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现亮
(北京市朝阳外国语学校)
从思维的角度看,高考议论文写作的本质是对作文题目的分析和展开——根据一道作文题的题目形成800字以上的作文。这里的展开并不是随意的文字堆砌,而是有逻辑的论证。从宏观论证的角度看,呈现出来的就是文章的结构。而传统的并列式、递进式、对照式的基本结构,很容易造成议论的拼凑与空泛,使文章看上去“大而不当” “貌合神离”。
比如,下面一篇学生习作的结构:
论勇敢(2020年北京市朝阳区高三期中测试题目)
分论点1:勇敢是一种性格。勇敢的人比懦弱的人更招人喜欢,因为他们更大气,不猥琐。
分论点2:勇敢是一种选择。……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选择勇敢,可以拯救一颗黯淡的星星,是多么浪漫的事啊。
分论点3:勇敢更是一种精神。千年积淀,勇敢的精神已深入我们的骨髓,涤荡过我们的血液,升华了我们的心灵。
这篇文章围绕“何为勇敢”展开了三个层次,也就是设置了三个分论点:勇敢是一种性格,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精神。分论点看似正确,甚至还有递进关系。然而,通过深入分析可知,这三个分论点却“大而不当”。以第一个分论点“勇敢是一种性格”为例,但作者并没有深入分析勇敢是一种怎样的性格。反过来讲,这个分论点论证任何性格都是可以的,开朗是一种性格,奉献也是一种性格……很明显,这三个分论点有明显的“拼凑”痕迹,使整个论证陷入“空泛”。
造成这种“拼凑”与“空泛”的原因,其实就是没有针对核心概念进行分析。因此,我们讨论议论文结构的前提应该是概念的分析,然后基于概念分析形成议论文结构的基本模式。
单概念型作文,是指只有一个核心概念的作文。这类作文题目难度相对较小,可以采取以下两种结构模式:
1.辨析概念,挖掘内涵
概念是议论文写作的基本要素,什么是概念呢?概念就是通过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反映事物的思维形式。何为本质属性呢?其实就是这个概念(这里用A代称)与其他概念(这里用B代称)区别开来的特征。这些区别特征我们简称为A1,除了A1特征外,还有A2、A3……如下图所示:
基于此,我们就自然把概念A拆分成若干个要素:A1、A2、A3……这种通过概念辨析得出概念具体要素的过程就是概念内部的发散。在这个过程中,勾连各个概念要素的关系就形成了分论点。
我们仍然以2020年北京市朝阳区高三期中的作文题目《论勇敢》为例:
关于“勇”的理解有多种,如孔子说“见义不为,无勇也”,又说“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在生活中,人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勇敢”的含义,如巾帼英雄花木兰代父从军,钟南山院士面对疫情逆行出征。从古到今,关于“勇”的理解,还有很多……
阅读上述材料,请以“论勇敢”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通过题目我们可以确定,作文的核心概念是“勇敢”。我们可以通过其他概念的对比辨析,得出“勇敢”这个概念的具体要素。比如,与“懦弱”和“鲁莽”这两个概念进行对比,可以形成如下分论点:
分论点1:面对危险或困难,相对于“懦弱”的消极与恐惧,“勇敢”是一种积极的态度,无畏的精神。
分论点2:同样是积极地面对危险或者困难,“勇敢”和“鲁莽”也是不同的,鲁莽是一种冲动,而“勇敢”还有理性的思考。
这样分论点都聚焦到“勇敢”这个概念上,把“勇敢”这个概念拆分出具体的要素:积极的态度、理性的方式。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思考,探究其内在的原因,形成另外一种论证方式,其分论点设置如下:
分论点1:面对危险或困难,相对于“懦弱”的消极与恐惧,“勇敢”是一种积极的态度,无畏的精神。
分论点2:同样是面对危险或困难,之所以会有“勇敢”和“懦弱”的区别,主要原因是“勇敢”的人考虑更多的是集体利益而不是个人利益,而“懦弱”的人却相反。
因此,通过相近概念之间的对比辨析,我们在概念内部进行发散,将概念分为具体的要素,进而探究其内在原因,就形成了一篇文章的分论点。
2.拆分概念,勾连关系
上文讲到概念的本质属性是与其他概念辨析所得出的区别特征A1、A2、A3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勾连概念特征之间的关系,即A1与A2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我们以2021年全国新高考Ⅱ卷的作文题目为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注]描红:用毛笔蘸墨在红模子上描着写字。
请整体把握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反映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
这是一个漫画类的材料作文。多幅图材料作文的审题,首先要明确这几幅图之间的关系:前三幅图和最后一幅图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整体是对“人”字的描红——写“人”之法,第一到第三幅图分别是起笔、中锋和收笔的具体写法。很显然,这篇文章绝不仅仅是让考生讨论书法艺术和写法,而是借书法来学习做人之道。根据对材料的整体把握,这个漫画材料的核心概念是“做人”,而前三幅是“做人”这个概念的三个方面的要素。具体分析如下表:
核心概念(A)写人之法做人之道要素1(A1)逆锋起笔,藏而不露人生起点、进取、藏、露等要素2(A2)中锋用笔,不偏不倚人生过程、守正持中等要素3(A3)停滞迂回,缓缓出头出头阶段、时机、迂回、谨慎等
进而再勾连要素之间的关系,形成文章的结构,如下:
(1)蓄势藏锋,不偏不倚,稳健缓慢出头是人生的处世之道;
(2)人的发展是从厚积到正道直行,再到薄发的人生历程;
(3)做一个堂堂正正、中通外直的人;
(4)做人要学会隐忍潜沉,谨慎持守。
这样去组织文章的结构,既能使得论证逐步深入,也能回扣概念,避免议论的泛化。
多概念关系型作文,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组合而成的作文。多概念关系型作文的两个核心概念既可指向字面义(如2021年北京卷《论生逢其时》),也可指向比喻义、象征义(如2015年湖北卷《喷泉与泉水》、2014年浙江卷《门与路》)。此类作文同样需要在分析概念的基础上提出观点,形成文章的宏观结构。
1.分析概念,勾连关系
多概念关系型作文的论证起点,仍然是先明确题目中的概念及其内涵,在此基础上勾连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多概念的基础是两个概念,所以我们以两个概念的二元关系为起点。如下图所示:
概念A和概念B的关系要根据具体的作文题目而定,我们可以采取如下的句式来组织其关系:
(1)A是B的________,B是A的________。
(2)没有A,B会如何;没有B,A会如何。
我们以2019年全国Ⅰ卷作文题目为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作文审题的重点是明确材料中的核心概念。通过阅读,以“可是现实生活中”为界限,将这个材料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谈的是“劳动”的重要性,核心概念是“劳动”;后半部分谈的是现实生活中关于“劳动”的问题。材料中列举了四个具体方面的问题,分别是“劳动”和“学习”的冲突,“人工智能时代”下“劳动”问题,“劳动”和“金钱”的问题,以及“不尊重劳动”的问题。考生从4个问题中任选其一,展开论述即可。
从概念类型的角度看,这个题目就是典型的多概念关系类作文,我们从四个方面的问题任选一个概念和“劳动”这个核心勾连关系即可。
我们以第1个问题——“劳动”和“学习”的冲突为例来构建文章的整体结构,具体如下:
概念分析: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是在当今社会却遇到了问题。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其背后的逻辑是“学习”和“劳动”的冲突。
分论点1:劳动其实也是一种学习。
分论点2:与传统的学科学习不同,劳动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是不可替代的。
分论点3:劳动学习可以促进其他学科学习,甚至是基础性的“底色”。
从以上结构看,都是围绕着“劳动”与“学习”(尤其是“学科学习”)的概念展开,构建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而形成整篇文章的宏观结构。
最后还要强调,具体题目概念的关系是根据材料而定的,万不可套用固有关系,如因果、并列、递进等关系。
2.拆分概念,勾连关系
除了勾连概念关系之外,我们还可以拆分其中一个概念(A)为不同的要素或类别(A1、A2、A3……),进而勾连这些要素与另外一个概念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我们以2021年北京卷的作文题目为例:
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时代,每个人在特定时代中的人生道路各不相同。在同一个时代,有人慨叹生不逢时,有人只愿安分随时,有人深感生逢其时、时不我待……
请以“论生逢其时”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这个题目的核心概念为“个人”与“时代”,“生”与“逢”的两者关系:“生”是客观的规定性——“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时代”;“逢”是主观的规定性,是个人对时代的主观认知和判断。
根据这个模式,我们可以先将“时代”进行分类,如下表:
概念分类角度时代时间角度过往(近代、新中国成立初期等)、当下(两个一百年交汇)、未来(实现现代化)特征角度治与乱、机遇与挑战、前途与问题
进而勾连“时代”与“个人”的关系。具体立意的结构如下:
(1)“逢”是历史性的概念,从当下时代可能是“生不逢时”,但从历史的角度看却是“生逢其时”,所以“逢”要着眼未来;
(2)治世也不乏“生不逢时”之士,乱世也不乏“生逢其时”之人,要从时代中发现自己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3)时代有前景也有问题,“生逢其时”既是对前途充满信心,也是对问题的冷静面对;
(4)时代有机遇也有挑战,“生逢其时”是把握机遇,迎难而上,转危为机。
我们可以从以上四种结构中任选一种成文。
3.合并概念,勾连关系
以上两种结构是基于两个概念的结构模式,如果三个或三个以上概念的题目应该怎么处理呢?从本质上看,多个概念的关系其实就是二元关系,两两组合进而勾连关系即可。如下图:
还有一种办法就是合并其中两个概念(A、B)为一个概念(D),进而勾连概念D与概念C的关系。
如2021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这也是一则材料作文。对于材料作文,我们一般通过厘清材料中语句之间的关系来整体把握材料的概念。在梳理材料内部关系过程中,连词一般是突破口。这段材料的连词是“因此”,据此,我们可以明确“因此”的后面是结论,也是核心观点。再从核心观点里面提取核心概念,如下表:
主要观点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核心概念强、弱、生(天生)、天(时代、后天)、至于强(转化)
然后勾连概念之间的关系形成文章的结构,如下:
概念分析:强弱分别不仅仅是先天身体上的,更是一种精神。(合并“强” “弱”两个概念)
分论点1:强弱不是天生,后天可以相互转化:强如何转化为弱,弱又如何转化为强。(勾连“强” “弱”之间的关系)
分论点2:强弱之间的转化和时代关系也很密切。(勾连“强弱转化”和“时代”之间的关系)
分论点3:强弱之间的转化和时代密切相关,但关键看自己的选择。(勾连“强弱转化”和“自己”之间的关系)
总之,二元概念的关系是多概念关系类作文的基础。精准辨析概念的内涵,进而勾连概念之间的关系,形成文章的结构,是高考议论文结构模式的基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