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成
中国香港电影《还是觉得你最好》(陈咏燊,2022)为中式家庭喜剧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令观众感到久违的惊喜。《还是觉得你最好》所讲述的故事:一家三兄弟,大哥念念不忘的前女友Monica竟成为二哥的现女友。自尊心驱使下,大哥答应了新结识的喵喵的追求。三弟和女友Josephine的姐弟恋长跑多年,也面临爱情危机。然而,在导演的特殊安排下,该电影不仅以一种巧妙的方式展开,而且其寓意令人深思。本文从“幕剧化的餐桌戏”与“家文化”两方面着手,探讨这一戏剧的精神内核所在。
一、幕剧化的餐桌戏
(一)餐桌戏概述
餐桌戏,顾名思义,是指在用餐时展开戏剧矛盾的叙述。李安的电影《饮食男女》便是餐桌戏的代表,该片通过一次次家庭聚餐来结构人物、推动剧情,影片的精彩片段亦集中在一张餐桌上。[1]相比于其他戏剧,餐桌戏有如下特点:首先是戏剧矛盾相对集中。餐桌戏发生的戏剧空间十分狭小,仅仅局限在一张餐桌旁,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太多戏剧动作的产生,而且用餐时主要演员都会聚集在一起,狭小的空间使他们无法逃避有矛盾的彼此,因此其所蕴含的戏剧冲突会相互激荡,进而压缩集中,使戏剧感进一步加剧;其次是张与弛的冲突。用餐场合,尤其是中式餐桌,平和的环境是必要因素,并且餐桌戏的发生有其前提,即势必存在一种能粘合矛盾各方的因素(如大家长),否则存有冲突的双方根本不会一同出现在餐桌上。因此,餐桌之上,是看似和睦的用餐环境,而餐桌之下,则是互相激荡的汹涌暗流,张弛之间形成了巨大的戏剧张力,宛如一座无人知晓爆发时刻的火山,会极大地调动观众心绪,突出艺术效果,这是餐桌戏的共同作用。而《还是觉得你最好》有其自身特点,即其餐桌戏并非一场,而是多场进行,并且几乎每场餐桌戏发生之前都有相应的矛盾积累,每场餐桌戏既是此前矛盾的总结,又是下一场矛盾的铺垫,整部电影的戏剧矛盾一浪高过一浪,最后冲向最高峰。若有对戏剧文学感兴趣的读者,便会产生一种似曾相识之感:这种安排与幕剧极其相似。而事实也确是如此,幕剧与家庭电影的共同问题便是要在狭小的时空中表现高度的冲突,并且要对观众有足够的吸引力。[2]因此,《还是觉得你最好》用幕剧的形式进行餐桌戏的书写,极好地调和了影片节奏。此外,之所以判断本片的餐桌戏有对幕剧的参考,还有一点旁证便是“六国大封相”之后的场景安排,每一个人物都是静态的姿势,或站或躺,完全是“开幕”之后的“定场”。这与动态的电影刻画是相悖的。
(二)餐桌戏结构分析
1.序餐:起始
影片中的序餐进行前,有近20分钟的铺垫,如Josephine与三弟之间的摩擦,Monica与喵喵的性格描写等。而这一顿饭的起始,其实是二哥的愧疚以及想要对大哥坦白,然而在阴差阳错之间这一目的并未达成,反而使大哥在没有任何准备下见到了Monica,而大哥为了赌气,开始进行一系列筹划。餐桌上看似和和气气,其实各怀心思,最后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Monica和Josephine的入住。
2.第一餐:暗涌
这一顿饭中喵喵入场,从此六口人住在一个屋檐下,大幕正式拉开。喵喵的到来使矛盾更加激化,当然喵喵的激化作用是正向的,她启发了Josephine的独立人格,并且使老大一方获得了与老二一方相对等的地位,推动了戏剧的继续发展。同时,这一幕也交代了大哥和Monica的分手原因其实是一场误会。要值得注意的是,大哥与Monica的分手以误会的形式展开极其巧妙,它既使老二对大哥和Monica的怀疑有了依据,也从二哥一方埋下了火线,同时也是大哥与Monica其实并非同道的暗示,一石二鸟。
3.第二餐:激流
这一幕中,大哥也发现了老二对Monica早已情根深种,这又从大哥的视角为矛盾的爆发埋下了种子。同时,关于“叉烧”的讨论也暗示了三兄弟并非一心:大哥实际上自卑而保守,拼命地想要使一切保持在过去的状态;二哥看似温和,但却极有想法;三弟一直想要卖掉房子出去闯荡,看似对婚姻没有打算实际却一直在暗自拼搏;第三餐是在几人各自强行冷静的情况下才勉强体面的结束,矛盾已经积累到相当严重的程度。
4.第三餐:爆发
这一幕是家庭矛盾的完全爆发。三弟拿了冠军,家庭地位发生了变化,进而重提卖房子的事;二哥因为愤怒大哥的“不检点”而支持三弟,同时指出不准卖房“似乎”并非母亲遗命,还开始揭大哥、父亲的短。三弟虽然为Josephine献上了钻戒,然而却是以一种胜利者的姿态(因为Josephine一直不同意三弟投身电竞),而Josephine则恍然发觉自己原来可以独自生活,自身价值不再需要别人承认,故而拒绝了三弟的求婚。在矛盾膨胀之时,喵喵的到来使紧绷的局面获得了短暂的喘息,然而“红U盘”却让矛盾彻底爆发,大哥、二哥大打出手,过程中毁坏了Monica的珍藏品和Josephine用心制作的饭菜,导致二者也加入战局,戏剧冲突来到了最高点。
5.第四餐:尾声
最终化解一切的也是餐桌戏,没有了猪猪,大哥亲自下厨,做出了“并不好吃但因为便宜很有市场”的老味道叉烧饭,一家人也陆陆续续地回到饭桌上。收尾具有东方式情怀:即使之前争执得再厉害,但矛盾化解之后,大家仍然是一家人。饭桌可以激化矛盾,一顿饭也可以化解一切,即使鸡飞狗跳,这里依然是家。最后就算房子出售,物质层面的家没了,但家人还在,“家”就还在。
由上可见,《还是觉得你最好》的影片结构其实与幕剧相类似,皆为四折一楔子(序幕)。近年来的家庭喜剧大多只是“梗+泪”简单拼接的线性叙事,甚至“梗”也多为网络梗的直接运用,缺少新意;而《还是觉得你最好》以幕剧的形式结构全片,使它不仅在故事展开时具有更大的自主性,也同时展开对六位成员的塑造,达成一种网状叙事的效果。然而,餐桌戏最初是被理论家否定的电影形式。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电影学院的教授理查德·沃尔特在《剧本:影视写作的艺术、技巧和商業运作》一书中,便表达了对餐桌戏的反对:“作为一名影视写作教授,我嘱咐学生要避免出现在餐馆里的场景。因为只要打开电视,或去电影院,或播放影碟,你肯定会看到演员们在餐馆里围桌而坐,不是在把故事表演出来,而是在根本没有行动的行动(用刀叉在银餐盘里切割食物)中把故事讲出来。”[3]沃尔特反对写餐桌戏的原因在于餐桌戏非剧作意义的滥用。以此探讨剧本的整体性问题——“浑然一体的剧本,它的每一个侧面和细节(所有小动作、每一句台词)都同时实现着两个任务:(1)推进故事情节的进展;(2)揭示扩展人物角色的性格。”[4]失败的餐桌戏,借餐桌场景做情节交代,餐桌空间并没有参与到电影讲述的链条中。另外,也因游离叙事而千篇一律,乏味无趣。与之相反,优秀的餐桌戏不仅能完成沃尔特所强调的剧作功能,使自身有机地融入整体剧作中,还能有更加丰富多元的表达方式。换言之,优秀的餐桌戏不只完成叙事,还能传达唯有电影才能传递的微妙细腻的人物情感,成为电影表达情感、揭示矛盾冲突、升华主题的巧妙载体。《还是觉得你最好》便是如此。它以一种类似话剧的形式表演,既吸纳了幕剧的优点,同时又有电影连贯的拍摄方式,使情节起承转合有理有据而不突兀,尤其是大哥说出“这个家到此为止”时的画面设计,极具舞台感。
(三)贯穿剧中的港式幽默
另外,影片的幽默也别具港式意味,尤其是黄子华的加入,使影片的笑点有“栋笃笑”的风格。例如,喵喵问三弟大哥和前女友关系怎样,三弟说他们是“姣婆遇着脂粉客”,这是一句粤语俗语,形容两人“臭味相投”,有鄙视的意思。喵喵的母语不是粤语,自然不懂三弟言下之意,而三弟担心影响大哥“大嫂”的感情,又不方便明言,便只好以“天作之合”的意思掩盖过去。后来,喵喵在让三弟和Josephine和解的时候,用了“姣婆遇着脂粉客”这句话形容他们的关系,导致Josephine听到之后更加伤心,三弟的欺骗反而使自己自作自受。“姣婆遇着脂粉客”这段剧情不止是给后面的笑料铺垫,还在向观众暗示大哥和Monica的共通之处,这样观众便能更好地明白“红色U盘”里的内容为何,进一步明白大哥为何会经常拿来观看。还有一处是“二嫂”与“义嫂”的谐音,义嫂最早泛指帮会兄弟的妻子,“勾义嫂”泛指冒犯和诱引帮会兄弟的妻子,在帮会里是重罪。影片里大哥指责二哥“勾义嫂”即是指责二哥诱引了大嫂,而粤语中“二嫂”也是读“Yi嫂”,因此“义”和“二”的同音,导致他们兄弟俩指责对方时说的话是一样的,这个情节巧妙地制造了影片的笑点。此外,还有“虾”与“哈”的谐音梗等,不胜枚举。
二、“家文化”的双重书写
作为家庭喜剧,“家文化”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但《还是觉得你最好》所表现出的“家文化”,打破了陈规,并非只是简单的大团圆,而在小家的文化之外,还有大家——中国香港文化的隐喻,这是电影内涵的复杂之处。
(一)小家:六人之家
影片的主题看似很简单,两兄弟争一个女朋友,讲的是爱情喜剧的主题。然而,其实际的主题是关于亲情,关于什么是家庭的讨论。整部戏虽然表面上一直都在讨论主人公们的四角关系,但真正推动剧情发展的是三兄弟之间感情的分和合,爱情在这部戏里是表浅的主题,导演真正想要表达的主题其实是家庭。
在这一家中,大哥是三兄弟的核心,是一个看似稳重实则敏感而保守的人,他因为色盲不敢接触外面的世界,又因为“母亲遗命”(实际是自己的私心)而拼命维护“三兄弟一家”的稳定。但当他想要维护稳定时却并未考虑其他二人的感受,尤其是住在“冬凉夏暖铁皮房”里的三弟。故而在这个恋旧的家里,三弟是彻头彻尾的“新”,他打电竞,想要卖掉房子投资战队,在打赢比赛后与Josephine结婚,“房子”对他来说是阻碍、是负担,他使大哥维护的旧秩序松动,是推动别人往前走的力量。二哥对房子并没有太大的感触,他想要搬出去的动因是跟Monica的恋情,但因为大哥仍对Monica余情未了,故而他也转头支持三弟卖房,又在争吵中指出不准分家完全是大哥自己的私心,兄弟矛盾就此爆发。因此可以发现,Monica也好,喵喵也罢,恋情矛盾只是早已深埋的家庭矛盾的催化剂。如果只有兄弟三人,那么这一矛盾不可能得到妥善解决,所以导演安排了“喵喵”这一角色。她与三弟相类,是“新”力量的代表,同时又足够敏感细心。她能察觉到大哥心里的所思所想,她赠予大哥的色盲眼镜是让大哥走出封闭内心的第一步,这一步迈出后,才能使大哥的心理继续发生转变。第二步变化是大哥跟Monica的交谈,两人之后的表现也将“千帆过尽”的含义表达得很清晰:人还是当年的人,但感觉却早已不是当年的感觉,原来大家念念不忘的早已被时间一点点消磨殆尽。这既是对二人过往爱情的叙述,也是对大哥过往坚持的说明。在“六国大封相”之后,大哥突然发现,如果家人老死不相往来,那么死守一个房子也将毫无意义。但大哥这里仍然是有所犹豫,对母亲“遗命”的违背让他良心难安。所以这个时候,他梦见了母亲,于是讽刺的一幕发生了。大哥问母亲如何看待他对母命的违背,母亲只是抽着烟歪头问了一句:“啊?我有说过吗?随口说着玩的吧。”——这一幕有些自嘲的味道,一直以来所坚持的、所信奉的,只不过是自己的一厢情愿。到这里,大哥才彻底放下,而影片也彻底跳出了传统大团圆的窠臼,最后房子卖了,三兄弟分家,这都是大团圆电影无法出现的局面,然而影片独出心裁,没有让六口人合住一屋。雖然家散了,但家人却没散,彼此的隔阂消除之后,家人们还在一起吃年饭,这是更高层次的团圆。
影片为何要安排六人之家,或者说背后有什么独具匠心之处呢?其实,通过对三兄弟以及三位女性角色逐步升级的关系进行细致分析,即可显现出导演在处理这一叙事结构时的匠心和真意。简言之,六人之家实际上代表了港式文化的不同面相,只有如此设置,才能将中国香港文化的多元和矛盾呈现出来,也才能将影片的文化内蕴表达得更加贴切深入。如果影片将家庭背景轻描淡写,则无从彰显中国香港特有的文化特质。可以说,通过六人之家来反映中国香港文化,是一个非常巧妙的视角。
(二)大家:中国香港
经过以上情节的铺设,导演真正想要表达的文化内核便呼之欲出。其实从一开始,大哥与二哥共同喜欢的人——Monica的形象便很耐人寻味。二嫂热衷于保留旧香港的“文物”,比如店铺招牌,龙凤装饰等历史记忆。她曾说,“有人不珍惜文明,什么都说是垃圾,什么都要丢掉”。总之,二嫂狂热地做文化保育,业余还在读博士,同事笑她疯癫,就连大哥这样念旧的人也不能全然理解。大哥对Monica和“家”的执着,折射出来的是港人对日渐衰败的中国香港文化的追忆,这里是导演社会责任的体现。艺术家以纪录片、行为艺术、展览、艺术节等不同的表现方式,进入事件现场和参与空间实践,并邀请民众一起参与艺术的创作和展出。从创作意念和表达形式来看,其与美国艺术学教授格兰特·凯斯特所阐释的“对话美学”[5]颇为相似,强调艺术家、合作者以及现场观众等不同主体之间的联结和对话关系。导演想要对观众说明的常借助暗喻的形式传递给读者。老大留下的叉烧工场是中国香港社会的缩影,老二、老三都想从中走出去,但大哥则执拗地想要让一切保留原状,好在最后大哥也明白了,相对于“房子”,“家人”才是其中的核心所在。旧香港的落寞已成定局,与其徒劳地抓住最后的稻草,不如大步走出去,让代表中国香港文化的香港人在全世界落地生根。电影最后,母亲与大哥交流时所表达的亦是这一思想,她摸着大哥的头说,“别待在这里了,走出去,走远点”。
当然,大哥并没有如二弟、三弟一样彻底搬出去,他卖了一半的房子,仍住在剩下的房子中,守望着物质性的家,也为出走的中国“香港人”留下了根。导演用一种开放式的手法,最终没有给这种复杂的情绪以一个定性。每一个不同的观众,都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感知来给这种情绪以一个定性。而电影最后对整个中国香港夜景的航拍镜头,也让观众再次感受到了导演对这个充满了市井生活气的中国香港满怀的感情。《还是觉得你最好》与歌曲《喜帖街》在这一方面上有共通之处,[6]导演陈咏燊与黄伟文都有对过往中国香港社会的留恋,但也没有沉溺在过去中,而是鼓励同胞迈向未来。
结语
南斯拉夫导演埃米尔·库斯图里卡在中国的一次访谈中提到一个词,即“后真实”——“当现实已经被平庸的影像取代和重构,现实本身遭到了空前的侵害”。[7]导演库斯图里卡关于“后真实”的观念,源自法国学者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以此观照中国都市电影,其旨归在于:“去倾听那些欢乐的、匆忙的、拼搏的、冷漠的、不安和焦躁的都市人的心灵声响,去感受他们的生命与悲欢。”[8]然而,反观当下的都市电影却越来越聚焦于成功人士的日常,“都市”逐渐成为由写字楼、精英、资本组成的符号,“都市”本身所蕴含的内容也越来越扁平化。由此可见电影《还是觉得你最好》的可贵之处。由幕剧形式串起的家庭喜剧有效规避了传统喜剧在叙事上的贫乏,而对中国香港文化深厚的感情与关怀也丰富了影片的人文内核。值得注意的是,电影擅长将演员的现实角色与银幕角色进行有意的融合,使电影更具真实性,是在戏剧之外打破第四面墙的有益尝试。如喵喵说大哥“曾在YES杂志帮周慧敏拍摄黑白艺术照”,便与黄子华的人物经历相重合,给予观众似真亦幻的艺术体验。同时,邓丽欣、黄子华、王菀之、张继聪等人都是中国香港文化的符号,戏内展现的是对中国香港文化的追忆,戏外则是中国香港人传播文化的努力。戏内与戏外的人文关怀互相叠加,为中国香港电影带来了别样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孙慰川.试论李安《家庭三部曲》的叙事主题及美学特征[ 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150-155.
[2]王国璎.中國文学史新讲[M].台北:联经出版社,2014:676.
[3][4][美]理查德·沃尔特.剧本:影视写作的艺术、技巧和商业运作[M].杨劲桦,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29.
[5]Grant Kester.Conversation Pieces:Community and Communication in Modern Art[ J ].Berkeley,C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4:36.
[6]霍胜侠.香港城市更新中的大众文化介入——以《喜帖街》《岁月神偷》《点对点》为例[ J ].社会科学研究,2021(05):197-205.
[7][塞尔维亚]埃米尔·库斯图里卡,李铭韬.景观社会与本真电影——库斯图里卡访谈[ J ].电影艺术,2017(03):34-38.
[8]中国电影家协会,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事业管理局编纂.中国电影年鉴1990[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