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立文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闵行分院 (上海 200240)
内容提要: 目的:探究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 intensity focus ultrasound,HIFU)是否有助于缓解恶性肿瘤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所致疼痛的发生。方法:收集2020年4月~2021年4月本院收治的26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患者。参考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两组(n=13),后两组分别各自实施常规放射治疗方案(对照组)以及HIFU联合放射治疗(观察组)。术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阻塞感改善情况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等。结果:两组患者疼痛NRS分数呈现降低的趋势,观察组术后各时间点NR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阻塞感的缓解程度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除去患处皮肤疼痛感这一常见副作用外,无皮肤烧伤、脏器穿孔、胰瘘、肿瘤破裂等不良事件。结论:HIFU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与推广。
恶性肿瘤转移一直是临床面临的重点难题,尽管体检的普及与影像技术的成熟让恶性肿瘤患者在早期得到治疗,但治疗后的转移情况仍有发生,严重影响患者预后。腹膜后淋巴结是临床中常见的转移部位,胰腺癌、食管癌、肝癌、胃癌和直肠癌等消化道恶性肿瘤常易转移至此处,临床表现为淋巴结肿大、融合,局部压迫可引起腹痛、恶心以及背部放射痛等不良反应。由于病灶隐蔽难以及时发现,且周围多血管、神经,切除手术难度大,切除率不高,术后还会引起疼痛、阻塞等症状[1]。当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癌的治疗手段有限,临床多采用姑息性全身化疗以及对症镇痛治疗,但由于治愈率并不可观,且化疗毒副作用大对患者身体负担重,因此临床致力于寻找新的治疗方案[2]。
近年,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 intensity focus ultrasound,HIFU)逐步走入临床视野,其原理是利用超声波的瞬态高温与机械效应,在靶组织处造成不可逆的损伤。HIFU作为一项无创伤性超声切除技术,在体内的焦点可以达到110°C的超高温,快速融解病灶致其坏死,同时不会灼伤皮肤,且不会出现内脏穿孔等并发症。HIFU治疗目前已在膀胱癌、前列腺癌、肝癌、乳腺癌等治疗方面取得初步临床效果,特别应用于中、晚期体质虚弱不易做放、化疗的患者[3]。刘新秀等[4]对21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癌患者采用HIFU技术,通过观察预后表现、B超成像及多点穿刺病理活检进行评价,结果表明HIFU的治疗有效率达95%,治疗期间无严重并发症产生。陈永春等[5]也将HIFU应用于腹膜后转移癌中并评价其疗效,结果表明总有效率为91%。上述结果显示HIFU是一种安全可靠、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的治疗方法。为此,将HIFU应用于腹膜后转移癌以防止病情恶化在临床中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研究主要目的是探究HIFU治疗对恶性肿瘤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患者疼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用以探究这项技术是否有助于临床治疗,现报道如下。
选取2020年4月~2021年4月本院收治的26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过术前评估确定患者临床资料完整。26例患者中胰腺癌患者5例、肝癌患者7例、宫颈癌患者4例、胃癌患者5例、食管癌患者5例。影像学检查≥13mm的淋巴结共有37个,最大37mm。其中观察组(n=13)男性4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58.57±6.25)岁,有阻塞感患者8例;对照组(n=13)男性7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58.83±5.72)岁,有阻塞感患者9例。两组研究对象基本信息(年龄、性别、当前疾病、既往病史)无显著性差异(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考察、审核并通过,确保患者及监护人共同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经CT/MRI确诊腹膜后淋巴结转移;②患者临床资料完整均符合临床适应症。
排除标准:①有严重精神类疾病患者;②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患者;③有严重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④治疗相关区域存在皮肤破溃或感染时;⑤机载定位影像系统不能清晰显示的肿瘤;⑥患者因个人意愿拒绝手术者。
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HIFU治疗均由本院指定队伍具有丰富经验的医护人员实施。对照组患者行常规的放疗治疗,Dt 1.8~2.0Gy/次,隔日照射1次,共治疗8~10次,总剂量Dt 40~60 Gy。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放射治疗基础上行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治疗,采用HIFUNIT-9000型超声聚焦治疗设备。患者术前3d禁食高蛋白食物,术前1d进食流质,禁食牛奶、豆奶等产气食品,手术晨起清洁灌肠、备皮,治疗前禁食8h。术前患者需在该设备上进行定位,利用仪器B超机的手持探头对转移癌在腹腔中的位置进行初步定位,并做体表标记,后移动治疗床引导机载探头到达标记处并作激光灯标识,使激光定位中点与治疗部位体表投影的中点一致,升高治疗床,使患者治疗部位紧贴水囊膜,然后利用仪器内置探头在治疗区域完成再次定位。确定病灶及范围后制定治疗参数。治疗参数根据不同患者的个人情况如肿瘤位置、超声透声情况、患者耐受力等,随时灵活的设计治疗方案及各项治疗参数。一般最大直径1~5cm的淋巴结,采用聚焦超声频率1MHz,治疗功率P可由80%逐步增加至100%,治疗时间T1为200ms,间隔时间为400ms,每点阵发射次数n为8次。超声实时监控下,适行勾边,每2mm做一个切面,从点到线、连接到面、补充到体,完成对整个肿瘤的治疗。术中根据患者反应情况及病灶灰度变化调整治疗参数,当患处灰度团块状出现并增加时停止。术后注意观察患者皮肤是否潮红、水疱、灼伤,临床观察5h后无特殊不适可离院。
①疼痛情况。本研究采用数字评定量表(Numeric Rating Scale,NRS)方法作为参考依据,结合患者情况判断术后四个时间段的疼痛强度,共计10分,分数越高越疼痛;②生存质量评分。本研究术后患者生存质量参考生存质量评分生存质量评分标准(KPS评价系统,Kamofsky)。100分:患者体征良好,无不适以及并发症;70~90分:患者行动不受影响但有轻微症状以及并发症;50~70分:患者行动不便但生活尚可自理,有时需要帮助;30~50分:常需要人帮助;20分:患者无法自理,需特别照顾;10分:生活严重不能自理[6]。
数据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对比存在显著差异。
自术后24h起患者疼痛的NRS分数呈现降低的趋势,两组相比可知仅接受常规放疗的患者在术后表现出来程度更强的疼痛,对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术后5d内四个时间段NRS疼痛评分比较(±s)
表1.术后5d内四个时间段NRS疼痛评分比较(±s)
组别 n 术后12h 术后24h 术后2d 术后5d观察组 13 1.84±0.28 3.72±0.41 2.64±0.21 0.83±0.19对照组 13 3.57±0.17 4.56±0.56 3.07±0.32 1.21±0.37 t 19.042 4.364 4.051 3.294 P 0.000 0.000 0.000 0.004
术前观察组8例,对照组9例有阻塞感的患者,经治疗10d后随访阻塞感缓解情况。其中观察组7例阻塞感症状消失,对照组3例阻塞感症状消失。观察组中阻塞感的缓解程度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者术后10d不良反应(阻塞感)持续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
表3.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
组别 n 社会功能 生理功能 心里状况 疼痛状况观察组 13 63.84±10.28 63.02±10.41 63.64±14.21 61.53±9.19对照组 13 53.57±10.17 52.56±12.56 49.07±18.32 52.21±10.37 t 2.561 2.312 2.266 4.785 P 0.017 0.030 0.033 0.000
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除去患处皮肤疼痛感这一常见副作用外,没有出现皮肤烧伤、脏器穿孔、胰瘘、肿瘤破裂等不良事件。
淋巴结作为人体免疫器官,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是淋巴系统对癌细胞浸润的生理及病理反映。癌细胞早期转移时,淋巴结肿大不明显,无法从超声检查中识别,随着病情发展对其进行追踪可发现肿大淋巴结。因此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癌为实质性肿瘤,出现时往往病情已属中、晚期。临床中治疗原则多以姑息性治疗为主,以药物为基础并结合放、化疗,但由于淋巴结转移癌涉及多条神经通路,单一镇痛药物无法达到止痛效果。患者常常出现难以忍受的不良反应,疾病带来的压力无法缓解,患者生活质量较差[7,8]。当下临床的治疗目标是在控制肿瘤的同时,缓解病痛给患者带来的压力,提高生存期。HIFU治疗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癌显示出较好的止痛效果,因其方法简便、安全无创,疗效可观,适用于中晚期患者的治疗[9-11]。本文探究HIFU是否有助于缓解恶性肿瘤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所致疼痛的发生。结果表明与单一反射治疗组相比,HIFU可以更加有效的缓解疼痛,缓解患者阻塞感,同时减少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充分证实HIFU应用于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癌治疗中的安全性、有效性均满足临床需求。
尽管HIFU治疗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癌虽然具有较好的止痛效果,但仍有局限性。
综上所述,HIFU在缓解恶性肿瘤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所致疼痛中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未来可将其结合放疗、化疗进行进一步的评价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