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红惠(江苏:苏州高新区实验小学校)
什么是想象力?想象力是指人的思维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
人的天性与才能,创造新事物,创造新模式,从无到有,从零到一;再往上,就是打破认知,打破现有的思维以及以往的经验。在这一点上,想象和技术是有联系的。科学在等待着被推翻,被创造,被打破。科学技术是具有创造性和破坏力的,它在摧毁旧的东西和旧的制度的时候,也会产生新的发明、新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它还会产生新的思想、新的认识和新的思考方向。科学技术是一种富有想象力、富有新意、与时俱进的事物,是一种众创、分享的事物,是来自人民、到人民中去的事物。与人的学习和其他能力相比,人的创造力才是最有价值的资产。想象力的源泉,就是科技和艺术的进步,也就是文明的进步。科学激发想象,使人们不断探索大自然的未知。所有的现代科学成就,无不是人类想象力的结晶,人类想要提高生产效率,于是有了蒸汽机的发明,进行工业革命,改变了人类原始手工劳动的低效率;人类想要像小鸟一样翱翔蓝天,于是有了第一架飞机飞上天空……科学是想象力的源泉,想象力又反过来推动科技的不断进步,从而使人类生活更加美好。人们常说,只有好奇才能驱使人类进步。而想象力,就是人的发展基础。一个人如果没有想象力,那跟机器无异;一个民族没有想象力,那是缺少活力一潭死水的民族;一个国家缺乏想象力,则不会有创新不会有科技文化的进步,那是十分可怕的!
人类已经迈入21 世纪新时代。新时代呼唤新作为,新时代需要新气象。今年的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加强长期稳定支持。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国策。全国两会期间,多位全国政协委员就加强中国科技创新人才建设建言献策。因此,我们要重视教育中培养创新人才,鼓励创新研究。让我们在科学中汲取想象力的养分,为国家科学和文化的进步贡献时代力量!
创造,是一种特殊的能力。它是由知识、智力、能力及良好的人格素质等复杂多因素综合优化形成的。创造力就是有新想法、新发现、新创造的能力。这是一种精神素质,是能够顺利地进行一项创新活动的前提。创造力是一种高级的、持续的、复杂的、高层次的思维行为。这就需要人们的身心都处于一种高度集中状态,并且要达到一个极高的创造力的状态。想象是人类根据现有意象,在脑海中生成新意象的能力。想象力的实现要建立在对某一知识层面的把握上。想象就是在你的脑海里产生一个想法或者想法的图像。这种想象并非脑海中的种种意象的原始呈现,而是一种通过加工而产生的新意象。科研上的重大发现,生产技术和产品的发明,作家的构思,艺术家的灵感,这些都离不开创造性的想象。在此基础上,有些人将创意想象比作创意行为的双翼。在婴儿期,孩子们的想象力是最丰富的,许多婴幼儿可以在你讲到一个事物时联想到多个与此有关的事物,这就是想象力的开端。从小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对孩子以后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未来,对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童年的某些第一印象,将会在人们的生活中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抓住儿童成长的关键期,适时地发掘儿童的独特才能和探究精神,使其获得充分自由的发展,以最好的发展状况,绽放生命智慧的光芒。
想象力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天赋,是人类最伟大的特点和优势。虽说与生俱来,但也受外界影响很大,想象力的发展是需要知识的,而且它渴求更多元、更丰富、更深远的知识集群。科学是想象力保持活力的来源之一,当面对所谓科学真理时,你是否敢于想象去质疑它、批评它、否定它呢?而这敢于想象的证伪主义,正是科学精神的核心。哥白尼在科学面前充满想象,也进一步求证了日心说的合理性。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充满智慧,他也给予了想象力真切的赞美与认可。瓦特在水壶旁的一次不经意想象,让科技发生了一次质的飞跃,牛顿万有引力的发现也成就了一颗苹果所带来的想象……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科学一直让想象保持活力。想象力是一种具有生命的精神力量,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们都对它甚是推崇,也将其一次次完美演绎。科学,满足了现代人对想象力的渴求,是我们想象力的不竭源泉,是我们继续向前奔跑的强大助力。
新维果茨基学派建构了一种整合了认知、动机和儿童社会性发展等心理要素的综合性理论:在小学阶段,学生通过习得书面语言,通过科学概念、程序知识和知识体系调节认知过程,形成系统的科学概念、程序知识和学习活动。在这个阶段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内心充满想象,总是跃跃欲试。从我们的科学教材的编排来看,也是真正遵循了这一原则,教材起始第一页,就是让学生要像珍妮·古道尔一样,几十年如一日,观察研究,最终才知道了很多黑猩猩的秘密。在接下来的科学课学习中,学生从简单观察开始,逐步学习观察法、实验法……来探究科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对教师课前准备的实验器材充满好奇,在教师还没有讲之前就跃跃欲试,这时的教师如果立马呵斥,也许将彻底扼杀他的求知欲。但是不处理吧,课都没法上。怎么办呢?究其原因,对新奇事物的好奇是每个人的天性,随意抹杀是十分不妥的。只有当学生知道这些实验器材是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科学探究的,才不会因为好奇而做出出格的举动。每个学生的第一节科学课,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参观科学实验准备室,让学生近距离观察接触这些实验设备和器材,告诉他们这些都能帮助其更好地探究科学。为了解决个别学生因为害羞等原因,在课上不能积极参与实验,教师可以在每班开设“班级实验角”。在整个科学教学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参与者。虽然大部分孩子将来不会成为科学家,但是我们不希望我们的科学教育使学生失去想象,成为背概念、刷题高手。
有两个现象:现象一,很多小朋友在入学前的伟大理想是做一个科学家,发明各种各样的机器人。现象二,小朋友有机会进入图书馆或者书店,总会为自己挑选一些《百科全书》《十万个为什么》等科学书籍。这两个现象是普遍的,说明学生是热爱科学的,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心、充满求知欲。但是他们对于上科学课却并不怎么热衷,是谁在扼杀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我们的孩子越学习越失去想象力。维果茨基把学校教学看作调节学习活动的主要途径,但是他也强调指出,只有当教学过程以适当的方式得到良好的组织时,才会取得发展效果。套用曾经的联想电脑的广告词:人类失去想象,世界将会怎样?我们的科学教育要呼唤想象力。总的来说,想象就是指通过感觉、知觉或记忆等心理形式形成心理表象并对其进行加工改造的思维操作活动。当我们的孩子提出我要发明一个具有怎样、怎样功能的机器人的时候,你会莞尔一笑,说:孩子,这是瞎想。还是把手头的作业完成吧。你会认为这是他在瞎想、在幻想,这时候你是否意识到你已经扼杀了孩子的幻想,你怎么知道那些机器人不会在不久的将来变成现实?20 年前,我们在感叹人可以仅凭一台电脑、一根网线生存72小时,现在我想没人怀疑,其实这真的很容易。从积极的维度看,幻想是一种高度自由的想象力,具有超强的生成性和构造性。现代科技文明无一不是在前人想象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的,将来的科技文明也将在今人想象的基础上逐步实现。著名画家达·芬奇在他的一生中,留下了一万多张与技术有关的手稿和画稿,其中大约有六千多张现在还在世界上。对他那个年代的人来说,要把人体的肌肉、骨骼和内脏的解剖结构画得如此准确,无异于恶魔的胡乱涂鸦,至于那些齿轮和杠杆之类的机器,就算是神也没有发明过。但即便如此,人们还是将这位天才的手稿当成了宝贝。在之后的几百年里,各种奇奇怪怪的发明层出不穷,比如自行车、飞机、机器人……直到这时,人们才意识到,早在几百年之前,达·芬奇的绘画中,就有了这样的图案。千里眼、顺风耳、魔镜、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古人的想象今天已经逐步变为现实。只有先想到,才可能去做到。从这些我们可以发现想象力对于创新多么重要。
理论上因现在的孩子能接触到的新鲜事物越来越多,想象力应该越来越丰富。事实并非如此,我们一直感叹,现在的孩子被电脑、手机“绑架”,越来越缺乏想象力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不改变我们的教育方式,想象力将会滑落到教育的边缘。在我们的教育中,特别是科学教育中,想象力应该成为整个教育过程中关注的焦点。在教学活动中唤起学生的情感活动可以有效维持和推动知识的学习。很多时候我们成人的感觉跟孩子是不同的,但是我们的某些感觉往往会影响到孩子。一种富有想象力的教学,应该是在一个积极的、交互的环境中,将知识的学习与人们的情感、意图、记忆等心理要素结合起来,构建出立体多样、层次丰富的知识想象空间。小学科学教育强调教学三维目标:科学概念、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虽然小学科学教育中更加强调的是科学的探究精神,但我们也不能忽视科学的想象力,现在天马行空的想象也许若干年以后真的能实现也说不定。事实证明也是如此。《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在能力培养方面明确提出:科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其中也包括想象力,并在各个年龄段都提出了要求。因此在科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吴承恩写下孙悟空拔下毫毛一吹,变成一堆孙悟空时,他是不是会想到这种技术现在已经可以实现(体细胞克隆)。当前我们使用的科学教材基本上从某一科学现象开始,进行探究,发现规律,规律应用……按照这样的思维进行编排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强调探究过程,而对规律应用提得相对较少。但事实上,这部分教学内容才是值得深挖的,可以让学生发挥充分的想象力。科学课堂是科学教育的主阵地,科技社团也是不可忽视的。在学校里开展模型、机器人、种植、养殖等科技社团,可以有效补充科学课堂教育的局限性,拓宽学生的视野,更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