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顶 陈巧玲 赵慧玲 卢神雷 吴发学 福建省立医院重症医学三科 (福建 福州 350001)
内容提要: 目的:探讨在ICU患者静脉输液中使用超声引导下留置静脉中线导管与PICC的应用效果分析。方法:选择2020年6月~2020年12月入住福建省某三甲医院SICU的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PICC进行静脉输液,实验组采用静脉中线导管进行静脉输液。比较两组置管成功前穿刺失败次数、穿刺置管时间、留置时间、常见并发症发生率(静脉炎、静脉渗漏、导管堵塞、穿刺点感染)、经济费用(置入费用和维护费用)。结果:实验组置管成功前穿刺失败次数(1.02±0.39)次、穿刺置管时间(11.32±1.98)min、留置时间(16.01±1.10)d低于对照组置管成功前穿刺失败次数(3.01±1.05)次、穿刺置管时间(20.14±2.07)min、留置时间(30.76±0.84)d(P<0.05);实验组常见并发症总发生率40.00%高于对照组的15.00%(P<0.05);经济费用(置入费用和维护费用)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等长度导管较PICC在ICU患者静脉输液中应用效果更佳,能够缩短置管时间,置管后待用时间,降低患者治疗费用,但并发症发生率较PICC患者高,提示应加强中长线导管的维护,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静脉输液是ICU急危重症患者抢救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通过静脉给药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水电解质的平衡等[1]。由于ICU患者常需静滴渗透压高的液体,且血管条件较差,对于住院天数较长的患者,常选择留置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但PICC操作技术复杂,费用相对较高。静脉中线导管(midline catheters,MC)是一种新兴的外周静脉置管输液工具,经贵要静脉、头静脉或肱静脉置入上臂深静脉的导管,适用于输液时间超过6d的患者,因其穿刺后无需X射线定位、成本较低,是PICC的合理替代品。本研究在ICU患者静脉输液中分别采用静脉中线导管及PICC,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旨在为临床中选用更为适宜的输液方式提供借鉴,现报告如下。
选取2020年6月~2020年12月入住福建省某三甲医院的SICU患者40例,均需较长时间静脉输液治疗。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0例。对照组男13例,女7例;年龄30~100岁,平均(47.19±10.25)岁;外科术后16例,消化道出血1例,破伤风1例,肺部感染2例;APACHEⅡ评分(20.12±3.39)分。观察组男14例,女6例;年龄25~70岁,平均(48.17±11.36)岁;外科术后18例,消化道出血1例,慢性肾衰1例;APACHEⅡ评分(19.23±3.57)分。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APACHEⅡ评分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报备本院伦理机构批准。
纳入标准:①预计输液时间≥6d;②血常规及血凝全套检测结果正常;③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穿刺部位有疼痛、皮肤有破损或开放性创伤;②穿刺部位血管有损伤,如瘀紫、渗出、静脉炎、硬化、条索状或充血;③穿刺上肢存在水肿、发生感染;④计划手术区域。
静脉中线导管及PICC选用ARROWW简装、巴德两种产品,为硅胶材质,一次性使用的中等长度导管套件。对照组和实验组均通过超声引导筛选出上臂血管粗直、弹性好、血流量丰富,且无静脉瓣的血管,首选为贵要静脉,其次为肘正中静脉。穿刺前,操作者洗手消毒,在穿刺处铺无菌巾,用2%葡萄糖酸氯己定乙醇溶液消毒穿刺处上下左右20cm,重复3遍。
对照组穿刺方法:①指导患者手臂外展,呈90°,测量臂围(肘上10cm)以及穿刺点与肩锁关节之间距离,确定需要导管长度;②检查导管完整性,并进行修剪;③使用超声探查适合穿刺的血管,扎止血带;④超声实时引导,短轴平面外15~ 30°刺入血管,缓慢进针;⑤见回血后,缓慢送入导丝;⑥延导丝送入插管鞘,退出导丝,左右固定,按压尖端上方;⑦右手将导管缓慢送入血管内,当导管送入15~20cm时,嘱患者将下颌贴近穿刺处,防止导管误入颈内静脉,继续送入导管;⑧导管送至合适位置时,抽回血,生理盐水脉冲式方法冲管;⑨撤出插管鞘,超声探查导管是否误入颈内静脉;⑩修剪导管,并连接固定器、正压接头;⑪操作后在穿刺处覆盖无菌敷料;⑫进行胸部正位X片检查确定导管末端位置。
实验组穿刺方法:①指导患者手臂外展90°;②确认导管完整性;③使用超声引导选出适合穿刺的血管,扎止血带;④超声实时引导,短轴平面外15~30°刺入血管,有回血后,减小进针角度,再进针1~3mm,超声可视导管在血管中;⑤送入导丝,退出套管针;⑥使用扩皮器进行扩皮,应轻柔缓慢;⑦退出扩皮器,延导丝送入导管;⑧退出导丝,抽回血,生理盐水正压封管,接正压接头;⑨操作后在穿刺处覆盖无菌敷料;⑩最后超声定位导管末端位置。
比较两组置管成功前穿刺失败次数、穿刺置管时间、留置时间、常见并发症发生率(静脉炎、静脉渗漏、导管堵塞、穿刺点感染)、经济费用(置入费用和维护费用)。其中并发症判断标准:①静脉炎:参照美国2009年INS输液治疗实践标准将静脉炎分为0~4级5个级别。0级:没有症状;1级:输液部位发红伴有或不伴有疼痛;2级:输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3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状物形成,可触摸到条索状静脉;4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状物形成,可触及的条索样物>2.5cm,有脓液流出[2]。符合任意一条即判断为静脉炎;②静脉渗漏:穿刺部位出现疼痛、肿胀、输液速度改变为渗漏[3];③导管堵塞:电子输液装置多次发出堵塞报警,回抽无回血且推注生理盐水有阻力;④穿刺点感染:穿刺点红肿、疼痛、有脓性分泌物,一般无全身明显症状。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和%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患者的置管成功前穿刺失败次数更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的穿刺置管时间、留置时间等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表1.两组置管成功前穿刺失败次数、穿刺置管时间、留置时间比较(±s)
表1.两组置管成功前穿刺失败次数、穿刺置管时间、留置时间比较(±s)
组别 n 置管成功前穿刺失败次数(次) 穿刺置管时间(min) 留置时间(d)对照组 20 3.01±1.05 20.14±2.07 30.76±0.84实验组 20 1.02±0.39 11.32±1.98 16.01±1.10 t-7.945 -13.770 -47.660 P<0.0001 <0.0001 <0.0001
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常见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对照组置入费用(1895.17±23.32)元,明显高于实验组置入费用(538.17±31.25)元(t=155.638,P<0.05);对照组维护费用(240.28±2.94)元,明显高于实验组维护费用(96.12±3.15)元(t=149.623,P<0.05)。
ICU多为急危重症患者,临床常需要快速大量静脉补液、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抗生素、营养液等,及时有效地建立静脉通路并且选择正确的静脉输液方式,对ICU患者能否及时开展抢救工作以及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显示,实验组相较于对照组,在置管成功前穿刺失败次数、穿刺置管时间上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分析其原因:PICC操作难度较大,需要经过专门培训并且有资格证的专业护士才能进行操作,且由于留置长度较长,对血管的要求较高,加上ICU患者血管条件普遍偏差,导致置管成功前穿刺失败次数、以及穿刺置管时间的增加。与PICC相比,静脉中线导管置入较短,在超声引导下易于进行引导穿刺。相关研究显示,与外周静脉留置针或深静脉中心静脉导管、输液港相比,使用静脉中线导管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可靠等优势[4],这与本研究结果类似。2016版《输液治疗实践标准》规定,静脉中线导管留置时间7~49d[5],本研究中静脉中线导管留置时间平均为(16.01±1.10)d,梁艳等[6]研究中急诊重症室静脉中线导管留置时间为10~31d。
本研究发现,PICC组的常见并发症(静脉炎、静脉渗漏、导管堵塞、穿刺点感染)总发生率低于静脉中线导管组,与王珊等[7]研究结果一致。分析原因在于PICC是利用导管从外周手臂的静脉进行穿刺,导管末端位于上腔静脉的深静脉,管腔大、血流速度较快,可以减轻药物对血管内皮的损伤,减少了静脉炎、静脉渗漏、导管堵塞等并发症的发生。静脉中线导管末端位于腋静脉处,留置长度为20~25cm,血流速度较慢,约为150~350mL/min,故药液的稀释速度慢,对血管刺激较大[8],故而造成静脉中线导管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PICC组。本研究中PICC组穿刺点感染率高于中等长度导管组,可能与PICC组穿刺次数较高有关。
静脉中线导管穿刺完成后无需X射线定位,PICC置管后需要进行X射线胸片定位,同时PICC的置管费用较静脉中线导管昂贵,静脉中线导管与PICC相比降低了医疗成本,与国内其他研究者报道一致[9]。
综上所述,静脉中线导管和PICC都是ICU重症患者安全可靠的静脉输液途径、各具优缺点,可以根据患者的原发疾病、药物性质、经济条件和预计留置时间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