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的意义与实践路径探究

2023-08-10 07:57胡竹梅
天津教育·上 2023年6期
关键词:量感度量单位

胡竹梅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了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也为教学设计的发展提供了方向。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科学,数与量两者在学习活动中不可分割、紧密相连。量感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以及思维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建立量感能够培养学生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并解决问题,为提升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与应用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当深入理解量感在数学教学中的意义,并且运用科学的策略实现学生量感的培养与提升,让学生能够在学习活动中从量的视角精准地理解数的含义,并且主动搭建起对事物量的意义感悟,推动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

一、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的重要意义

(一)推动数学思维的发展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发展期,在抽象知识的理解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为小学数学的学习活动造成了一定的阻碍。教材中所设计的长度、数量等知识要点,是学生未来数学学习的重要基础,然而仅凭借简单的文字描述很难让学生建立起形象且直观的认识,造成学习效率低下、成果不佳。基于此,量感的培养就显得重要且必要,当学生具有了良好的量感,便能够通过描述性的抽象文字来形象具体地感知基础知识,在加深记忆的同时推动理解与应用,为未来的学习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促进实际应用能力提升

优秀的教育从来不仅仅只是“纸上谈兵”。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社会对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教育活动也应当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满足社会的需求,在注重理论教育的同时,推动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切实提高,引导学生能够在掌握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并不理想,很多学生在“填写单位名称”的题目中经常会出现令人啼笑皆非的错误,此现象的产生就暴露出了学生量感不佳的问题,容易在学生未来的学习与生活中埋下“隐患”。基于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量感就显得尤为重要。量感的培养能够让学生对长度、面积、体积、重量等知识有更为具体化的感知,拉近课堂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推动学生应用能力的切实提高。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量感的实践路径探究

(一)灵活创设生活情境,助推量感形成

想要在教学设计中培养学生的量感,教师就应当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在教学设计中增设多维度、深层次的体验活动,让课堂教学调动起学生的多重感官,让学生体验量的形成过程,助推量感的形成。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引入一些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基于日常生活创设出教育情境,循序渐进地推动学生量感的形成。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千米和吨》的教学为例,在这一单元中,学生需要学习“吨”这个单位。很多学生都对这个单位很陌生,难以形成抽象的认识与理解。基于此,教师就可以设计出一系列的教学环节助推学生量感的形成。首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日常生活设计出一项“拎大米”的活动,让学生亲自尝试拎起10千克的大米,引导学生感受10千克的重量,并且说出自己的感受。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拎起25千克1袋的大米,引导学生思考多少个人一起努力才能抬起这袋大米。再次,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让学生观看将40袋25千克1袋的大米堆放在一起的动态过程,引导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与视觉感受想象一下1吨究竟有多重。最后,教师结合身边的例子继续引导,以班级中饮水机的桶装水为例,引导学生思考:1桶桶装水大概重20千克,1吨桶装水大概有多少。在这一系列的教学设计中,学生的多重感官都得到了充分调动,在多维度的参与过程中深刻体验了“吨”这个重量单位,将生活量感逐步转变成为数学量感,为后续的教学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亲身体验学习过程,沟通知识与体验

度量起源于人自身的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量感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从度量知识的形成进程出发进行教学设计,在实践活动中引導学生运用自己的身体部分进行度量,运用自己的实际体验进行感受,将所学知识与亲身体验相互沟通,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与理解,促进量感的培育与提升。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的教学为例,在这一单元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直尺上找到1厘米、1分米以及1米所对应的精准长度,引导学生将这些长度与自己的身体部位相结合。学生很快能够感知到:1米大概有五脚长、需要走两步,侧平举时两手之间的距离大概是1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一拃长、一步长、一脚长等身体数据记录下来,并且引导学生利用这些数据来丈量生活中的物体,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量感,强化学生对度量单位的感知。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度量单位的教学过程中应当以实际量为标准,切勿用多媒体设备放大度量单位,否则不仅会造成体验活动浅表化,还容易给学生的学习活动造成一定的误区。

(三)估测实测相结合,积累实践经验

在培养量感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对量的区分能力以及推断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对量的区分要求学生能够较为准确地表达出度量单位表示的实际量,如1平方米表示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大小。而对量的推断则要求学生能够在对量进行估测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单位,如在估测桌子高度时应选择1分米作为度量单位。基于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采用估测与实测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在积累经验的同时培养量感。

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身边的常见物品进行估测。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自己文具盒的长短进行估测,然后再进行实测,明确估测与实测之间的差异,在对比中进行纠正、加强认知。其次,教师还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增设一些动手操作的环节。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估测的前提下用剪刀剪出一个面积为4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再让学生通过实测绘制出一个面积为4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将其裁剪下来与估测的进行对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纠正自身的认知误区。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进行课堂小游戏,教师可以计时1分钟,让学生不借助任何辅助工具自觉进行读秒,当学生感觉1分钟时间到了时可以举手示意,与教师所测量的1分钟进行对比,切实提高量感培养效率。

(四)在对比教学中,促进量感内化

想要让教学设计切实推动学生量感的提升,教师就应当深度挖掘量与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并且通过这一联系,引导学生将量感真正融入自己的心中,使教学内容真正内化成为学生自身的实际经验,推动量感在学习活动与实际生活中的灵活合理运用。基于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建立起对各种数量本质差别的认识,尽可能地让学生避免在学习活动中造成混淆。

有些学生经常会在学习活动中将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混淆,还有些学生容易将面积单位与体积单位混淆,这些问题的产生都是量感不足的表现。基于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对比教学,推动量感的内化。首先,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准备适合的道具,道具

可以是一本书。然后,教师要通过问题引导帮助学生区别这三种单位的区别,明确不同单位的用处。教师提出问题:用哪种单位测量书籍的厚度比较合适,哪种单位能够帮助比较书籍封面的尺寸,如果想知道这整书的尺寸应该选用什么单位。教师的层层设问让学生基于具体的教学工具“书”成功分辨并理解三种不同的测量单位,实现了量感的建立。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混淆时,教师不可急于将学生所混淆的内容孤立呈现,而应当利用教学辅助工具,循循善诱地加强学生的认知。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培养学生的量感在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且必要的作用,有利于帮助学生发展数学思维、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基于此,教师就应当树立创新意识,运用科学策略,通过灵活创设生活情境、亲身体验学习过程、估测实测相结合、设置对比教学等手段,实现量感的培养与提升,推动学生综合素养的切实提高。

(李  辉)

猜你喜欢
量感度量单位
鲍文慧《度量空间之一》
模糊度量空间的强嵌入
鸣谢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兼收并蓄
填单位 要推敲
迷向表示分为6个不可约直和的旗流形上不变爱因斯坦度量
看错单位
协办单位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
静待“量感”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