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景
产后抑郁是指女性在生育后出现抑郁症状,通常多发于产后半年内。基于“产后”这个特殊的抑郁时期,症状对产妇带来的影响也相对特殊,比如产妇在月子期间经常哭泣,容易对眼睛造成不良影响;哺乳期间,患者难以接受并介入有效抗抑郁药物;产妇的过度焦虑,对新生儿的心理成长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本文将围绕如何帮助宝妈拟制产后“需求清单”,为宝妈们提供一份心理自助指南,以降低产后抑郁的发生。
坐好月子是女人脱胎换骨、绽放第二生命的说法,也是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依据的。正因为如此,很多宝妈容易因为婆家或伴侣,在坐月子期间没照顾好自己,出现情绪障碍。一件如此重要的事情,又没有经历过磨合,如果不提前梳理预设性的需求清单,很容易和现实产生冲突。
这就好比,一对情侣去餐馆就餐,服务员拿着菜谱来询问,女孩看了菜谱,摇了摇头表示不满意。于是换了一家,女孩还是不满意,接连换了好几家,都是不满意。男孩就忍不住问女孩,去了这么多家餐馆,你都没有满意的,你到底想吃什么。女孩说,我也不知道,得看了才知道,反正前面看的那些都不是我想要的。女孩这种情形,就是典型的凭着感觉走,只有美好感觉的需求,没有具体化指向的预期。
想想看,如果宝妈坐月子期间,也是同样的情形,很容易把自己扮演成一个难以伺候的“女王”,于是,就开始这也不满意,那也挑剔,家庭关系复杂些的,还得压抑情绪并深感委屈,而且很多时候自己还不清楚为什么情绪低落或暴躁,就是感觉抑郁着,开心不起来。如果宝妈在月子期前,给自己梳理一份月子护理愿望清单,情况就不一样了,既清楚明确地知道自己在月子餐饮食搭配、伴侣护理照顾上到什么程度,长辈坐月子陈旧观念和自己想法有哪些冲突等,又可以提前和家人沟通达成共识,最终确定下心目中合理可行的月子护理需求清单。这样,可以有效预防宝妈在月子期间,出现莫名的需求难以被满足,情绪未被觉察的情况。
临床上,良好的家庭社会支持系统,对产后抑郁症患者的康复作用很大。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意味着有人和你共同面对,共渡难关。对于哺乳期的宝妈而言,频繁起夜哺乳,长期睡眠质量不高,就已经很辛苦了。好的家庭支持系统,育儿上有伴侣长辈或保姆的帮衬,但有的宝妈总有操不完的心,总想着亲力亲为,默契的育儿分工被打乱,都落在自己头上,最后搞得焦头烂额,精力不足,心情郁闷。
不好的家庭支持系统,压根就没有分工,指着宝妈一个人来带,孩子哭闹起夜不帮忙,孩子头疼发热都是指责抱怨,就更容易诱发产后抑郁了。因此,正常的家庭中,宝妈要提前和伴侣沟通,明确大体的育儿分工,在不断商量中磨合,避免一不满意就憋在心里生闷气或是爆发的情绪处理模式,形成人人有付出,恰到好处的育儿配合默契,动态调整情绪平衡。
一般情况下,宝妈面临的是第一次当妈妈时角色转变带来的育儿焦虑。很多抑郁宝妈,容易出现面临新生儿照顾上的习得性无助,接着出现自我否定、自我价值感低等负性认知。几乎所有的宝妈们都会在孕期做如何育儿的功课,但是理论和实践是两码事,片面的理论化、程序化、机械化育儿期望,很容易和手忙脚乱的育儿实践产生心理落差。因此,很多宝妈容易陷入到完美型教科书式的育儿强迫性情绪中,这种情绪状态也很容易强行要求到其他育儿的家庭成员身上,次数多了,时间长了,就容易出现产后抑郁,这种情况在二胎、三胎的寶妈中也是常见的。
新生儿的情况很多都是未知的,远比宝妈们学习的情形丰富多了,调整灵活可变的适应心态,降低完美型教科书式的育儿标准,会让宝妈们在育儿实践中成长出一套适合自己宝宝的育儿模式,此时,在不断学习中做自己,做好60分的妈妈,既有利于调整自己的情绪状态,更有利于新生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因此,首先让自己和家人都明确清单一的月子护理需求;其次,动态沟通商量清单二的分工需求;避免预期过高,出现自我否定、无助、急躁、责备苛求他人等情况。最后,降低预期,调整清单三的育儿能力需求,学会如何做好恰到好处60分的妈妈。以上三项结合,是预防产后抑郁具体可操作的方案。
综上所述,需求预期和现实表现,是宝妈情绪状态的杠杆平衡要素。接纳是调整平衡的砝码,三个预防调整策略的思考过程,也是实现自我接纳的过程。上述策略同样适用于产后抑郁的预防,也可以是产后抑郁时咨询分析、建议和实践的环节,便于宝妈们自助和练习。其他特殊诱因诱发的产后抑郁,建议及时联系精神专科医生就诊,争取早日康复,对自己负责,也是对新生儿的心理健康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