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隽逸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在起网名或给孩子取名的时候参考中药名,不仅优雅,寓意也很好。其实,古人在为中药命名的时候,也是花了一番心思的,每一味中药的名字都有其特殊意义。
有很多中药都是根据其外在特征命名的,如“白芍”“紫草”一读便可知其色彩,“甘草”“鱼腥草”一读便可知其气味,“冬葵子”“夏枯草”读了便可知其相关时节……但也有一些乍一读摸不着头脑的,比如,你知道“豨莶草”的名字由何而来吗?《韵书》云:“楚人呼猪为豨,呼草之气味辛毒为莶”。此草气臭如猪,而味莶螫,故谓之豨莶。”没想到,这个名字居然和猪相关。
除此之外,还有根据声音来命名的中药,如虻虫,以翼而鸣,其声如虻故名;蛤蚧,本品雄者为蛤,雌者为蚧,“夜间闻其鸣声,一曰蛤,一曰蚧”,遂因其声而命名。
有的中药直接用功效命名,你看到药名便知它的作用,譬如伸筋草舒筋络、益母草疗妇疾、决明子可明目、合欢安神志、防风御风寒等。古籍中对此也有解释,清张秉成的《本草便读》曰:“益母草消瘀化水,是其所长。以产母必有瘀浊停留,此物能消之化之,邪去则母受益,故有益母之名。”
有的中药是根据人物的名字来命名的,比如刘寄奴、徐长卿、使君子等。相传南朝宋武帝刘裕(字寄奴)射蛇得来的草藥,人们发现其敷在枪箭所伤之处甚为灵验,便称其为“刘寄奴”。徐长卿是古时一位医者的名字,常以此种药治疗疾病,时间久了人们便用徐长卿这个名字来称呼此种药物了。
中药中,还有很多和“龙”相关的药名。难道真的是从“龙”身上取下来的东西吗?其实这是因为古时候龙的身份高贵,因此不论中药贵重与否都冠以“龙”字为荣,比如龙眼、龙胆草、龙须草等。有一些则直接体现了古人脑海中“龙"的原型:如龙骨其实是古代哺乳动物的骨骼化石,其出土时的奇特、硕大、坚硬与古人心中的龙骨不谋而合。一些外形上与龙相似的动物也被冠以龙名。如将蛇称为小龙,壁虎尊称为天龙,蚯蚓尊称为地龙等。
还有一些富有传说色彩,比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载:“伏龙在,不可移作,则伏龙者,乃灶神也。”伏龙称为灶神,因此将灶心土(久经薰烧而形成的灶心土块)称作为伏龙肝。
大家知道紫河车、血余、五灵脂、夜明砂这些都是什么中药吗?其实,紫河车是指胎盘,血余是人的头发,五灵脂是指鼯鼠科动物橙足鼯鼠和飞鼠等的干燥粪便,夜明砂则是指蝙蝠粪便。这便是古人以雅化美其名的例证。相较于百草霜和烟灰,哪个听着会更好听?相信大家都会选择百草霜,其实百草霜便是“杂草经燃烧后附于锅底或烟筒中所存的烟墨”。同样的东西,百草霜给人的感觉是晶莹剔透、芳香冷冽。而烟灰给人的感觉则是毫无作用,甚至会怀疑其能否入药。
既然提到了“美”,那就不得不提一提那些因自身美好品质而得名的中药了。我们知道国画有“四君子”——梅、兰、竹、菊,中药也有“四君子”——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它们的特性往往和君子身上的某些品质类似。
由此可见,中药的名字来历多种多样,不仅显示其种类繁多,还侧面展示了我国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每一味中药的名字和功效都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从中药药名流溯中医药文化之源,别有一番趣味。
(编辑 周逸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