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与规范并举:促进民营资本健康发展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2023-08-11 05:31乔晓楠马飞越
改革 2023年7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乔晓楠 马飞越

摘  要:资本具有逐利特性,且在逐利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发挥促进创新、支持增长、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等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会产生加剧分化、形成垄断、脱实向虚、引发经济波动与经济危机等消极影响。因此,对待民营资本必须坚持支持与规范并举,使之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成果与重要力量。自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以来,国家针对平台经济、虚拟经济以及劳动力再生产等领域出现的问题进行整顿治理,有效遏制了资本无序扩张的势头,并初步建立起一套规范资本行为的治理体系,治理能力显著提升,治理效能逐步显现。在此基础上,需要结合短期与长期经济形势,根据资本行为规律,从“稳预期”和“稳利润”入手,进一步支持资本健康有序发展,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并使之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

关键词:资本健康发展;资本无序扩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中图分类号:F014.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543(2023)07-0021-14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劳动力要素市场化配置中的效率增进与协同推进共同富裕路径研究”(22&ZD05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重大理论问题研究”(2021MZ02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新时代贸易强国建设的政治经济学研究”(20BJL046)。

作者简介:乔晓楠,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马飞越,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候选人。

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如何认识资本的内涵、特性以及作用,进而如何确定对资本的定位,既是一个关键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重要的实践问题。自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以来,一些文献针对防止资本无序扩张、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进行研究,取得了诸多进展,主要研究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方面:第一,部分文献基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讨论了资本的概念、性质和作用。如赵峰和田佳禾从资本二重性及其矛盾的视角对资本的性质和作用进行了探讨,并回顾了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对资本认识的变迁[1];蔡万焕重点剖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的特殊定位[2];何干强则以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资本观为指导,认识中国现实中的资本现象[3]。第二,一些研究展示了近年来资本无序扩张在中国的具体表现。如刘伟梳理了当前中国资本无序扩张的表现及深层原因[4];李三希等通过现实数据研究了中国资本发展和监管政策存在的问题[5];乔晓楠等则重点研究资本在商品流通、虚拟经济、劳动力再生产三个领域无序扩张的主要表现和危害[6]。第三,還有文献讨论此问题与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等之间的关系。如蔡之兵从理论和现实两方面剖析了高质量发展与资本行为的内在关系,就资本融入高质量发展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7];韩喜平和杨春辉分析了不同类型资本扩张对构建新发展格局产生的差异化影响,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8];张占斌则讨论了资本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和存在的问题,并指出应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性引领资本健康发展[9]。

以上研究为本文奠定了坚实的研究基础,但同时也留下了进一步探索的空间。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不仅在理论层面深化了对资本特性和行为规律的认识,而且在实践层面回顾了中国治理资本无序扩张的举措与成效,并针对进一步支持资本健康有序发展的必要性以及政策体系进行了深入讨论,从而为相应政策的完善提供了决策参考。需要说明的是,限于篇幅,本文仅聚焦于民营资本,暂不涉及公有资本以及非公资本中的国外资本,后文如无特殊说明,资本特指中国的民营资本。

一、资本的特性、作用及定位

资本是能够带来价值增殖的价值,其具有逐利特性,对于资本的作用要辩证地看待。在资本逐利的过程中,其一方面可以发挥促进创新、支持增长、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等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会产生加剧分化、形成垄断、脱实向虚、引发经济波动与经济危机等消极影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如何趋利避害,引导资本健康有序发展,并使之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至关重要。

(一)资本的内涵与特性

资本既是一种生产要素,又反映了特定的社会关系。在西方经济学中,资本通常作为特定的生产要素被投入生产函数,并与劳动等其他生产要素一起参与生产、参加分配。这里的“资本”主要是指在特定时期被投入生产的机器设备或者厂房等具有实物形式的生产资料,其在生产过程之中不仅产生贡献,而且发生损耗,为此需要弥补损耗并扩大积累,以便增加在下一期可以投入生产的资本要素数量,实现产出增加。同时,西方经济学不认为资本将支配劳动,而是认为资本和劳动在生产中均有贡献,应按照各自边际生产力的大小进行收入分配。于是,即使资本分得的收入更高,劳动分得的收入更低,也不存在资本对劳动的剥削,而仅是因为资本较之于劳动其边际产出贡献更大。与西方经济学的认识不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资本是人类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才出现的一种经济范畴,因而对资本的认识不能仅停留在生产要素层面,而应该将其视为一种特定的生产关系加以考察。作为一定历史社会形态下的生产关系,资本是能够产生价值增殖的价值。马克思指出:“纺纱机是纺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它才成为资本。”[10] 723货币、生产资料和机器等并非天生就是资本,只有当它们同雇佣劳动结合起来被所有者用于生产剩余价值时,这些物的社会形态才被视为资本。

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资本的行为目标是赚取利润,并且“他的目的也不是取得一次利润,而只是谋取利润的无休止的运动”[11]179,因而追逐利润是资本的本质属性。马克思借助资本总公式G-W-G'说明了利润的来源。由于利润由剩余价值转化而来,且剩余价值在生产过程中由劳动创造,因而资本赚取利润需要以劳动力转化为商品作为前提。劳动力是劳动者在生产使用价值时可以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当劳动力转化为商品后,其价值就由维持劳动再生产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量决定,而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本身并构成价值的源泉。在此基础上,可以将劳动力的全部劳动时间划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前者以工资形式对应着劳动力的价值,而后者则构成利润,即超出劳动力自身价值的增殖。

(二)资本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

马克思指出:“资本的文明面之一是,它榨取这种剩余劳动的方式和条件,同以前的奴隶制、农奴制等形式相比,都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更高级的新形态的各种要素的创造。”[12]927-928因此,不可否认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第一,促进创新。资本的逐利特性决定其追求获得更大的剩余价值,而剩余价值又可以分为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两种。其中,绝对剩余价值需要在固定必要劳动时间的基础上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获得,而相对剩余价值则是在总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压缩必要劳动时间而实现剩余劳动时间的延长来获得。由于一天的总劳动时间存在着上限,因而相较于绝对剩余价值,通过技术进步来提高剩余价值率进而获得更多的相对剩余价值是更为可行的方式。为此,个别企业有动力持续进行技术研发与创新,以促进个别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因为价值规律要求商品的价值由反映社会平均技术水平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并进行等价交换,所以如果个别劳动时间可以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那么该生产者就能够获得超额利润。当然,这样的技术进步并不会局限于单个企业之内,伴随人员流动或者技术扩散,当社会上大多数生产者都掌握了此类技术时,个体企业原本能够获得的超额利润就会消失。于是,技术溢出效应就促进了整个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同时又会有个体生产者在超额利润的驱动下去研究开发更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的新技术。

第二,支持增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将经济发展视为社会再生产的过程,因而经济增长的本质就是扩大再生产。扩大再生产以积累为前提,一方面资本为了获取利润需要持续的积累,另一方面利润也构成资本积累的来源,于是资本积累客观上可以推动经济增长。正如马克思所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使投入工业企业的资本有不断增长的必要,而竞争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规律作为外在的强制规律支配着每一个资本家。竞争迫使他不断扩大自己的资本来维持自家的资本,而他扩大资本只能靠累进的积累。”[11]683当然,单纯由资本主导的经济增长,虽然可以带来社会财富的增加,但加剧了人的异化,并且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也必然导致这种经济增长无法稳定地持续下去。

第三,扩大就业。由于价值创造是在生产过程中完成的,因而以追逐利润为动机的资本积累必然需要雇佣劳动,客观上也为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资本可以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前者用于购买生产资料,而后者则用于雇佣劳动者。对此,需要考虑技术不变与技术可变两种情况。在技术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在积累的过程中,不变资本规模的扩大要求更多的劳动者匹配更大规模的生产资料进行生产,因而必然带来可变资本的增加和就业数量的增长。在技术可变的情况下,“机器替代人”的技术进步将推动资本的技术构成及其有机构成提高,这虽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也会将一部分劳动者排除在生产过程之外,增加产业后备军的规模,形成相对过剩人口。当然,结合各国产业结构变迁的实际情况来看,以上被排除在生产部门之外的劳动者需要被非生产部门所吸纳,这也是进入后工业化阶段服务业就业占比上升的重要原因①。

第四,增加税收。资本的积累和不断再生产可以为国家提供必要的税收。无论是增值税还是所得税,积累和扩大再生产都有利于扩大税源。增值税针对商品生产、流通过程中的新增价值征税,所得税则针对一定时期内的各种所得征税。在资本不断积累的过程中伴随着不变资本转移旧价值和可变资本创造新价值,进而创造大量的新增价值和资本收入,从而为国家扩大了税源并有可能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政府的财政收入可以被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公共服务供给,并且进一步为企业的生产活动和创造价值提供便利条件。

当然,因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基本矛盾存在,资本的行为也必然对社会再生产产生消极影响。

第一,加剧分化。资本积累的目的就是赚取利润,由于工资与利润均源自劳动力创造的新价值,因而二者具有此消彼长的对抗性。此外,以“机器替代人”的方式实现生产效率提高,也会导致社会整体的劳动报酬占比下降。资本对利润的追逐及其主导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必然伴随着持续的两极分化,这一点已经被实践证明。托马斯·皮凯蒂在《21世纪资本论》中就提供了翔实的数据,反映出资本主义国家收入和财富分配差距持续扩大的趋势,并指出其根本原因在于资本回报率长期超过经济增长率[13]。

第二,形成垄断。资本的积累与集中导致一些大型企业逐渐控制市场上的关键资源和市场份额。这些企业通过垄断地位和支配力量限制竞争,使其他小企业难以进入市场并发展壮大,进而确保自己可以获得超额垄断利润。同时,在垄断企业的影响下,市场供应受到限制,产品价格被抬高,消费者的选择余地减少,消费者利益也受到损害。此外,垄断企業由于缺乏竞争压力,可能缺乏创新和提高生产效率的动力,反而限制了 技术进步和生产力发展,导致资源的浪费和低效率。甚至资本还会将垄断势力渗透到非经济领域,通过干预政治决策为自身及其利益集团谋利,并且操纵媒体以实现信息控制与舆论塑造,导致媒体失去独立性和客观性,公众难以获取真实且多元的信息。

第三,脱实向虚。马克思指出:“生产过程只是为了赚钱而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只是为了赚钱而必须干的倒霉事。”[14]67因此,“一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国家,都周期地患一种狂想病,企图不用生产过程作中介而赚到钱”[14]67-68。资本逐利的性质不可避免地导致资本力图摆脱现实生产,将更多的资金投向金融、房地产等虚拟经济领域,进而以G-G'的方式赚取利润。这也是资本主义出现去工业化与金融化趋势的根本原因。然而,从劳动价值论出发,金融、房地产等部门均属于非生产部门,非生产部门的利润来源于对生产部门利润的分割。因此,如果放任经济的金融化和虚拟化,就会导致实体经济利润率下降,积累来源不足,发展受到限制。同时,由于资本的逐利性和短视性,资本在金融与房地产市场中的投机行为也容易导致资金空转以及资产价格过度膨胀,形成经济泡沫,进而累积系统性风险。

第四,引发经济波动与经济危机。资本积累并不是一个均衡发展的过程,技术、制度、市场等多方面因素都会对平均利润率产生影响,进而导致积累率的变化和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同时,资本积累还有可能导致经济危机:一方面,资本无限扩张的趋势使其不断扩大生产;另一方面,劳动者的购买能力受到限制。社会生产能力和社会消费能力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造成严重的商品堆积,价值实现难以完成导致社会再生产与经济循环的断裂。此外,各部类、各部门在结构和规模上的失衡状态,也会制约社会再生产过程的持续运转。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资本定位

上述分析是针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而展开的,由于任何经济社会的运行均建立在特定的经济制度基础之上,而中国的经济制度又显著区别于资本主义,因此还需要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资本定位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对此,需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按照“原理论—阶段论—对策论”[15]的研究逻辑,根据生产力水平确定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并基于当前发展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和发展任务确立基本经济制度,使得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结合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初步建立起一套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但落后于发达国家的事实决定了中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此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幅提升,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制造业增加值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于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随后,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伴随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根据发展任务与发展要求的变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进行了拓展。由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兼有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和市场经济的长处,能够有效避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种种弊端,具有极大的优越性,因而对资本定位的认识就需要从基本经济制度出发进行理解。

第一,在所有制方面,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其内涵包括以下三方面:首先,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可以保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从而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进而保障全体人民共同利益和国家利益。其次,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具有充分的活力和创造力,可以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贡献积极作用。最后,把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之中,二者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第二,在分配制度方面,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由于劳动创造价值,因而需要坚持按劳分配,鼓励勤劳致富。按劳分配还要求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过程中劳动者收入同步提高,这样可以使劳动者共享发展红利,真正实现共同富裕。同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允许私营资本按其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入分配有利于调动各类经济主体的积极性,让一切生产要素的经济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第三,在经济体制层面,建立并持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依靠市场机制实现资源配置可以使社会经济资源实现快速流动和优化配置,从而促进社会整体资源配置效率和生产效率的不断提升。但是,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同时,政府也需要在市场竞争的一般规律中发挥作用,通过对收入和财富分配的调节作用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与社会公平,通过制定市场规则,保护市场竞争,持续优化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市场环境,通过保护各类资本拥有合法经营并获得合法收益的权利,使其可以在市场经济中完成生产—收益—积累—再生产的循环链条。

因此,基于中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可以将非公有制经济定位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应与公有制经济一样享受平等的权利、机会和规则。民营经济作为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成果,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主体,也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因此,相关制度的制定应当既支持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又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使其能够发挥积极作用,避免消极作用,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已经初见成效

自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以来,近年主要针对资本在平台经济、虚拟经济与劳动力再生产等领域的无序扩张进行整顿治理,并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不仅使得上述领域的资本无序扩张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前期累积的风险充分释放,而且初步建立起一套规范资本行为的治理体系,治理能力明显提升,治理效能逐步显现。

(一)平台企业的垄断行为已得到有效整改

近年来,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平台企业在中国快速崛起,并成为数字经济的关键组成部分。互联网平台企业在发挥规模效应、畅通流通环节、降低交易成本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在經过初期的发展之后,随着平台资本的积累和规模扩大,也出现了市场垄断、无序扩张、野蛮生长等诸多问题。例如,一些平台实施“二选一”行为,即依靠自身已取得的市场地位与流量优势,要求商家与自己进行独家合作,或者限制商家在其他竞争平台上的销售、降价和宣传活动。这使得商家被迫接受平台企业的要求,导致其在市场上的自主选择权受限,无法充分利用其他平台的市场机会,并且也妨碍了平台之间的公平竞争。还有一些大平台利用其相对垄断地位,以投资并购等方式不断蚕食小平台,进而构筑并巩固垄断壁垒,加速资源集聚,以抬高服务费率等手段,从小微商家那里以垄断租金形式攫取超额利润。再如,“大数据杀熟”行为,即平台企业利用大数据和个人信息分析,针对不同的用户或消费者,对完全相同的商品或服务进行差异化的歧视定价。具体而言,平台企业通过分析用户的消费习惯、购买历史、地理位置等个人信息,对不同用户采取不同的定价策略,实施价格歧视以及动态定价,以最大化平台企业的利润。这种不公平、不透明的定价会限制消费者的选择权和比价能力,进而导致用户在支付更高价格的同时福利水平显著下降。又如,有些平台使用虚假宣传手段,夸大商品或服务的优势,隐瞒缺陷或不良信息,以此误导消费者作出购买决策,甚至还对竞争对手进行恶意攻击,干扰其正常经营。这些由于平台资本凭借市场支配地位所进行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严重影响了市场秩序,侵害了小微商户和消费者的利益。

为此,2020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自2021年开始,国家针对平台经济出现的问题进行了集中整治。2021年2月,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印发并实施《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随后,2021年4月,阿里巴巴因实施“二选一”垄断行为,禁止平台内经营者在其他竞争性平台开店和参加促销活动,被判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罚款182.28亿元①。另外,34家互联网公司也随后被要求在一个月内进行全面自检自查,逐项彻底整改②。10月,美团也因“二选一”垄断行为被要求全额退还独家合作保证金12.89亿元,并处罚金34.42亿元③。11月18日,国家反垄断局正式挂牌,进一步充实了反垄断监管力量,增强了监管权威性。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中国反垄断执法年度报告(2021)》显示,2021年反垄断执法机构共查办互联网行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案件3件,濫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案件2件;审结平台经济领域经营者集中案件28件;对98件平台经济领域未依法申报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案件作出行政处罚。报告指出:“目前,平台经济领域‘二选一行为基本停止,市场竞争秩序明显好转,平台内商家特别是中小经营者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进一步增强发展活力。”④随着整改陆续完成,相关政策也逐步转向常态化监管。2021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为资本设置‘红绿灯,防止资本野蛮生长”;2022年1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2022年7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完成平台经济专项整改,对平台经济实施常态化监管,集中推出一批‘绿灯投资案例”;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此后,在资本市场开始出现平台企业“绿灯”投资案例,如嘉实京东仓储物流封闭式基础设施证券投资基金(简称“京东REITs”)于2022年12月26日成功获批,在服务实体经济、提振市场信心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反垄断执法年度报告(2022)》显示,与平台企业相关的案件比2021年显著减少,“互联网平台领域投资并购行为更加规范、更趋理性”①。随着常态化监管的稳步推进,2023年以来,在规范平台企业垄断行为的基础上,相关政策更加注重支持和引导平台企业健康发展。4月28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推动平台企业规范健康发展,鼓励头部平台企业探索创新”;7月12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平台企业座谈会,听取对更好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的意见建议;同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一批平台企业在支持科技创新、传统产业转型方面的典型案例。如腾讯投资支持上海燧原科技有限公司,促进国产高性能AI芯片研发和商业化落地;阿里巴巴投资支持农业和服务业转型发展;美团投资支持未来机器人(深圳)有限公司,加强自动叉车机器人等核心产品研发等。上述举措及案例均向平台企业传达了积极的政策信号,为其健康发展坚定了信心。国家近年关于平台经济的相关政策脉络清晰、体系完整、成效显著,不仅有效控制了平台资本的无序扩张行为,而且为平台资本健康有序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虚拟经济领域的金融风险已初步得到有效控制

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平台经济的崛起,金融科技公司纷纷成立,并依托网络开展各种类型的金融业务。上述金融业务虽然披上了科技的外衣,但究其本质仍属于金融行为。由于初期可以绕开监管,并且具有潜在的巨大收益,虚拟经济因而成为资本无序扩张的重要领域之一。虽然网络化的金融业务开展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金融的普惠性和便利性,有利于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提高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但其中也普遍存在无牌或超许可范围从事金融业务、治理机制不健全、监管套利、不公平竞争等问题。如果缺乏有效监管,势必会累积系统性金融风险。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四类风险:一是由于不能有效评估和管理用户而导致大规模违约的信用风险;二是无法管理好大规模的资金中介活动而带来的流动性风险;三是采用高度杠杆的商业模式而导致的杠杆风险;四是遭受冲击时由连锁反应引发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此外,金融业务与平台资本结合的方式使得平台企业掌握大量数据和信息,这不仅会影响消费者的个人隐私安全,而且可能引发信息不对称与信息滥用的市场行为。

对此,2020年11月以来,从依法加强监管和有效防范风险的角度出发,金融管理部门督促指导蚂蚁集团、腾讯集团等14家大型平台企业全面整改金融活动中存在的违法违规问题,对标金融监管要求制定整改方案,要求企业认真落实到位。随后,14家平台企业开始积极自查整改,取得了一定成效。其中,一些支付机构已经开始向其他支付公司开放应用场景,实现线下支付条码与商业银行等之间的互联互通;个人征信业务也得到进一步规范,征信业务只能通过持牌征信机构来开展;一些平台企业成立独立的金融业务管理部门,以改进关联交易管理;第三方平台存款业务被叫停,同时互联网贷款业务也得到了规范。2023年3月,中国金融监管领域迎来重磅改革,通过构建“一行一局一会”的金融监管格局,把所有的合法金融行为和非法金融行为都纳入监管,使未来新出现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都能得到有效的监督,形成全覆盖、全流程、全行为的金融监管体系。7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消息,金融管理部门对蚂蚁集团及旗下机构、相关控股股东、负责相关业务的高级管理人员合计处以罚款(含没收违法所得)71.23亿元。由此可见,“近年来,金融管理部门坚持发展和规范并重,建立健全平台经济治理体系,出台一系列制度办法,初步形成平台企业金融业务发展与监管制度框架,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目前平台企业金融业务存在的大部分突出问题已完成整改,金融管理部门工作重点从推动平台企业金融业务的集中整改转入常态化监管。”①这标志着对平台企业互联网金融活动的整改已经取得预期效果,资本在虚拟经济领域的无序扩张及其可能引发的金融风险已初步得到有效控制。

(三)劳动力再生产领域的不公平乱象已得到有效遏制

近年来,资本扩张的触角还延伸到了劳动力再生产领域,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公共服务领域深度渗透。资本化的运作方式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忽视公共利益和社会责任,与公共服务应秉持的公平性与普惠性的初衷背道而驰。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行业的乱象,具体表现为:随着受利益驱动的资本涌入教育培训行业,机构盲目扩张和疯狂圈钱的现象屡见不鲜;一些培训机构不具备合格的办学资质,还出现了抽逃资金、恶意停办等行为;市场上出现垄断和虚假宣传、价格欺诈等不正当竞争现象;机构受功利驱使而刻意贩卖焦虑,进行义务教育学科类超前、超纲、超规培训等。这些乱象不仅使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家长的教育支出负担加重,而且破坏了正常的教育生态,导致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加剧了教育机会的不平等,使普通家庭学生的上升通道受阻,不利于收入差距的缩小与共同富裕的实现。

针对上述问题,2021年6月,教育部成立了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严格控制资本过度涌入培训机构,培训机构融资及收费应主要用于培训业务经营,坚决禁止为推销业务以虚构原价、虚假折扣、虚假宣传等方式进行不正当竞争,依法依规坚决查处行业垄断行为”。教育部还建立了校外培训投诉举报核查处置机制,将举报线索通过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分发给各地,依法依规进行严肃查处。自“双减”各项政策实施后,教育培训行业的乱象得到了遏制。2022年2月,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发布的明白卡显示,培训市场虚火大幅降温,广告基本绝迹,资本大幅撤离,野蛮生长现象得到有效遏制。线下校外培训机构压减率达92%,线上校外培训机构压减率为87%;“营转非”“备改审”完成率达100%;预收费监管基本实现全覆盖,监管总额超过130亿元;所有省份均已出台政府指导价标准,收费较出台之前平均下降40%以上②。2023年以来,相关部门进一步细化了对校外培训行业中资本行为的要求。2023年3月,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校外培训机构财务管理暂行办法》,对校外培训机构财务活动提出了全面规范要求,明确了举办者的出资义务和不得抽逃出资的要求,同时禁止上市公司、外商投资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机构,禁止中小学校举办或参与举办培训机构③。6月,教育部通报的数据显示,前10批次投诉举报问题已核查处置完毕,实现动态清零,目前投诉举报问题线索连续数月保持在历史最低水平①。由此可见,校外培训行业的乱象已得到有效治理,资本在该行业的扩张行为受到有效控制,义务教育阶段的育人格局进一步回归公平导向。

三、进一步支持资本健康发展势在必行

结合短期经济形势与长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需要,进一步支持资本健康有序发展势在必行。资本具有逐利属性,引导资本发挥积极作用,需从稳定预期利润入手。一方面,增强制度与政策的确定性与透明度,明确市场准入规则,改善营商环境,保护合法收益获取,实现“稳预期”;另一方面,从成本与利润、资本与资本以及政府与市场等关系维度,制定并出台有利于增加利润的政策,实现“稳利润”。

(一)短期内需要发挥资本支持增长与扩大就业的作用

从短期来看,中国经济目前尚处在疫情之后的恢复期,经济形势总体向好,但仍然面临一定压力和挑战。一方面,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3年上半年经济数据,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9.3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5%,比第一季度加快1.0个百分点。市场需求逐步恢复,生产供给持续增加,就业物价总体稳定,居民收入平稳增长,经济运行整体回升向好。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经济发展中仍有许多突出问题亟待解决,国内经济持续恢复发展的基础仍不稳固。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的问题:第一,中国2023年上半年经济增长较为迅速,但国内需求仍显不足,国内大循环的发展潜力还有待进一步激发。尽管采取了一系列刺激措施促进消费和投资,但总体需求仍然不够旺盛,特别是投资需求增长较弱。在消费方面,市场销售增势较好,2023年上半年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2%,但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仅同比增长3.8%,且投资增长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民间资本投资同比下降0.2%。这凸显了释放民营经济发展潜力的重要性。第二,CPI变化较为平稳、PPI同比下降也反映出投资意愿不足,经济增长趋势仍不稳固。从2023年上半年数据来看,当前CPI涨幅总体低位运行,CPI同比上涨0.7%,涨幅处于较低水平,与一些西方国家面临的通胀压力形成鲜明对比。虽然这体现出目前中国通胀压力相对较小,但CPI涨幅较低也反映出消费需求还有进一步恢复扩大的空间。同时,PPI同比下降3.1%,该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源于原材料价格下降,但更为主要的因素则是投资意愿不足与投资需求疲弱,因而未来的宏观政策可以更为积极,以避免出现通缩。第三,就业的总量压力和结构性问题较为突出。目前中国就业形势总体平稳,但疫情对劳动力市场产生冲击的后续影响仍然存在,部分企业停工、裁员或倒闭,加剧了就业压力。同时,就业市场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结构性失衡问题。从产业结构来看,部分传统产业的就业机会减少,而新兴产业需要更高的技能和知识,造成就业岗位和劳动力供给不匹配。从年龄结构来看,16—24岁的青年劳动人口失业率达到21.3%,就业面临较大压力,需要重点关注。第四,工业企业利润出现明显下滑。2023年1—5月,全国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8.8%,民营企业的利润下降问题尤为突出,利润总额同比下降21.3%。利润下滑通常会降低企业的投资意愿,影响积累与经济增长,因而通过政策稳定企业利润预期成为扩大投资需求的关键。

由以上短期经济形势的分析可见,稳增长、稳就业、扩投资、防通缩将是今后一段时间内经济工作的重点。如果希望民营资本在经济恢复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有更大的作为,就应从稳定预期利润着手,出臺一揽子支持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政策。

(二)长期中需要发挥资本促进创新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

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已经如期实现,正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与本质要求,并且明确提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从国际环境来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加。从国内环境来看,自改革开放以来,依靠“大进大出、两头在外”进行工业积累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无法继续支撑起推进并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具有超大规模人口的特征,人口数量超过现有发达国家的人口总和,若中国依靠出口导向型经济推动人均收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发达国家的贸易逆差与债务规模将难以为继。因此,统筹发展与安全,必然需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而为了不断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与可靠性,则需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即重新匹配供需结构进而重塑经济循环。一方面,要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释放国内超大规模市场的巨大潜力;另一方面,要充分结合国内规模庞大、体系完整、门类齐全的产业链与供应链优势。为此,就要发挥资本对市场变化敏感的优势,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加速经济结构转型,助力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此外,新科技革命与新工业革命方兴未艾,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逐渐成为国家竞争的新焦点。在此背景下,一些发达国家为了迟滞中国的发展,在贸易保护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动科技战,妄图通过部分关键领域技术的“卡脖子”来限制中国。因此,构建新发展格局不仅是中国经济循环的重塑,而且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需要。这同样需要进一步发挥资本在促进创新方面的关键作用。企业是创新活动的主体,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节点,而民营企业是创新发展的主力军,也是集聚科技创新要素的重要载体。因此,要充分发挥民营资本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进而有效助力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与科技水平的整体跃升。在上述过程中,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也将帮助企业实现规模效应,进而为各种创新活动提供必要的成本分担与容错机制。特别是在数字经济时代,平台企业尤为重要,其既居于双边垄断的中枢位置,又掌握大量的数据资源,因而更要发挥平台资本在推动创新、引领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避免其仅依靠市场垄断地位转移价值来获得超额利润。从长期来看,中国要进一步发挥数字平台特别是大型数字平台在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中的领头羊作用,引领下一代数字技术与数字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由以上长期经济形势的分析可见,以创新支持的高质量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因此,必须进一步支持民营资本健康有序发展,使民营资本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力量。

(三)支持和引导资本健康有序发展的经济机制及政策体系

扩大总需求的重要方式之一是采取信用扩张政策,即通过增加信贷和流动性的供应,降低借款成本,刺激投资和消费。但需注意的是,此类政策作用于企业所发挥的效果要比作用于个人的效果更为明显。因为普通的劳动者及其家庭不持有或者较少持有可作为抵押品的财产,即使出台宽松的货币政策,家庭通常也无法进一步加杠杆并促进总需求增加,所以信用扩张作用于资本之上,并推动资本的投资和积累,可更好地促进总需求增加,进而拉动经济增长。为了实现自身的积累,资本在逐利动机下的首要目标就是获取尽可能多的利润。为了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无论是短期稳增长和稳就业,还是长期促进创新与高质量发展,都需要首先解决稳资本的问题,而稳资本的关键则是稳预期利润。由于资本是根据未来的利润情况来判断当期是否投资,因而预期利润一方面取决于利润率的高低,另一方面取决于获取利润的长期性与确定性。即使利润率很高,但若不确定性很大,也难以形成长期稳定的利润预期,资本依然缺乏投资的动力。于是,稳定预期利润又可以进一步分为稳预期和稳利润两个方面,下文分别从这两个方面展开分析。

1.稳定资本投资的预期

在现实世界中,可能对资本预期利润产生冲击的因素较多,如国际环境、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其中资本最为关注的是制度与政策的冲击。稳定的制度安排和具有长期导向的政策将显著增强资本经营所处商业环境的确定性,稳定资本的投资预期。按照资本循环理论,结合G-W-G',资本的运动和积累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以货币资本形态存在的投资生产之前的阶段、以生产资本(商品资本)形态存在的生产经营之中的阶段、商品出售之后再次转化为货币资本形态的获取增殖收益的阶段。处于以上三个阶段的资本关注的重点显然也有所不同。资本在第一阶段关注可以进行投资的领域有哪些,在第二阶段关注市场竞争环境,在第三阶段则关注凭借要素所有权而赚取利润的保障程度。因此,稳预期的举措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考虑:在资本决定是否进入并实施投资的阶段,稳预期的重点是明确市场准入规则,为资本设置“红绿灯”。首先,要着力破除市场准入壁垒,建立明确规范的市场准入规则,包括注册和审批程序、资质要求、资本要求等。其中,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是该环节便捷且高效的一种制度安排。在资本投入生产经营的阶段,稳预期的重点是打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要建立健全的法律和监管机制,确保各类资本在市场竞争中遵守公平规则,落实公平竞争政策。要确保市场中的信息对所有参与者都能公平、透明地获得。并且,针对商业贿赂、商业诽谤、恶意抄袭等行为,建立举报机制和有效的惩罚措施,维护市场竞争秩序。在资本获取投资收益的阶段,稳预期的重点是保障企业的合法权益。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各类所有制经济在良好的法治环境中享有平等的待遇,保护民营资本的合法权益,不仅要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财产收益,而且要格外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严厉打击侵权行为。此外,着力提高执法的专业性和效率,使民营企业在法律纠纷中能夠使用正当的维权手段,确保执法过程公正透明。

2.稳定资本投资获取的利润

资本所获得的利润水平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于是稳利润相关政策措施的制定也应分别从这些因素入手,下文将逐一分析研究。

第一,可变资本会对利润产生影响。由于可变资本是支付给工人的工资,而劳动又是价值的源泉,因而在给定技术的条件下,工资率上升无疑将导致利润率下降。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资本获得的利润总额由销售商品的数量与单位商品利润的乘积来决定。于是,在理论上存在以下可能,即如果单位商品的利润率小幅下降且商品销售量大幅增加,则可以通过降低利润率来提高利润总额。具体而言,上述可能的结果适用于存在产能过剩的情境。产能过剩意味着企业具有较大规模的生产能力,但是由于短期内总需求不足,既有产能无法被充分利用。换言之,即使利用全部产能使产品数量达到最高水平,也会因需求不足而导致产品无法完成“惊险的一跃”,转化为商品并实现自身价值,而是仅作为库存投资,并造成成本上升与利润下降。于是,通过降低单位商品的利润率、提高工资水平,进而扩大劳动力再生产过程中的消费支出,增加总需求,则有可能使产能利用程度显著提升。由此,企业就有可能获得更高水平的利润总额,并且也有利于增强扩大再生产的持续性。以上情境可以被称为“工资主导型经济”。Bhaduri & Marglin曾对“工资主导型经济”与“利润主导型经济”进行过深入研究[16]。乔晓楠等则通过对2002—2020 年相关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中国经济以2010年为界由“利润主导型”转变为“工资主导型”,因而主张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并调节收入分配,这有助于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与可靠性。其中的关键前提是保持工资率的增长率不低于全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劳动报酬占比,并提升产能利用水平[17]。于是,稳定利润的核心是处理好工资与利润的关系,使之保持合理的分配结构,进而通过增强社会再生产与经济循环的持续性来稳定资本获得利润的长期性。并且,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虽然增速较之于以前从高速转为中高速,但是与世界范围其他国家的同期增速相比,依然处于较高水平。这也充分展现出中国经济的韧性与潜力,同時也预示资本投资于中国具有良好的获益前景。

第二,不变资本会对利润产生影响。不变资本虽然不创造价值,仅转移价值,但也构成预付资本的一个组成部分。预付资本增加必然导致利润率下降,这正是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引致利润率下降的原因。具体来看,不变资本又可以区分为两种类型,即固定不变资本与流动不变资本,前者主要指固定资产,而后者则指原材料或者中间产品等。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根据折旧率多次将自身价值转移至新产品之中,而后者则一次性完成自身价值的转移。针对不变资本的特性,若想从此角度促进利润率提高,则可以在会计中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提前分摊固定资产的成本,在短期内扣除更多的折旧费用,减少应纳税额,从而增加企业利润。在社会化大生产的背景下,由于原材料与中间产品也是其他部门企业的产品,其也有获得利润的要求,因而对于流动不变资本而言,关键是促进部门之间利润率的平均化,使其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

第三,资本与其他资本的关系会对利润产生影响。对此具体可以分为两类情况加以讨论:一是同一部门内部资本与资本的关系对利润的影响。一方面,更多资本的进入使市场上供应产品或服务的数量超过需求,形成供应过剩的局面,导致商品价格下降,从而降低利润水平;另一方面,企业为了争夺有限的市场份额,可能会通过降低价格、加大营销力度等方式吸引消费者,也可能导致利润率下降。甚至有些企业还会采取恶性竞争行为,以期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此类行为不仅会影响企业获得合理的利润,而且会破坏公平竞争的环境,因而需要政府进行规制。二是不同部门之间资本与资本的关系对利润的影响。当一个部门的资本获得垄断地位时,就可以根据投入产出关系分别影响其上下游中间品市场以及最终品市场上的交易对象。垄断部门通过转移其他部门或者主体的价值作为自身的超额垄断利润,此类行为不仅会降低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而且不利于各部门之间的利润率平均化。由于不能使其他部门或主体获得合理回报,不同部门的积累条件就会由此出现差异,从而加剧社会再生产比例关系的扭曲。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一些与虚拟经济相关的非生产部门获取超额垄断利润的问题。非生产部门本身不创造价值,其利润本身只是对产业利润的分割,因而其过度膨胀必然不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当然,对于垄断的成因也需要区别对待,有些由技术创新所导致的垄断在早期需要被保护,以实现对创新的充分激励。综上所述,要建立健全相关的监管机制和执法体系,对各种类型的垄断与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有效的规制和处罚,促进利润率平均化。对此,特别要认识到个别资本的垄断与不正当竞争行为会对其他资本的利润产生侵害,针对个别资本的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规制实际上是为了保护大多数资本的利益。

第四,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的关系会对利润产生影响。该问题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二者的关系以三种形式呈现,即不同部门中、同一部门中或者同一企业内均有可能出现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并存的局面。三种形式中的国有资本分别通过不同机制对民营资本的利润产生影响。其一,不同部门中并存是指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形成产业间分工,分别在不同部门进行生产经营,此时国有资本基于特定目标函数的定价将通过投入产出关系影响其他部门的利润率水平。其二,同一部门中并存是指二者同时存在于同一部门之内,此时国有资本基于特定目标函数的定价将通过竞争机制影响民营资本的利润率水平。其三,同一企业内并存是指二者基于股份制以及混合所有制改革共存于同一企业内部,此时国有资本基于特定目标函数的行为决策将通过该企业的公司治理架构影响民营资本的利润率水平。由于国有资本不单纯追求利润,还承担多元的社会目标,二者共存不仅有益于发挥各自优势,促进高质量发展,而且有利于引导民营资本健康有序发展。需要指出的是,经常被提及的“国进民退”问题,不应一概而论。一方面,限制民营经济进入不可取,需要放宽对其发展的限制;另一方面,国有企业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比如逆周期的投资扩张有利于增加总需求,这也在客观上带动了民营经济的发展。

第五,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会对利润产生影响。除了前文稳预期部分提及的制度安排之外,政府还可以通过其他渠道对民营资本获取利润产生积极影响。首先,要努力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政府应该明确自身定位,尽量做到简化行政流程,提高办事效率、依法依规办事;政府和企业之间应建立诚信透明的沟通机制,使企业能够及时反映问题和需求。其次,政府要加大对民营资本的政策支持力度。要针对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诉求,精准施策并有效落实。比如,完善融资支持政策制度,为民营企业提供金融便利,并进行风险分担;鼓励民营企业加大创新研发投入、参与国家重大战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其提供财政和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建立健全的人才培养和流动机制,为民营企业吸引和留住人才提供有利条件。最后,通过在全社会弘扬企业家精神,促进民营经济人士健康成长,营造尊重民营经济创新创业的舆论环境,为民营资本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

以上通过“稳预期”与“稳利润”促进“稳资本”的框架可以成为构建进一步支持资本健康有序发展政策体系的理论基础,且与《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高度契合。

参考文献

[1]赵峰,田佳禾.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资本二重性及其矛盾的视角[J].改革,2022(8):25-37.

[2]蔡万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引导和规范资本健康发展[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3(4):48-57.

[3]何干强.论以唯物史观的资本观为指导规范和引导各类资本健康发展[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23(1):1-18.

[4]劉伟.规范和引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本健康发展[J].经济学动态,2022(8):3-12.

[5]李三希,武玙璠,王文泽.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的经济逻辑[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22(5):145-155.

[6]乔晓楠,何自力,王奕.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22(5):17-37.

[7]蔡之兵.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的理论逻辑、现实逻辑与政策逻辑[J].改革,2022(6):51-61.

[8]韩喜平,杨春辉.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资本健康发展[J].社会科学战线,2022(10):1-8.

[9]张占斌.中国式现代化创造性引领资本健康发展探析[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3(1):24-37.

[10]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3]    托马斯·皮凯蒂. 21世纪资本论[M].巴曙松,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14]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5]    乔晓楠.关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自主理论体系的思考[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3):109-120.

[16]    BHADURI A, MARGLIN S. Unemployment and the real wage: The economic basis for contesting political ideologies[J]. 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0, 14(4): 375-393.

[17]    乔晓楠,李欣,蒲佩芝.共同富裕与重塑中国经济循环——政治经济学的理论逻辑与经验证据[J].中国工业经济,2023(5):5-23.

Both Supporting and Regulating: A Political Economy Analysis on Promoting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Private Capital

QIAO Xiao-nan  MA Fei-yue

Abstract: Capital has the characteristic of profit-seeking, and during the process of profit-seeking, on the one hand, it can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innovation, supporting economic growth, expanding employment and increasing tax revenue, while on the other hand, it can also have negative impacts such as aggravating division, forming monopoly, diverting out of the real economy to the fictitious economy, and triggering economic fluctuations and crises. Therefore, private capital must be treated with both support and regulation, so that it can become an important achievement and a vital power i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Since 2020, when the Central Economic Work Conference proposed strengthening anti-monopoly and preventing the disorderly expansion of capital, China has been rectifying the problems in the areas of platform economy, fictitious economy, and labor reproduction, which effectively curbed the momentum of disorderly expansion of capital and initially established a set of governance system to regulate the behavior of capital, so that the governance capacity has been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governance has gradually appeared. Based on this, it is necessary to take into account both short-term and long-term economic situations, and according to the law of capital behavior, focusing on "stabilizing expectations" and "stabilizing profits", to further support the healthy and orderly development of capital, an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and growth of the private economy, so as to utilize its positive role and make it a vital force for promoting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Key words: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apital; disorderly expansion of capital;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功利主义的当前表现与克服路径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制建设
“四个全面”视域下构建新型政商关系探究
弗莱堡学派理论分析及其对中国改革的影响
浅谈人类对政府与市场关系规律的探求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存在的必然性和作用”的逻辑思考
市场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比较分析
加深理解我国经济体制及其发展进程
如何强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工会思想政治工作
会计造假的防范与治理措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