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选择题+非选择题的原创命制
——第二届命题征集活动优秀创新试题选登

2023-08-09 07:52陈振晓,刘洁怡,林玉合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3年3期
关键词: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经济发展

【原创试题1】

下图的木刻版画《向李顺达迎战订生产计划》(1951),形象地描绘了农民积极申请加入农村合作社的故事。该版画反映了( )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提高生产积极性

B.国家工业化建设正在顺利向前推进

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带来了丰硕成果

D.农民为国家经济恢复发展做出贡献

【答案】D

【命题意图及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建设,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20 世纪70 年代,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合,A 项错误;1953 年中国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国家工业化的开始,B 项错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是指1956—1966 年这十年,经过三大改造后,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随后才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C 项错误;1949—1956 年是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实行农业生产互助合作,“向李顺达迎战”反映了当时农民参加农业合作社和参与生产热情高,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D 项正确。

【创新点分析】本题体现了考查题型与材料的创新。题干材料选择了现藏于中国国家美术馆,由力群在1951 年创作的木刻版画为命题材料,木刻版画在目前的高考中考查较少,本题中主要以图片形式展示,体现了材料新、形式新的特点。本题较为鲜明地融入了核心素养考查理念,注重考查学生对情境所提供和暗示的信息进行读取、筛选、分类、归纳,引导学生将时空观念运用到历史题目中,建立相关史实的时间、空间联系。

[作者姓名、单位:陈振晓、刘洁怡、林玉合、伍淑斌 广东省江门市教研院、广东省江门市棠下中学、广东省江门市新会第一中学、广东省开平市教伦中学]

【原创试题2】

下图是米歇尔·博德《资本主义史:1500—1980》中的英国人口普查中不同时期各行业中人口的分布图,从图中可知,推动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政策大力支持

B.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C.原始资本持续积累

D.动力机器不断推广

【答案】D

【命题意图及解题思路】工业革命是西方近现代经济一个重要考点,也是高考的一个重要考点,本题利用对英国工农业雇佣人口数量变化的解读,增强学生对工业革命的认知;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政府受自由主义思想影响,奉行更多的是自由放任政策,排除A 项;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与图表时间不符,排除B 项;原始资本的积累是工业革命爆发的原因,排除C 项;根据材料可知,工业雇佣人口在不断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这一时期蒸汽机动力推广使用密切相关,D 项正确。

[作者姓名、单位:陈志龙 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第一中学]

【原创试题3】

苏制与外国飞机性能对比(1932)

上表是苏制与外国飞机性能对比表,表中所示反映了苏联( )

A.航空工业落后于西方国家

B.原有经济结构的改善

C.工业建设取得了较大成就

D.斯大林模式的优越性

【答案】C

【命题意图及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苏联航空工业建设成就,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表中可知苏联飞机性能已经接近西方发达工业国水平,故选C 项,排除A 项;这时属于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体现不出经济结构的改善,排除B 项;苏联模式1936 年正式确立,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 项。

[作者姓名、单位:何树君 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华侨中学]

【原创试题4】

下图《祖宗保佑,我们又回家了》是刊载于1902 年2 月上海出版的英文双月刊THE RATTLE(《格格响声》或《喋喋不休》)上的一幅漫画,该漫画( )

祖宗保佑,我们又回家了

A.体现了光绪和慈禧太后的盛世凯旋

B.揭示了清王朝末期统治的腐朽没落

C.描绘了清王朝一派盛世的和谐局面

D.揭露了义和团对清王朝的沉重打击

【答案】B

【命题意图及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八国联军侵华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首先要了解此漫画背景和漫画描绘的内容。1902 年1 月7 日,八国联军蹂躏过的北京城一片凄凉景象,寒风呼啸,马路上行人稀少。这一天,慈禧太后在王公大臣的簇拥下走出北京马家铺火车站,结束了她一年零五个月的逃亡生涯。漫画《祖宗保佑,我们又回家了》再现了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回京时,百官跪迎的场面。然后通过漫画的表面,深刻认识漫画反映的实质。这幅写实性的漫画带有明显的嘲讽口吻:矛头多指向腐朽的清王朝、光绪皇帝以及慈禧太后,其隆重铺张的场面恍如盛世凯旋,“二圣”似乎早已忘记了当年仓皇出逃的狼狈景象。漫画反映的是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仓皇出逃后狼狈归来,虽极尽隆重铺张的场面看似盛世凯旋,但更反映了清王朝的腐朽没落,所以A 项错误,B 项正确。漫画表面反映了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回京时百官跪迎的和谐场面,但结合当时背景分析可知,《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矛盾尖锐,所以C 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情景出现的原因,有清王朝自身的腐朽没落、八国联军侵华等,而清政府对“扶清灭洋”的义和团是进行利用和剿杀,所以D 项错误。

【创新点分析】此漫画选自《老漫画中的中国史》,材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此题通过漫画形式展示,这是最近几年来高考试题的一个独特形式,符合高考命题的思路和特点。根据漫画内容的表象,挖掘深层次的内容,达到对漫画作者意图的更好理解和对时代特征的把握。

[作者姓名、单位:吴群艳 湖北省恩施市第一中学]

【原创试题5】

淮安的交通枢纽地位十分重要。下表是1901 年淮安部分遗址、遗迹及出土文物。据此可知,推动淮安兴盛的主要因素是( )

A.长途贩运贸易兴起

B.工商业市镇的繁荣

C.区域政治经济功能

D.东南互保社会稳定

【答案】C

【命题意图及解题思路】本题以淮安遗址、遗迹为命题素材,素材来源于胡兵、王元林《从考古资料看淮安在大运河历史上的地位及作用》,《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年第6 期,具有学术性、严谨性的特点,以此创设学习探究情境,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落实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长途贩运贸易兴起是明清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但从材料看不出其促进淮安发展,故排除A 项。淮安属于工商业市镇,工商业市镇的繁荣是对题干的简单概括,故排除B 项。材料信息与东南互保社会稳定没关系,故排除D 项。材料中水闸、码头建设有利于河道的疏浚和船舶停靠,会馆、驿站、文物见证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各式府衙遗址的存在,表明淮安是区域的政治中心,由此得出强大的区域政治经济功能是推动淮安发展的主要因素,故C 项正确。

[作者姓名、单位:董海森 河北省廊坊市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中学]

【原创试题6】

1924 年《国民政府建国大纲》规定:“一完全之自治县,其国民有直接选举官员之权,有直接罢免官员之权……每县地方自治政府成立之后,得选国民代表一员,以组织代表会,参预中央政事。”此时国民政府政治建设体现的主要理念是( )

A.共和主义 B.民权主义

C.人民民主 D.基层自治

【答案】A

【命题意图及解题思路】本题以《国民政府建国大纲》内容规定为命题素材,素材来源于王桧林《中国现代史(1919—1949)》,具有学术性、严谨性的特点,以此创设学习探究情境,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落实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主张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与材料的时间、主旨不符,故排除B 项。人民民主的含义是人民当家作主,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建设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材料中1924 年国民政府政治建设不可能实现人民民主,故排除C 项。基层自治指城乡居民、村民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D 项。材料中自治县国民有选举权、罢免权,国民代表参与中央政事等关键信息符合共和主义的特征——政府机构工作人员由选举产生,民众参与国家事务,故选择A 项。

[作者姓名、单位:董海森 河北省廊坊市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中学]

【原创试题7】

(8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丝绸之路是一条活的道路,由于政治、宗教、自然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丝绸之路也选取不同的走向。

位于丝绸之路干线上的一些地域,特别是一些西域绿洲王国的命运,与丝路是否通畅息息相关。这些绿洲王国都要极力维护丝绸之路的通畅,并为丝路的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提供方便,以期把丝路牢固地控制在自己手中。丝绸之路干道周边强大的势力,也都希望能够控制这条既有经济利益、又有军事价值的交通路线,不论是匈奴、汉、柔然、突厥、回鹘等等,无不如此。唐朝在底定中原以后,进军高昌,灭西突厥汗国,设安西、北庭都护府来控扼西域天山南北,并且按照中原制度建立馆驿烽堠体系,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

丝绸之路对于人类文明的最大贡献,是沟通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也促进了东西方双向的文化交流。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关系好的时候,文化的交流会通过官私渠道,畅通无阻;有的时候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因为政治或其他原因断绝了关系,但文化的因子会通过其他途径输入或传出。

——荣新江《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丝绸之路的认识。

【答案】丝绸之路在汉代张骞通西域之后开辟,是沟通古代东西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2 分)丝绸之路对沿线和周边国家或地区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争夺丝路的控制权对丝路周边的强大政权来说非常重要,为此不惜进行战争。(2分)汉唐中央政权先后通过军事战争取得了丝绸之路的控制权,并设置军事机构进行管理,确保丝绸之路的畅通。(2 分)但由于政治、宗教、民族关系、自然等因素影响,丝绸之路的路线也时有变化,甚至一度受阻,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并未中断。(2 分)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双向交流,对世界文化的共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直到今天都具有重要意义。(2 分)(每点2 分,任答4 点得8 分)

【命题意图及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对丝绸之路的认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作答时,可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从丝绸之路的开辟、对周边和沿线国家的重要性、军事争夺和管理、丝绸之路的发展变迁以及其对东西方经济文化双向交流的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并评价。

[作者姓名、单位:张立惜 河北省保定市高阳县高阳中学]

【原创试题8】

(8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注:图一是制造于公元前5 世纪的绘有身着丝绸妇女形象的古希腊陶壶;图二是出土于辽宁北票十六国墓葬的原产于东罗马帝国的鸭形玻璃水注;图三是波斯人模仿明朝青花瓷制造的釉下彩青花陶壶。

指出材料中三幅图片中文物的史料类型并阐释其史料价值。

【答案】三则史料都属于实物史料,是研究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第一手史料。(1 分)

阐释:图一是公元前5 世纪的古希腊陶壶,从陶壶上身着丝绸的妇女形象可知,在丝绸之路开通之前,中国的丝绸就是中西方重要的贸易商品,中国与欧洲的贸易有着悠久的历史。该文物是研究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物证。(2 分)

图二的玻璃水注原产于东罗马帝国,东晋十六国时期传入中国,反映出即使在中国政治动荡、分裂割据时期,东西方的贸易往来仍得以延续,反映了古代东西方物质和技术交流的延续性,是研究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物证。(2 分)

图三是波斯人模仿明朝青花瓷制造的釉下彩青花陶壶,反映了瓷器经海路外销传入西亚和北非,当地工匠竞相仿制青花瓷的史实。是研究古代东西方技术交流的重要物证。(2 分)

总之,三则史料都属于第一手史料,对研究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共同见证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发展。(1 分)

【命题意图及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丝绸之路和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本题为史料实证类非选择题,主要考查对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认识。作答时,要结合三则史料中文物的产地、出土地、文物所蕴含的信息,从史料的性质、对研究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丝绸之路的史料价值的角度进行阐释,最后进行归纳总结。

[作者姓名、单位:张立惜 河北省保定市高阳县高阳中学]

【原创试题9】

(1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冷战时期的国际竞争有着明显的意识形态内涵,而且往往表现为军事对抗。两极格局解体以后,国际竞争中的军事和政治对抗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明显下降,国家之间的竞争已经由政治军事发展为综合国力的竞争,涉及资源、经济、政治、科技、教育、军事、社会发展、国际关系等基本领域。

——摘自任永强《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多极化中的国际竞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当今国际竞争问题提炼一个观点,并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1: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多极化中的国际竞争主要是综合国力的竞争

二战结束后,世界进入美苏对抗的冷战时期,国际竞争主要是军事和政治性对抗,存在着明显的意识形态内涵。随着两极格局的瓦解,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趋势在加强,国际竞争主要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涉及方方面面。

首先,经济主导了新竞争方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国际经济与国民经济的界限日益模糊,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越来越强。以往那种以邻为壑的零和游戏规划,虽然有时受到某些国家的青睐,但其应用范围和运作方式已经受到了严格的限制。其次,科技优势正成为国际竞争的制高点。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的步步深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火车头和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尤其是发达国家,为了争夺高科技竞争的制高点,抢占科技产品的市场份额,纷纷增加研究与发展费用,竞相推出高科技发展计划。再次,人才竞争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在全球化时代,一国拥有科技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已成为当前国际竞争中国家实力的一项重要指标。人才优势已经取代了传统的资源优势,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再其次,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促使各国积极努力建设有利于提高其国际竞争力的制度环境。各国政府积极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规范市场行为主体的活动;及时出台相关政策对重要和支柱产业进行支持与引导;健全各项法律制度,为企业创造了一个有利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完善的基础设施环境和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促进生产要素如商品、资本、劳务等在国内、国际范围的合理流动。

目前,多极化还只是一种趋势,还并没有能成为一种稳定的、基本的格局,世界仍处于“一超多强”的态势。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发展使国际竞争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进程是一国力图发展经济、提升综合国力的明智选择。(12 分)

示例2: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多极化中经济主导新竞争方式

二战结束后,世界进入美苏对抗的冷战时期,国际竞争主要是军事和政治性对抗,存在着明显的意识形态内涵。随着两极格局的瓦解,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趋势在加强,国际竞争中经济主导新竞争方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国际经济与国民经济的界限日益模糊,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越来越强。以往那种以邻为壑的零和游戏规划,虽然有时还受到某些国家的青睐,但其应用范围和运作方式已经受到了严格的限制。用经济手段参与竞争,既可以减轻竞争本身的风险,有时又可以实现军事手段所实现了的目标,如经济封锁、经济制裁不仅能够削弱对手的军事实力,还能够降低对手国的人民生活水平,从而使其丧失斗志,达到威慑对手、打击敌人的目的。

综上,当今国际格局下,我们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强自身的综合国力,推动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12 分)

【命题意图及解题思路】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材料阅读难度不大,但是发散性强,为学生提供多维度的思考空间。首先,提炼观点,根据材料“国家之间的竞争已经由政治军事发展为综合国力的竞争,涉及资源、经济、政治、科技、教育、军事、社会发展、国际关系等基本领域”和材料的出处《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多极化中的国际竞争》,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论题: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多极化中的国际竞争主要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其次,加以阐释,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经济、科技、人才、制度等各个方面展开,也可以从某一方面拟定论题展开论述,如: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多极化中经济主导新竞争方式;科技优势正成为国际竞争的制高点;人才竞争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促使各国积极努力建设有利于提高其国际竞争力的制度环境等。

[作者姓名、单位:欧艳珍 辽宁省实验中学营口分校]

【原创试题10】

(14 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潮剧是以广东潮州方言演唱的地方戏曲剧种,诞生于明宣德六年(1431),是宋元南戏的一支。由于其题材贴近乡土、贴近民众,又能放下身段学习外来戏种,潮剧发展迅速,至晚清全盛时戏班数以百计,潮丑行当定型丰富,彩罗衣旦表演成熟,并辅以二弦、椰胡等色乐器形成雅正、圆和、轻婉、谐趣的美学品格与艺术特色,“悲欢离合”的剧情逻辑结构讲究结局必须落实到“合”,蕴涵“和合”“和为贵”的文化价值观。……民国时期潮剧文明戏与古装戏交相辉映,时政类与现实生活题材作品大量涌现,抗日救亡作品《都城喋血记》成潮剧史的绝唱,唱片的大量制作与流行,亦成为此时潮剧繁荣的标志,但由于社会动荡,百业凋零,潮剧戏班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锐减为六个。

——摘编自沈湘渠《潮剧史话》、林淳钧和吴国钦合著的《潮剧史》(上编)

材料二潮剧很早便传播到东南亚国家,最早记载见于英国人约翰·史密斯的《1600—1605 年马来亚历险记》;首先在讲潮州话的华侨华裔聚居区活动,为当地人民所欢迎,自然落地生根成为国际艺术。20 世纪70 年代,随着海外潮人的远徙,潮剧又传到欧洲、北美和大洋洲的一些国家。改革开放后,这些散布在地球各个角落的潮剧团,纷纷回国寻根……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促进潮剧艺术新繁荣,汕头于1993—2012 年先后举办四届国际潮剧节,并在2012 年的潮剧节上,与会团体联名签署倡议书,正式启动潮剧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申报工作……潮剧是潮汕的,又是世界的,她根在中国,花开五洲,是将戏曲种子最早撒向海外、传播最广、到处开花的地方剧种。

——摘编自沈湘渠《潮剧史话》、林淳钧和吴国钦合著的《潮剧史》(下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前潮剧发展的特点。(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潮剧走向国际化的原因,并谈谈你对潮剧发展的认识。(8 分)

【答案】(1)特点:历史悠久;富有地方特色;贴近草根,群众基础广泛;善于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与时俱进;发展曲折;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每点2 分,满3 点得6 分)

(2)原因:潮汕海外移民的推动;潮剧工作者的努力和潮剧本身的魅力;国家对潮剧发展的重视和政策的支持;“双百”方针的推动;实行改革开放,国家综合国力提升,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中国外交环境的改善,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每点2 分,满2 点得4 分)

认识:潮剧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什么?),它的发展反映了时代政治经济的变迁,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丰富影响了人类的精神生活;潮剧的国际化更有利于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怎么样?);与时俱进、兼收并蓄的开放心态是潮剧永葆生机的原因;政府的扶持是潮剧发展的重要保证(如何应对?)。(评分标准:认识应从“潮剧是什么+影响+如何应对”三个层次进行分析,考生至少从两个层次进行作答,以上任意1 点2 分,不超过4 分)

【命题意图及解题思路】本题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潮剧的发展特点、走向国际化的原因及对其发展的认识考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落实学科核心素养。(1)首先审设问,“概括新中国成立前潮剧发展的特点”;接着立足材料提取材料信息进行归纳概括(起码要概括出3 点),不足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补充:从材料“潮剧是以广东潮州方言演唱的地方戏曲剧种,诞生于明宣德六年(1431)”可知潮剧“历史悠久;富有地方特色”的特点;从材料“题材贴近乡土、贴近民众,又能放下身段学习外来戏种,潮剧发展迅速,至晚清全盛时戏班数以百计,潮丑行当定型丰富,彩罗衣旦表演成熟,并辅以二弦、椰胡等色乐器形成雅正、圆和、轻婉、谐趣的美学品格与艺术特色”可得出“贴近草根,群众基础广泛;善于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特点;根据材料“‘悲欢离合’的剧情逻辑结构讲究结局必须落实到‘合’,蕴涵‘和合’‘和为贵’的文化价值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归纳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特点;从材料整体“至晚清……民国时期……抗日……潮剧戏班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锐减为六个”可得“与时俱进;发展曲折”等特点。(2)首先审设问,“分析潮剧走向国际化的原因”无时段限制,说明应从整个潮剧发展史进行归纳;谈认识,需要结合所学背景知识进行分析,认识应从“潮剧是什么+影响+如何应对”三个层次进行分析。接着立足材料,结合所学,提取信息并组织答案。原因从材料“潮剧很早便传播到东南亚国家,最早记载见于英国人约翰·史密斯的《1600—1605 年马来亚历险记》……为当地人民所欢迎,自然落地生根成为国际艺术……随着海外潮人的远徙,潮剧又传到欧洲、北美和大洋洲的一些国家”可归纳出潮汕海外移民的推动;潮剧本身的魅力;从材料“改革开放后……举办四届国际潮剧节……与会团体联名签署倡议书……启动潮剧……申报工作”并结合所学时代背景考点知识,可归纳出以下原因:潮剧工作者的努力;国家对潮剧发展的重视和政策的支持;“双百”方针的推动;实行改革开放,国家综合国力提升,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中国外交环境的改善,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认识按“潮剧是什么+影响+如何应对”这一思路,结合材料和所学进行表述,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创新点分析】本题以地方剧种“潮剧”为小切口,考查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大历史,立足增强文化自信,涵养家国情怀,切合高考“立德树人”的要求。

[作者姓名、单位:劳桂容、林友梅 广东省鹤山市第一中学]

【原创试题11】

(8 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粮食安全政策目标和保障路径的演进历程

——摘编自仇焕广、雷馨圆等《新时期中国粮食安全的理论辨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粮食安全政策目标及保障路径的演进趋势,并简述粮食安全的政策启示。

【答案】趋势:在政策目标上,从注重数量安全,到兼顾数量安全和营养安全,再到数量安全、营养安全、生态安全、能力安全并重,形成了更加多元、综合的保障粮食安全的目标体系。在保障路径上,逐渐从立足国内的自主生产,到利用国际市场调节内需,再到加快农业走出去的步伐,构成了更加综合、有效、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每点2 分,共4 分)

启示:粮食安全是促进经济发展、保障社会稳定和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优化粮食安全观念,强化长期能力安全;保障粮食生产的能力安全;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统筹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深化合作安全;构建粮食安全应急保障机制,防范国际市场风险。(每点2 分,共4 分,答出关键词“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给2 分)

【命题意图及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我国粮食安全目标和保障路径的演进趋势。本题以新中国成立以来粮食安全目标和保障路径的演进趋势为命题新素材,新材料来源于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主办的中国有关三农问题的高水准学术期刊《中国农村经济》2022 年第7 期《新时期中国粮食安全的理论辨析》,它具有权威性、严谨性的特点,以此创设学习新情境和社会问题探究新情境,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落实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唯物史观等学科核心素养。“趋势”,结合所学知识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粮食安全政策目标和保障路径的演进历程的变化的内容、特点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启示”,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新时期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粮食安全已被赋予多元的目标和内涵;保障粮食安全,首先要保障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安全;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和生产技术变革,促进农业技术的进步和推广,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在新发展格局下,保障粮食安全应树立“立足国内、全球供应”的观念,提高综合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加强常态粮食安全保障机制与应急保障机制的有效结合,制定应急预案,以提高两个粮食安全保障机制之间快速转换的能力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作者姓名、单位:杨 波 四川省沐川中学校]

猜你喜欢
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经济发展
国家安全视角下的战略物资储备立法完善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关系研究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探究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华人卷入两起涉美“国家安全”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