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情趣

2023-08-08 01:10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23年32期
关键词:含蓄宋词词人

核心考点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以“审美鉴赏与创造”为核心素养。审美的核心是情感,其形象性和感染性对陶冶高尚情操、培养人的丰富情感有着重要作用。我们需要从发展审美情趣入手,学会理解、鉴赏,通过广泛阅读,培养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

能力检测一

宋代文人并不排斥和拒绝世俗生活,但是宋词中所表现的生活享受却并非毫无节制地纸醉金迷,其中熔铸着词人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和理想追求。相比于宫体诗的暧昧,宋词显得真挚而深刻;相比于西蜀词的狂乱,宋词显得含蓄而高雅。

首先,是对生活的艺术化追求。词的文人化同时也是雅化的过程,而这不仅是指结构的精致化、措辞的典雅化等艺术形式的改变,更是指文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化,甚至可以说宋人对生活的艺术化追求从本质上改变了词从市井民间带来的粗俗之气,从而使宋词成为雅俗共赏的艺术珍品。

其次,是对人生本质的深刻把握。享乐生活并非所有文人词的终极表现对象,歌吹动天、富贵盈目的生活并没有使词人沉迷,其可贵之处正在于他们往往能透过人生的表象,进入到对人生的深层思索之中。

男女之情是人類最本能也是最美好的情感,但终敌不过时间,也敌不过难以预测的人生命运,而实际上人生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是如此。情感生活中的聚散离合在一定程度上象征了人生的悲欢得失。因此宋词虽然在整体上仍不出风云月露、郎情妾意的范围,但是却渗透了越来越多的理性色彩,其中熔铸的不仅是漂泊流离的身世之悲,更是对聚少离多的人生无奈的深刻体味。如晏几道的《小山词》描写的虽然都是他与鸿、云、莲、萍等歌女的情感交往,但是“考其篇中所记悲欢合离之事,如幻、如电、如昨梦前尘,但能掩卷怃然,感光阴之易迁,叹境缘之无实也”(《小山词·自序》)。词人充满苍凉无奈的人生体味在一定程度上消释了词由风花雪月、音乐美女织就的快乐佻达,只要看看宋词中无所不在的忧伤情绪,就可以窥见他们以痛苦酿就的心灵渊薮。

第三,对生活的理性化态度。词人们以敏锐深邃之心穿透五光十色的生活表象,直探人生本质。他们体味着聚散离合的无奈伤痛,同时又在努力地摆脱这样的困境,以理性来克制情感,超脱现实。苏辙所谓“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黄州快哉亭记》)的人生态度代表了宋代士大夫文人对超越美、理性美的追求。宋词虽以情胜,但这种理性化态度同样影响了词人。随着宋词文人化进程的深入,理趣逐渐成为一些词人新的美学追求。比如同是“七夕”词,便逐渐从“愿天上人间,占得欢娱,年年今夜”(柳永《二郎神》)的溺于情发展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的深于情乃至“缑山仙子,高清云渺”(苏轼《鹊桥仙》)的超然于情。

对生活的审美化追求、对人生真谛的不倦探索和对现实生活的理性超越,使宋代文人词获得了思想的深化和精神的升华,宋词在这些方面与宋诗有着内在的一致性。但是两者终究不同,词是以情感化的独特方式表现着词人们深邃的哲理思索。如果从文化层面而言,宋诗体现的是宋人自觉担当文化使命的群体意识,宋词体现的则是他们出自内心、出自人生需求的个人文化选择。这两者或分道并驰,或水乳交融,成为宋代文学不可或缺的两个部分。甚至可以这样说,正是因为兼有诗的品格和词的气质,宋代文化才显得刚直而不生硬,妩媚而不卑俗。

(摘编自王晓骊《情感化·理性化·审美化——宋词和宋人的文化追求》)

【训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宋词所表现的生活享受并非是毫无节制的,这是因为宋词熔铸着词人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和理想追求。

B.词的文人化同时也是雅化的过程,它既是指结构的精致化,又包含措辞的典雅化等艺术形式的改变。

C.宋词渗透着理性色彩,其中不仅有漂泊流离的身世之悲,更有对聚少离多的人生无奈的深刻体味。

D.获得了思想深化和精神升华的宋代文人词同宋诗以同样的方式表现着宋代文人们深邃的哲理思索。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通过宋词与宫体诗、西蜀词的比较,突出了宋词真挚而深刻、含蓄而高雅的特点。

B.宋代词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往往能够透过人生的表象,进入到对人生本质的深层思索中。

C.宋代词人充满苍凉无奈的人生体味消释了宋词由风花雪月、音乐美女织就的快乐佻达。

D.宋代文化能够形成刚直而不生硬,妩媚而不卑俗的特点是因为受到了诗和词的共同影响。

能力检测二

含蓄作为一种美的形态,是诗人创作的共同追求,也是读者鉴赏再创造的需要。

艺术审美的第一步,便是读者对作品审美意蕴的理解与发现。浅露平直的作品,读者无需去发现,因为它原本就一览无余。唯有含蓄性的作品,一方面,它总是留下许多空白、许多空间,不让读者一览无余地把握它,总是“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期待着读者去领悟。另一方面,它又总是提供一些暗示和媒介,引导读者去思索、领悟。读者循着作者提供的暗示和媒介,即诗中直接描写的事物,乃能一步步地由已知到未知,由少许到许多,由表层到深层,领悟作品的意蕴。

艺术审美不仅仅是单纯的接受、理解,而是主体(读者)与客体(作品)的交流契合。读者读诗,不仅仅是领悟作品的意蕴,也主动地参与艺术的再创造。读者进入的境界,已经不仅仅是诗人创造的艺术世界,而是诗人与读者共同创造的另一艺术世界,这就是所谓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这种艺术的再创造融入了读者自身的感受和灵智,所以便会感到特别亲切,以至神游其中,流连忘返。

钟嵘认为,好诗应是“闻之者动心,味之者无极”。此所云“味之无极”也是众多诗人追求的审美理想。阅读含蓄深厚的作品,由于作品本身“万取一收”的丰富性和某些文字媒介的多义性和多向性,由于作品意象本身的朦胧性,以及读者与作者生活经历、艺术修养的差异等,读者的理解往往不可能同作品反映的生活内容和诗人的情感达到完全的契合,我们总会感到它太丰富,太深邃。越是这样,我们越是想去领悟、探求,把握它的全部,于是便会一次又一次去吟诵、涵咏,产生永不满足的“味之无极”的追求感、向往感。

诗是最精炼的文学体裁,它必須用尽可能少的篇幅包孕尽可能多的内容。诗人总是选择那些包孕丰富、含蓄深远的生活事件、生活场面来构思他们的诗篇,企望在“言外”建立一个无限丰富的艺术世界。因而诗的精炼性总是和诗的含蓄性联系在一起的。善于含蓄者,不仅能以“有尽之言”达“不尽之意”,做到“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而且能使余意自显,不言而喻。

诗歌语言的含蓄性则是涉及修辞、炼句、炼字等方面。用典是文人诗词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诗的意旨需读者通过典故的暗示去领会,因而具有含蓄的性质。

诗人炼句、炼字,主要是为了语言的精警、生动,但有时也是出于对含蓄的追求。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司马光赞其“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这里“闹”字的使用,真可谓是含蓄蕴藉,意境深远。

(摘编自赵国乾《论中国古典诗学的含蓄美》)

【训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含蓄深厚的作品以有尽之言引发读者的探求、吟诵和涵咏,使作品达到众多诗人追求的“味之无极”的境界。

B.含蓄的作品和浅露平直的作品相比,前者的审美意蕴更丰富,需要读者由表层到深层,一步步去发现。

C.读者获得诗歌的无穷之意在于他们的理解不可能同诗歌反映的生活内容和诗人的情感完全的契合。

D.诗人通过炼字可使语言精警、生动,作品也常因一字之力而境界全出,于精警之中富有含蓄意味。

2.材料中说,用典可以使诗具有含蓄美,下列诗句不能体现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

B.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C.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白居易《琵琶行》)

D.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黄庭坚《登快阁》)

3.当代作家李敬泽说:“伟大的作品,往往是一个伟大的作者和无数伟大的读者共同完成的作品。”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

(参考答案见下期中缝)

猜你喜欢
含蓄宋词词人
宋词里的中秋月
半小时漫画宋词
论词人择调与审美联想
半小时漫画宋词
品读宋词
王士禛 汉诗에 나타난'含蓄'의 미학
林逋梅妻鹤子
憧憬含蓄是一种收藏
词人的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