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挚的影响力:论《海蒂和爷爷》的视觉艺术与价值传播策略

2023-08-09 12:38:33朱邪
电影评介 2023年9期
关键词:海蒂克拉拉皮特

朱邪

电影《海蒂和爷爷》是根据瑞士儿童文学家约翰娜·斯比丽的长篇小说《海蒂》(又名:《小海蒂》)改编而成的,小说出版于1881年,这部小说从诞生起,便赢得了全世界读者的喜爱。它被翻译成几十种语言,并多次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广播剧、卡通片、连环画等。《海蒂和爷爷》由阿兰·葛斯彭纳执导,阿努克·斯特芬主演,讲述了女孩海蒂成长的故事,于2015年在德国上映,2016年荣获德国第66届“金质电影奖”。

《海蒂和爷爷》并非是这部小说改编的唯一电影,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小说前后有20余次被改编为电影和舞台剧,其中较为突出的是:1937年美国秀兰·邓波儿主演的《海蒂》、1993年美国迈克尔·雷·罗德斯执导的电影《海蒂》、2005年英国爱玛·伯格主演的电影《海蒂》、1974年日本高畑勋、宫崎骏合作制作的动画片《阿尔卑斯山的少女》等。这部作品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在于其故事所透露出来的那股纯真、善良、乐观、阳光能够温暖每一个读者。

《海蒂和爷爷》从孩子的视角出发,呈现的是这个世界所具有的两面性,多了更多温情和人性善良的光辉。该影片豆瓣评分9.1,时隔三年才登陆内地,但是丝毫不影响它的口碑,其成为2019年佳作,广为传播。同时,故事的主人公海蒂,也悄然成为治愈人心最好的良药。

一、强烈的画面对比 小主人公命运牵动影迷心

翠绿的草原、碧蓝的天空、平静的湖泊、清新的空气、白雪皑皑的山脉,雄鹰在宽阔的阿尔卑斯山脉盘旋,偶尔发出几声鸣叫。一个女孩模仿着老鹰的姿态,张开双臂幻想自己在蓝天上自由自在地飞翔……

影片所展示的每一个镜头都有着油画般的视觉美感,令人心旷神怡,宛如天使的主人公小海蒂在辽阔的山野间自由奔跑的身影和围绕她一幕幕温情故事的演绎,悄然打动着人们的心,这样的观影经历更像是一次特别的审美体验活动。画面中,爷爷背着克拉拉上山找到了皮特,没有人在意皮特的小动作,无形的善意与宽恕触动着观者最柔软的神经。克拉拉坐在山石上,脚上落了一只蝴蝶,而当克拉拉要想去追蝴蝶时,却突然发现自己可以站起来,自己能走路了,最真挚的感动瞬间涌出,眼睛热泪盈眶,没有刻意的煽情,但这一幕却是影片最感人的场景。

在人类的诸种感觉中,视觉的主导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当代美国德裔艺术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Rudolf·Amheim)在他的《藝术与视知觉》(Art and Visual Perception)一书中提出了“一切知觉中都包含着思维,一切推理中都包含着直觉,一切观测中都包含着创造”[1],进而他认为在人类认识活动中,最有效的还是“视觉思维”[2]。并进一步指出,“被称为‘思维的认识活动并不是那些比知觉更高级的其他心理思维的特权,而是知觉本身的基本构成成份”[3]。视觉乃是思维的一种最基本的工具或媒介,因为在思维活动中,视觉意象能为物体、事件和关系的全部特征提供结构等同物或同物体[4]。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听觉,还是触觉、嗅觉味觉,它们在主体把握对象的过程中,都不能单独确立起自己的感觉形象,而须借助视觉意象的参与”[5]。

爷爷是一个性格倔强古怪、脾气暴躁的糟老头,他不爱和人打交道,海蒂刚被送来时便吃了闭门羹,爷爷非常排斥海蒂。夜晚,海蒂便一个人钻进羊棚抱着羊安然入睡……几天后,爷爷坚硬的内心被融化了,海蒂并未做什么特别的事情,但海蒂的真实、纯真、可爱却透过自发性的行为传递出来,爷爷十分感动。海蒂也很听话,每天帮爷爷放羊,还认识了新朋友皮特。渐渐地,海蒂的天真可爱也感染了皮特,皮特带海蒂去看阿尔卑斯山那宛如天堂一般的景色,整个世界晶莹剔透、浑然天成,海蒂赤着脚在山野奔跑,山谷里传出海蒂银铃般的笑声。

后来,海蒂被姨妈偷偷卖给城里的贵族去照顾一个双腿残疾的12岁小女孩克拉拉,克拉拉在年幼时因生病落下残疾,导致身体虚弱,无法行走,需要借助轮椅。克拉拉母亲去世,而父亲因为工作根本没空陪她,以至于克拉拉从小就孤独寂寞,长期的礼节束缚更是让克拉拉性格自卑、任性。当海蒂到来后,克拉拉的生活变得有趣多了,海蒂的真实、善良和无拘无束的状态,时时刻刻感染、温暖着克拉拉,很快克拉拉脸上的笑容便多了起来。可海蒂并不喜欢这里,贵族家里的规矩森严,连窗户都必须闭合得严丝合缝,于是她更加思念阿尔卑斯山自由自在的日子,还因此得了梦游症。后来,克拉拉的奶奶将海蒂送回了爷爷家,还将克拉拉一起交给爷爷照顾。海蒂教会了克拉拉端起碗喝牛奶,还带着她放羊。然而,克拉拉的到来却使皮特嫉妒心起,他偷偷将轮椅推到了山下……

这部影片讲究镜头的真实性,注重对环境的整体表现,注重环境对人物性格、欲望、命运和事件的影响力,不断深化对人物的情感表现和流露,能让观者更深入地进入主人公角色。在电影作品中,通过图像对某个场景进行反复或强调,很多时候并非出于故事情节上的必然性,而是为了触发观众的某种意识,从而引导观众去思考、去获得更丰富的感受。[6]无论身处什么困境,海蒂都始终保持着最真诚善良、积极乐观的态度,她的微笑从容,不仅保护了自己,也治愈了他人。海蒂内心最纯粹的真善美,就像是雪山上圣洁的雪莲,没有世间一丝一毫的杂质,她用最纯粹的善意、最真实的自己,治愈着那些琐屑的不美好。

二、家庭、亲情、见识与成长的柔性叙述

失去双亲的海蒂被姨妈送到了阿尔卑斯山,她见到了古怪、冷漠的爷爷,起初爷爷并不乐意接纳她,因为在这个地方人们早已对他产生偏见,他对外人也有了偏见,但是没过几天,爷爷就放下了所有,展现给海蒂的是一个包容、善良、乐观的形象,显然爷爷是找到了某种精神寄托。而对于海蒂来说,这个地方也让她找到了灵魂的归宿,这样的互相依偎,其实就是家庭和亲情的力量。

对于富家小姐克拉拉,虽然她出身富贵,但是失去了母亲,父亲又经常外出,造成了她父爱母爱的缺失,从而造成了她孤独、自闭、郁郁寡欢的个性,虽然有着父亲和优越的家庭,但是这个家庭对于克拉拉来说只是一具空壳,没有任何亲情的温度。而直到海蒂出现,才让这个家庭有了些许温度和欢笑。而海蒂和爷爷虽然住在大山里,生活上并不富足,但是其彼此慰藉的亲情,让他们彼此温暖,丝毫不受外在环境的影响,更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一种旁人看不到的魅力。

任何一部作品都是由特定的作者所创作的。可以确定的是特定的作者的身份是存在于社会中的个体,他是具有特定视域的,他在作品中的叙事是一定存在于这个作者的“视域内”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叙事视角是处在作者“视域内”的视角,它能够表现出的认识范围一定是包含在作者的“视域内”的,不会有超出或者是完全不存在于“视域内”的情况出现。在作品内部,必定存在着一个或多个故事的讲述人,即叙述者,将故事叙述出来。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叙述者不等于作者,这一点谭君强先生做了清晰的划分,“前者是写作主体,后者是叙述主体;前者是一个或多个具有真实身份的个人,后者则只具有语言主体的性质”[7]。《海蒂和爷爷》告诉我们,增长见识有三种渠道,或者说见识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是从封闭环境到开放世界的见识。影片最后海蒂和克拉拉奶奶的谈话,令笔者印象深刻。海蒂问:“我说我以后想写故事,为什么他们会笑话我。”奶奶回答说:“因为你比他们见识过更大的世界。”当老师问孩子们的理想时,皮特回答说他想当个牧羊人,另外一个孩子说他要当个铁匠,只有海蒂说她想写故事。于是,班里所有孩子都发出了嘲笑声。这是因为山里的孩子们不知道“故事”是什么,更不会想到要去写故事。他们生活的世界就是阿尔卑斯山下穷困闭塞的村子。这里的人放牧、种地、打鐵,但就是没人读过故事。皮特总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牧羊人根本不用读书”。但海蒂和他们不一样。海蒂在法兰克福见过更多的人和更大的世界。她读过书,并被书里动人的故事深深打动过。她学会了各种礼仪,她已经不是那个只知道赤脚疯跑的“小野人”了。没见过外面世界的人就像待在井底的青蛙,对于陌生的事物,他们不是害怕就是嘲笑。当他们的眼睛和身体被束缚时,心灵也会变得枯萎。

感受不到大自然乐趣的生活是灰暗、无聊的,一个孩子的眼睛会因此失去光彩。窗门紧闭的城堡别墅,就是“囚禁”克拉拉的豪华“樊笼”。克拉拉因病无法行走,但即使能走的时候,她的脚肯定也没有直接接触过家里的地板,更别说亲近真实大自然的土地了。因为在她的世界里,赤脚是不被允许的,是“不文明”的。所以,海蒂来到这里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穿一双漂亮的小皮靴;可海蒂回到阿尔卑斯山的第一件事却是脱去了那双让村民们羡慕不已的鞋子。只有和大自然亲密接触,才会真切感受到大自然的律动。克拉拉用双脚的皮肤去感触大地,感受蝴蝶停在脚上、轻轻扇动翅膀带来的细微的气流。奇迹出现了!褪去束缚的克拉拉终于站了起来。大自然对人类的治愈功能竟如此强大!

再次,见识还包括年龄增长给人带来的智慧积累。这种随年龄而积累的见识,在克拉拉的父亲和奶奶的对比中表现得尤其明显。第一次是克拉拉的爸爸和奶奶一起回家,他们初次见到海蒂,行过见面礼,管家汇报说海蒂脑子有问题,因为她连字母也学不会。爸爸刚露出不解的神色,奶奶就马上说:“我来试试。”生活阅历的积累,使奶奶更具生活智慧。管家的话一出口,她马上就做出判断,这个陌生小女孩的问题可能出在哪里。事实证明,她的判断是对的,而且她的方法也取得了成功。

电影艺术中的特写镜头是最常使用的表现手段之一,如在进行人物刻画时,通过聚焦人物面部,放大局部来夸张事物的重要性、暗示其象征意义[8],从而“有力地表现被摄主体的细部和人物细微的情感变化,表现复杂的人际关系,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从而帮助观众更直接、更迅速地抓住事物的本质”[9]。有一次是在山上,奶奶把克拉拉送到山里,她知道自己的孙女想念小伙伴海蒂,也知道孩子应该有机会接触大自然,呼吸新鲜空气。老人家更善于换位思考,更能理解孩子的想法。

能一起在山里玩耍,克拉拉和海蒂都非常高兴。接克拉拉回家时,父亲也来了。他刚下马,就被山路上的碎石绊了一下,差点摔倒。于是,他向自己的母亲抱怨:“怎么能把孩子送到这么一个荒凉又崎岖不平的地方克拉拉的父亲也是一个缺乏和大自然接触的人,他无法理解自然对一个孩子的意义。”当见到会走路的克拉拉时,他惊呆了。尽管克拉拉的父亲生活条件优越,受教育程度很高,有修养和教养。但和自己母亲相比,他还是缺乏人生长度带来的丰富阅历和人生智慧。想要消除偏见,就要接受教育,增广见闻。

三、有情有义有爱是人性共同的向往

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背后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而这部影片所呈现的是一段三个孩子的成长岁月。《海蒂和爷爷》这部影片的整个情节结构从姨妈要送海蒂到坚决拒绝接纳孙女的爷爷那里开始,这个开头就奠定了这部影片在情节设定上会以海蒂的行踪作为主线发展,这就使观者十分在乎海蒂的去与留。活泼可爱的海蒂的到来,让老人久闭的心门慢慢打开。当祖孙两人开始享受家庭温暖、海蒂和大山里的孩子皮特成为好朋友的时候,海蒂的姨妈把海蒂送到(其实是卖到)了法兰克福的一栋大别墅里,她成了富家残疾女孩克拉拉的玩伴。在法兰克福,海蒂倍感孤独。她看不见巍峨美丽的群山,无法和爷爷朝夕相处,也不能和小伙伴皮特玩耍,她产生了强烈的思乡情绪。看着海蒂思乡成疾,克拉拉的父亲便将海蒂送回大山。不久,小伙伴克拉拉也因为思念海蒂来到美丽的阿尔卑斯山,在梦幻般的大自然里,克拉拉身上竟然发生了奇迹……这是一部充满了童真、温情的电影。每个观众都会被剧中温暖的祖孙情、真挚的朋友情所感动。但是当我们被感动得红了眼圈的时候,别忘了海蒂还是一个学龄儿童。她不能永远在山上玩儿,她需要接受教育,她会有自己的未来。

笔者认为,这部影片最好的地方就在这里。它没有一味煽情,也没有让海蒂始终沉浸在各种动人的情感里。她回到爷爷身边后,并没有重新投入放肆玩耍的生活中。

孩子的健康成长,除了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之外,还需要有人给他们的未来开辟一条道路。通向未来的道路上有教育、有见识,还有理想。在这些方面,克拉拉的奶奶无疑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有些孩子注定属于山川、大自然,她天生就是野孩子,而她就是海蒂,这个“野孩子”所阐释的是一种野性的成长,没有了家庭的束缚,她犹如阿尔卑斯山的雄鹰自由地翱翔。而富家小姐克拉拉,又是别样的成长,其生来有着优越的家庭,但是失去母亲,加上受伤的双腿,让她陷入了自闭孤独,终日郁郁寡欢。

对于大山的孩子皮特,自小生活在大山中,生活的艰辛让他对大山以外的生活充满向往,但是清贫的生活也让他不得不屈从于现实,这又是另一番成长。差距如此之大的三个孩子,阴差阳错的相遇,而海蒂无疑成了治愈者和小天使,她给克拉拉、皮特带去了从未有过的快乐,当三个孩子在阿尔卑斯山上互相搀扶嬉戏,这无疑才是她们的真正成长。而经历过各自的痛苦,她们也终于完全包容彼此、成就彼此,并成为彼此的挚友。孩子的问题终究需要孩子们自己来解决,所以克拉拉父亲所做的一切无疑是对的,而皮特能够抛下偏见去搀扶克拉拉,也是他成长的体现。三个孩子之间虽然有着身份的悬殊,但是对于万物的认知却从未有所差别,天真烂漫、无邪真诚,也让这三个孩子最终能够坦诚相待,共度那美好的时日。

四、教育与梦想 叙述展现向上价值

皮特说住在大山里的孩子不需要读书学习,但是克拉拉的祖母却说只有读书识字,你才能够继续听故事、读故事,甚至写故事。而当海蒂说出自己的梦想是写故事的时候,旁人只是一片嘲笑,而祖母却勉励道,“那是因为大家知道的太少,而你看过更大的世界。如果你觉得这个世界有那些东西会让你快乐,就去做,无论别人说什么”。

在克拉拉祖母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年长者对于教育和梦想的认知,不同于那些顽固不化之人,也不同于那些眼界狭小之人,而是要怀着包罗一切、容纳万物之心去看待这一切。读书并不一定是为了功名利禄,也不一定是为了高贵、修养,而是要让自己能够经历更加丰富的人生,去叙写属于自己的故事,开拓自己的人生,而这也是教育的一个目的,就是为梦想而学,而梦想就是追逐自己想要的人生和生活,追逐自由,追逐快乐。电影《海蒂和爷爷》不是大制作、没有大明星,也没有波澜起伏震撼人心的故事,但却如涓涓细流深入人心,沁人心脾,海蒂这个属于阿尔卑斯山的孩子,虽然失去了双亲,虽然曾经不会识字写字,虽然看似过得很辛苦,但是在这个孩子的眼里,阿尔卑斯的鸟语花香、高山大树、泉水山羊、爷爷和皮特,就是她幸福的全部,就是她的整个世界。生性顽皮,但却向往自由,拥有着大自然般的包容和善良,她给爷爷带来了精神慰藉,她给皮特带来了食物,她给克拉拉带来了欢笑,她犹如天使般降临,治愈着这个世界一切不幸的人。

《海蒂和爷爷》童话般地展现了这个世界的两面性,每个人都有这样那样的优缺点,不管是富贵人家,还是山野家庭,我们终究不能抛弃我们所具有的天性,我们不仅要能够适应现代文明,还要拥抱亲近原始自然,从而让灵魂与肉体在天地之间得到彻底的解脱和释放,这样我们才能活得像一个孩子。不管教育还是见识,孩子都需要正确引导。受教育、长见识,甚至再加上温暖的家庭氛围,可能都比不上恰当时刻的正确引导对孩子未来产生的影响。当海蒂被嘲笑,分不清“我想写故事”和“我想当牧羊人、我想当铁匠”的区别时,克拉拉奶奶的这句话,给海蒂指明了未来的方向。

优秀的艺术作品,不仅会带给人美的享受,还会带给人更多思考。这就是经典的魅力。教育很重要,更重要的是教育方法。家庭教师开始教海蒂学习字母,可海蒂总是学不会。于是他认为海蒂脑子有毛病。但当克拉拉奶奶教海蒂时,海蒂竟然很快就能学会,而且还喜欢上了学习。这是为什么?因为奶奶能够把握孩子的天性,寓教于乐。孩子们的想象力足够丰富,遇到什么都要和一些稀奇古怪的事物联系起来。海蒂就正处在想象力爆棚的年龄。在课堂上,当老師教A这个字母时,海蒂马上就认为它像自己家门口的大山,想到自己和皮特在山上玩儿。可老师不允许她这样想象,连克拉拉都对她这种想法感到好笑。压抑想象,缺乏画面感,对一个五岁的孩子来说,这样的学习简直太无聊了。海蒂的脑子不是笨,而是天然地在抗拒这种教育方法。

克拉拉的奶奶就很懂儿童心理学,知道怎么教海蒂才喜欢。她拿了本立体的儿童绘本给海蒂讲睡前故事。海蒂马上就被漂亮的画面和动人的故事所吸引。可奶奶却在最关键的时候停了下来。她对海蒂说:“要想知道故事的结局,你要自己学自己看。”这和家庭教师要求的死记硬背完全不同。好奇引发兴趣,兴趣激发学习的动力。第二天,海蒂就会念书了。100多年后的今天,没人会质疑教育的作用。但教育方法问题却始终存在争论。这就需要每一个家长认真观察孩子的特点和需要。如有的孩子可能像克拉拉,只要按部就班就好;而有的孩子则可能会像海蒂,需要家长多花点心思才能挖掘出孩子的潜力。

结语

亲情、友情和人性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海蒂和爷爷》是情融于画的真实体现,很容易使观者带入自身情感;关注小天使海蒂的去与留,更体现了导演把握叙事节奏的高深。整部影片都有情感意味可寻,真善美的人生哲理烘托得十分明显,能够促使观者深入理解人生。

参考文献:

[1][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朱疆源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5.

[2][4][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M].滕守尧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38-39.

[3]汝信.社会科学新辞典[K].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837.

[5]李有亮.“通感”的发生机制解析—一个视觉心理学的理论视角[ J ].社会科学,2007(06):185-189.

[6][日]杉本和子.「女教師」イメーシ?の二重構造:戦後日本映画『女の園』(1954 松竹)の分析から[ J ].女性学研究,2017(24):95.

[7]谭君强.看与思:叙事作品中视点的思想功能[ J ].学术研究,2005(10):131-134.

[8][美]路易斯·贾内梯.认识电影(第12版)[M].焦雄屏,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9.

[9]尹利强.影视作品分析[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18.

猜你喜欢
海蒂克拉拉皮特
海蒂的苹果
知识窗(2023年2期)2023-03-05 02:44:06
音乐与爱情——舒曼与克拉拉的爱情马拉松
中老年保健(2021年2期)2021-08-22 07:31:04
重来一次的机会
海蒂和爷爷(中)
克拉拉过敏了
克拉拉过敏了
学生天地(2019年21期)2019-09-20 02:42:04
海蒂和爷爷
山寨版“皮特夫妇”失业
看天下(2016年27期)2016-10-13 17:05:48
海蒂·霍尼曼的纪录视界
声屏世界(2015年3期)2015-02-28 15:1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