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023-08-08 15:45李雪松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23年30期
关键词:人民性观点文艺

李雪松

应考锦囊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中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重要考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指在文章中作者对某事或某物的主观倾向,或赞同、或反对、或喜爱、或憎恶,带有鲜明的个人主观色彩。有的作者会直接点明个人观点,有的则间接表现(如取譬设喻);有的作者喜欢直接议论抒情,一目了然,有的则暗含在字里行间,若隐若现。考生在分析概括时,应当抓住文中具有议论总结的句子,以及一些标志性词语,如“认为”“觉得”“感到”等。

观点推断题主要考查考生筛选、分析概括和根据原文内容进行逻辑推断的能力,考生需要依据文本作“推断”性表述,大多包含前提与结论两方面的内容。有的题目甚至扩展到运用文章的有关知识、理念去分析问题,考生在理解文意,尤其是文本里的重要观点的基础上,要运用这个观点分析问题、回答问题。这类题目由于信息比较分散,概括性较强,观点较为隐蔽,故难度较大。答题时,在阐释概念、论证观点、推导结论时,要分析前提是否合乎文本内容,也就是作为推断的依据与原文观点是否一致,最后呈现结论,既要注重说理的层次性,又要遵循思维的逻辑性以及推论的合理性。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要注意避免下列几种情况:①归纳不完整,遗漏重要观点。②任意拔高,把文中没有的观点态度强加给作者。③概括的角度不对。④存在“思维定式”,将自己的观点态度当成作者的观点态度。⑤分不清信息的主次,不能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排除冗余信息。

针对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

材料一:

人民性是文化、文学现代性的核心内容,既是其动机,也是其成果。现代社会要建立起普遍统一的组织结构,就要生成文化的共同体,其语言、思想逻辑、价值认同、理想目标能达成一致,就需要获得广泛的社会性,而其基础就在于文化、语言、文学具有人民性。

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处于一个变革时期,经典现实主义受到欧美现代主义的挑战,大量的欧美作品翻译过来,一度取代了苏联文艺对中国文艺的影响。现实主义的开放体系与现代主义的先锋探索一起开辟当代中国文学的广阔道路,如意识流小说、现代派、荒诞派、黑色幽默,直至后现代式的先锋派,中国文学无疑在艺术上上了一个台阶。但是,无论是现代派还是先锋派,都属于阳春白雪。艺术创新固然需要,但文艺的人民性在任何时候,在中国的国情下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任务和责任。20世纪90年代,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现实主义获得了一次崭新的再生。陈忠实、莫言、贾平凹、刘震云、铁凝、王安忆、阿来都各自写下既具有现实主义传统特色,又汲取了世界优秀文学经验的作品,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20世纪80年代末至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文学走向市场化的时期,市场化在客观上解决了文艺走向大众、面向大众的问题。图书市场的销量、电影市场的票房,就足以使大众成为接受的主体。文艺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消费社会的产品,它使人民群众最大可能分享文艺作品的各种成果。

但是,在中国的历史条件下,“人民性”也并非因此演化成现代性的一个基础的普遍性的概念。在“阶级论”被淡化后,文艺的大众化、消费化无疑使文艺具有了人民性,但它与文艺的人民性的经典内涵还是有一定区别的。这个区别的根本之处在于:文艺的人民性要具有正确的政治导向,要引导人民积极向上,要使全体人民团结为一个整体,凝聚成一股力量,向着一个共同目标前进。在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时期,人民性无疑还是占据文化领导权地位,起到积极的正确的引导作用。

新时代赋予文艺服务人民以新的内容,同时也赋予人民性以新的内涵,也可以说新时代有新时代的“新人民性”,就是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放在首位。“新人民性”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因而,才能如此信任和尊重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需求。

當然,当今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互联网众声喧哗。社会的复杂性表明,文艺依然不能放弃正面引导人民群众的责任,在多样化和丰富性的文艺繁荣格局中,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无疑应该始终起到引领作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的“新人民性”才能真正圆满实现。

(摘编自陈晓明《人民性、民间性与新伦理的历史建构》)

材料二:

中华诗词文化源远流长,绵延不绝,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艺术生命力,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能满足千百年来中国各族人民群众对于诗歌的精神生活需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有诗云:“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其所谓“天意”就是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而“人间”的主体就是人民,是广大人民群众需要优秀的诗歌作品满足其文化需求和审美需求。在中华诗词文化发展史上,正是因为有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民性诗词文化的精神接力和审美传递,中华诗词文化的主旋律和正能量才得到了充分彰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社会主义性质的人民性诗词文化得到了更为广泛而深入的实践与推广。我们不仅大力挖掘中华古典诗词的人民性文化资源,而且全力弘扬中华近现代诗词的人民性文化精神,由此继往开来、守正创新,在前贤的基础上努力开创中华当代诗词的人民性文化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多次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毫无疑问,我们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探讨中华人民性诗词文化的当代价值,比如政治思想、社会建设、文化传承、历史积淀、审美趣味、学术资源等。

在漫长的中国古代诗教文化传统中,始终绵延着生生不息的儒家民本主义诗学血脉。从屈原到杜甫再到龚自珍,中华诗词的儒家民本文化不能被简单地视作封建忠君思想而加以否定。只要我们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进行合理的扬弃,中华古代儒家诗教文化传统就能转化为中华当代人民诗教文化新传统——这已经在中华诗词文化的近现代转型中得到证明,而且在中华当代诗词文化建构中也取得过成功经验。只要我们的诗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行创作,坚持对中华优秀诗词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一定能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探索出一条中华当代人民诗教的新路来!

(摘编自李遇春《中华诗词文化的发展演变、当代形态与价值》)

1.下列对材料中“人民性”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民性是现代社会文化共同体的生成基础,与中国国情息息相关,任何时候都要坚持。

B.人民性离不开市场化,市场化使文艺走向大众,使人民群众最大可能地分享文艺作品。

C.文艺的人民性与文艺的大众化、消费化虽然存在密切的联系,但是彼此有明显的区别。

D.不同时代人民性的内涵不尽相同,当下应关注人民群众的真正需求,弘扬艺术正能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变革到90年代的传统文化复兴,中国文学思潮从欧美现代主义转为现实主义,艺术上获得不断进步。

B.新时代赋予文艺以新的内容,无论社会环境多么复杂、文艺格局多么丰富,文艺的创新性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C.中华古代儒家诗教文化在其特定历史背景下曾经产生过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全盘否定其历史合理性。

D.两则材料都从文学史的角度辩证思考“文艺的人民性”问题,肯定其积极意义;又都放眼当下,对文艺工作者提出了要求。

3.下列选项中,最贴近材料中“人民性”文艺观的一项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B.富于感情,这是写好作品的最好手段。(高尔基)

C.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D.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杜甫《戏为六绝句》)

4.文艺创作应如何增强人民性?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

5.请以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为例,从思想内容和审美趣味两个方面,探究人民性诗词文化的当代育人价值。

答:

(参考答案见下期中缝)

猜你喜欢
人民性观点文艺
试论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
把牢信访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
1942,文艺之春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观点
□文艺范
立法人民性的四条实现途径
业内观点
新锐观点
观点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