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伟丽
儿童学习与发展的过程需要一个充满活力的环境,良好的教育环境对于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和需求,教师要为他们提供支持和帮助。随着游戏化教学理念的普及,教师要思考支持儿童学习与发展的最佳策略,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儿童主动学习。
一、创建高质量的学习环境
幼儿园优质的物质环境能够有效地支撑幼儿园的精神文化建设,促进良好的园所文化氛围的形成。有学者研究发现,当班级物质环境质量(如空间大小、材料丰富程度等)降低时,教师的束缚和控制行为会强化,这对儿童参与游戏活动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和制定班级规范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幼儿园物质环境的创建不仅要关注儿童的学习和发展,为他们提供充足的学习和游戏空间,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还要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支持教师开展创新性工作。
为儿童创建温馨、自由的学习环境,有助于让儿童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帮助儿童形成积极稳定的情绪情感。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仅指物质方面的设施和材料,更重要的是指学习氛围。为了提供高质量的学习环境,教师不仅要注重环境规划和材料投放,还要重视儿童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保证环境中所有基本要素都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教师还可以鼓励儿童参与环境的创建和维护,以增强儿童的责任感。
(一)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深化对环境创建工作的认识
幼儿园优质的学习环境作为一种潜在的教育资源,能够提高儿童游戏活动的质量。为了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应该重视儿童的学习和发展,更新教育观念,坚持以儿童为中心,关注儿童的学习兴趣和需求,尊重他们的学习规律和特点,为他们提供丰富的活动材料,并给予他们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前瞻性的指导,以增强游戏活动的效果。
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有效促进和支持儿童的学习活动是环境创建的关键。幼儿园教师应该尊重和爱护儿童,时刻关注儿童的需求和想法。为了满足不同年龄段和个性特征的儿童的需求,教师应该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儿童的探究兴趣,让他们体会学习的乐趣,并保持积极向上的求学心态。具体来说,幼儿园和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首先,幼儿园应构建专业的教育环境设计培养体系,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深化教师对学习环境重要性的认识,帮助教师树立科学合理的教育理念。系统训练、观摩和研究能够提高教师对环境创建的认知水平,使他们更好地规划和布置班级教室。其次,在幼儿园室内环境的创建中,教师应该将重点放在儿童的生活和学习上,深入了解儿童的学习方式和特点,让儿童能够主动参与班级环境创建。最后,教师还可以利用生成课程等形式,引导儿童走向户外与自然亲密接触,以丰富儿童的游戏体验,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二)优化区角设计,拓展儿童的探究空间
在创建区角环境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儿童积极参与,让儿童确定区角的名称、规则、布置方式和材料投放等。此外,在设计幼儿园区角时,教师应该注重安全性、合理性和科学性,并保证儿童知识习得的完整性和衔接性。为了让儿童更好地学习,阅读区应该设置在光照充分、宁静舒适的角落,美工区应该设置在清洁室旁边。同时,教师可以将美工区与建构区相连,这有助于儿童充分发挥想象力,利用各种材料进行自主搭建。需要注意的是,在设计区角时,教师应该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例如,在科学区,教师应该为儿童提供充分的思考和探究空间,而不是直接向他们展示问题的答案,以免科学区变成一个空洞的观赏区;在美工区,教师应该为儿童创建色彩丰富、气氛温馨的区域环境,让他们自主选择活动材料,并将自己满意的作品张贴在展示板上。
(三)装饰班级墙面,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班级墙面应该具有层次感、教育意义和审美价值。首先,班级的墙面布置需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兴趣取向,教师可以让儿童参与班级墙面的布置和装饰。其次,墙面布置应该丰富多彩,贴近儿童的生活。在儿童参与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应根据教学安排及时更换墙面内容。最后,在布置班级墙面时,教师需要考虑整体环境的美观度。例如,教师可以在天花板涂上儿童喜欢的颜色,并使用立体的手工作品营造出与主题活动相符合的和谐氛围。教师还可以在墙面上设计“心情墙”“天气预报”等板块,以丰富墙面内容。
(四)提供游戏材料,满足儿童的学习需求
游戲是儿童学习的重要手段,它就像一扇巨大而明亮的窗户,将周围世界的知识和概念传递给儿童。为了让儿童更好地进行实际操作和深入探究,满足儿童的学习需求,教师应该提供安全卫生、丰富多样的游戏材料,并考虑不同游戏材料的适用性。在投放活动材料时,教师需要注重层次性和多样性,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提供适合他们的材料。
二、正确引导儿童
(一)提供能够引发认知冲突的问题或者环境
当儿童面临的问题或情境与其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产生矛盾时,这些问题或情境会引发儿童的认知冲突。例如,部分儿童可发现纸张等较轻的物体可以浮在水面上,而石头等较重的物体会沉在水底。此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轮船为什么能够浮在水面上?”,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发他们的深入思考。
(二)强化儿童自我建构的行为
斯金纳认为,当个体行为产生后,他所面临的后果可能是令人满意的,也可能是令人不愉快的,这会影响该种行为后续的出现次数。假如儿童通过自我建构能够不断提高能力、丰富知识,并与同伴或教师建立更加亲密的关系,那么这些令人满意的体验将会加强儿童的自我建构,从而使其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思考。然而,儿童一旦失去内在的学习动机,就会消极地对待学习。
为了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强化,调动儿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化可以分为物质和精神两种类型,过度依赖物质强化可能会不利于儿童良好学习品质的形成。因此,在儿童具有内在动机的情况下,教师应该避免使用物质强化手段,如物品或其他代替性奖励,应该通过给予儿童鼓励、微笑和拥抱等精神支持引导儿童主动学习。
(三)给予有效评价,帮助儿童建构积极的自我形象
成就动机理论表明,有效的评价能够激发儿童的学习动机。因此,教师要科学合理地评价儿童,首先,给予儿童及时的反馈;其次,给予儿童详细而有针对性的评价;最后,帮助儿童建构积极的自我形象。比如,当儿童把小椅子摆放整齐以后,教师要赞赏其行为,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引导儿童正确认识
自我,给予儿童鼓励和支持归因是指人们对事件成功或者失败原因的判断过程。归因理论认为,对行为结果的原因判断,将会影响后续的行为与情感体验。例如,当儿童在立定跳远比赛中不如同伴跳得远时,他们可能会认为自己的运动能力不足,从而感到沮丧,这可能会导致他们放弃比赛。因此,在儿童遭遇失败时,教师要帮助他们建立“通过努力发展能力”的思维模式。
(五)陪伴和接纳儿童,让儿童获得安全感
困难是儿童成长的机会,而解决困难的过程则是儿童成长的必经之路。根据依恋理论,儿童在获得安全感的情况下,更容易表现出探究性和社会性行为。由此看来,陪伴和接纳是促进儿童发展的重要因素,它们不仅能够为儿童提供安全感,还能支持他们的成长。因此,教师要与儿童一起面对挑战,及时回应他们的需求,接纳他们的失败和错误,这有助于儿童获得安全感。
(六)给予儿童期待,帮助儿童建立社会归属感
罗森塔尔效应表明,儿童在感受到他人对自己的期待时,会更容易感受到关爱和建立社会归属感。教师向儿童表达自己的期待,可以帮助儿童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自己,使其更好地适应成长的过程。教师要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及时观察和发现他们的变化,甚至是微小的变化,让他们感受到成长的喜悦,体会班级的温暖,增强归属感。
结语
在创建学习环境时,教师要坚持以儿童为中心,充分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提高其参与度。除此之外,教师要促进儿童主动学习与自我建构,优化儿童的情感体验,增强儿童的自信心,做好引导工作。教师将优质的学习环境与正确的教学方式紧密联系起来,可以让儿童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从而实现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浙江省新昌县天姥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