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向 动力 动态
——让2023年高考文言文后期备考动起来

2023-08-09 02:27沈晓芬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3年3期
关键词:文言文考查文本

沈晓芬 蔡 森

(1.广州市执信中学;2.广东华侨中学)

高考文言文阅读是语文备考的重中之重,分值占20分,往往是很多学生的薄弱环节,却也是容易提升的一个板块,有必要下大力气去备考。在后期备考中,只有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备考效率。

一、动向:梳理考点考向

1.通晓政策导向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切合高考选拔中所要求的具有坚定文化自信、提升道德品质、厚植家国情怀等要义。通过试题,教师引导学生在深刻理解文本内涵的基础上借鉴古人智慧、汲取精神力量,同时引导学生融通古今、立足当下、面向未来。思来路、长精神,达到“以文化人”的目标。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题目相对稳定,但考查定位有新变化,文本难度加大,强化思辨能力,重在继承中发展,从借鉴中创新,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中华文明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2.明确素养指向

要充分认识到核心素养对考试的指向性,高中《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明确提出,语文学科在“语言建构与运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 “审美鉴赏与创造” “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这是学习文言文之纲。文言文备考要坚持一体四面,“一体”即把文言文看作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四面”即文言、文化、文章与文学,相辅相成,互为一体。文学之美让人有空灵之感,经典熏陶使人聪慧。阅读时,我们要注重培养审美情趣,更好地体验和感悟生命的意义,最终形成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的核心素养,为终身成长奠基。

3.研究试题方向

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文言文阅读包括五道小题,命题注重文本选择的典范性、知识考查的基础性与能力考查的全面性。设题方面,进一步强化了“因文设题”“以材设题”和教考衔接。材料原文选自《战国策·魏策三》,体现了高考命题指向教材、紧扣新课标、贴近课堂、回归教材的新趋向。选文作为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使用,既体现了教考衔接的要求,同时引导考生关注现实,思考在当今世界风云变幻的格局中一国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试题随文而设,逐次考查考生的断句能力、实词及词义变化的理解能力、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文言文翻译能力、文本的归纳提炼能力,注重考查对内容的层次性和全面性的理解能力。从以古鉴今的角度思考现实问题,做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

二、动力:着力在关键处

1.拓展选文题材

拓展选文视野,关注立德树人,突破从“二十四史”取材的窠臼,用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和人物,注重挖掘古代作品的当代价值与意义。要有计划阅读课外典范文章,如《战国策》《左传》《资治通鉴》《古文观止》《世说新语》等,培养文言语感,消除对文言文的陌生感,巩固旧知,促学新知。又如诸子百家的经典文章,学习文中所展示的逻辑思维、优美的言辞、独特的审美价值。既要了解典章制度、天文地理、民俗风情等这些显现的文化,又要挖掘潜藏在文化背后的传统与内涵,了解中国古代仁人志士的情意和思想,体会“所言之志” “所载之道”。

2.落实考点训练

高考文言文的考点相对稳定,涉及断句、文化常识、内容理解、翻译、概括分析。题型也比较固定:三道选择题,一道两句话的翻译题,一道简答题。对于2023年文言文的备考,我们应从这几个方面入手,抓住每种题型本身的特点,有的放矢。

值得注意的是,在2023年四省适应性考试中,断句题的考查由选择题变成了主观题,题目明确三处位置需要加句读,要求考生在相应位置打“√”。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打“√”。

“诸侯有相伐者”是定语后置句,“有相伐者”是“诸侯”的后置定语,意思是“对于那些互相征讨的诸侯”,因而需要在“者”后断开;“尚耻之”省略了主语“我们”,“耻”是形容词作意动用法,翻译为“以……为耻” “对……感到羞耻”,作谓语,宾语是“之”,结构完整,由此判断“之”后也要断开;“今鲁父母之邦也”是判断句,“鲁”是判断句的主语,符合“……,……也”的结构特点,因此,“鲁”后应断开。

由此可见,无论是哪种考查方式,准确断句需要掌握实词,如找出句中的人名、地名、官名、国名、朝代名、器物名、动物名等,其往往作主语或宾语;关注虚词,如“曰” “乎” “于” “焉” “耳” “则” “而” “之” “也” “矣”等,它们常常作为句首或句末语气词。辨析句式,总结常见的句式结构,如判断句(“……者,……也” “为、乃、即、则”)、被动句(“为……所……” “受……于……” “见……于……”)、反问句(“不亦……乎” “孰与……乎” “其……乎” “安……哉” “何……为”)、固定句式(“如……何” “况……乎” “何(以)……为”)。

文言文翻译题往往是得分率较低的板块,经过一轮复习之后,学生在文言文翻译题存在的问题有:不理解实词含义,影响句意把握;缺乏语境意识,不能准确理解;忽略翻译原则,不能一一落实。在2023年3月份的广州一模中,翻译题第(1)小题的得分率较低。

(1)叔向闻之,曰:“二者其皆得国乎!民之归也。”

许多学生望文生义,将“得国”直接译作“得到国家”,有些学生缺乏采分点意识,将“民之归”翻译成赢得民心,忽视了对重点实词“归”的翻译;还有学生缺乏根据上下文把握语句间关系的意识,大意理解错误。此句为叔向对子皮、子罕分别解决郑国、宋国百姓饥荒问题从而收获民心,进而可以掌握政权的推断。大意理解上,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推断的结果,要求准确翻译出固定句式“其……乎”的推测语气,可翻译为“恐怕” “大概” “应该” “可能”等;另一方面是推断的原因,即子皮、子罕两家收获了民心,可以译作“因为百姓归顺” “民心所向” “民心所归”等。

因此,后期对翻译题的备考需要强化训练,查缺补漏,既要重“量”,也要重“质”。

文言文中的文意理解题,采用选择题的考查方式。内容方面既有对文中信息的提炼,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的归纳与概括、综合判断与推理,也有对作者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表达的看法的分析与评价。学生解题时需要归纳答题规律,掌握“5大比对角度”,识破“10大命题设误点”。

角度1 比对人物

设误点误解形象把人物的言行及性格特点故意说错,造成对人物形象的错误理解张冠李戴把甲人物所为说成是乙人物所为,或把甲事件结果说成是乙事件结果比对方法要围绕“谁+何时+何地+言行+结果,体现的品质”比对

角度2 比对时间、地点

设误点时序颠倒概括人物的典型事件时,命题者故意将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颠倒空间错位把不同空间地点的事件糅合起来表述,故意在地点方面颠倒位置关系比对方法特别注意选项中表述“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词语,厘清关系

角度3 比对关键词语

设误点曲解文意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义,从而制造干扰项归纳不全故意遗漏关于人物、事件、观点等方面的内容比对方法选项中对人物的分析、道理的阐述等是否有夸大、歪曲或偷换概念的现象;选项转述时是否漏掉了某个起关键作用的词语

角度4 比对添加或删减内容

设误点无中生有故意添加原文中没有的人、事或观点等内容以偏概全通过增加或删减表范围或程度及其他类的词语,故意扩大或缩小判断对象的范围比对方法检查选项是否有故意添加而原文中未涉及的内容;筛查选项中有无漏掉原文关键信息(尤其是表范围或程度的副词)的情况

角度5 比对关系

设误点改变因果故意将原因说成结果,或反之,或给句子强加、改变因果关系事件杂糅将文段叙述的几件事情或事情的细节或对多个人物的评价进行杂糅混编,或把多个人做的事说成一个人做的,故意制造事实的混乱状态比对方法辨析时厘清人物与事件的关系,事件产生的原因、结果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将选项与原文仔细比对,检查关系是否恰当

文言文阅读设置的简答题,属于“因文设题”,意在考查学生的文言素养,综合性较强,对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要求较高。解答此类题一般遵循“精准审题,找准文本区间—定向精读,筛选文本信息—转换语言,规范表述作答”三个步骤。如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第14题:“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分析孟尝君游说赵王和燕王的语言,并分析其中使用的技巧。据此找准孟尝君与赵王和燕王对话的文本区间,辨清文句意思,筛选出所需要的信息,最后基于对人物对话内容的深层理解,概括出游说的策略。由于这道题只有3分,列出纲要即可,不必花更多的笔墨做深入分析。

总之,做好简答题,需要具备两个意识:

一是要有精析题干的意识。题干中的关键词明示了作答的角度和方向,有助于找准答题的区间;

二是要有转化文本词句的意识。尽量用自己的话转述,切忌完全摘抄原文,语言简洁,避免重复。

3.突破关键能力

文言文阅读考查不再局限于浅层次的文意把握,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需要学生更准确和深入地理解文本,能够对人物和事件作出判断。同时,需要注重阅读理解、信息整理、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等关键能力的突破。后期备考需要系统归纳题目类型特点,优化提升解题关键能力。答题时,一要“放过”,不在生僻字、个别语句上纠缠,有些字词就是不需要特别处理,过后也许自然能明白;二要“深入”,由表及里,深入挖掘,充分领会,调动生活的经验,推断字词句含义;三是“突出”,在文本的主旨句、词句关键点、逻辑思考处,要全面分析,突出重点。

在文言实践中,要善于从规律中掌握科学方法,做到传其道、启其慧,举一反三,让能力得以迁移。训练时要学会对比关联,推断词义就要广泛地运用联想迁移,将考点与自己所熟知的语句、词语、文学常识联系起来,再根据语境来推求词义。

三、动态:态度决定高度

1.回归课本

高考文言文考查一般都采用“课外材料考课内”的方法,因此,要重视教材、用好教材,对课本上学过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要善于梳理,归纳总结,分类记忆。试题材料呼应教材,题干设问、答案设计往往与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建立知识链接,增强与教材的关联度。因此,要深挖教材知识,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向,抓好基础。

文字与语言的积累是复习的基础,要积累并掌握文言词汇,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重点是120个实词和18个虚词的记忆。以字词句的积累为突破口,掌握特殊句式、固定句式,由“言”及“文”,学会动态调整的策略。

社会上流传的复习题往往粗制滥造,不得要领,如果不分良莠地抓着就做,最容易产生误导。与其大量做题,不如回到高考真题,抽出时间认真研究。通过挖空训练巩固字词,了解答题内在逻辑,与标准答案比对,分析失分原因,了解命题方式与规律。

2.循序渐进

复习时要循序渐进,切忌急躁。复习就像修一条坑坑洼洼的路,我们只有从起点开始,认真地按照顺序慢慢推平,这样才能循理生长,拾级而上。要充分利用好教师资源,紧跟教师步伐,开展师生互动,在高效的课堂训练中夯实基础。良好的心态也是备考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期更要树立信心,勇于冲刺。面对文言文复习的困难,不畏难、不放弃,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相信自己,坚持到底。

3.查缺补漏

及时调整备考策略,将知识点突破的任务具体化,定时、定量训练是较为有效的复习策略。充分积累每一次考试的阅读材料,需要有错题本及时记录,减少知识盲点、错误点的数量。要在细读推敲中准确把握句意,强化语境意识。勤动笔,提高实战能力,注重逻辑、构建知识体系。

总之,文言文阅读后期备考要克服麻痹思想,做到明确方向,找准着力点,全力冲刺,让后期备考灵动起来。

猜你喜欢
文言文考查文本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