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茗姝 鲍望宸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遗忘”是一个最为普通且平常的话题,每个人都会发生遗忘行为,那么“遗忘”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又为什么会遗忘?怎样才能减少遗忘呢?
谈到遗忘,与之密切相关的便是记忆,那什么是遗忘呢?根据心理学知识,遗忘是指识记过的内容在一定条件下不能或错误地恢复和提取。而记忆则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根据信息维持的时间长短,我们通常将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感觉记忆指的是人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系统所接收到的信息;和感觉记忆相比,短时记忆拥有更长的时间进程(几秒至幾分钟)和更为有限的容量,一般需要脑内不断复述才能维持;被存储相当长时间的信息被称为长时记忆。记忆根据信息贮存和回忆方式,还可以分为程序性记忆与陈述性记忆。
那么,遗忘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我们会记不住生活中的小事呢?在心理学上,与遗忘相关的理论有许多,接下来,首先让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更深入地了解记忆和遗忘吧!
著名心理学家沃和诺尔曼1965年的初级记忆研究实验,研究了遗忘是由信息量导致的还是由时间间隔导致的。首先,实验开始时,被试会听到一系列的数字,然后突然间,在听到一个数字之后,会听到一声提示音。那么被试需要做的就是记起提示音后的一个数字。在这个实验中,会有两个不同性质的干扰项,即提示音之间的数字数量以及数字和数字之间的时间间隔。且这两个因素都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具体表现在,增多数字数量会提高干扰,不能记起数字;而增长时间间隔会延长记起数字的反应时间。
通过这个实验,可以很好地观察遗忘和干扰对记忆的影响,结果显示,数字之间的时间间隔基本上对记忆没有影响,真正影响记忆的是数字数量。因此可以证明,记忆的内容并没有完全遗忘,而是受到了其他记忆信息的干扰。
除了记忆信息的相互干扰之外,我们有限的短期记忆容量也会导致遗忘。米勒等人通过研究发现,正常成年人短时记忆的记忆容量为7±2个单位之内,一个单位可以是一个数字、字母、音节,也可以是一个单词或句子。当所记忆容量超出此范围时,我们更容易记忆不清甚至遗忘。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会发觉记不清一些琐碎小事,那是因为这些记忆过多,超出了短期记忆容量,且被短暂地存储于短时记忆中,未进入长时记忆,同时受到其他无关信息的干扰,因此无法记住。
除了上述实验介绍,还有很多与遗忘相关的理论,例如“同化说”的代表人物奥苏贝尔主张遗忘实际上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动机说”认为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提取失败说”认为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是永远不会丢失的,遗忘是因为失去了线索或线索错误所致。
以上便是与遗忘相关的各个理论,由于人们的个体差异,产生遗忘的原因往往是各不相同的,相信通过对理论知识的了解,我们都能对自己的遗忘行为有一个大致的理论归因。接下来的一个问题则至关重要,那就是如何减少遗忘行为的发生。
根据上文的介绍,我们知道了什么是记忆、遗忘,并了解了产生遗忘的原因,那么我们该如何尽可能地减少遗忘现象的发生呢?
要想记住更多的事情,需要通过一系列方式增强长时记忆,尽可能减少其他信息对记忆的干扰。
首先,组织有效的复习,及时复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并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影响。所谓前后材料的影响,即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若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产生了干扰则为前摄抑制,反之则为后摄抑制。那么我们可以采用早起学习和睡前复习来排除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的影响。
其次,善于利用外部记忆手段,例如记笔记、编提纲等方式。
除此之外,养成良好的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补充营养、适当地放松都对减少遗忘、增强记忆有着重要的作用。
所以,请大家行动起来,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作息,为增强长时记忆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