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英咀华,培植文化自信

2023-08-11 17:26:35林高明
江西教育B 2023年7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汉字语文

作者简介

林高明,福建省莆田市教师进修学院教研员,福建省语文学科带头人,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福建教育学院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研究员,2009年“全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萤火虫教育阅读写作研究会倡导者,《教师博览》首批签约作者。出版《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等4部专著,近年来在各级各类刊物发表文章600多篇。教学成果多次获省级一、二等奖。

一、何谓文化自信?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文化”一词的第一释义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钱穆先生认为,文化是长时期的大群集体公共人生。综合以上定义,笔者认为,文化是人们长时期共同生活形成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的总和。

文化自信指文化主体对自身拥有的文化传统中的理想、信念、学说等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认可、尊敬与珍惜。《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提出,文化自信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能认识、理解、认同、热爱中华文化,并愿意自觉维护、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二、为何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植文化自信?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指出,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缺乏“文化”精神,人就“失魂落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何要强调培植学生的文化自信呢?

在国际化浪潮的席卷下,一些人疏离本土文化,盲目崇拜异域文化,这是不可取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如果数典忘祖,抛弃中华文化的根,就会成无根浮萍。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層、更持久的力量。”

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传递、传承与创造。教育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离不开教育。语言是文化的宝库,珍藏着文化的呼吸、心跳与密码。母语的学习,就是精神血脉的滋养与培育,通过对母语的品读、交流、探索、运用,学生能增强文化理解、文化认同、文化自信。

拥有文化自信才能坦然自若地立于天地之间,拥有文化自信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立于不败之地,拥有文化自信才能在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不确定”中获得气定神闲的“确定”。

三、如何在小学语文中进行文化自信教育?

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培植文化自信的过程。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用丰富多彩的文化营养滋养、润泽学生心灵的过程,使其在日积月累的学习中提升文化认知、获得文化自信。郑国民教授认为,作为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之一,文化自信具备四个特征:第一,它是通过语文学习逐步养成的;第二,它主要指向文学素养的提升;第三,它是开放、包容的;第四,它是多向度并行的。根据文化自信的特点及其生长规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文化自信教育具体需做到如下四点。

1.培养热爱,厚植情感

“语言是存在的家”,语言里珍藏着精神的图谱、心灵的根脉、文化的家园。文字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结晶、智慧成果。学习母语,就是汲取精神的养料。汉字蕴藏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浓缩着伟大智慧的思想及深沉浓烈的情感,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文化印章。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专设了“汉字文化”单元,足见汉字文化的重要性。首先,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汉字之美,理解汉字的诞生及发展历程,领悟其丰富的意蕴与思想;在书写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汉字的笔画、结构、布局之美,体悟书法之趣及其精神风骨。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品悟汉字的丰富、生动、准确、深邃;最后,教师要带着学生通过汉字走向中华文化的远处、深处。

例如,教学“王”字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领会“王”字的“三横”代表着天、地、人,而中间的一竖则表示着“天、地、人”合一,是人与自然的相互贯通、和谐相处。再如,教学“国”字时,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国”字中间部位经历了由“或”(表示疆土的范围)到“王”(表示土地是属于“王”,属于皇帝的),到“民”(表示国家属于“人民”,和孟子的“民贵君轻”相呼应),再到现在通用简化字中间部位“玉”(表示我国地大物博,宝藏丰富)的演变过程。学生从汉字的形体演变中,能感受到点横竖撇捺中的“日月乾坤大”,体悟中华文化的浩博渊深,从而产生热爱之情。

汉字与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心心相印、血脉相连。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培植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热爱中华民族、热爱祖国的真挚淳厚的情感。

2.继承弘扬,参与实践

教育从本质上讲,是灵魂的唤醒与文化的熏陶,是通过全人类优秀的文化或文明成果来滋养生命个体使之自由健康、全面发展的活动。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训练是一种心灵隔离的活动。教育则是人与人精神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语文学习是通过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实践活动来进行的,学生除了进行识字、写字、阅读、表达等知识技能的学习,还要明白学习的价值与意义,理解其中的思想文化内涵。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下简称“三种文化”)资源,需要教师学习、品悟、挖掘。例如,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的“传统节日文化”主题单元、六年级下册的“风俗生活”主题单元都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的“爱国主义”主题单元、六年级下册的“舍身取义”主题单元都体现了革命文化的力量;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千年圆梦在今宵》等课文蕴含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精神。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解读文本中蕴含的文化实质与精髓,让学生在体验、探究、品味中获得文化的熏陶。

教学《江雪》一诗时,有位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有感情地诵读后,让学生联系《渔歌子》《题秋江独钓图》进行比较阅读,并提出主问题:“诗中的渔翁在钓什么呢?”学生踊跃发言,大都说是“钓鱼”“钓雪”“钓风景”“钓心情”。教师再给学生讲述姜太公钓鱼及严子陵到富春江边钓鱼的故事,引导学生再次思考:“诗中的渔翁是在钓什么呢?”学生渐渐理解:渔翁在钓“清白”“坚守”“人生的追求”“生活的态度”“生命的价值”……接着,教师为学生补充《江雪》《渔歌子》《题秋江独钓图》《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等诗词,让学生说说有何发现。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历史上“渔翁”“垂钓”类诗词绵延不绝,不少诗人、词人借此寄志、明志,“渔翁精神”代代相传。最后,教师让学生课后细读古诗词、查阅资料,增进对课内知识的了解。诸如此类的教学,突破了常规的、表层的“朗读诗歌、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感情”的模式与框架,从文化层面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

继承与弘扬“三种文化”精神,就是引领学生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在文本的具体情境中,探寻文本与“三种文化”的内在关联,触摸“三种文化”的精神要义,理解“三种文化”的当代价值与现实意义,在此基础上理解文化,实现文化与生活的联系。

3.兼容并蓄,文化互鉴

文化意味着开化,意味着兼容并蓄,意味着“转益多师是汝师”,意味着理解、吸收。面对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新课标”强调,“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成果,提升思想文化修养,建立文化自信”“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例如,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以“思维”为主题编排了《自相矛盾》《田忌赛马》《跳水》,涵盖了国内外对“智慧文化”的探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补充古今中外能体现思维独特性、深刻性、创造性、靈活性、敏捷性等内容的文章,引导学生进行中外思维文化比较。

优秀的语文教学应融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之精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理解文化的多元与多样,在文化比较、互鉴、融合中,开阔视野,启迪智慧。

学习《“诺曼底号”遇难记》一文时,不少学生对于英国“绅士文化”的了解是表层的,认为“绅士”就是表现得文质彬彬、温文尔雅,如“男士让女士优先”“男士主动帮助女士”等。教师可以让学生重点阅读文中关于哈尔威船长“拯救行动”的过程描写,分析哈尔威船长在危急时刻是如何从容镇定指挥的,体会他“人在船在,船亡人亡”的坚守精神。有了这样的铺垫,教学《桥》一课时,教师可以将哈尔威船长与党支部书记老汉的形象进行对比,学生可以发现他们都在危急时刻冷静镇定,在生死关头先人后己、舍己为人、恪尽职守。在这种中西文化的比较中,学生能更深刻地领悟人类共同的文化价值追求,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优秀文化的濡染。再如,设计主题学习时,笔者曾设置了这样的任务情境:(1)探索“什么是英雄”:分析中外神话传说中的英雄有什么异同,分析神话传说中的英雄与革命战争年代的英雄有什么异同,分析革命战争年代的英雄与和平年代的英雄有什么异同。(2)寻找并描述你身边的英雄。(3)你想成为自己人生中怎样的“英雄”?这样的教学设计将古今中外的英雄文化有机关联,让学生在大统整、大梳理中探究思考、接受教育。

保障文化的多元性与多样化是促进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提,用单一的文化来代替丰富多彩的文化,必然导致文化的枯萎、枯竭。孟子说:“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在认识、尊重、理解多元文化的过程中,教师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以达到“以文化人”的境地。

文化对于生命涵养的价值,朱自清先生也说得非常通透,他认为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叶圣陶先生则是说,文化是无用之用。正如人们不怕辛劳长途跋涉,或登上峨眉山顶看日出,或到敦煌看石窟的造像跟壁画,似乎全没有实用,可是他们视野开阔了,眼光深远了,有了一种新的精神,这就是所谓的无用之用。正因为如此,“新课标”中将语文核心素养内涵界定为以“文化自信”为首的,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作者单位:福建省莆田市教师进修学院)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汉字语文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华人时刊(2022年9期)2022-09-06 01:01:52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1年35期)2022-01-18 06:05:52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
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和发展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