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继仓 马萍
从义教到高中,无论是信息科技课程还是信息技术课程都已有了独立的课程标准,这是课程实施的重要依据。从启程到发展,就像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所走过的路一样,义教信息科技课程也正走上相似的“新征途”。本期解码我们将进行义教与高中新课标的教学探索,发现并反思走上这条征途的策略与方法,希望能有益于更多的人去体悟与创新。
摘要:《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已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但由于新课标的教材尚未发行,所以,在教学实施中广泛存在着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方案、旧评价方案、旧教材的“两新两旧”问题。作者通过调研分析了部分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在落实信息科技新课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探索如何有效落实新课标的教学策略,以期在新学期为一线教师的教学实施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信息科技;課程标准;计算思维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3)15-0028-04
2022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将信息科技设置为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课程科目,并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笔者作为一线信息科技教研员,在教学视导、跨域交流等活动中发现,新课标在教学中的落实存在各种问题。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基于新课标的信息科技教材或统一的资源并未发布,一线教师只能使用现行教材进行授课,义务教育信息科技教学出现了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方案、旧学考方案、旧教材的“两新两旧”问题。如何应对新问题,落实新课标,是众多信息科技教师需要面临的挑战。
落实新课标存在的问题
1.学校对信息科技课程定位偏低
因信息科技首次列入国家课程,部分中小学校对其定位偏低。师资紧张的乡镇中小学存在信息科技教师转岗问题,将年轻的信息科技教师转岗为数学等主科教师,由其他非信息科技专业教师任教信息科技课程,这直接影响了教学实施效果。新课标提倡的人工智能、物联网教学内容等需要信息科技实验室支持,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也需要在线教学平台、优质教学资源保障,部分学校因客观条件无法满足,也影响着新课标教学目标的落实。
2.新课标培训效果不理想
自新课标发布以来,受客观条件影响,多轮次义教培训交流大多通过线上实施,通过“专家解读+案例展示”等形式来开展,参训教师参与感不足,部分教师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强,案例的可移植程度等因素也影响了培训的效果。通过调研多地区部分中小学信息科技教学现状发现,信息科技教师对新课标普遍认识不全面,对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把握不准确,教学模式与新课标理念脱节。
3.教师主动落实新课标积极性不高
由于现行教材未更新,教师对原有教学内容已有较成熟的实施方案,教学资源积累丰富,因此教师主动调整教学内容和策略、落实新课标理念的积极性不高;部分教师虽有落实新课标理念的意识,但受其对新课标理念认识水平、新教学方法熟悉程度限制,在教学内容调整、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评价组织上存在明显不足,“新瓶装旧酒”的现象广泛存在。
4.教学评价的内容和形式落后于新课标要求
新课标对教学评价的方式、原则和要求有明确表述,但在教学实践中,过程性评价无法有效实施,未达到情境真实性,评价多元化、全面性,未体现教学指导性。作为义教信息科技终结性评价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仍未依据新课标要求进行调整,考试的导向作用也影响了当前初二、初三年级,未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调整。
新课标在教学中落实的策略
1.依据新课标要求,教学内容校本化调整
针对“新课标、旧教材”的问题,教研员和学校备课组要组织骨干团队,结合团队对新课标的理解,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依据学生实际,逐条研究新课标中的课程内容要求,分析新课标中课程学段目标与逻辑主线的关系,找出现行教材中的对应学习内容,调整模块知识的顺序和内容,删除无法体现新课标培养目标的教学内容。例如,课程内容知识体系的数据部分,其内容涵盖了数据的来源、数据编码、数据的获取与加工、数据的呈现形式等,在现行教材涉及小学的数据基础知识、初中的Excel数据处理模块。因此,教师应对原有知识模块依据新课标要求进行删减调整,以泰山出版社信息技术第3册第三单元“挖掘数据中的价值”为例,在大单元教学设计时可以将原有单元内容进行整合,将课时由5课时调整为4课时,具体调整如表1所示。
另外,对于旧教材中未涉及的新课标内容要求,教师可以发挥集体智慧,共同确定增加的内容和学习方式。例如,第二学段(3~4年级)中的“(二)数据与编码”中关于编码的知识,该知识在原有教材中并未涉及,且对小学生而言较抽象,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身边的案例类比,如家庭住址的书写编码、学号的规律,让学生认识编码并体验编码的过程,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2.落实培养目标,教学设计大单元规划
新课标以落实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以项目式学习开展教学。受每周一课时的安排限制,信息科技学科开展项目式学习有一定难度,而模块大单元设计从整体规划,可以通过一个大项目的实施来完成多课时学习,多维度落实核心素养。例如,《挖掘数据中的价值》一课,教师可创设大单元项目情境,以某初中学校午间配餐和延时服务调查等为背景,引导学生对问卷调查中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依据要求设计不同的方案,为学校的配餐及延时服务规划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在项目学习实施过程中,以“项目确立—项目规划—项目实施—项目评价与交流”为主线开展教学,让学生在项目实施中感悟数据分析的魅力。
3.实施教学设计,计算思维过程化培养
在新课标中,计算思维是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目前多数通过编程教学、人工智能教学等来培养,有一定的局限性。因计算思维的过程性特点,其培养途径可不限定于算法和编程教学,在其他模块的项目式学习实施过程中,通过项目确立(问题确定)—项目规划(问题分解、抽象)—项目实施(模式识别)—项目评价与交流(算法实现)四个环节开展教学活动,以生活实例切入,在有效的教学活动中渗透计算思维,也可较好地实现计算思维的过程性培养。例如,《数据的展示交流》一课的教学实施可采用以下流程:
①问题确定、分解。教师利用视频《我市下午“四点半”政策新闻发布会》激发学生兴趣,并提问:作为延时服务政策的实际参与者,你有哪些建议或意见?小组讨论确定新闻发布会材料的内容、形式构成与最终呈现方式等。
②问题分解、抽象。小组依据展示材料所需内容,将材料内容需求分解为多个独立的小问题,并讨论其解决办法,同时,通过网络搜索、查阅资料等方式收集所需文本、图像素材、数据支撑等材料。问题示例:教师工作量范围及政策实施以来的变化;学生每天做作业时间的变化;学生户外运动种类及时长的变化等。
③问题抽象、模式识别。学生将素材通过数据、图表等形式展示,将表格数据图形化,感受利用图表来表达数据及数据之间的关系的魅力。学生可以通过教师提供的微视频学习各类图表的生成,对比分析不同图表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图表进行展示并说明理由,进而深化思考。
④算法实现。学生将展示材料的各部分素材汇总梳理,整合为PPT作品并展示,展示课后延时服务中教师工作量变化及学生学习负担的变化,借此对现行政策从学生的角度提出自己的建议。教师针对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表现、作品的呈现水平、项目目标的达成情况以及小组合作情况进行评价,并总结项目知识点。
4.检验教学效果,教学评价多元化实施
新课标理念强调素养导向的多元评价,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基本知识考核与实践应用考核相结合。因此,在教学实施中,过程性评价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采用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点评等多种形式灵活开展。例如,《数据的展示交流》一课围绕整个项目实施,其评价设计如表2所示。
在整個单元项目完成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整个项目实施过程进行回顾反思,体验项目实施中分解问题、建立模型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思辨精神和创新思维,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自我反思意识,并针对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表现、作品的呈现等方面进行点评,评选优秀学员。
5.引导教学改革,终结性评价多形式开展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作为整个义教阶段信息科技终结性评价,其实施形式和评价内容影响着中小学信息科技教学内容和实施情况,因此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应依据新课标评价建议中对学业水平考试的要求,科学合理地调整考试形式、试题形式和考试内容,将考查重点由原来的操作技能调整为思维过程。评价形式也可以将纸笔测试和上机测试灵活结合,或者引入自适应评测方式。自适应测评的策略为:若被试者正确回答一个题目,下一个项目就更难;若被试者错误回答一个项目,下一个项目就更易。通过多分支、超量的试题呈现,能依据学生答题情况动态调整试题难易度,并精准判断学生的思维能力。
虽然随着新课标落实的不断深入推进,“两新两旧”问题即将成为过去,但是在信息科技教学中,基于培养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的探索,不仅需要教师不断实践完善,总结提升,更需要教科研部门、学校等单位积极配合、持续发力,争取将义务教育信息科技教学改革推向新高度,为建设数字中国奠定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候继仓,邵明欣.新课标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落实的策略研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