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 帅,赵德英(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辽宁兴城 125100)
冰雹是一种强对流天气引发的自然灾害,发生时一般伴随大雨大风天气,民间素有“雹砸一条线”的说法。梨树经过冰雹袭击后造成的危害程度取决于雹块大小和降雹强度,也与梨树所处物候期有关。轻者叶成花叶,果实畸形,削弱树势,造成减产降质;重者打烂树叶,击伤果实,损伤枝干,有的发二次枝,开二次花,树势明显衰弱,树体贮藏营养减少,抗寒力下降;危害最重的,叶、果、树皮全部砸光,梨树生长发育减缓,病虫害大量发生流行,严重者整株死亡。
在梨树生产中,应当采取“以防为主,防抗结合,综合治理”的防雹减灾方针,变被动抗灾为主动防雹、减灾避雹,做到避雹抗灾兼顾,防雹减灾并举,通过采取政策保障,综合运用以工程措施和栽培措施相结合的技术保障体系,构建可持续防雹减灾的长效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梨树生产因灾损失。
充分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如电子信息技术、卫星遥感技术、自动气象站等资料,对冰雹灾害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及准确及时的灾害预警。完善以现代通信技术为基础的全方位的防雹减灾信息专业服务网络系统,努力提高防雹减灾信息的对外辐射能力。建立防雹减灾应急预案,切实规范其预警、响应、处置程序和办法,增强其可操作性,做好梨树重大冰雹灾害的预防、应急处置和灾后生产恢复工作。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积极开展人工防雹等作业,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轻冰雹灾害对梨树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的损失。
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以避雹、减灾为前提,因地制宜,科学调整梨品种结构,实行规模开发,推行标准化生产,增强避灾保收能力,新建果园择址时要求避开风口、低洼处,最大限度降低冰雹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大力推行新型的栽培模式,设立防雹网,实现技术避害。选择抗病、抗逆境能力强、抗打击能力强、自身恢复能力强的梨品种,可有效减少冰雹灾害造成的损失。
灾害发生后,应当认真做好灾情统计核查工作,根据受灾情况和各地实际,制订科学合理的技术方案,科学评估冰雹灾害对梨树生长发育的影响,分类采取相应补救措施,尽快恢复树体长势。
雹灾后应立即将落地的残果、残枝和落叶及早清理干净,并集中销毁,减少病菌传染源。伤口较多、树皮破损严重的1年生枝已经没有利用价值,可疏掉。较大的骨干枝皮层受伤而未断裂的,应尽量加以保护和利用。
针对灾后病虫害可能重发的趋势,进一步加强重大病虫害预测预报,切实做到早发现、早行动,及时喷洒一些保护剂和杀虫杀菌剂,保护叶片,最大限度降低灾后病虫害损失。推荐药剂为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25%三唑锡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主干、主枝和大的侧枝先清理伤口,再涂抹伤口保护剂,以提高伤口的愈合能力。结合药剂防治可适当增补氨基酸叶面肥和生长调节剂,如碧护10000倍液或天达2116植物生长营养液1200倍液,有利于尽快恢复叶片功能。落叶以后,主干、大枝及没有愈合的旧病疤处刷5%菌毒清水剂30倍液或843康复剂。第2年早春及时刮病,之后涂抹843康复剂或果树康。
雹灾后,树体受伤,枝叶破损、折断,严重影响光合产物制造、运输和积累。为了弥补树体营养损失,建议要补充营养,增加养分供应。灾后趁土壤潮湿及时追施果树专用肥或复合肥等速效肥。每株大树施用果树专用肥0.5~1.0千克,浅沟施入,尽量避免伤根,小树酌减。地上部可结合药剂防治,喷施氨基酸叶面肥或0.2%~0.3%磷酸二氢钾2~3次。8月下旬至9月上中旬挖沟施基肥,沟深60厘米左右,每株大树施腐熟的农家肥50~75千克,施肥后立即灌透水。
雹灾后尽量减少夏季修剪,不再进行环剥或环割,之前已进行环剥的,检查环剥口是否愈合,没有愈合的在环剥口上及时包扎牛皮纸或塑料条,促进愈合。适当疏除皮层受伤较重的枝条,减少蒸发量和养分消耗。雹灾后萌发大量的不定芽和隐芽,选留部位合适的芽梢用于辅养树体、补充枝组,尽快恢复树冠,其余全部疏除。果树落叶休眠后及早修剪,调整枝量。对伤口较多较大且没有完全愈合的小枝,可直接疏除,并涂抹果树康,保护剪锯口,防止失水。
枝梢秋季旺长,不利于枝条越冬,为了抑制秋梢旺长,促进枝条成熟,应于8月中下旬喷布1次控旺剂或氨基酸钾高效光合微肥,促进新梢成熟。
受灾相对较轻、仍有产量的梨园要尽量提早采收,减轻树体负担。采收之后继续加强肥水管理,结合病虫害防治喷1次0.3%磷酸二氢钾,保护叶片,提高养分贮藏水平,促进枝条成熟。
重点保护受雹伤的主干和大枝,防止冻害和抽条现象发生。越冬前主干和大枝涂白,全园喷布护树宝进行保护。生草果园秋季要注意防治大青叶蝉,防止其在树干和枝条上产卵,造成伤口引起抽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