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批评研究

2023-08-08 01:24宋梦柯冯瑞贞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格列佛游记接受美学儿童文学

宋梦柯 冯瑞贞

内容摘要:儿童文学在儿童心理健康和审美趣味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儿童的学习成长有着深刻影响。相较于只关注作者和作品的传统文学批评理论,接受美学理论强调儿童文学翻译应站在儿童读者的立场,这对基于读者导向的儿童文学翻译批评有很大影响。本研究以接受美学为理论指导,从语言层面分析译文,并从译文的预期读者和翻译目的两个角度对该文学作品的两个译本做出批评,进一步探讨符合儿童文学作品特质的翻译之道。

关键词:接受美学 儿童文学 翻译批评 《格列佛游记》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儿童文学研究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良好发展趋势。然而,在儿童文学的翻译领域,其理论方面的发展远不及实践方面。儿童文学的译作层出不穷,而针对兒童文学翻译的专门研究却少得可怜,从而造成儿童文学翻译在理论和实践发展上的严重失衡(徐德荣,2004)。与西方国家的儿童文学及其翻译研究相比,我国关于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缺乏相应的理论以及系统的方法论。在翻译研究中,翻译批评是翻译活动中的重要步骤,同时也是提升译文质量、推动翻译发展的关键环节。而翻译批评与翻译理论也有着很大的关系,不同理论指导下的翻译批评,其标准不同,翻译效果也不同。因此,本研究试图将接受美学理论应用于儿童文学翻译研究,以经典文学作品《格列佛游记》中小人国的篇章为例,选取了张健译本(1962)和王岑卉译本(2016)两个汉译本为研究对象,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研究两个汉译本在语言层面的区别,并从译文的预期读者和翻译目的两个角度对这两个文学翻译作品作出批评。

一.接受美学理论概述

接受美学理论是由汉斯·罗伯特·姚斯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文学研究理论,它以现象学和阐释学为理论基础。该理论有两个主要内容:读者为中心和期待视野。理论核心是以读者为中心,主张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中心地位。接受美学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确立了读者的中心地位和读者在推动文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刘云虹,2002)。这与以往的一些文学理论中,作者是权威的,而读者和译者是被动的接受者有很大的不同。接受美学理论指出作者、文本和读者之间相互关联,读者本身便是具有创造性的主体,文学作品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文本才能脱离无生命状态。另外,以读者为中心包含两个方面。第一,读者的参与导致了文学作品的真实存在。因为文学作品的目的是被读者阅读和欣赏。因此,作者和译者都要充分考虑读者的角色,因为没有读者也就没有文本。第二,读者的接受是一种特定的创造。读者不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能够在作者、文本和他们自己之间建立一种主动且有效的联系。因此,不同的读者对同一个文学作品有着不同的理解。

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的中心概念。现象学创始人胡塞尔和尼采最先提出“视野”这一概念(孙茜,2014)。之后,姚斯重构“视野”这一概念,并以现象学美学和阐释学美学为主要的文学理论基础,将伽达默尔和海德格尔所说的“理解视野”改为“期待视野”。所谓的“期待视野”,实际上就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其原来的各种经验、理想、趣味、经验等综合形成的一种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和阅读要求,在实际阅读过程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期待(姜建强,1992)。这种潜在的期待大致可以被分为两大类:内容期待和形式期待。内容期待是指读者对作品的内部要素,比如作品主题、故事情节等产生的期待;形式期待则是指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语言特色、思维表达方式等这些外在因素产生的期待(金元浦,1998)。由于读者自身有着一定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在阅读时,他们会经常主动地去理解和把握一部作品。以上可以看出,接受美学理论完美契合了儿童文学翻译特点,既能注重读者的阅读体验,又能满足读者的期待视野,这对儿童文学翻译有着很大的影响。

二.译文对比研究

1.口语化词汇

儿童的词汇量有限,对复杂词汇的理解能力较差,这是因为他们在生活中接触到的多是通俗性、口语化的表达,那些过于高深且晦涩难懂的语言对他们来说是比较陌生的。相比于成人来说,儿童对作品的韵律和节奏感更加敏感,他们普遍对朗朗上口、简单易懂的语言感兴趣。因此,这就要求译者需熟悉儿童读者的语言特征,在翻译时考虑儿童读者的需求,以规范化的儿童口语为主,对原文进行加工和整合,进而生动地呈现原文的画面。

例1:...which, I am told, some of my maligners have been pleased, upon this and other occasions, to call in question.

张译:不过据说我的敌人中竟有人利用这件事和别的事指责过我。

王译:但我听说有些小人就爱无理取闹,拿鸡毛蒜皮的小事当把柄。

格列佛之所以会对自己的不雅行为解释一番,是因为在小人国里多有不便,说话做事若是不够得当,难免会遭到旁人的背刺。这里描述的就是格列佛遭到小人国某些人的指责,这些人背地里向皇帝告状,将小事放大,污蔑格列佛。张健在翻译时偏向于直译、字对字的翻译,读起来比较拗口,可以看出他在翻译时只是为了把译文原封不动地介绍给读者。而王岑卉翻译时,使用了口语化的词汇,符合儿童读者的审美,王译“拿鸡毛蒜皮的小事当把柄”,既指出了这件事确实不足一提,又表现出小人国中一些人的狭隘、无理取闹的丑陋嘴脸,同时也反映了现实社会中一些人心地狭窄,以致对生活中的小事斤斤计较。

例2:We could not, without difficulty, reach the top of them, as we stood at the bottom of his pocket.

张译:我们站在他的口袋底,不费力气是摸不到柱子的顶端的。

王译:当时我们站在口袋底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够不着顶。

这里主要分析对“without difficulty”的翻译,直译过来就是“容易地,毫不费力地”。但前面又有“not”,相当于双重否定。张将其译为“不费力气是摸不到”,王岑卉则译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够不着”。相比之下,王译通过灵活运用口语化词汇,增强原文的节奏感,形象地表现出原文所想传达的信息。且王译偏向口语化,表达更加有趣,符合儿童读者的期待视野,易于儿童读者理解。

2.句子通达性

儿童阶段接受的语言简洁、通顺、明了,且多为口语化的语言。由于汉语和英语的语法句型存在着较大差异,在英语中,长而复杂的句子结构很常见,若是译者在翻译时一味地遵循英文原句型,不免会使得句意有失偏颇。对于成年人来讲,在理解文章意义方面不会有太大问题,但是对于身心处于发展中的儿童来讲,理解起来难度较大。译者在翻译时使用短句、几个连续的动词,就能将作品活灵活现地展示出来,更适合儿童读者阅读。

例3:When this shower of arrows was over, I fell a groaning with grief and pain; and then striving again to get loose.

张译:这一阵箭雨过去以后,我不胜悲痛地呻吟起来,过了一会儿我又挣扎着要脱身。

王译:箭雨过后,我又痛又难受,忍不住发出呻吟,然后又拼命挣扎,想要摆脱束缚。

这里描述的是格列佛初到小人国,被小人国人民袭击的场面。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张健在翻译时基本是遵循原文句型进行翻译,句子也是完全按照英文原文进行切分,虽然读起来倒也流畅,但不免显得有些死板。相比之下,王岑卉采用了简单的句子结构,将句子切分成几个短句,“发出呻吟”“拼命挣扎”“摆脱束缚”这几个四字词语的运用,既展现出小人国人民对主人公的防备,也更加鲜明地传达出格列佛当时既痛苦又无助的感受。王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之上,跳出原文的句子结构,用通俗传神的语言传达文中的含义,四字短语的运用使得句子节奏感更强,结构也更加清晰。

例4:...to whom I had been very serviceable, at a time when he lay under the highest displeasure of his imperial majesty.

张译:有一次,他大大地触怒了皇帝,我曾为他出过一份力。

王译:他有一回惹恼陛下,我帮忙解了围。

在这个句子中关于“serviceable”的翻译,张将其译为“出过一份力”,王将其译为“解了围”,这两种译法都有其合理之处,但是放到句子当中看,张健译文意思表达不完整,容易让读者产生疑惑:“为他出过一份力”究竟指的是哪个方面?格列佛是否帮助了这个大臣?而王岑卉译文则将原文的意义完整地、准确地表达出来——在这位大臣惹怒国王时,是格列佛帮他说话,让他免于责罚。这两个句子从表达上来看没有什么问题,只不过相比之下,王岑卉的表述更加清晰明白,让人一目了然。

3.语言生动性

对于儿童读者来说,相较于死板且书面化的描述,生动的故事情节更能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因而,作者在写作时应该多使用修辞手法以及叠词等生動的语言来呈现活泼的画面,译者在翻译时应将原文生动、有趣的语言特征保留。

例5:Whereupon I rose up ... But the noise and astonishment of the people, at seeing me rise and walk, are not to be expressed.

张译:我站了起来……人民看到我起来走动,惊讶喧闹的情形简直无法形容。

王译:我慢慢站起来……他们见我站起来四处走动,都吃惊得大喊大叫,吵得简直能掀翻屋顶。

这里描述的是格列佛孤身一人初到小人国却被如此对待的沮丧又难过的心情,以及小人国的人民第一次看到格列佛起身走动时惊慌失措的情节。这两句的翻译,表现出两个译本在节奏上有着一定差异。张健在翻译时按照原文的顺序翻译,“站了起来”“简直无法形容”用词比较书面和含蓄,读来难免生硬,难以激发儿童读者的阅读兴趣。而王岑卉用了“慢慢”一词形容格列佛的动作,生动表现出格列佛从震惊到沮丧的情绪转换。另外,“吃惊得大喊大叫”“吵得简直能掀翻屋顶”使用了夸张的写作手法,生动地表现出小人国人民的惊讶和害怕,保留了原文的语言特色,整个文字读下来活灵活现,让小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达到儿童读者的预期。

三.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批评

接受美学打破了传统的以作者和作品为中心的翻译观念,更多的将注意力转向读者,强调读者的中心地位,注重读者的阅读感受,这与儿童文学中儿童读者群体的要求不谋而合。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译者在翻译时应该首先考察译文的预期读者,着重观察目的语读者的特点,认真揣摩原文,感受文字中富有感情的语言,进一步传达上下文中最重要的意义。因此,从以上对《格列佛游记》中小人国游记的语言层面的分析来看,本研究会从译文的预期读者和翻译目的两个角度对两位译者的译本作出批评。

译文预期读者的确定是译者进行翻译的前提,也是必要的准备,只有明确目标读者,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才能更好的把握译作的语言风格,满足读者的期待视野。儿童读者的期待视野因个人成长和社会变化而不同,这就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张健译本虽说是《格列佛游记》的重译本,但其发表年限较早,后又经过几次修订,语言体系更加完善。经过分析举例,可以看出其译作的语言风格比较直接,语言偏向成熟,译文中多有晦涩难懂的词汇,翻译质量颇高,因此可以看出张健译文的预期读者为大众读者。王岑卉译本也是重译本,译本出版于21世纪。即便如此,在翻译过程中也难免会被张译本的固有印象所影响,要想做到既有创新之处,又能准确传达原作的精神,就要找准译文的定位。彼时正是儿童文学发展的高潮,因此她选择以儿童作为预期读者,翻译过程中考虑到儿童的知识经验和接受能力。王岑卉的译文版本偏向于口语化,将长句切分为短句,多使用简洁易懂的表达,增强译文的趣味性,以满足儿童读者的期待视野。除此之外,考虑到预期读者的特殊性,王在翻译时有意地消除中西方文化差异,用更生动的语言增强译文的可读性。

翻译目的是指通过翻译意欲达到的效果、结果或用途,其目的性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每一个翻译行为背后都有一个既定的目的,并且要尽可能地实现这一目的。从译者的翻译目的来看,两位译者在翻译时都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即对原文负责、对读者负责以及对艺术负责的意识。张健的译本是1962年出版的,主要面向成人读者,倾向于充分性且语言较成熟,翻译风格比较保守,译本多用直译,再者其受当时社会文化背景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可以看出其翻译目的是把原文尽可能原封不动地介绍给读者,用词用句难免局限。而王岑卉的译文更偏向于口语化,多用意译,注重语言的可接受性。21世纪以来,东西方文化交流愈加频繁,彼时儿童文学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多,这一时期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会更多的考虑到儿童读者的需求,而王译本正是2016年出版的。因此她的翻译目的则是忠实于原文的同时,用易于理解的语言,满足儿童读者的期待,同时让更多的小读者能够了解、接触西方文化。因此,由于翻译目的存在差异性,译者在翻译时便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总的来看,两位译者的译文的预期读者和翻译目的均不相同,译作所呈现出的方式和内容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译文也各有千秋,相比之下,王岑卉译本或许更适合儿童读者阅读。

儿童文学翻译批评不仅能够保证翻译质量,也能为儿童文学翻译实践提供有利借鉴。本研究通过对两个译文语言层面的分析,从译文的预期读者和翻译目的两个方面对译文做出翻译批评,得出:译文的预期读者和翻译目的,对翻译结果和翻译手段有着一定的影响。通过对《格列佛游記》译本的实例分析,证明了接受美学理论应用于儿童文学翻译批评是可行的。所以,将接受美学应用于儿童文学翻译批评,用系统的理论指导文学翻译批评,可为译者明确目标读者以及合理运用翻译策略提供理论指导,帮助译者提高自身的翻译素养,对儿童文学翻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姜建强.论尧斯接受美学中的“期待视野”[J].社会科学辑刊,1992,(06):119-123.

[2]金元浦.接受反应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122.

[3]李文娜,朱健平.儿童文学翻译研究:现状与反思[J].外语与外语教学,2021,(04):43-52+148.

[4]廖七一.翻译的界定与翻译批评[J].中国外语,2020,17(06):77-82.

[5]刘云虹.论文学翻译批评的多元功能[J].中国翻译,2002,(03):30-32.

[6]孙茜.论姚斯接受美学理论中的“期待视野”[J].品牌(下半月),2014,(08):261.

[7]徐德荣.儿童文学翻译刍议[J].中国翻译,2004,(06):35-38.

[8]徐德荣.儿童本位的翻译研究与文学批评[M].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2017.

本文是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高校外语教育“课程思政与混合式教学”专项课题“国际治理视域下高校大学英语教师思政素质养成的叙事研究”(2020WYKT075)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

猜你喜欢
格列佛游记接受美学儿童文学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唯童年不可辜负
——两岸儿童文学之春天的对话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戏剧翻译
英伽登的“具体化”理论研究
接受美学视角下Mulan的翻译研究
“原生态”与儿童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