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中“以美育人”的策略研究

2023-08-09 05:42:30曹元欣安徽省合肥市翡翠学校
教育 2023年22期
关键词:以美育人美育美的

曹元欣 安徽省合肥市翡翠学校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现代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核心素养中,许多人逐渐认识到,美育的基础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教书,而且在于育人。只有将美育渗透到教学实践中去,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和核心素养教学目标。本文以核心素养培养为基础,以小学音乐教学为例,分析了“以美育人”的意义和策略,希望能对音乐教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作用。

一、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音乐“以美育人”的意义

(一)凸显音乐教学的审美价值

审美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基于感知和体验之上有表现美的能力。审美教育不但能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而且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为他们探索新事物注入动力。但是,审美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通过后天培养。音乐是美育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在音乐教学中开展美育,是音乐学科的属性使然。但是,在应试教育背景下,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存在重技巧、轻美育的问题,许多教师在教学中都是为教而教,学生没有根据个人喜好去听、去想、去探索的权利。为了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义务教育新课标明确指出,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进行美育,以敏锐的感知能力为前提,让学生领略音乐的独特之美,这就再次强调了美育的重要性。在音乐中开展美育,不仅符合音乐教学规律,还可以补齐音乐教学的短板,凸显音乐的审美价值,使音乐教学真正成为美育的重要阵地。

(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美育的重要方向就是借助美育内容、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去审视美、感知美、创造美。总之,美育不仅在于形式,还在于过程。美育要给人以美的享受,让人欣赏美,使人在将来有表现美、创造美的可能。随着社会的发展,整个社会对人才的综合要求不断提高,培养兼具文化素养、审美情操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成为教育的职责和使命。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萌芽期,这一时期,他们的审美能力虽然不高,但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美育,不仅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及对艺术的理解力,使他们养成积极向上的心态、心理,使他们对美好的事物充满向往和好奇,这也为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打下了基础。因此,在小学教学中,教师要以音乐为载体,抓住美育的重要机遇,有意识、有目的地实施美育,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体会音乐的精神美,以达到美育的目的,为培养更多合格的人才做出积极的努力和贡献。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音乐“以美育人”的策略

(一)借助音乐鉴赏,让学生欣赏美

音乐是一门视听艺术,音乐的表现形式有许多种,有乐器演奏,还有表演、创编等。在音乐教学中,借助优美的旋律陶冶人的情操,是让人感受音乐之美的重要手段。在音乐教学中,音乐鉴赏占有较大的比重,许多教师也都习惯以一系列的音乐鉴赏活动为美育的手段,引导学生去欣赏美、评价美、追求美。小学生虽然缺少音乐创作和鉴赏能力,但是由于他们的年龄较小,因此对音乐充满了兴趣。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身心特点,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引入大家喜闻乐见的音乐,为学生创造聆听和欣赏音乐的条件,使学生正确认识音乐的美,领悟音乐的内涵,为学生综合素质和审美能力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这首歌曲的MV 来教学。先利用多媒体在大屏幕上播放歌曲的MV,让学生安静下来用最舒缓的姿势去听音乐,借音乐优美的旋律让学生体验美、欣赏美。借助动态画面让学生了解蒙古大草原的自然美景、牧民生活、蒙古舞的风格和特点,促使学生养成欣赏音乐的习惯。然后,让学生跟着音乐用手轻轻在桌上打拍子,为音乐“伴奏”,将自己对音乐节奏的体验表现出来。接下来,让学生毛遂自荐说出自己对这首歌曲的感受以及这首歌曲的特点,并让学生用舒展、自然的声音来演唱歌曲。再由教师简单讲解歌曲的背景、内容和特点,并借助图片、视频画面展现歌曲的细节、意境,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以引发学生对歌曲的想象,促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

(二)创设教学情境,打造智慧课堂

小学生的心智还不成熟,在学习中,他们缺少耐力和自我管控能力,很容易对教师单纯的说教感到厌烦。小学音乐教学的内容虽然简单,但是其中包含着许多基础知识,是学生打基础、培养兴趣的阶段。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摒弃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根据学情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教学情境是一种隐性教学资源和条件。在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营造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使学生变得兴致盎然。在音乐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手段有许多。师生互动、学生创编和表演、简单的游戏、有趣的故事,都可以作为创设教学情境的手段。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视角出发,选择合适的手段创设教学情境,打造智慧课堂,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以主人的身份参与音乐学习,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和审美体验。

例如,在歌曲《小红帽》的教学中,“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绪,培养善恶分明的道德观”是教学的重要目标,而道德观教育需要触动学生的内心,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悟。鉴于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用问题来暖场:“大家是否听过《小红帽》这个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小红帽是一位什么样的小姑娘?她去外婆家的路上遇到了谁?发生了什么事?这件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然后让学生回答问题,由于学生都听过这个经典的童话故事,所以,他们在回答问题时会表现得很积极,兴致也会更加高昂。接下来,教师可以让大家聆听《小红帽》这首歌曲,思考:歌曲是否表达出了大家所要表达的情绪,是否能教给大家“不要轻易相信别人,要善恶分明”的道理。这样的故事和语言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三)加强情感体验,培养审美素养

小学音乐教学是音乐教学的基础阶段。小学音乐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选拔、培养高素质的音乐人才,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和情感体验,让学生发现自身潜能,建立自信,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提升社会交往、合作能力,为学生自身发展助力。关于这一点,《音乐教学评价》说得好:小学生受遗传和先天素质的影响,个体差异性明显,在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鼓励个性体验。依此为鉴,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跳出简单的歌曲听唱、识谱视听的层面,尊重音乐艺术的多样性、学生的个性,以情感教育为线,创新教学手段,充分展示音乐的独立性、价值和美感,深入挖掘音乐中的情感因素和美育因子,为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表演创造条件,以增加课堂的情感浓度,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

例如,在学唱《丰收的节日》这首塔塔尔族的民歌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听歌曲,借助优美的旋律感受歌唱者欢快饱满的情绪。然后,让学生开动大脑,针对“丰收的节日多欢畅,劳动的果实堆满仓”这句歌词,试着想象热火朝天的丰收场景,讲一讲收割的过程中需要用到的工具,并问大家是否有机会参与过粮食的收割。许多小学生由于年龄尚小,在家深受家长的宠爱,很少有劳动的机会,所以他们的回答会很简单,中间也会有一些认知上的问题。为此,教师可以结合古诗《悯农》进一步开展劳动教育、审美教育,告诉学生:“劳动创造了所有的美。‘埋下种子,撒下希望’虽然是成功的前提,但是,只有‘脚踏实地,勤耕不辍’,才能收获果实。所以,我们要尊重劳动人民,尊重劳动,尊重一切美的事物。”如此这般,可以激发学生对美、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渗透音乐文化,培养审美情感

文化是民族之根。音乐是民族的语言,是民众交流感情的一个重要的工具,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形式。音乐教学不仅肩负着美育使命,而且是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桥梁和手段,肩负着文化传承的使命。在外来文化不断涌入的现代,将传统音乐文化渗透到音乐教学中,是全社会的呼唤,也是当前音乐教学的重要努力方向。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不仅可以丰富音乐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认知和理解,让学生对传统音乐背景知识、意义和内涵有更多的了解。这些,对学生音乐素养培养都是有益的。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既要打好音乐教学基本功,创新音乐教学方法,还要想方设法渗透传统音乐文化,使美育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体现出来,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美的存在,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审美观。

例如,在学习《小拜年》这首歌曲时,教师可以结合歌曲标题设计一些有趣的问题:“大家知道新年是指哪一天吗?在农历新年,民间有哪些习俗?你最喜欢哪种拜年方式?在学生给出答案后,教师可以以传承传统文化、培养文化自信为目的,借助故事、图片或视频讲述中国春节习俗以及传统文化的意义。如中国人在过春节时有吃饺子、喝汤圆的习俗,因为汤圆象征着团团圆圆,有阖家团圆、欢乐祥和的寓意,所以在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汤圆就是每年春节必吃的食品。饺子这种汉族传统面食,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年多年的历史,据说是由医术高明、医人无数的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更有着驱病保平安的意义。所以,北方有一句民谣叫“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如此这般,在音乐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和民族自豪感。

(五)开展音乐活动,让学生创造美

在之前的小学音乐教学之中,许多教师关注的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传授音乐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有歌唱的本领。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创新、创造理念深入人心,如今,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更关注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小学生虽然年龄不大,但是他们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也有着强烈的创造欲和表现欲。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开展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为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创造提供条件,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进行美育的有效途径,也是“双减”的一个重要主张,更是音乐教学高效化的必然要求。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设计、组织一系列的音乐活动,将音乐教学与各种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拓展音乐美育教学空间,让学生通过创造、合作与实践,体验学习的乐趣,培养对音乐的审美兴趣、能力和情感。

为了做好音乐教学,科任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校园设施、资源开辟第二课堂,践行素质教育,开展各种形式的音乐文化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接受审美熏陶和教育。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尤其是班级群,为学生推荐一些适合他们学唱且他们喜欢的歌曲,让学生自发组织起来,了解歌曲背景、风格、意义,制作用于歌曲表演的头饰、饰品、道具,开展唱、跳、表演活动,使学生更好地体验音乐的美。

(六)注重音乐评价,提升歌唱信心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增强小学生的歌唱信心,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音乐评价并进行积极的指导,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及个性特点进行分析和观察,从而对学生展开有针对性的评价。同时,学生能够通过教师客观的评价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音乐方面的短板,然后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有效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在音乐教学中,由于个体的不同,每个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学习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在评价中也要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进行合理评价,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

例如,在学唱《小螺号》这首歌曲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采用评价的方式来激励学生歌唱。在进行歌唱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挑选几个学生让其进行独唱,也可以找几个学生一起唱,最后再让所有学生一起唱。当学生歌唱完成之后,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积极的评价,并进行言语的鼓励,如“你的嗓音非常好!”“你的乐感非常的强!”“你们几个配合得非常好!”“大家的表现都很不错,继续加油!”等。从教师真诚的评价中,学生能够深深地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重视和尊重,从而有效地提高歌唱的信心。久而久之,学生在教师持续不断的鼓励中,极大地增强了学习音乐的信心,进而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变得更加努力。

综上所述,在音乐核心素养培养中,美育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将美育渗透到音乐教学中去,也是音乐教学的题中之义。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发掘音乐的美育价值和作用,创新教学理念和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让课堂充满美的力量,开出美的花朵。

猜你喜欢
以美育人美育美的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学刊(2018年3期)2018-05-16 11:22:11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风采童装(2017年12期)2017-04-27 02:21:42
美育教师
基于以美育人的学校社团文化建设
考试周刊(2016年63期)2016-08-15 23:07:14
职业技术学院之音乐教学
考试周刊(2016年20期)2016-04-14 01:27:24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都市丽人(2015年4期)2015-03-20 13:33:05
炫美的花在这里悄然盛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