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哲科
一、以关键能力的提升为单元目标指向
体育与健康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通過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等方面[1]。将3个方面比较来看,最能体现“体育”特点的当属“运动能力”,因为体育课程与其他课程最显著的区别在于以身体运动的形式呈现,其他方面的实现较大程度上依托于“运动能力”。运动能力包括体能状况、运动认知与技战术运用、体育展示与比赛3个维度[2]。以本期话题水平五(高一年级)《挺身式跳远》模块教学为例,其中关键能力主要包括:建立跳跃(远度)项目的整体概念、加深技术理解、完善体悟和肌肉感觉、掌握水平跳跃技能和体能训练方法、突出牵张反射下的超等长收缩的发展、学会跳跃项目迁移和运用等,这些关键能力的提升是单元目标的指向。如,本期研讨提供的案例中,第14课时“挺身式跳远技术运用、壶铃力量练习方法”的目标表述之一为“能在较快速度下完成半程挺身式跳远完整技术,具有自主学练半程助跑跳远能力,能运用下肢力量、腰腹肌力量和速度能力的方法发展专项能力”。其中“具有自主学练半程助跑跳远能力”就是学生通过学习,预期要达到的目标之一。围绕这个目标(关键能力),选择“挺身式跳远完整技术及运用,发展跳跃专项能力”的教学内容(核心技术),聚焦“助跑、起跳、腾空、落地完整技术把握”等关键问题,使用“6~8步完整技术练习,突出收腹举腿落地技术,半程跳比赛”“2人对抗蹬摆左右各20次+壶铃蹲跳10次+30m加速跑”等学练方法,促使学生初步建立跳远项目的整体概念、积极体验技术要领、形成肌肉记忆、掌握体能训练方法、学会跳远项目迁移和运用等运动能力的提升,这些能力的提升实际上与目标的指向是完全一致的。
二、以核心技术引领为内容设计主线
无论是蹲踞式跳远、挺身式跳远或走步式跳远,其内容都是由助跑、起跳、空中动作和落地等核心技术组成的。完成各项技术的关键在于速度推进、跑跳结合、支撑推进、腾空控制和落地等环节,其中水平速度是跳跃(远度)项目的基础,稳定控制和支撑跳跃下的牵张发射是关键,合理用力顺序是跳跃的保障。这些核心技术(内容)由哪些教材承载(用教材教)?如何将这些核心技术通过教材(载体)让学生感知?学生出现认知偏差如何纠正?这些问题都离不开核心技术为引领的内容设计主线。同样以本期研讨提供的案例为例,第1课时的“起跳技术、跑的基本技术”,其内涵可阐释为“髋、膝、踝的用力顺序、松膝、全脚掌滚动技术”,这些核心技术在某种程度上是本课内容的具体显现。再如,第5课时为“起跳运用方法、助跑加速方法”与“助跑起动持续积极加速度技术、分段加速技术与起跳模仿结合三步助跑连续快速起跳技术”的核心技术息息相关。内容的表述相对较为抽象,而核心技术的确认则更为具体,核心技术是内容的必要补充和解释,内容是核心技术的高度概括和提炼。只有将“不可见的”内容,转化为“可见的”核心技术,教学机制才得以激活和运转,换而言之,以核心技术的引领为内容设计主线是目标统领内容的具体显现。如,水平四(七年级)《双手头上前抛实心球》一课中,能力发展目标之一设计为“掌握超越器械下的身体姿态,能完成蹬地、展髋、收腹、挥臂的动作序列”,教学内容为“出手速度练习及方法”,此教学内容是“不可见的”。只有将此教学内容转化成“可见的”核心技术:“鞭打发力的协调性”,实践操作才能够具体明确。在明确对应的核心技术是“鞭打发力的协调性”之后,则可以选择“仰卧起+抛球动作练习、蹲跳起+挥臂练习、站姿砸墙目标练习”等学练方法进行教学设计。
三、关键问题的把握是教法学法新探索
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浙江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2019版)》中曾提出体育课堂教学“四个转型”要求,分别是:教学内容结构化、教学组织小组化、教法学法问题化、教学评价精准化。其中“教法学法问题化”可以简单理解为:教师设置有效针对性的问题贯穿于整堂课,目的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认知能力,发展学生高级技能思维,同时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刻持久的认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否及时发现问题,并且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分析问题,最终依靠个人或小组解决问题,是教学方法是否有效的直接体现。本期案例第4课时“起跳运用技术、助跑起动技术”中,关键问题是“助跑中蹬摆技术和跑跳结合技术衔接问题”,围绕此问题,设计了“设标志物前6步蹬摆加速结合加速跑练习;连续3步助跑腾空步练习;不固定高重心加速跑结合腾空步练习”等学练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如何有效衔接”的问题,并分析产生错误动作的原因。通过反复练习加速助跑与踏板起跳的结合技术,改变错误用力习惯、建立合理的跑跳用力顺序、发展跑跳衔接的能力。此外,第9课时“空中放腿技术、助跑稳定技术”中,关键问题聚焦“放腿挺髋体感和时机把握”,围绕此问题,设计了“跑道设固定标志反复助跑练习;双杠支撑弓箭步放腿挺髋收腹举腿练习+加快走起跳放腿落沙坑+中速6~8步助跑起跳放腿落沙坑”等学练方法。通过教师提问“什么时候放腿?什么时机挺髋?身体的感受是什么”等问题,学生根据教师提问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小组讨论“空中放腿挺髋的技术动作”等方式,培养跳跃和助跑节奏、注重身体控制、支撑力量和速度能力。如,水平四(七年级)《双手头上前抛实心球》单元教学的设计的《不同姿势的推、抛、掷实心球》一课中,关键问题聚焦在“快速蹬地后身体舒展”的问题,选择“头上、胯下、左右传实心球接力、双手胸前向前推出实心球、胯下前、后抛实心球”等学练方法解决快速蹬地后身体保持舒展的问题。这种以关键问题为纽带,将教法学法问题化的方式是对课堂变革的探索,其实践效应和现实意义有待进一步在摸索中不断完善。
四、核心任务是评价达成度的反馈
本期案例的核心任务包括:掌握单脚跳和跨步跳动作技术及发展跳跃能力的体能方法,熟练8~12步半程挺身式跳远技术;运用发展水平跳跃专项体能发展速度、力量、耐力、协调、灵敏等身体素质,将水平跳跃项目的速度和力量在球类及其他项目中运用;引导学生制订发展跳跃能力的处方,并能将处方在课余体育和运动竞赛中予以实施等。以上核心任务是否达成?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水平,学到什么程度更适切?这些都是教学评价主要考量的指标,也是检验评价要点是否精准的关键依据。本期案例第19课时“速度能力测试”中,核心任务是“速度量化评价和过程评价给分方法”,围绕核心任务,制订了“30m和60m跑的速度、立定跳远的远度、10s下蹲起的次数、单手扶墙单脚蹲起的次数”等测评内容。以初中生为例,60m跑参考成绩为:9.42~9.74s为优秀,9.75~10.29s为中等,10.30~10.62s为合格,10.62s以上为不合格。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将教学内容任务化,结合学生最近运动发展区和学习任务内容,制订准确和合理的评价标准,形成具体化和可操作化的评价标准。根据测评的具体数据诊断学生学习的效果,并根据效果达成制订下一步的教学计划,从而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如,水平四(七年级)《双手头上前抛实心球》单元教学设计最后1个课时中可以设计学生自投自评,也可以设计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评价内容根据核心任务的达成度设计“动作技术展示、体能训练方案设计、发展跳跃能力的处方制订以及前抛实心球的远度”等,由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综合打分,根据分数确定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并制订进一步的训练计划。
课堂教学机制的深层追问主要涉及“为什么教(学)”“教(学)什么”“用什么教(学)”“怎么教(学)”“教(学)到什么程度”等问题逻辑的清晰与明确。而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为什么教涉及目标的定位,教什么是关于内容的解释,用什么教是教材的信息承载和选择加工,怎么教对应方法,教到什么程度是评价的考量。本期话题针对这些基本教学要素,将关键能力、核心技术、关键问题、核心任务4个维度引入其中,并一一对应。以关键能力的提升为目标,把核心技术作为主要内容,用关键问题促使教法学法深度变革,将核心任务的达成度作为评价要点,建立起内在的运动学习思维关联,引导学生用结构化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体育与健康实践中的问题,实现深度学习,进而促进学生体育学习中关键能力的自主发展,有效落实“学会、勤练、常赛”。这为一线教师思考其他项目的单元(模块)构建和小初高一体化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陈昌福.指向“学为中心”的体育课堂观察量表[J]中国学校体育,2022(11):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