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田利(甘肃省静宁县林业和草原局,743400)
5月是枣树抽枝展叶和花芽分化的主要时期,管理以调配树体营养和叶片保护为主,促使形成优质花芽,为高产优质打好基础。
(1)疏枝。在出叶后,要将无用的、过密的枝条从基部疏除,以减少枝量,使树体养分集中,改善树体光照条件,提高光合效能,利于提高内膛坐果率,提高产量。
(2)摘心。在生长季节,将各级骨干枝中下部萌生的徒长性新枝的顶端主芽摘除,以控制延长生长,增加枣股数量,扩大结果部位,有利于提高枝中养分积累,可减少落花落果,提高产量。枣头当年萌发生长速度快,消耗养分多,影响枣吊对养分的吸收,不利于坐果。实行摘心处理可控制生长,增加枝条中光合产物积累,有利于提高坐果率。一般在5月下旬枣头长出3~5个二次枝时开始摘心。对骨干枝延长头和有空间的结果母枝轻摘心,保留新梢长度30~40厘米;对生长空间较小的枣头和背上枝、旺长枝重摘心,保留新梢长度在20厘米左右。
5月红蜘蛛、绿盲蝽、枣食芽象甲、枣瘿蚊、枣叶壁虱、枣粉蚧、枣尺蠖、枣黏虫、桃天蛾、扁刺蛾等害虫开始大量危害叶片,黄化病开始显现,应注意加强防治,保持叶片完整、叶色浓黑,增强叶片制造光合产物的能力,促进花芽分化的顺利进行,以利于提高产量。防治的重点应为红蜘蛛和黄化病,兼防绿盲蝽、枣食芽象甲、枣瘿蚊、枣叶壁虱、枣粉蚧、枣尺蠖、枣黏虫、桃天蛾、扁刺蛾等虫害。
(1)黄化病是红枣生产中发生较普遍的一种病害,以缺铁性黄化病较为常见。缺铁性黄化病是一种生理病害,会引起树势衰弱,果实减产,严重者会使树体死亡。该病是由于根系吸收不到铁元素引起的,在pH值偏高(pH值>8)的碱性土壤中容易发生。铁离子是叶绿素形成的重要物质,植物缺少可吸收的铁会使叶绿素的形成受阻,缺少叶绿素,叶片自然就会发黄,这一点在水质土壤盐碱性大的地区最容易出现。症状:轻微的缺铁会使叶肉变黄,叶脉仍是绿色,这是缺铁性黄化病最显著的特征,严重时枣树叶片全部变黄甚至变白,病树成花量小,不易坐果,枝条发育不充实,树势逐渐衰弱,严重者死亡。黄化病在枣树抽枝展叶时较易出现,以5、6月发病严重。防治:当黄化病发生后,可通过增施有机肥,在树下埋施硫磺,既可调节局部土壤的酸碱度,又有杀菌除虫的作用;土壤施用铁肥,在秋季结合施基肥,按树体大小每株枣树追施硫酸亚铁100~250克;叶面追肥,在枣树抽枝展叶期,用硫酸亚铁1000倍水溶液进行叶面喷施,促使叶片直接吸收。每10天喷1次,连续喷施3~5次进行防治。
(2)螨类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对枣树危害较轻,自有机合成杀虫剂DDT、有机磷等广谱性杀虫剂大量使用后,天敌被大量杀灭,螨类对枣树的危害性大大增强,已成为枣树生产中的重要虫害。红蜘蛛主要危害枣树的叶片、嫩芽和幼果,叶片受害时,红蜘蛛群居叶背面,吐丝拉网,丝网上黏附微细土粒和卵粒。叶正面出现许多苍白色斑点,受害严重时,叶背面出现铁锈色症状,进而脱水硬化,全叶变黄褐色枯焦,形似火烧,受害严重的果园,6—7月间大部分叶即可脱落,促成受害果树二次开花发芽,受害严重的芽,不能继续生长而枯死。
螨类的发育繁殖适宜温度为15~30℃,属于高温活动型。在热带及温室条件下,全年都可发生。温度的高低决定了螨类各虫态的发育周期、繁殖速度和产卵量的多少。干旱炎热的气候条件往往会导致其大发生。螨类发生量大,繁殖周期短,隐蔽,抗性上升快,难以防治。山楂叶螨1年发生6~9代,主要以受精雌成螨在树干翘皮下和粗皮缝隙内越冬,严重年份也可在落叶下、杂草根际及土缝中越冬。翌年芽萌动期开始出蛰,出蛰期达40天。成螨出蛰后,先在花芽上为害;展叶后,在叶背为害并产卵繁殖;落花后7~10天出现第1代成螨,第2代以后世代重叠。成螨不善活动,常于叶背为害,有吐丝结网习性,卵多产于叶背主脉两侧和丝网上。一般掌握平均每叶有活动态螨3~5头时进行喷药。喷施25%三唑锡可湿性粉剂1500~2500倍液或40%杀铃脲乳油2000倍液、5%尼索朗乳油1000倍液进行防治。
对其他害虫可喷25%灭幼脲3号悬浮剂1500倍液或20%虫酰肼悬浮剂2000倍液、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40%枣虫净进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