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泽军 邵祥路
(1.广州市番禺区市桥金山谷学校;2.镇江市实验高级中学)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我们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在高考史料分析题中,考生对材料的分析、概括就充分体现了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同时,这对于部分高中生来说是一个挑战,但我们可以通过一定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效率。本文以2022 年全国甲卷第41 题为例,探讨解题方法。
在做史料分析题时,我们可以通过定位(根据问题定位材料)——替换(改写材料)——补充(若要点不足,则需补充教材知识点)三步来作答。其中第二步替换是难点,部分考生经常照抄材料或者答非所问,需要长期训练来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2022·全国甲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前期,郑和下西洋的船队阵容极为庞大,“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航迹遍及亚、非30 余国。明英宗后,官方再无远洋活动。明后期的海军以沙船、哨船等小型船只为主。明末,荷兰东印度公司企图以武力迫使明朝政府放弃海禁政策和承诺自由贸易,派遣战船入侵中国沿海。1633 年,明军约150 艘战船在福建金门岛料罗湾口,与荷兰及附属舰队约60 艘战舰激战,获得胜利。
——据《中国军事通史》等
材料二中法战争后,清政府确定了优先建设北洋海军的方针。到1888 年,清廷共买进大小舰船数十艘,另有少量自建舰船。1888 年12 月,北洋海军正式成军,此后海军建设趋缓。清政府仍未能跳出以守为战的传统海防思维,重点防守大陆沿岸。甲午战争后,清朝海军在舰船数量、装备质量和军队素质等方面,被日本全面超越。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等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提出,要“有计划地逐步地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这支海军能“保卫沿海沿江”。1979 年,邓小平提出要建立“顶用”“精”“真正现代化”的海军。21 世纪以来,我国已先后派出多批海军舰艇编队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一批新型驱逐舰、护卫舰、登陆舰等陆续入列,2019 年,我国自主设计、自主配套、自主建造的第一艘航母山东舰入列。中国海军已经建成海陆空潜、岸基海基相结合、多兵种合成的海上综合作战体系。
——摘编自彭克慧《新中国海洋战略发展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的海上实力。(8 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海军实力从晚清到现代的变化。(10 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中国海军实力的主要因素。(7 分)
第一问要求考生分析明朝海上实力,我们先回到材料一,搜索描述明朝海军实力的史料。从第一句“明前期,郑和下西洋的船队阵容极为庞大……航迹遍及亚、非30 余国”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其一,明朝海军实力分为明前期、后期分开表述。其二,明朝前期海军阵容庞大、人数众多。其三,明朝造船技术发达(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其四,明朝海军有较强的远洋能力,访问过许多国家(航迹遍及亚、非30 余国)。学生需要注意的是,在高考试题概括中,需要用抽象的语句进行概括,不能出现具体的描述。以第一句为例,“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这类具体的描述可以概括成海军人数众多或者规模大。这类含有数字的概括方法在高考题中经常用到,考生在平时练习时可以加以总结。第二句“明英宗后,官方再无远洋活动。明后期的海军以沙船、哨船等小型船只为主”反映了明朝后期,海军实力逐渐衰落。明英宗时期发生了著名的“土木堡之变”,明朝防御力量逐渐北移,加上海军建设和远洋活动需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政府无力负担远洋活动和大型舰船的建造。因此,海军逐渐走向衰落。“1633 年,明军约150 艘战船在福建金门岛料罗湾口,与荷兰及附属舰队约60 艘战舰激战,获得胜利”反映了明朝后期虽然海军衰落,但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17 世纪的荷兰号称“海上马车夫”,海军实力强大,但海战仍败于明朝,可见明朝实力尚存。实际上,明朝对外海战鲜有失败。明武宗正德十六年(1521),葡萄牙侵占广东屯门岛,屯门海战爆发,大明取得胜利。不甘失败的葡萄牙人于明世宗嘉靖元年(1522)卷土重来,入侵广东西草湾,再次被明军击败。万历朝鲜战争中(1592—1598),中朝联军在露梁海战击败日本侵略军,捍卫了明朝海疆安全。1636 年,英国侵略者入侵广州,与明朝发生冲突,最终以英商赔偿白银2 800 两和解,此时距离明朝灭亡只剩8 年。可见明朝后期,总体实力仍在世界上名列前茅。最后,我们将答案整理如下。(1)明朝前期:①海军规模大、人数众多,造船技术发达。②海军有较强的远洋能力,访问过许多国家。明朝后期:③海军实力逐渐衰落。④总体实力仍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第二问要求考生分析出中国海军实力从晚清到现代的变化,考生需要注意答题时把这种变化表述出来,此类考题难度较大,需要考生仔细对比。从材料二“清廷共买进大小舰船数十艘,另有少量自建舰船”和材料三“我国自主设计、自主配套、自主建造的第一艘航母山东舰入列”对比可以得知中国海军舰船由国外引进为主转为自主设计为主。将材料二“清政府仍未能跳出以守为战的传统海防思维,重点防守大陆沿岸”和材料三“我国已先后派出多批海军舰艇编队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对比可知中国海防思想由重点防守大陆沿岸转向远洋护航。由材料二“清廷共买进大小舰船数十艘”“甲午战争后,清朝海军在舰船数量、装备质量和军队素质等方面,被日本全面超越”和材料三“一批新型驱逐舰、护卫舰、登陆舰等陆续入列”对比可知中国海军舰船数量增加,舰种更加齐全,军队素质越来越高,海军向现代化、信息化迈进。由于本题有10 分,因此还需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补充。材料二提到“北洋海军正式成军,此后海军建设趋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后,清廷和民国无力建设海军。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实力迅速提升,海军建设步伐加快。近十年以来,中国海军新式舰艇更新换代速度加快,被形象地比作“下饺子”。由此可知中国海军建设由缓慢到加快。由材料三“中国海军已经建成海陆空潜、岸基海基相结合、多兵种合成的海上综合作战体系”可知中国海军从单一海军作战转变为构建海上综合作战体系。最后,我们将答案整理如下。(2)①中国海军舰船由国外引进为主转为自主设计为主。②中国海防思想由重点防守大陆沿岸转向远洋护航。③中国海军舰船数量增加,舰种更加齐全。④中国海军军队素质越来越高,向现代化、信息化迈进。⑤中国海军建设由缓慢到加快。⑥中国海军从单一海军作战转变为构建海上综合作战体系。
第三问要求综合概括影响中国海军实力的主要因素。根据材料一“明英宗后,官方再无远洋活动。明后期的海军以沙船、哨船等小型船只为主”可知国家是否支持海军发展是影响中国海军实力的主要因素。明朝永乐年间政府重视海军发展,海军力量强盛。英宗以后,政府忽视海军发展,海军衰落。根据材料二“中法战争后,清政府确定了优先建设北洋海军的方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洋舰队成立时排名世界前十,亚洲第一。材料二“北洋海军正式成军,此后海军建设趋缓”反映了清朝海军衰落。材料三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领导人十分重视海军建设,中国海军不断发展。这是材料能直接得出的答案。但第三问有7 分,需要补充要点。建设海军是一项长期投入,需要大量的资金,国家强盛时,有能力建设强大的海军。因此,国家经济实力是否强大影响着中国海军实力。海军从古代的风帆火炮时代到近代的蒸汽铁甲时代再到现代的导弹核武时代反映了科技的发展影响着中国海军实力。最后,我们将答案整理如下。(3)①国家是否支持海军发展。②国家经济实力是否强大。③科技的发展。
高中生在平时做完史料分析题、对好答案后,不能浅尝辄止、着急做下一题,还应该深入分析解题流程,认真揣摩参考答案,找出自己失分原因。尤其是归纳材料部分,可以总结出许多解题方法,以便在遇到类似的考题时,能迅速找到解题思路。
其一,作答时要分点,同时最好是一个完整的句子。部分考生在概括材料、撰写要点时,经常忽略了材料中的主语或者设问的主语。例如有考生在2022 年全国甲卷第41 题第一问直接写“拥有较强的远洋航行能力、总体实力仍在世界上名列前茅”,漏掉了“明朝海军”这个主语,表述不够严谨,严格的阅卷老师可能会扣掉一分。因此,考生在平时练习时就要注重这类细节,答题要严谨、规范,减少不必要的失分。
其二,我们在概括包含数据类的材料时,要注意从宏观进行表达,切忌将材料给出的数字抄下来,这样阅卷老师就能迅速地判断出学生在照抄材料,从而扣掉这个要点的得分。例如前文例题材料一中有“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这样的描述,我们概括时就可以写成“明朝海军规模大、人数众多”。材料一中有“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我们可以归纳成“明代造船技术发达”。只要有近似意思即可。这类含有数据的材料在高考中出现频率较高,因此平时练习时可以积累相关的表达方式,这样在高考考场上可以节省思考时间,迅速写出关键点。
其三,我们在做变化类大题的时候,一定要把这种变化明确地写出来。我们可以用“由……转为”或者“从……变成”这类关联词来描述这种变化。例如前文例题第二问,我们答题可以写成“从晚清以国外引进为主变为现代以自主设计为主”。也可以用“越来越……”“数量增加/减少”“增长/下降速度快/慢”这类词语来概述材料中的变化。在做图表类材料题时,考生经常可以用到这类表述。很多考生能写出数量的变化,容易漏掉变化速度的快慢。
其四,我们在做“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的因素”这类题目时,必须用抽象的概括性词语替换材料中具体描述的词语。例如我们做例题第三问时,就不能在答案中出现“明朝政府”“清朝政府”之类的具体词,要用“国家”这种抽象性的概括词。与这种解题思路相近的还有“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的特征”。例如,材料给出的文字或者图片中包含有“广州、福州、上海”等具体城市,我们要概括成“东南沿海城市”,材料给出的文字或者图片中包含有“钢铁、石油”等具体工业名称,我们要概括成“重工业”。
其五,高中生在核对好答案后,不仅要理解答案是如何概括出来的,还要思考是否能用其他的词句替代答案。在高考中,多数考生难以将答案概括到标准答案的程度。因此,在平时练习时,考生可以尝试用自己的话语概括材料,或者根据答案,写出一些近义的句子,只要是书面化(不能用口语化的词句)、无语病的句子即可。如果考生能长期坚持,则可以提高自身的概括能力、答题的灵活性,对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有积极作用。前文例题第二问中,参考答案为“舰船类型不断丰富”,如果考生写“舰船种类增多”或有近似意思都可以拿到这2 分。历史大题除了踩点得分以外,还有踩意得分,考生能写出答案的近似意思即可,遣词造句不必完全一致。因此,我们在概括材料时可以灵活运用同义替换的方法,用近义词替换材料中的词语。因为评分标准一般都会明确指出“不得照抄材料”。
如果学生能从高一开始使用这种方法,并用专门的笔记本记录这些经验,并配上典型例题(用复印纸裁剪粘贴在笔记本上即可),那么到氛围紧张的高考考场上时,才可能做到得心应手。
接下来,我们以另一道高考题为例,巩固解题思路和方法。
(2022·湖南卷·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 分)
材料一1949—1978 年,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如何解决农业快速发展并为工业化奠定基础和提供保障。中国共产党认为只有工业化才能最终解决贫穷落后,才能最终解决农民问题。为此,中国共产党逐步建立起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体制。农业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提供农业剩余产品,降低了工业发展成本。1953—1957 年国家预算收入中,由农业及副产品收购、加工、销售、运输等利润和税收间接构成的财政收入约占全国财政收入的40%。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材料二1978 年后,城乡关系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政府不再完全通过计划的手段来调节城乡关系,但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趋向并没有立即改变。当农副产品在20 世纪80 年代前期已能够满足城市需求的条件下,农民和农村主要通过直接投资(乡镇企业)、提供劳动力等方式,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2006 年,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十一五”期间(2006—2010 年),中央财政“三农”投入累计近3 万亿元,年均增幅超过23%。我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以上材料改编自武力《1949—2006 年城乡关系演变的历史分析》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实行“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政策的条件。(6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城乡关系的变化。(9 分)
第一问,我们从材料一寻找线索。“中国共产党逐步建立起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体制”反映了党在体制方面的支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由此可得出“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这一要点。或者写成“党和国家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都行。根据材料一“1953—1957 年国家预算收入中……利润和税收间接构成的财政收入约占全国财政收入的40%”,可知“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不仅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及其相关产业也获得较大发展,为支持工业发展提供大量资金。本题有6 分,因此需要补充一些所学知识。新中国成立以及政权的巩固、苏联模式的借鉴都是实行“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政策的条件。在做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题目时,可以考虑苏联方面的影响。
第二问,我们要从不同时期写出城乡关系的变化,因此,考生要注意材料中给出的时间。从材料一“1949—1978 年……中国共产党逐步建立起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体制”可知1949—1978 年,新中国建立起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体制,农业为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和商品市场。材料二“1978 年后……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反映了1978—2006 年,政府不再完全通过计划的手段来调节城乡关系,但总体而言仍是农业支持工业,农业为工业提供资金和劳动力。材料二“2006年……我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反映了2006 年以来,工业和城市开始反哺农业,国家取消了农业税,中央财政大幅增加“三农”投入。由于本题有9 分,因此考生务必把变化内容写得尽可能详细。
《新课标》指出,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主要原则应该以新情境下的问题解决为重心,学生能否应对和解决陌生的、复杂的、开放性的真实问题情境,是检验其核心素养水平的重要方面。因此,高考材料题的选题角度、设问方式等方面可能会有创新之处,需要学生结合所学知识灵活处理。但是,考生不要因此产生畏难情绪,尤其在高考考场上遇见相对陌生的话题时。比如前文例题是考查中国古代史到现代史的海军发展状况,这类话题在以往高考大题中比较罕见,但越是陌生的话题很多答案和提示往往会隐藏在材料中,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如果考生能掌握答题思路和规律,不仅能帮助其树立信心,还能提高得分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