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全媒体”框架下的档案展览评价体系构建

2023-08-10 08:14陈晓婷蔡佳佳
北京档案 2023年7期
关键词:评价体系

陈晓婷 蔡佳佳

摘要:全媒体时代下,建立全媒体时代档案展览评价体系已是大势所趋。论文引入“四全媒体”理论,分析该理论对于档案展览的可移植性,从档案法制、用户需求、全媒体技术三方面,分析了全媒体时代档案展览评价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目标和原则。通过构建“四全媒体”框架下的档案展览评价体系,推动档案展览水平、档案展览评价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关键词:档案展览 评价体系 四全媒体

Abstract: In the era of omnimedia, establishing an evaluation system for archival exhibitions in the era of omnimedia has become a trend. This article in? troduces the "Four Omnimedia" theory and analyzes its portability for archival exhibitions. It further analyz? es the necessity, feasibility, goals, and principles of constructing an evaluation system for archival exhibi? tions in the era of omnimedia from three aspects: ar? chival legal system, user needs, and omnimedia tech? nology.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an archival exhibi? tion evaluation system under the framework of "Four Omnimedia", we will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r? chival exhibition level, theory and practice of archival exhibition evaluation.

Keywords: Archival exhibition; Evaluation sys? tem; Four omnimedia

在众多的档案利用和宣传方式中,档案展览具有传播度高、影响力强、面向公众等特点,是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抓手,是档案资政育人的推进引擎。档案展览评价是对档案展览质量的反馈,通过评价获得展览优缺点以优化展览全过程。当前,学者主要从线上线下展览、观众评估[1]、效果评价[2]、展览外包业务评价[3]等几个方面展开档案展览评价体系研究。其中,党伟宁[4]针对实体档案展览评价,将其分为资源开发、信息传播、管理与服务3个一级指标,丰富性、科学性、特色性等10个二级指标。何亚洁[5]从信息内容、呈现形式、页面设计、服务利用、展览宣传和安全性6个方面构建网上档案展览评价指标体系。在业界,我国档案展览工作也出台了系列有关评价体系的宏观设计,如《国家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规范》(DA/T 34—2019)从展品的选用及其管理、展厅管理、讲解接待、陈列形式、安全保障、观众反馈等方面对档案展览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档案展览工作规范》(征求意见稿)提出了档案展览的总体要求、组织管理、展览工作规程和相关专业技术要求,使得档案展览工作具备了规范性和可操作性。虽然学界和业界对档案展览评价体系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已有研究缺乏时代视野,未有适应全媒体时代的档案展览评价体系的创新研究。此外,已有研究更多的是针对档案展览评价的理论模型、实践工作的经验总结等,对于档案展览评价体系的构建存在明显的理论深度不足的问题。

提高全媒体时代档案展览的效率、效能、效果,需要构建一套适应全媒体时代背景的档案展览评价体系。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全媒体时代档案展览评价体系的改革动因,选择传播学领域中契合全媒体时代的“四全媒体”理论,解析评价体系的构成要素,建立“四全媒体”框架下的档案展览评价体系,进一步验证评价体系的可行性与合理性,为我国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探索一条适应新时代的档案展览评价新路。

一、“四全媒体”理论基础

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中指出,“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要“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6]“四全媒体”是对全媒体时代媒体融合趋势的总结,是对新传播新格局和全媒体建设的详细规划纲领,也为媒介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7]

一是“全程媒体”。这一概念强调的是公共事件的进程信息、流程管理、历程演变和过程推进,某种程度上是充分呈现给受众的,而受众也积极并全程参与其中。[8]

二是“全息媒体”。它是指通过多种形式,如文本、图像、语音、视频、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扩展现实(XR)、智能互联网、传感器和可穿戴设备等,对新闻信息进行全方位的展现,让用户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和体验新闻的内容。[9]

三是“全员媒体”。这一概念是指广泛参与、全局动员、全面访问和互动交流。个人媒体化使得人人都能发布内容,在重新社会化的过程中构建自己的虚拟世界传播链接。[10]

四是“全效媒体”。全效媒体体现为全环节生产效率的提升,全过程转化效果的把握,传播效率的全面提升,以及多种形态的全平台服务实现,包括金融、电子商务、社交等多种形态。[11]

学界围绕“四全媒体”新理论展开系列研究,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一是媒体人才培养。从“四全”媒体的特点和要求分析新型传媒人才培养[12]、科技期刊编辑素质[13]在媒体融合大环境下的变革及其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二是传播模式重构。基于“四全媒体”传播环境,探索电视体育专题节目[14],关注中国科学传播的逻辑范式与行动指南[15]。三是新闻生产与传播机制。融合“四全媒体”理论重构新闻生产与传播机制[16]、体育新闻生产与传播[17]。四是传播智能化。在“四全媒体”语境下探索地方媒体智能化升級方向[18],提出以“5G+AI”为驱动的“四全媒体”智能化建设的创新路径[19]。五是媒体产业格局的研究。基于媒体可用性框架,评估新媒体技术和新媒体组织形式的发展潜能。[20]此外,档案学者也发现全媒体给档案信息传播带来“全景式传播格局、各媒体共存图景、泛在化传播空间”[21]的机遇,也运用“四全媒体”理论研究档案数据在全媒传播下的共享集聚效应[22]。

然而,纵观已有研究,“四全媒体”理论总结了媒介融合纵深的发展大趋势,是全媒体产业生态的发展方向,目前主要研究还是聚集在传播学领域,甚至单一聚焦于线上传播现象。“四全媒体”并非只是针对单一的新闻传播领域而言,而是从宏观视角阐发如何构建全媒体发展格局,该理论对我国各行业的传播形态具有普适性的指导意义。就档案行业以档案展览为典型的文化传播、普及教育方式而言,“四全媒体”理论对其也有一定的适用性。

二、“四全媒体”框架下档案展览评价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档案法制对档案展览创新的基本要求

档案法制对档案展览的馆际协作、展览方式等提出更高要求。档案法制指档案法律制度体系静态概念,属于档案法律、法规、规章的体系和架构层面,是“档案法律制度”“档案法律和制度”的简称。档案法律、法规、规章是改革档案展览评价体系构建的重要依据。2020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23]强调档案宣传教育,提出档案馆与博物馆、图书馆、纪念馆等单位应当在档案的利用方面互相协作,可相互交换重复件、复制件或者目录,联合举办展览。国家鼓励档案馆开发利用馆藏档案,通过开展专题展览、公益讲座、媒体宣传等活动,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2021年,中办国办印发《“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24]以宣传展示专栏的形式对档案展览进行规划和部署。规划提出,统筹馆(室)藏资源,积极鼓励社会各方参与,围绕我国重要时间节点、重大纪念活动,通过展览陈列、新媒体传播、编研出版、影视制作、公益讲座等方式,不断推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档案文化精品,加大档案资源开发力度,为推进档案展览提供了法律保障、指明了方法路径。

(二)档案展览的受众需求日益增长和多元化

日益增长和多元化的受众需求为创新档案展览提供客观条件。数字文创产品(如云游敦煌、云游故宫)呈现蓬勃生长的趋势。故宫博物院“数字故宫”小程序2.0中“智慧开放”项目,积极采用全媒体技术,让故宫的开放服务向智慧化迈进。2021年度中华文物全媒体传播精品项目,也包括云直播、云讲座、云展映、系列音视频、纪录片、条漫等多种全媒体组合方式,[25]通过全媒体技术来讲述好、展现好、传播好中国故事。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不断提升,线上线下文化消费场景已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文化场馆是人们参与文化体验的重要场所,档案展览又因档案固有的“记忆”属性在系列文化展览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其留存了中华民族有关百年党史、改革开放、脱贫攻坚、抗击疫情等重要历史事件的记忆。随着受众需求的日益增长,档案展览需要重点关注用户满意度评价,而用户满意度需要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作为标尺。由此,改善档案展览的质量和水平,提升档案展览的效果、效率与效能,需要一套契合档案展览环境的评价体系作为支撑。

(三)全媒体技术的发展赋能档案展览变革

快速发展与变革的全媒体技术为创新档案展览提供技术支撑。根据传播形态理论,“全媒体”是媒介融合后“跨媒体”的产物。它是综合运用文字、图形、声、光、电等多种表现形式,从各个方面展示传播内容,并通过文字、声音与图像、网络、通信等传播手段进行传播的一种新型传播形式。[26]在全媒体时代,人类信息交互呈现出“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等特征,具体表现为内容格式“多模态”、传播方式“多渠道”、媒介形态“多业态”。[27]例如,在全媒体背景下,传统博物馆主要依靠“3D激光扫描”“720度全景摄影”“虚拟现实”等数字媒体技术,通过文字、视频、音频、照片等多模态可视化文物信息,向智慧博物馆转型和延伸。通过构建全面透彻的感知、更全面的互联互通,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体验。近年来,国家档案局在国际档案日鼓励各级档案部门积极开展“档案馆开放日”、档案展览展示、线上直播、修复体验、宣传片展播等多种媒介形式的宣传活动,全媒体技术对档案展览的影响逐渐加深。然而如前所述,档案展览研究与档案业界对于全媒体时代的档案展览评价体系未有过多探索,这将制约档案展览的发展和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当前,亟须深入分析全媒体技术的发展现状,审视全媒体技术给档案展览带来的深刻影响,并由此构建契合全媒体时代的档案展览评价体系。

三、“四全媒体”框架下档案展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目标和原则

(一)档案展览评价体系构建的目标

在由图形、文字、声音、影像等各种传播方式组成的全面、立体展示传播内容的全媒体时代,档案展览的形式从实体展览向虚拟展览、虚实融合展览的方向演进。构建“四全媒体”框架下的档案展览评价体系的目标是在全媒体时代革新传统档案展览形式,本质上是从展览评估、展览评选、展览评论三个维度对我国档案展览资源的利用进行评价,更大程度地提高档案展览的社会影响力。

一是展览评估,通过衡量聚焦效益。展览评估旨在衡量档案展览工作质量和全媒體传播效益,反馈评估结论以指导决策和改进档案工作。

二是展览评选,通过比较树立标杆。展览评选通过选拔档案展览示范标杆,旨在促进国内图档博展览领域的交流学习、良性竞争、互惠共生,吸引社会大众对档案展览的关注。

三是展览评论,通过批判突出阐释。展览评论通过挖掘档案展览的深层结构和思想文化价值,从批判视角促进公众更深层地理解和欣赏档案展览。

(二)档案展览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

什么样的评价体系才能真实体现全媒体时代的档案展览特色?档案展览评价如何兼顾不同特点的观众以及多元性的社会文化背景?档案展览评价只是针对观众群体或技术水平进行评价吗?为了清晰回应以上问题,并向各档案馆、档案单位等组织和机构提供更具价值及实用性的评价工具,笔者在《档案展览工作规范》(征求意见稿)的基础上,确定了构建“四全媒体”框架下档案展览评价体系应遵循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则。

一是全面性原则。档案展览评价要具备整体思维,考虑到档案展览的各个方面。不仅要评价档案展览的信息内容、呈现形式、页面设计、服务利用、展览宣传和安全性,还要考虑到整个档案展览全流程对效果的影响。由此,本文基于全生命周期理论,把档案展览评价工作的重点引导到选题立项、内容设计、形式设计、施工布展、展览验收、开放运行、撤展、文件归档等档案展览生命周期的各环节,克服单一片面的评价指标的弊端。

二是科学性原则。构建评价体系需要考虑结构和逻辑的合理性,指标不可交叉重复,须保持相对独立。在选取指标时不仅要考虑档案展览的固有属性,以反映档案展览的实际情况,还应体现全媒体时代档案展览的技术特征,全面考虑实体展览、网上展览、虚实融合展览等类型。此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也可保证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可直接获取数据指标进行量化,未能量化的指标补充为合适的定性指标,以反映客观、真实的展览情况。

三是可操作性原则。构建档案展览评价体系要考虑评价实践的可行性。在选取评价指标时,要考虑指标数据是否可获取、可量化,并遵循可操作性原则,选择易获取、便于计算的指标。在能科学评价展览的基础上做到易于操作,尽量避免过于复杂而不能应用。

四、“四全媒体”框架下档案展览评价体系的要素和结构

(一)档案展览评价体系的要素

如何将“四全媒体”理论应用于档案展览评价体系的构建,要点在于档案展览评价体系如何体现该理论的“四全”要素。本文借鉴谢湖伟等人结合媒体传播效果“四力”构建的“四全媒体”下的传播效果评估体系,[28]形成档案展览评价体系的“全程性、全息性、全员性、全效性”构成要素。

在该体系中,“全程性”是指媒体在报道时对事件开始到最终结果的全程跟踪。与之相对应,档案展览的全程性是指对档案展览的选题立项、内容设计、形式设计、施工布展、展览验收、开放运行、撤展、文件归档8大环节实行全过程评价。

“全息性”强调场景多元、形式丰富。档案展览在于从技术维度,以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形式,在“大智云移”等技术支撑下,多层级、多侧面立体化呈现,沉浸式、全场景传播档案文化。

“全员性”讲求传播主客体的协作共生、靶向性的精准传播。全员媒体的概念是档案展览全媒体传播的基础,档案展览服务于全体人民,追求各层级的公共文化获得的平等性,即全员共享。

“全效性”具有效率、效果、效能三大意涵,即平衡和优化传输效率、传播效果、传媒效能。[29]其中,提高传输效率需通畅的观展渠道。传播效果优化需要精准化定位与区分目标对象,把握参展者的观览需求,以丰富、适配的档案展览满足观众的档案文化需求。传媒效能最优化则是指内容多元化,赋予档案展览内容功能,提供档案展览的综合信息服务,提高展览的受众可连接性。此外,笔者研究发现,“传输效率、传播效果、传媒效能”在实际操作中难以衡量,因此,遵循评价体系可操作性原则,“全效性”指标借鉴谢诗艺等[30]人提出的档案馆公共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行业影响力、社会影响力、总体影响力。

(二)档案展览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

档案展览研究具有由实向虚、由表及里、由档案实体叙事向档案数字叙事演进的特征。[31]根据档案展览评价体系的“全程性、全息性、全员性、全效性”构成要素,进一步细化评价体系的二三级指标,如表1所示。

一是全程性。全程性是对档案展览从开始到最终结果的全程跟踪,根据展览流程将其分为展前评价、展中评价、展后评价。展前评价是评估选题效益,展览大纲和内容,功能布局设计、观众动线设计和平面设计,项目管理、材料设备和工程监理等情况;展中评价是评估施工过程验收和最终验收、开放运行效果;展后评价是评估检查、归还档案原件以及归档整理、保管利用档案的情况。

二是全息性。全息性是评估展览在“大智云移”等技术下,全方位呈现和传播档案文化以及用户沉浸式体验的情况。信息传播是评估“多感官协同与体验情感”结合下的展览项目设计情况,观众通过互动式体验的展览项目数量;呈现形式是评估技术如何增强用户与档案文化的互动性和参与度;页面设计是评估在线展示页面或移动应用界面设计;服务利用是评估展览提供的服务,如在线导览留言、互动问答等;展览宣传是评估宣传策略和媒体渠道;安全性是评估展览的数据和信息安全。

三是全员性。全员性是指展览参与者的全员覆盖和广泛参与。公信力指标需评估展览的参观者数量、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关注度、网页或移动应用的在线浏览量、搜索引擎上对展览的搜索兴趣、参观者对档案展览的参与度和互动水平。

四是全效性。全效性是对展览的综合评价,包括总体评价、行业评价和社会评价。总体评价是评估参观者的知晓度、公众满意度、媒体报道等;行业评价是关注行业协会、专业机构或领域内专家对展览的評价和意见,获得的奖项和荣誉等方面的表现;社会评价是了解展览对社会的贡献、对档案文化普及以及科研成果转化的影响程度等。

五、结语

本文的创新点是基于全媒体时代的视角,考察借鉴新闻传播领域“四全媒体”理论,探索并建立“四全媒体”框架下的档案展览评价体系。尽管该体系仍局限于理论层面,并且需要持续研究以进一步完善,但全媒体时代下,建立档案展览评价体系的重要性已毋庸置疑。本研究旨在结合我国档案展览事业的发展,建立一套具有全媒体性质的、符合中国时代发展的档案展览评价体系,推动我国档案展览水平的提升,并促进档案展览评价理论与实践的完善发展。

*本文系国家档案局科技项目“全媒体时代档案展览的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22-X-06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及参考文献:

[1]张晗.档案展览观众评估模型构建研究[J].城建档案,2017(8):92-93.

[2]魏歌,谢海洋.基于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的档案展览优化策略研究[J].北京档案,2019(10):13-17.

[3]古淑婷.档案展览业务外包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8.

[4][33]党伟宁.档案展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20.

[5][34]何亚洁.国内网上档案展览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6.

[6]新华社.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9-01-25].http:// www. gov. cn /xinwen / 2019-01/25/content_5361197. htm.

[7][20][29]喻国明,赵睿.媒体可供性视角下“四全媒体”产业格局与增长空间[J].学术界,2019(7):37-44.

[8][9][10][11]沈陽.“四全”媒体的新内涵与技术新要求[J].青年记者,2019(7):29-30.

[12]刘彤.“四全媒体”时代下的新型传媒人才培养[J].传媒,2019(11):81-84.

[13]朱轶,林晖.基于“四全”媒体的科技期刊编辑素质提升分析[J].编辑学报,2019,31(5):578-581.

[14]高硕,戴进.“四全媒体”框架下电视体育专题节目精准传播研究[J].电视研究,2021(3):70-73.

[15]卫玎.“四全媒体”框架下中国科学传播边界的消解与价值的重构[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21.

[16]沈正赋.“四全媒体”框架下新闻生产与传播机制的重构[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41(3):8-14.

[17]牟向前.机制转型与提升进路:体育新闻生产与传播的四全媒体理念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2,48(5):137-142.

[18]姜言.“四全媒体”语境下地方媒体智能化升级探索[J].出版广角,2022(4):82-85.

[19]石磊.“5G+AI”驱动下“四全媒体”的智能化构建路径研究[J].新闻爱好者,2021(1):90-92.

[21]聂云霞,黄文琼.全媒体多维语境下档案信息传播策略研究[J].档案学通讯,2018(4):64-69.

[22]聂云霞,钟福平,朱仁平.档案数据共享的公众逻辑——基于场景建构、知识服务、全媒传播的框架[J].档案学通讯,2022(5):4-9.

[2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档案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EB/OL].[2021- 10- 20]. https://www.saac.gov. cn/daj/falv/202006/79ca4f151fde470c996bec0d50601505. shtml.

[24]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办国办印发《“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EB/OL].[2021-06-24]. https:// www. saac. gov. cn/ daj/ yaow/ 202106/ 899650c1b1ec4c0e9ad3c2ca7310eca4.shtml.

[25]国家文物局公布2021年度中华文物全媒体传播精品(新媒体)推介项目和入围项目名单[EB/OL].[2023-03-28]. http : // www. ncha. gov. cn /art/2021/ 6/12/art_722_168828.html.

[26]罗鑫.什么是“全媒体”[J].中国记者,2010(3):82-83.

[27]宋建武,乔羽.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功能、结构与技术支撑[EB/OL].[2023-03-28].https://www.thepaper. cn/newsDetail_forward_10021462.

[28][35]谢湖伟,朱单利,黎铠垚.“四全媒体”传播效果评估体系研究[J].传媒,2020(19):74-77.

[30][36]谢诗艺,陈鑫,赵子瑜,等.档案馆公共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档案学通讯,2021(4):52-62.

[31]陈晓婷,蔡佳佳.全媒体时代档案展览研究述评[J].档案学刊,2023(6):1-10.

[32]国家档案局办公室关于征求《档案展览工作规范》行业标准意见的通知[EB/OL].[2023-02-07]. https : // www. saac. gov. cn / daj /tzgg /202302 / eeb9254e014444018287d3cad8aef4f0.shtml.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评价体系
实践教学中学生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
浅论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高职思政课评价体系的构建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