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海华
(作者单位:广州南方学院)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数字经济时代。企业财务管理活动随着经济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对财务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新文科建设的要求,财经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全球化竞争格局。数字经济时代,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进行财务管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财务管理课程是应用型本科财会类专业的核心课程,面向大二学生开设,其先修课程有微观经济学、会计学原理和微积分。财务管理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基于货币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对企业资金运动的管理,包括企业筹资、投资、营运资金和利润分配等活动的资金管理,以提升企业价值。
根据课前学情调查,部分高校会计学院在校生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数学基础相对较差,抽象思维弱;二是对主流财经媒体和国家方针战略的关注相对较少,缺乏独立的深度思考;三是有一定的财务会计学基础知识与技能,但对企业的业务不了解,即所学知识局限于课本。
传统财务管理教学面临三大痛点:一是理论课程的学习枯燥乏味,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的知识点较分散、公式较难记忆,学生参与度不高;二是书本知识落后于企业实际,学生所学财务知识与实际业务契合度不高,导致学生的视野不够开阔,难以适应行业发展需要;三是线上资源与线下教学脱节,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
本课程基于OBE 理念设置教学理念,即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OBE 于1981 年由美国学者斯派帝(Spady)提出,该理念认为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目标是学生取得的学习成果。也就是从学生需求开始,由学生需求决定学生的培养目标,由培养目标决定学生的毕业要求,再由毕业要求决定课程体系的构建。落实OBE理念需要把握设计、实施和评价三方面:设计注重反向设计,实施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评价注重持续改进的方法和效果[1]。
传统教学是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OBE 教学是让学生会学且乐学。所以,教师作为引导者,要以学生为中心创设情境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主动探究未知。财务管理课程通过教学改革,可以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从而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育人目标,以培养德才兼备、满足数字经济时代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
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目标包含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价值目标。其中,知识目标是学生能够掌握财务管理货币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理念,熟悉企业投资、筹资和营运资本管理、利润分配等方面的基本决策方法,掌握学科前沿动态。能力目标是学生具备财务计算能力、财务决策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能够运用财务管理理论分析和解决企业财务决策问题,增强学生的风险意识、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法治思维能力。价值目标是引导学生学习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四个自信,具有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大局观和社会责任感。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课堂教学应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探究式学习和展示。本课程教学采取“一烛三芯”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即“基础理论+典型案例+课程思政+Dcase 平台”。以典型案例为切入点,将财务管理理论与课程思政教学相融合,利用厦门网中网软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网中网)的Dcase 虚拟平台,实现三个统一:理论与实际的统一、线上与线下的统一、课外与课内的统一。以下是课程在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的改革实践。
1.教学设计
教师需要在课前寻找与课程内容相符的案例,在线上发布超星学习通任务点,设置问卷调查,以便做好学情分析。课中的线下教学采取“引—授—论—悟”四步教学法,其中,“引”即案例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授”即重难点的讲授;“论”即主题讨论,让学生及时参与课堂互动;“悟”即领悟力提高,教师可以在课后发布测试题、案例讲解及学术资料,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以典型的财经热点事件为载体,教师开展启发式引导,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来理解其中蕴含的基础理论知识。典型案例本身蕴含着相应的理论知识和思想政治元素,经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再加上教师点评,学生可以结合基础理论进行主题讨论,熟悉国家的财经政策和发展战略,增强风险意识。
2.内容重构
基于OBE 理念的财务管理课程以提高学生解决复杂财务问题的综合能力为重点,紧扣“两性一度”的金课标准。教学内容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重构。
(1)体现国家政策。在原有财务管理课程四大内容的基础上增加国家政策,突出数字经济下财务管理理论的变革。首先,财务管理的目标不再仅仅是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也要关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在环境、社会、公司治理(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ESG)背景下体现资本向善、企业的社会责任,从为股东创造价值转向价值共创共享[2]。其次,投资项目的评价不仅要考虑财务的可行性,还要考虑长远利益和社会效益。再次,利润分配方面,企业财务管理要体现创新思维,将留存收益用于企业研发,帮助学生理解创新发展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2)业财融合和双创教育。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利用大数据分析可以提高企业的存货和应收账款管理水平。双创教育即将创新创业融入筹资和投资管理,能够体现财务管理课程的高阶性。作为以价值为导向的管理方式,财务管理不仅要关注财务知识,还要站在企业“大财务”和战略发展的角度,一方面通过学习业财融合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财务与业务”的关系[3],如营运资金管理、库存管理等,让学生体会到传统模式下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在大数据的应用中实现;另一方面,可以结合国家电网的数字化应用场景[4]、临期食品专卖店案例等,帮助学生熟悉真实的企业财务工作场景。
(3)思想政治元素的融入。财务管理课程需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从价值观、思维和职业伦理三个层面进行价值引领。首先,建立包含产业发展政策、上市公司投融资和企业并购等内容的案例库,将财经事件引入课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明确企业的社会责任。其次,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校园贷和民间借贷为例,向学生讲解货币时间价值,提高其风险意识和法律意识;将贵州茅台的高分红政策与舍得酒业的分红政策对比,通过正反案例,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领悟企业的社会责任;通过小组任务进行投资项目调查和评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教学方法改进
一是案例分析法。将抽象的理论与真实案例相结合,便于学生学习。教师在线上发布案例资料,在线下组织主题讨论,并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
二是任务驱动法。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归纳总结,完成课后拓展案例及每学期两篇的课程小论文,实现从知识理解向知识应用的跨越。项目式学习(Project Based Learning,PBL)是指由学生组建团队,通过解决一个开放式问题来学习。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PBL 分组任务是由小组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熟悉的投资项目开展资金预算、测算指标的编制,并提出投资建议。
三是情景教学法。利用网中网Dcase 案例教学平台进行虚拟仿真实验。通过模拟企业真实的财务活动,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
本课程借助学院多元化的实务资源,将实务导师、参观基地、实习企业等融入课堂,实现协同育人。课程团队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引入企业真实案例数据,融合丰富的线上学习资源,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打造立体化学习空间,解决学生视野不够开阔的难题。
通过改进考核体系解决第三个难题,即线上资源与线下教学脱节、学生内驱力不足的难题。过程性评价的理论基础是多次且及时的肯定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自驱力[5]。
课程考核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内容包括课堂签到、章节任务点学习、作业、主题讨论、PBL 分组任务;终结性评价内容包括课程论文和期末考试(见表1)。
表1 综合成绩评价
经过近几年的教学改革和实践,基于OBE 理念的财务管理课程混合式改革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广州南方学院会计学院的会计学专业和财务管理专业分别于2019年和2021 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研究生入学率突破7%。专业比赛在同类院校中成绩突出,其中,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奖8 项,财务决策大赛获奖多名。学生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课程改革开展第一周的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对财经热点事件的关注度较低。在几周后,大多数学生开始关注财经新闻,积极参与课堂上的财经播报环节。
由2021 年与2022 年学生课程积分对比图(见图1)可知,现有课程改革模式下,学生参与课堂主题讨论和问卷调查的次数显著增加。其中,课程积分代表了学生参与课程活动的次数和程度。2021 年与2022 年财务管理的积分高分段(29~35 分,22~28 分)人数增加,积分低分段(0~7 分)人数减少。参与主题讨论与问卷调查的学生会得到积分。如果发表的观点得到了教师或学生的点赞,也会获得奖励积分。在此过程中,学生得到了积极的反馈和鼓励,也更热衷于参与课堂讨论。
图1 2021 年与2022 年课程积分对比
与过去两个学期学生的学习情况相比,学生的平时成绩显著提高。具体表现为学生在线上任务点的学习时间和次数增加,参与案例讨论的人数和次数也增加。
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针对传统教学的三大痛点,基于学校和会计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混合式教学改革。一是重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解决学生参与度不高的问题;二是打造“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理论实践”的立体化学习空间,解决学生视野不够开阔的问题;三是建立“多元化+全过程”的考核评价体系,解决学生内驱力不足的问题。比较发现,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课程参与度有所提高,知识能力和素养得到一定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