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耐虎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应试教育的时代已然“落幕”,如何在教学活动中践行素质教育理念,在减负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一位教师都应当深入思考并予以探究的问题。数学是小学教学的重要科目,也是学生眼中的难点,尤其是数学学科中的应用题,更是让不少学生产生了抗拒心理与畏难情绪。应用题在小学数学考核中分值占比大、考查范围广,不仅涉及广泛的知识应用,而且对学生理解题意、把握题型、灵活应用的能力做出了较高要求。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让学生从“会一道题”变为“对一类题”,促进教学效率与质量的切实提高。
一、当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就题论题,忽视方法指导
虽然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方式呈现出丰富化与多样化的趋势,但究其根本却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不少教师依然沿用着“教师讲习题,学生练例题”的传统方式。有的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常常将重点放在如何得出正确的答案上,淡化学生分析与思考的过程,缺少适当的发散性与开放性,难以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切实提高。这种就题论题的教学模式只能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一道题,却无法帮助学生通过一道题掌握一种解题思路,不能形成解决应用类型题的能力,致使教师教学效率低下、教学成果不理想。
(二)教师为主,教学方式单一
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都从学生的口中听过这样的一句话:“老师说的我都能懂,但是自己一做题就会犯错误。”这一矛盾的本质由于学生的“懂”不是真正的理解,而是仅仅停留于表层。如果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常常作为教学的主体,而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那么学生在学习中就会缺乏自己的分析与思考,对教师的依赖性过大。当学生失去了教师的引导,独立面对应用题时,他们便不知道该如何梳理思路、把握重点,更不知道该从何下笔。
(三)形式死板,缺乏语言艺术
在教学活动中,数学教师往往过于强调公式理解、解题思路、题意分析,却忽略了语言艺术在应用题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应用题与其他题型不同,对学生的文字理解与分析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如果学生读不懂题意要求,即使公式掌握得再熟练也无济于事。同时,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发展时期,学理性过强、过于生硬死板的语言无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也无法帮助学生对题意形成更深刻的认知。换言之,在应用题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提升数学能力,还应帮助学生提高语言理解能力,为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法创新与实践路径探究
(一)创设合理情境,启发学生思考
小学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以“深挖一道题”为基础,实现“理解一类题”,因此例题的选择就显得尤为关键。数学应用题多涉及盈亏问题、路程问题、产量问题等,学生对某一类型题的理解不够深入,究其根本是因为例题所创设的应用情境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产生了困惑和误解。基于此,教师在应用题的讲解过程中,将学生所熟知的生活情境转化为应用题,促进学生学习兴趣与思维能力的显著提升。例如,在进行“长方形面积和周长”的应用题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装修新房时铺设地砖的情景,并且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展示让学生通过实际生活经验挖掘应用题目的内涵,在脑海中搭建起已知条件与未知条件之间的关联性,让学生能够“抛开现象看本质”,促进应用题解题能力的真正提升。
(二)发挥语言艺术,帮学生找重点
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的方式乃至于教师的语音语调、语言内容都很有可能会对教学效果产生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尤其是应用题教学,更注重对教师语言艺术水平的考验。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能用过于严厉的语气统领教学,也不应该用一成不变的语调贯穿教学始终。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语言的艺术,用具有亲和力与感染力的语言将学生带入数学情境,用变化起伏的语调帮助学生抓住题目的重点,找准解题的关键切入点。
例如,在讲解除法类应用题时,有这样一道题的:我班有故事书56本,科普类书籍36本,这些书都放在班级的4层书柜中,平均每层要放多少本?对于这一问题,有的教师会强调“都”和“平均”,但是如果教师在带领学生读题的过程中强调这两个词语,就很有可能会让学生的注意力过分集中在这两个词上,从而忽略了题目的整体性,打断阅读节奏的连续性。教师可以发挥语言艺术的优势,利用语音语调的变化,在读题过程中重点强调这两个词语。教师可以在读到“都”和“平均”这两个词时加重语调,既让学生意识到这两个词的重要性,又能够进行连贯地进行阅读。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有利于提升课堂效率,而且为学生提供了一种良好的读题节奏,引导学生在第一遍读题的过程中在关注关键词的同时保持完整性,在把握题目大意的基础上进行详细分析。
(三)以学生为主体,落实“以人为本”
想要真正推动学生应用题解题能力的发展,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公式与解题技巧,更要让学生掌握分析题目的方法,只有学生懂得面对一道应用题时该怎么分析、如何思考,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得到切实提高。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与探究时间,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条件,通过思考与探究找到正确的解题方法。
例如,有这样一道应用题:小明和小红同看一本童话书,小明看了8页,小红看了12页。提问:小红比小明多看了总页数的1/4,这本书的总页数是多少?小明看了總页数的1/2,小红看了总页数的多少?这两个问题的目的不同,解题思路也不同。教师不应开门见山地直接传授解题方法,而应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把握住两种题目的不同解法。通过思考与探究,学生不难发现,两个问题所求的对象不同——第一个问题求的是书的总页数,而想要知道这一结果,就先要知道小红比小明多读了多少页,算式便能够跃然纸上。第二个问题求的是小红所看页数在总页数中的占比,因此要先求出总页数,才能够得出最终答案。虽然这两个问题都离不开“总页数”,但是在第一小问中,总页数是所求结果,在第二个问题中,总页数是未知条件,通过比较与思考,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够得到显著提高,并且正确合理地看待题目中条件的意义与作用。
(四)强调学习反馈,提高有效性
教学反馈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帮助学生夯实所学知识、提高学习能力的关键环节。然而在实践中,这一环节却往往被忽视了。学生交上去的作业与试卷,教师都会及时进行批改,并且着重讲解学生的难点与易错点。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讲解问题常常只停留于一道题,并没有就学生的错因与思路进行深入的分析。教师只注重学生错在何处,却不知道学生因何而错,只抓表面,不解决本质问题,学生的数学能力永远无法得到显著的提高。
例如,有些学生在做题过程中,经常将“增加到几倍”按照“增加了几倍”进行列式计算,一字之差谬以千里,看上去是学生粗心所致,但本质上是因为学生难以理解数学中的常见术语,这反映了学生的数学思维与理解能力有待提高。因此,教师不仅要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理解“增加到几倍”和“增加了几倍”的区别,还要帮助学生区分其他数学应用题术语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只有当学生能够正确理解题意,才能够正确做题。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及时处理学生所反馈的问题,对于优秀的思路加以推广表扬;错误又普遍的问题要抓住本质,及时讲评;对于个别化问题应当面批,再布置个性化练习……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够得到显著的提高。
综上所述,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应当针对当前教学活动中所出现的问题,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树立创新意识,采用科学策略,培养学生的解题思维与能力,提高应用题的教学质量,推动教学效率与成果的切实提升。
(焦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