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式、立体化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

2023-08-08 16:48:02朱郴韦刘楠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24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朱郴韦 刘楠

[摘 要] 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三全育人”工作体系的重要途径,需要促进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有机融合。实施课程思政要坚持遵循教育规律、落实教师责任、强化分类指导、突出示范引领,建设课程育人、教师育人、教材育人立体化平台,促进思政课程、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融合式改革,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加大示范课程培育力度,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关键词]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融合式教学

[基金项目] 2021年度北京市教委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行业特色一流本科大思政一体化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施”(202121)

[作者简介] 朱郴韦(1984—),男,江苏常州人,硕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务处工程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3)24-0020-04 [收稿日期] 2022-05-30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是回归教育本质,强化课程育人作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发挥好教师和课程的育人责任,使立德树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需要紧紧围绕教师队伍、课程建设、课堂教学三个核心环节,强化“主力军”“主战场”“主渠道”作用,有机融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坚持同向同行、相互支撑,达到全面覆盖、类型丰富的建设目标[1-3]。

一、课程与思政有机融合原则

(一)遵循教育规律

课程思政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是将课程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拓展为价值引领下的知识、能力、素质融合培养,将课堂从思政教育、学科专业教育相互独立的状态拓展为各类课程围绕立德树人、价值引领同向同行的模式,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准确把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科学规律,坚持核心价值引领,一课一案,分类指导[4]。结合专业特色,发挥学科优势,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凝练知识体系所蕴含的思想价值,挖掘提炼课程育人的精神内涵,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课程大纲、教材教案,通过认真组织教学,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落实教师责任

教师是推动课程思政改革落地落实的主体,其教学改革的投入直接影响课程思政的实践成效。教师首先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学术积累,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熟练掌握教学技能和手段,这样才能游刃有余地将专业知识体系与思政理论体系有机地衔接和融合,并通过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等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展现出来,进而实现课程育人的效果。只有持续提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建立优质课程资源和教学改革成果的共建共享机制,才能有效调动教师课程思政改革的积极性,发挥教师育人的主体作用,以机制和制度保障教师课程思政的持续改进和质量提升。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的理念,在教师自身真懂真信的基础上强化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与实践技能,引导所有教师都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实现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

(三)强化分类指导

专业培养方案中不同类型的课程承载着不同的育人作用,都是围绕专业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按照毕业要求设计自身的教学目标,并将课程教学目标系统分解到每一个知识点和考核环节,通过知识点与课程、基础与专业课程、理论与实践课程间的相互支持形成完整的专业培养体系。课程思政的建设关键在于融入每一门课程,既要突出改革重点,明确育人目标,注重统筹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与第二课堂的育人作用,贯穿培养方案制订、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教材建设、教学质量评价等各方面,又要系统梳理理论和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的知识脉络、能力训练、价值传导等,分类分步、有序推进,探索各类课程的思政教学改革思路、内容、方法,将课程思政素材、案例等系统地融入教学实践,实现课程育人的目标。

(四)突出示范引领

课程思政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提升思想认识的过程,需要充分发挥优秀教师和课程的示范带动作用,营造课程思政建设的良好氛围。既要鼓励教师踏踏实实认真钻研课程、教材教案,努力将课程打磨成学生思想交流、能力培养、素质提升的主渠道,也要大张旗鼓地将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成果的好点子、好经验、好做法推广到更多的课堂中,让更多的教师和学生从中受益,提升教师投入教学的荣誉感和成就感。面对不同的学科专业、不同类型的课程,通过持续的强理念、重建设、抓典型、树标杆、推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定期召开课程思政专题经验交流会,以点带面、逐步推开,确保每一门课程、每一名教师都能发挥好育人作用,进而形成人人讲育人、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的良好氛围,实现各门课程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二、课程思政立体化平台建设

(一)建设课程育人平台

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以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依据,有针对性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各类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系统地嵌入培养方案、课程大纲、教材教案,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5]。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在专业毕业要求、课程大纲、教学目标中明确育人要求,落实到课程教学设计与考核中,提升学习过程体验和教学实践效果,着力培养具有强烈家国情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积极采用微课、微视频、慕课等信息化教学模式,在课程思政教育中深度融合人工智能、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引导学生结合现实案例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建设教师育人平台

围绕学生成长成才,以全员育人的理念系统分析参与人才培养各环节的不同类型教师的育人定位,明确责任要求,贯穿教学环节,合力提升人才培養质量。充分发挥本科生导师、班主任、辅导员等各类教师的育人作用,突出教师立德树人、全方位服务学生健康成长的育人定位,强化教师在思政教育、学业指导、创新训练、素质提升等方面的责任要求,使教育教学更有温度、思想引领更有力度、立德树人更有效度。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把政治标准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发挥教师的德育功能,构建以学生成长成才为核心的教师教育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坚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优良的师德师风引领和强化学生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

(三)建设教材育人平台

重视教材教案在课堂教学中的基础作用,以正确的政治导向、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知识体系、创新的教学设计等系统优化课程知识脉络,合理设计教学过程,打造经典的教材教案。坚持把育人要求融进教材教案,广泛吸收课程思政建设成果,优化课程知识体系,强化教材的价值导向。依托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等,体现学科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案例库,全面宣传行业或学科领域发展成就,强化学生专业思想和学术品格的养成。积极建设课程思政教学素材库和案例库,充分挖掘学科专业中体现历史传承、创新发展、先进事迹等具有价值引领的课程思政素材,在主题凝练、融入方法、教学实践等方面提供教学案例参考。

三、课程思政融合式改革

(一)强化思政课程核心引领作用

坚持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用最先进的理论、最生动的实践教育学生。全面实施思政课程改革创新计划,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思政课思路创优、师资创优、教材创优等。依托优势学科专业、学校发展成就开发特色教学资源,建设反映学科广度、历史深度的校本特色课程,将学生自身发展与国家、行业的命运紧紧相连,打造具有学校风格的思政选修系列课。持续增强学校各类理论学习社团的影响力,加强对经典篇目的学习和研讨,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进一步促进大学生的理论素养提升和健康成长。

(二)突出通识课程综合育人作用

在通识教育中根植理想信念,将正确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有效传達给学生。在通识课程中,围绕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科学精神、国家安全意识和认知能力等核心要求,建设具有代表性、引领性的核心课程,强化课程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培育家国情怀、增强综合素质等。聚焦大学生体质健康,加强体育教学的改革,面向不同学生体质基础,构建多样化的课内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体系,发挥体育教学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作用。推进美育教学改革,挖掘生活和学习中处处存在的美学元素,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激发其创造创新活力,打造一批艺术教育品牌活动。

(三)加强专业课程思想浸润作用

全面推进专业课程思政改革,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价值观的同频共振,充分挖掘专业知识讲解中的育人价值,突出专业课程的能力与素质提升功效,拓展、深化专业课自身蕴含的思政教育功能,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通过开展培训会、分享会等多种形式的集体教研活动,细致研究不同课程的知识体系结构与科学思维训练,探索从国家战略、社会进步、行业发展、学科创新、文化传承等多个视野,多角度地梳理课程教学内容蕴含的价值理念,拓展课程广度、深度和温度,实现知识性与人文性相结合,引领性、时代性与开放性相融合。

(四)增强实践课程劳育作用

坚持实践育人,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让学生在亲自参与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将劳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设立劳育必修课程,加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培养优良的劳动品质。围绕实践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与素质统一的要求,整合专业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资源,培养学生在复杂环境下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能力,引导学生增强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在实践体验中增强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构建校内外协同联动的“实践育人共同体”,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感受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

四、课程思政能力体系建设

(一)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改革能力

1.开展课程思政改革系统培训。发挥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的改革推动作用,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师培训与发展体系,广泛开展师德师风、人文素养等专题培训,建立课程思政全员培训制度,实行理论与实务相结合、分模块专题学习,实现课程思政专题培训常态化、制度化,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育人水平。强化全员协同机制,支持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协同合作,组织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共同开展教研活动、打磨教材教案、创新教学方法、推广实践成果。

2.搭建课程思政建设交流平台。发挥基层教学组织的实践者、推动者作用,建立和实施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定期开展教师间的听课评课、教学反思、示范观摩、经验分享等活动,在交流中相互借鉴、共同进步。将课程思政建设纳入基层教学组织达标创优考核体系中,鼓励学术大家、教学名师等带头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政治引领和组织保障功能,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教师党支部推动教学科研工作、增强组织凝聚力和引领力的重要抓手,鼓励教师党员置身课程思政第一线,当好排头兵,建好示范课。

(二)加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培育力度

1.建设教学改革示范平台。深度推进课程思政改革,通过“线上+线下”“专题培训+示范观摩”“校内+校外”等多种形式,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推行教学改革示范,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升课程质量,更好地发挥育人作用。精心总结示范课程的实践成效和改革成果,结合学科专业优势建设校本和校外资源相结合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构建集教学研究与示范建设、教学培训与观摩展示、案例汇集与成果推广于一体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示范与共享平台。

2.加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培育力度。发挥优质精品课程的示范引领作用,在教育理念先进、教研活动活跃、教学改革与建设基础好的课程或专业中,选树一批精品示范课、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专业思政优秀教学团队。分阶段推进示范课程建设工作,通过试点先行、逐步推广,实现在所有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思政示范体系。鼓励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在各类在线课程平台上线,开展示范、观摩教学、成果推广宣传,参加各类教学设计、教学创新大赛,申报教学成果奖励,扩大优质课程的影响力和受益面。

(三)完善课程思政教学质量体系

1.优化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和教学效果作为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加大在教师年度考核、教学评优等工作中的权重。将课程的价值引领作为教学质量评价的首要因素,在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听课等质量评价指标中把价值引领作为明确的监测指标,从学生评价、同行督导、教师自评等多角度反映课程思政的实际效果。以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主线,合理明确各课程的目标和要求,不拘泥于固定的内容、方法、模式,以专业课程育人的综合成效考察教師课程思政改革成效。

2.优化学院教学工作评价体系。强化学院教学工作主体责任,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教学工作的最前线,将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作为学院课程评估、专业评估、一流专业建设、教学绩效考核等的重要内容,从专业层面重点考察整体设计育人目标与课程体系的支撑关系,体现不同课程承担的不同育人责任;从课程层面重点考察实现课程思政要素深入大纲、融入教案、进入课堂的路径,反映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融合成效。在课程建设遴选立项、教学成果评优评奖等过程中增加价值引领、育人成效等指标,通过持续有效的激励措施,巩固提升课程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高宁,王喜忠.全面把握《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理论性、整体性和系统性[J].中国大学教学,2020(9):17-22.

[2]任军,梁怀宇.“一引领、两驱动”的“三元共同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21,9(6):1-6.

[3]张春萍.加强新商科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21(10):37-39.

[4]张天祺.专业课课程思政效果“协同评价”机制实效性研究[J].高教学刊,2022,8(4):168-171.

[5]周青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核心问题和解决思路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20(27):70-71.

Construction of Integrated and Stereoscopic Teaching System for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ZHU Chen-wei, LIU Nan

(Academic Affairs Office,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Beijing,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for colleges to adhere to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and to construct “three-wide education” system. It is necessary to promote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explicit education and implicit education,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Carrying out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should adhere to the laws of education, implement teachers responsibilities, strengthen classified guidance, highlight demonstration guidance, and build a stereoscopic platform for curriculum education, teacher education and textbook education, and promote the integrated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general courses,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practical courses, and improve the ability of teacher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demonstration courses,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Key word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eaching reform; integrated teaching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科技视界(2017年23期)2017-12-09 10:55:55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科技视界(2017年21期)2017-11-21 09:06:22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03:04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00:36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1:08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59:03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1:20:38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1: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