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网红”题 高考新导向
——2022 年山东等级考历史卷第17 题解读

2023-08-09 07:52:20王恩双郑元兵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3年3期
关键词:李超网红试题

王恩双 郑元兵

(济宁市兖州区实验高级中学)

2022 年山东学业水平等级考历史试题是“四新”背景下的第一套试题,研究该套试题,对了解新课标、新教材在试题中如何体现,有效引导高中历史教学,实现教考衔接,具有重要的导向价值。

该套试题践行了本轮高考命题改革的核心指导思想,从“考知识”转向“考能力”,从“解答题目”转向“解决问题”,从传统的“知识立意”转向“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体现出三大鲜明特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思想,重点考查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创设真实情境,凸显思维品质与创新能力。下面以2022 年山东学业水等级考历史卷第17 题李超的“新生”为例进行分析说明。

一、试题呈现

(2022·山东卷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 分)

李超的“新生”

李超,广西梧州人、先求学于梧州、广州等地,后就读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李超的家庭不支持她求学,因而她生活困难,患肺炎后,无钱治疗,1919 年8 月病亡。李超死后,其家庭置之不理,指责她“至死不悔,死有余辜”。11 月,北京教育界召开追悼大会,有1 000 多人参加,胡适、陈独秀、梁漱溟等现场作了演说。1920 年,杭州女子师范在省女师操场举行了李超追悼会,“各界人士莅会者不下万人,挽歌诗联四五百轴”。

●李超的一生,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我们研究他的一生,至少可以引起这些问题:一、家长族长的专制。……二、女子教育问题。……三、女子承袭财产的权利。……四、有女不为有后的问题。……

——胡适《李超传》(《晨报》1919 年12 月1 日、3 日)

●涵养与发挥情感是积极的道路。北京的妇女不来吊一吊李女士,却华装丽服坐汽车去满街跑,许多妇女并不要求妇女解放,这都是麻木。麻木就是处于情感的反面。他自己既不要求,你便怎样指点问题,乃至把解决问题的道路都告诉他,他只是不理会!

——梁漱溟《李超女士追悼会之演说词》(《晨报》1919 年12 月22 日)

●对于李超女士底事件,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制度上两大缺点:一是男系制,一是遗产制。……李女士之死,我们可以说:不是个人问题,是社会问题,是社会底重大问题。

——(陈)独秀《男系制与遗产制》(《新青年》1920 年1 月1 日)

作为历史的观察者,概括说明李超之死为何会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并谈谈“李超们”新生的出路在哪里。(13 分)

二、试题分析

1.试题解读

2.试题情境溯源

(1)材料一我替这一个素不相识的可怜女子作传,竟做了六七千字,要算中国传记里一篇长传。我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的工夫做她的传呢?因为她的一生遭遇可以用做无量数中国女子的写照,可以用做中国家庭制度的研究资料,可以用做研究中国女子问题的起点,可以算做中国女权史上的一个重要牺牲者。

——本文参照北京大学出版社《胡适文集2》编辑

(2)材料二

“李女士的承继的哥哥,固然是残忍没有‘人’的心,但是我以为不能全怪他,我对于社会制度要发两个疑问:(一)倘若废止遗产制度,除应留嫡系子女成年内教养费以外,所有遗产都归公有,那么李女士是否至于受经济的压迫而死?(二)倘若不用男系制做法律习惯的标准,李女士当然可以承袭遗产,那么是否至于受经济的压迫而死?”

“李女士之死,我们可以说: 不是个人问题,是社会问题,是社会底重大问题。

——(陈)独秀《男系制与遗产制》第七卷第二号,一九二〇年一月一日

(3)材料三蔡元培悼念李超的挽联:求学者如此其难,愿在校诸君,勿辜负好机会;守钱虏害事非浅,舍生计革命,不能开新纪元。

(4)材料四李超追悼会纪念卡

李超遗照(正面)李超略传(背面)1919 年北京女子师范为旧礼教牺牲者李超开追悼会纪念卡

3.试题情境材料和设问解读

(1)情境材料解读

(2)史料分析

(3)设问分析

4.试题特征:创新性,真实情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课程标准》是教学编考评共同依据,对学业质量的要求是:“引导教学更加关注育人目的,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更加强调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教师和学生把握教与学的深度和广度。”设置的学业水平3-5 的标准是“能够表现出对历史的反思,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更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和现实社会问题。”在命题的主要原则中更是明确要求“以新情境下的问题解决为重心,学生能否应对和解决陌生的、复杂的、开放性的真实问题情境,是检验其核心素养水平的重要方面。”

创新性是素质教育强调的突出特征之一,要求创设合理情境,设置新颖的试题呈现方式和设问方式,要求对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新颖或陌生的情境中主动思考,完成开放性或探究性的任务,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规律、得出新结论的水平进行测量与评价。

真实情境:高考评价体系中所谓的“情境”即“问题情境”,指的是真实的问题背景,是以问题或任务为中心构成的活动场域。情境是高考的载体,以此实现学科考查目的和考查要求。所谓“无情境不命题”,就是借助情境的呈现,更好地承载核心素养,实现对核心素养的考查。

情境试题对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必然要求学生由“解答试题”转向“解决问题”。解题只是为了做出课本上的题目,解出标准答案(答案唯一)。解决问题是针对某一个事情提出解决办法,从而采取措施解决,达到预期目标(答案不唯一)(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袁振国)。归根到底二者的区别是培养什么人才的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高素质人才的必备素养。基于21 世纪发展战略必然要求教育教学要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创新型、实用性人才。

因李超的“新生”一题,2022 年的山东学业水平等级考历史试题上了热搜,成为“网红”题,赢得考生广泛好评。我们来看一下网友的评论:①有网友表示山东不愧为孔孟之乡,这样的题目出得有水平,有深度。②还有网友表示学习历史就是要有这样的作用,引人深思,历史是过往的灰烬,但灰烬深处有余温。③还有的同学表示:其实在考场上的各位女同学已经是最好答案了。④虽然山东这次历史卷不简单但是建议大家去围观一下那个女权的大题!!!!!写的我热血沸腾!!试卷批判男权旧社会、批判压迫旧制度、批判麻木不觉醒的男男女女,它说“我们”不站起来支持妇女解放运动,它问被压迫的女孩子该怎么做!!!!!⑤这才应该是考试的意义吧,不是宣扬男权女权对立,而是提倡男女平等,女性应当有合理的受教育权、财产继承权等,从根本上修正过去重男轻女等封建思想,通过题目让更多的人,尤其是代表祖国未来的青年群体真正深思我们应该怎么做,怎么从过去汲取经验教训,而不是只对应试教育泛泛而谈。

一道历史试题能引发广泛的讨论和好评,证明该题的命制是成功的。从考生的角度,该题创设了“真实的问题”情境,好入手,有话说,论述充分难。从价值引领的视角,着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民主平等,立意高远。从素养的视角,考查学生应对“陌生、复杂、开放、真实”的历史问题情境,凸显了应用性。

三、试题与教材的关系

试题的命题依据是《课程标准》,对命题设计的要求是不超出《课程标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说明》和教材要求。

等级考试题虽然不再让情境、问题、答案直接呈现在书卷上,但无疑二者存在一定的关联度。仔细对比高考试题答案,还是可以从教材中找到影子。如李超的“新生”:

官方答案:

(一)社会关注的原因:

作答角度:(作答应主要包括三个角度)

能从近代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新旧思想冲突激烈的时代背景作答;

能结合陈独秀等人的社会活动,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事件的推动角度作答;能结合李超与家庭的矛盾,从李超之死与当时社会的关系角度作答。

(若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层次划分:(按照不同层级对每个角度的阐述进行评价)

层次1:作答角度具有一定合理性,说明不够充分,表述不够完整;

层次2:作答角度合理,能密切联系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完整、充分,逻辑合理。

(二)新生的出路:

层次1:能分别概括三人的观点,并进行简要说明;

层次2:能结合三人的观点,从个人解放、社会改良、制度变革的关系角度进行较为充分的阐述;

层次3:在对三人观点的论述中,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并结合史实,阐明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进行彻底的革命是“李超们”获得新生的根本途径

依据情境和官方答案,可以准确判断本题考查的是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背景、任务和意义。背景:新旧交织。任务性质:反封建。意义: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我们来看教材的相关表述:用下划线标注的部分就是和答案相关的表述。教材为《中外历史纲要(上)》。

1.教材第117 页:在《新青年》的有力推动下,各地拥护新文化运动的刊物纷纷出版,使全国报刊面貌为之一新。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号的提出,也使这场运动所涉及的内容远比辛亥革命时期更为广泛和深刻。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推动思想文化革新,有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

2.教材第120~121 页: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它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3.教材第121 页:【学思之窗】

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力量高举起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

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行动激发了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伟大觉醒。五四运动前后,我国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和革命青年在追求真理中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勇于打破封建思想的桎梏猛烈冲击了几千年来的封建旧礼教、旧道德、旧思想、旧文化。五四运动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斗争状况,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

4.教材《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0 页【历史纵横】提倡男女平等。

近代以来,西方的民主、平等思想对国人产生了影响,其中,男女平等的思想逐渐为人们所接受。民国初年,女性为争取参政权利,高举着“男女平等”旗帜,掀起了一场女权运动。这场运动被称为“五千年来女权之曙光”。在这种背景下,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纷纷兴办了女子学校,让女子受教育,培养妇女参政意识。但当时社会处于转型期,女子接受新式教育仍存在很大异议。

四、复习备考策略

依据上述分析,可以找到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的高考备考策略:

1.研究高考的指导性文件

(1)《课程标准》规定的高考命题主要原则第一条是“以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高考命题框架是依据课程标准设计的,用以规范考试命题工作。考试命题框架主要包括:考试目标、考试内容、核心素养水平的分布、试题类型与数量、考试时间、试题样例等。

(2)高考评价体系是深化新时代高考内容改革的基础工程、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南。是用于指导高考内容改革和命题工作的测评体系,主要包括高考的核心功能、考查内容、考查要求和考查载体等。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解决了“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从高考层面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给出了回答。

《课程标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是理论依据,高三教师一定要案头必备,深入阅读研究。

2.研究“高考试题”,正确引导高三教学

高考如何正向引导教学的呢?高考评价体系指导下的高考内容和命题改革,就是要实现从传统的“知识考查”到“知识为基、能力为重”考查的转变,重点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过程和关键能力,创新试题情境和呈现方式,通过开放性和探究性的问题,积极引导高中教学。加强对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考查是实现转变的关键抓手。深入挖掘高考试题背后的指向和意涵,准确认识高考命题改革与高阶思维能力的内在关联,能够有效地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新高考。

3.改变教学观念,实现课堂与教学的转型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指出“高考考查方式有所变化,减少对静态知识的直接考查……考查重点放在能力和素养的培养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可迁移性的知识上”。(高考)引导教学重视教材,夯实学生学习基础,给学生提供深度学习和思考的空间。通过设置真实的问题情境,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允许学生从多角度作答,使“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机械刷题”的收益大大降低,引导学生的关注点从“解题”向“解决问题”、从“做题”向“做人做事”转变。因此教学的转型升级不可逆转。教学必将由“授人以鱼(解题套路和题海战术)”转向“授人以渔(加强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训练)”,这里讲到的“授人以渔”是指通过长期、规范、专业的针对性训练,培养学生一整套可迁移的高阶思维能力或者说是关键能力。我们的课堂和教学应该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在实践参与中学习、理解、由重视传授解题技巧转向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涵育,培养提升学生高阶思维能力。

4.用好用足教材

统编教材是学校历史教学中最主要、最基本的教材。它的编写以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切实落实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有效体现历史课程总目标的要求。统编教材主编张海鹏教授指出:“有些教师在课堂上,离开了教科书,另外给学生发了讲义,补充了不少材料和图片,这些材料、图片和解说,都不是教科书本身所有的。这种方式值得商榷。我建议,教师组织教学,还是要围绕教科书来讲授。……离开教科书,补充别的东西,是不是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呢?”张教授的论述值得深思。高考命题不留教材痕迹,陌生甚至前沿的背景材料都是教科书里没有的,但考查内容都是《课标》规定的内容,只是保持了与教材的距离,或者巧妙隐藏了与教材的关系。

5.重视知识的梳理与体系建构

统编教材的总主编徐蓝教授在编写思路中指出:“在每一册具体的历史知识的呈现上,以‘点—线—面’相结合的形式编排。具体地说,‘点’是具象的、生动的重大史事,‘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面’是相对较长时段的历史,以单元编排的形式进行论述和概括。单元的设计与课标的专题基本相对应,在重大史事和基本线索的基础上呈现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高中教学和高考更多关注的是“线”与“面”,“线”的学习靠梳理归纳,进而运用唯物史观透视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的要求,“面”学习依赖学生自己的知识建构,通过自我建构,学生掌握的不再是具体零碎的知识点,而是既见树木,又见森林。从而理解知识间“动态”的互动关系。有利于解决学生对知识简单的“点”状认识、单一的“线”状认识,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这和高考“减少对静态知识的直接考查”的方向也是一致的。

6.关注重大社会现实问题

新高考不仅不回避社会热点,而且还直面热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2023 年高考需要关注的重大现实话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及关决议、中国式现代化、全过程民主、高质量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法治中国、健全国家安全体系、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和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科技最新成就、共同富裕、“一带一路”倡议、“十四五”规划、体美劳教育、生态文明建设等。

7.掌握七大主题教育、理解蕴含的价值理念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创造性地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入考试评价过程,以实现高考评价目标与素质教育目标的内在统一,切实将高考打造成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和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新高考“无价值,不入题”。历史教科书是历史教育立德树人的关键一环,实现编写的巨大创新就是突出了七大主题教育: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③革命传统教育;④国家主权、海洋意识及爱国主义教育;⑤法治教育;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⑦生态文明教育。

8.重视史学素养的培养

遍览高考试题,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地方卷,都有明确的试题对学生的史学素养进行考查,因此,必须重视学生史学素养的培养。①能够识别不同史料的类型。②了解判断不同史料的价值。③学会运用不同的史料解读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

猜你喜欢
李超网红试题
Increasing the·OH radical concentration synergistically with plasma electrolysis and ultrasound in aqueous DMSO solution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Angular control of multi-mode resonance frequencies in obliquely deposited CoZr thin films with rotatable stripe domains∗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不要上“网红”的当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网红滚滚
金色年华(2017年10期)2017-06-21 09:46:49
«ВаНхУН»
中国(俄文)(2016年7期)2016-09-18 01:22:05
How Long can Wanghong Surv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