的通常做法是“学周长时是周长,学面积时是面积”。这种“分而治之”的教学,固然有助于学生对周长、面积的各自理解与把握,但如果把二者综合起来,就会发现对于这两个概念,不管是概念形成,还是实际应用,学生都特别容易混淆,这成为一个教学“痛点”。教学中,许卫兵老师直击“痛点”,从整体建构的视角,以结构化的方式整合学习内容,精心安排学习进程,把周长和面积概念交织在一起,避免了单一课时作业设计指向性强的弊端,有利于学生真正理解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强化意义构建,为“新课标”中提出的“将学科内容恰当地组织起来,进而形成适应学生理解和迁移的知识结构,避免学生简单孤立地学习知识与方法,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起合理的结构体系”,做了真实生动的注解。

【片段二】经历多元表征,彰显素养“要点”

师:会观察,会思考,还要学会表达。

(板书:表达)

师:谁来说一说,蚕宝宝做了哪两件事呢?

生:蚕宝宝先绕着桑叶转了一圈,然后把桑叶吃掉了。

师:这个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把蚕宝宝做的两件事说出来了。

(板书:说)

师:学习数学,除了动口说,还可以用动作来演示。你们能把刚才说的内容,用动作表示出来吗?

(一个学生走到屏幕前,先用手指绕着桑叶的边沿指了一圈,然后用手指沿着蚕吃桑叶的路线,在桑叶面上画了几下)

师:你们有没有发现,一开始他是怎么指的?指了哪儿?

生:他用手指指了桑叶的一周。

师:对,他指的地方就是桑叶一周的边线。

(板书:一周边线)

师:接着呢?

生:指了桑叶的里面。

师:你们说的桑叶的里面,在数学上,我们叫作桑叶的——面。

(板書:面)

(全体学生一起做动作,指一指桑叶的边线和面)

师:大家做得很好!不过,指这个“面”的时候,是伸出一根手指指好呢,还是——(稍稍变换手势,由手指变成手掌形状)

生:用手掌。

师:用手掌来抹一抹,这个“面”的感觉就更到位了。

(一个学生示范用手指指出一周的边线,用手掌抹整个桑叶的面)

师: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这手,看来不仅能干活,还能帮助我们学数学。一开始我们是用“说”的方式来表达,那刚才大家是通过“做”的方式来演示自己的思考。

师:学习数学的方法真多啊!我们再换一种方式吧,我把这片桑叶变成这样一个平面图形(如图2),接下来,请大家来动手画。

(教师出示学习任务:描一描,用红色笔将图形一周的边线描出来;涂一涂,用蓝色笔将图形的面涂出来)

师:俗话说,千金难买回头看。回头看一下,蚕宝宝所做的两件事,第一件事跟图形的“一周边线”有关,第二件事跟图形的“面”有关。你们觉得,图形一周的边线和图形的面是一回事吗?

生:不是一回事,一个是边上的线,一个是中间的面。

师: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叫作周长。

(板书:周长)

师:那面的大小,你们知道叫作什么吗?

生:面大。

师:哈哈,周——长,面——大,周有长短,面有大小,蛮有创意的。在数学上,表示“面的大小”有个专门词语,叫作面积。

(板书:面积)

【赏析】结构化教学强调,教师要设置丰富的知识背景,激发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建构,借助丰富的学习素材、多元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深度体验和思考中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构。

这一环节的设计,对接了“新课标”提出的“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的数学核心素养培育的要求。许卫兵老师借助蚕吃桑叶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透过蚕宝宝的两个动作,初步感知周长和面积的数学含义。接下来,他关注学生的多元表征,以表现性任务激发学生通过“说”“演”“画”等方式,对故事情节进行多样化的表达,在不同表征形式的转换中,抽象的周长和面积概念在学生的认知中越来越具体而清晰,学生的理解也越来越接近数学概念的本质,为最终对周长、面积意义的深度理解和意义建构奠定了基础。

【片段三】建立抽象模型,聚焦知识“焦点”

教师出示圆形框和圆片(如图3、4)。

师:它们都是圆。但是,你们看了图3后,对它的什么更有感觉?

生:我对它的周长更有感觉。

师:是啊,因为它一周的边线画得非常明显。那你们对图4的什么更有感觉?

生:它的面积更明显,整个圆涂色了。

师:在数学上,这两幅图都表示圆,它们都有周长和面积,只是画法不同,表达的侧重不同。如果我们合二为一,就变成下面的图形(如图5)。看到这个图形时,你对它的什么更有感觉?

生:周长和面积。

师:是啊,同一个平面图形(我们这里说的平面图形,都是指封闭的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都是同时存在的,这就叫作“二合一”。懂这句话的意思吗?

生:二合一,说的是上面两个图形合在一起就是下面的图形。

生:二合一,是说周长和面积在一个平面图形上同时出现。

师(出示图6):比较这四个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有什么不同?

生:周长是围着图形绕一周的边线,面积是图形里面的一片。

师:把你的话做个精简,周长是一根线(的长度),面积为一片(的大小)。

【赏析】结构化教学的实施,离不开丰富的学习素材,学生通过有层次的探究,逐步剥离外形、色彩等非本质属性,将概念的本质属性凸显出来。在上述教学片段中,学生借助“蚕吃桑叶”的现实原型,知道桑叶的边线和面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再通过多元表征,进一步感知“周长”和“面积”的不同含义。此时,许卫兵老师及时引导学生脱离具体实物,借助平面图形理解周长和面积的本质与内涵。

乌申斯基曾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想的基础。周长是一维空间的度量,却需要从二维的面上提取出来。因此,两个概念容易相互干扰。基于此,许老师浓墨重彩突出“比较”,层层递进引导辨析,逐步厘清概念本质。从特征简单明了的单个图形,到“二合一”的复合图形,学生先有第一印象的直观感知,再通过异同比较,将周长和面积“合二为一”,素材的有机整合,有助于建构对周长和面积的整体认识。

【片段四】引入数据刻画,破解认知“盲点”

师(出示图7):这是一个格线长度为1厘米的方格纸,在方格纸上有一个蓝色的长方形(如图的阴影部分)。这个涂色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你们能指出来吗?

师:能指出来的话,说明你们学得很棒。那除了能指出它的周长和面积,现在有数据了,你们研究一下,看看能否有进一步的发现。

[学生小组研究:涂色长方形的周长是( ),面积是( )。教师揭示答案,并用动画演示涂色长方形的一周由10个1厘米组成,就是10厘米,它的面积包含6个小方格]

师:刚才我们只能指一指、说一说,现在我们还可以用数据把周长和面积算出来。

(板书:算)

师:俗话说,变一变,有发现。

师(变化一):如图8,去掉右上角的一个小方块,研究变化后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跟原图比较,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现在图形的周长是10厘米,面积是5个小方格。

生:我发现周长没有变,但是面积变小了。

师(变化二):如图9,去掉下方中间的一个小方块,研究变化后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跟原图比较,你们又发现了什么?

生:现在的周长是12厘米,面积还是5个小方格。

生:我发现周长变长了,面积变小了。

师:观察这两次变化,你们发现了吗?图形拿掉一块,这个面积如何变化?

生:面积就变小了。

师:如果图形增加一块,这个面积如何变化?

生:面积就会变大。

师:是啊,面积的变化很容易看出来。但图形周长的变化好像捉摸不定,并没有随着面积做同样的变化,为什么呢?

生(指着图8):我认为,原来右上角是“一横一竖”2厘米属于周长,现在去掉一个小方格变成“一竖一横”,还是2厘米,属于周长,所以周长没变。(指着图9)这里原来是1厘米在周长上,现在凹进去了,有3厘米在周长上,所以周长就变大了。

【赏析】結构化教学要求通过对学习材料的抽象,凸显知识的本质与内涵,彰显数学的学科属性,促成学生的深度学习。通过辨析比较,学生已经知道一周边线有长短,面积有大小,但是仅仅停留于此是不够的。因为周长和面积对应着两种不同的“量”,要完整把握其内涵,只有定性描述是不够的,还应该进行定量刻画。所以,在本教学片段中许卫兵老师引入数据,借助小方格刻画长度和面积的具体量值,在对比中进一步建立联系,既是对周长和面积概念认识的深化,又为后续图形周长和面积的测量做了很好的铺垫。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我们还领略了许老师准确的学情判断能力和高超的学案预设能力。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因为采用较多的直观方式对周长和面积描述比较,容易让学生产生“面积越大(小)、周长越长(短)”或者“面积相等,周长也相等”的思维定式。因此,许老师设计了“变与不变”的游戏活动,让学生看到面积减少,周长可能不变,也可能增加……在学生惊讶之余,教师启发他们运用刚学到的“一周边线的长短”和“面的大小”进行解释,进一步体会到周长与面积既相互依存又不完全同步的关系。

许卫兵老师的“认识周长和面积”这节课,既关注教材的整体结构,又尊重学生的认知特征,将周长和面积本属于不同维度的两个概念同步教学,精心组织了观察、思考、表达、量化、变式等一系列结构化学习任务,将学生置身于丰富的学习素材中,让学生经历充分的思考、辨析过程,并在深度对比中建构周长和面积的清晰概念,在整体感知中形成知识结构。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邮市天山小学)

猜你喜欢
边线蚕宝宝桑叶
海岸水边线提取方法在GF-2卫星影像中的适应性研究
海洋通报(2022年3期)2022-09-27 02:46:20
桑叶茶成“致富茶”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1-11-26 05:07:00
阳城:桑叶茶『火』了 农民乐了
今日农业(2021年13期)2021-08-14 01:38:04
蚕宝宝养成记
蚕宝宝
桑叶迷宫
快乐语文(2018年36期)2018-03-12 00:55:50
一生只做一件事的“蚕宝宝”
认识足球(六)
突破矩形上边线买入法(1)
Jeffery the Gi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