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教学和课后活动中发挥信息技术优势

2023-08-09 08:43:51贵州金沙县龙凤学校
小学科学 2023年16期
关键词:美术信息技术活动

◇徐 玲(贵州:金沙县龙凤学校)

美术,从字面来看就是美的艺术,然而艺术是多样的,美术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更多地注重审美能力的培养。小学美术教材中含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人文情感,因此美术教学中融入了更多的文化价值和文化信仰。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和感知,提升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培养其良好的文化自信和对民族文化的探索和热爱之情,是当前的美术教育需要重视的重点内容。信息技术在美术课堂中的有效利用,让美术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更加多样化。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应基于信息技术丰富的教育资源,结合教学目标,挖掘美术学科文化育人的特性,遵循信息技术的使用原则,带动美术课堂改革,提升课堂实效,丰富课后活动,让美术学科焕发新的生命力。

一、信息技术应用于美术教学的原则

传统的美术教学课堂以美术理论知识和美术技巧的传授为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以临摹绘画为主,这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和美术多样表达能力的发展。信息技术的融入打破了传统教学技巧的临摹特点,通过声像教学实现了艺术作品欣赏和鉴赏能力的提升。信息技术应用于美术教学课堂应遵循美术教学课堂的基本原则,让信息技术成为教学的有效工具,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一)文化教育的原则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加重要”,美术教育即是想象力培养的有效媒介。应根据教学目标,基于美术学科的审美与实践能力培育,在信息技术应用的过程中注重挖掘教材中的有效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作品欣赏内容。美术教学多以教材中丰富的艺术作品来展开,但美术是源自生活的一种代表作品,当教材中的艺术作品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则无法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实现美的感知。信息技术强大的教育资源,能够为教师提供丰富的资源宝库,帮助教师筛选有效的教育资源进行审美教育。比如在剪纸教学中,南北方剪纸作品、少数民族剪纸作品都带有较强的地域色彩,教材中的作品展示不足以让学生通过对比感知和分析出作品的特色。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的互联网搜索的便利性,在课前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查找初步感知南、北、少数民族剪纸作品在题材选择以及表现形式上的不同,建立初步的概念。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本地剪纸作品内容,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分析、感知地域文化和生活方式对于剪纸艺术作品的影响,增强学生对于多元文化的接受能力,同时提升学生对传统艺术的热爱之情,生成继承和传播传统文化的自觉性。

(二)学生主体的原则

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美术课堂教学都是以教师讲授学生临摹为主,这造成教学中注重实践绘画环节,忽视了教学情境和导入环节;教师关注到学生作品的表现,而忽视了对学生美术兴趣的激发,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探究能力和表达能力被限制。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让教师在导入和教学环节有了更多的选择性,情境教学、示范教学都能够借助信息媒体技术来完成。这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探索机会,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对美的真实感受能力,从而推动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例如在欣赏评述的教学课堂中,此类课型的教学目标注重学生美术作品鉴赏能力的提升,使之形成健康文明的艺术审美情趣。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对于作品的过度解读,限制了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的发展。可借助信息技术的直观性,引导学生感知艺术作品表现出的生活气息、文化韵味和艺术特点,以学生的感受为主,以信息技术丰富的资源作为背景,培养学生的理解和评述能力。

(三)“工具性”原则

信息技术是提升教学课堂质量的有效手段,教师在美术教学中需借助信息技术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但在实施过程中,很多教师过于依赖信息技术而忽略了板书构建以及教师引导的重要性。信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带来直观的感受,但美术教育的实践性依然需要在学生自我感知、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进行落实。在课堂教学中有筛选有指向性地应用好信息技术,而不过度依赖信息技术,注重引导学生进行交流互动,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力,增进师生交流、学生交流的频率,能够让学生基于信息技术进行能力的迁移和表达。比如在国画的教学中,国画的水墨演示需要学生进行充分的自我探索和实践,感知水墨比例呈现差异的不同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进行初步的感知,但在实践环节,仍然要以学生的真实实践过程引导其自主地感知和体验,从而实现技法的有效应用。

二、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课堂上的创新应用

(一)形象的演示环节,提升情境化教学的趣味性

现阶段,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情境教学已较为成熟,通过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进行情境化的构建,能够带领学生直观地感受艺术作品的背景和特点。在实践教学中,基于情境教学的活动方式进行信息技术软件的有效利用,能够在信息技术直观教学的基础上让情境教学更富有趣味性。比如,可以利用各类图形处理软件的叠加、重复、动画等形式,将艺术作品的形成过程在直观的基础上进行细化拓展。这就需要教师摆脱固有的教学课件,提升自身的课件制作水平,能够熟练地应用各类软件进行课件的制作。以对民族纹样的教学为例,我国多数的民族纹样非常繁杂,作品的颜色鲜亮、丰富且有一定的表达意义。在教学的欣赏环节,教师可引导学生从简单的图样中欣赏设计的特点和颜色表达的情感及期望,通过重复构建,引导学生感受从少到多的图样重复带来的震撼效果。在实践环节,可将学生设计的基础作品进行展示,应用信息技术的融合、拆分、重复等图片处理功能,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看到自身作品的美感,提升学生学习美术的自信,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营造试错氛围,促进学生的思维转换

色彩教学是小学美术课堂中较有难度的部分,很多学生对于色彩的理解偏向于饱和度较高的色彩,比如喜欢亮度较强的大红大绿,对对比色和相近色的使用不够大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AI 功能,进行试错氛围的构建,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色彩的转换和感知,通过调节色彩的饱和度、比照度,感知相近色、对比色带来的不同视觉效果,引导学生在作品中大胆地使用。比如在相近色的学习环节,学生常用的马克笔24 色中有较多的相近色,但他们在使用中有各自的偏向和喜好。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花卉多色的特点进行演示,引导学生对于整幅花卉作品中的色彩进行填色,有趣又好玩,让学生在大量使用红色相近色的过程中感知花园花卉的生机勃勃。同时,这也让学生的不同想法得到了落实,比如有的学生想要将花卉涂成紫色,那么在一片红色的花卉中出现的紫色花朵,其展现的突兀性可让学生直接感知,并自主地进行调整。花卉作品的色彩与背景之间的融合和对比,也能通过直观的演示,让学生在奇思妙想中找到自己最喜欢的配色方式加以实现,提升其实践作品的丰富度和美观度。

(三)实现多维度跨越,融入沉浸式体验教学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美术教师在教学中需注重引导学生感知生活中的美,进行创新艺术的呈现。小学生的生活和课外活动都较为丰富,但缺乏在生活中发现美的感知。比如在感知器具造型的过程中,学生对于生活中常见的器具之美,只觉得好看,但为什么好看、能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感受则表达不清楚。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能够贴合真实的生活场景,比如将不同的菜品和器具的搭配进行直观演示,引导学生感知长方形的盘子与鱼的搭配和正方形的盘子与鱼的搭配带来的不同美观,将感知生活中的美融入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感知美、创造美的能力。同时,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能够让学生跨越时空进行真实的感受,比如在关于传统服饰特点的教学中,可利用信息技术构建一条长长的时空隧道,引导学生置身于不同的时代,从不同的服装特点中感知服装发展过程中人类对美和便捷的追求,激发学生创造美好生活的想法。信息技术打破了课堂的局限性,实现了时空的跨越,带领学生进行沉浸式的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和创作兴趣。

三、信息技术在美术课后活动中的创新应用

(一)进行课后活动的有效指导

小学美术课时较少,但随着新课改和“双减”政策的落实,对学生课后服务和兴趣的培养,美术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和应用美术的能力。在课后活动中,学生在实践和思考中会遇到多种问题,美术教师基于课后活动的构建,录制技能分解、情境应用、探究要点等微课教学内容,有指向性地提升学生的美术技能,可助力于课后活动的有效开展,增强学生开展美术活动的兴趣。比如,可开展发现本地建筑特点的实践探究活动,教师录制观察内容,以问题引导的形式指导学生自主完成探究活动,让其从拍摄到的本地建筑图片中找到具有突出特点的建筑进行分享和创作,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感知本土建筑文化的魅力,提升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创新表现美术活动的表达形式

美术作品不是唯一的美术表现形式,照片、视频、手工等都是很好的表现手法。教师可在课后的活动实践中,引导学生基于活动内容和形式,自主选择表达方式,引导学生在团队中勇于表达自身的创意理念,进行有效落实。教师进行记录和展示,形成图片、视频、文字相互融合的活动记录内容,同时借助班级环境、校园环境、线上线下平台进行有效宣传,实现同一年级学生互相学习,全校师生共同欣赏。同时,可以向家长和社会辐射,提升美术学科的影响力,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进而推动美术学科与实践应用的有效联系。

(三)高效融入过程和成果的评价内容

现阶段,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后活动,对美术作品的评价形式都是以学生自主评价和互相评价为主,并更多地倾向于成果性评价,而无法有效地展示美术作品的过程性评价。信息技术的拍摄和展示方式,能够将实践和活动过程进行有效记录,使教师能够贴合评价的维度,肯定学生在创造美的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及知识应用能力,摈弃评价的筛选性和功利性,激发学生的美术参与性,以激励性的评价激发学生创作作品的热情,完善活动内容。

信息技术有着丰富的教学资源,能够丰富美术教学内容和形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信息技术的多样性有效地应用于课堂,能够创新课堂教学,不断提升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兴趣和积极性。美术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应遵循应用原则,打破定向思维,不断提升自身的应用能力,创新信息技术的应用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切实有效地提升美术课堂教学、课后活动的效率,促进学生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应用能力的提升。

猜你喜欢
美术信息技术活动
“六小”活动
少先队活动(2022年5期)2022-06-06 03:45:04
“活动随手拍”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中老年保健(2021年2期)2021-08-22 07:31:10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09-11 08:00:44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