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劳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2023-08-08 07:19熊恩林
基础教育论坛·上旬 2023年8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小学语文

熊恩林

摘  要:将劳动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通过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育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劳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不仅能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学生劳动体验,还能使学生获得审美情趣的提升。文章对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劳动教育;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育美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的身心成长是一个多维度、全方位、系统性的动态过程。劳动教育重新回归课堂,使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相互融合渗透,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体现“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对于发展学生的劳动素养、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塑造学生的优秀品格具有重要意义。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问题

1. 认识不足

将劳动教育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中,能使学生从中习得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进而感悟劳动之美并内化劳动精神。然而,由于部分教师教学任务重、劳动教育观念狭隘、家校合作不力等问题,导致劳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多停留于浅表,功利化的语文课堂,形式化的劳动教育渗透,导致学生的劳动素养不足,劳动实践创新更是无从谈起。

2. 切点模糊

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渗透,既要体现学科属性,又要体现劳动教育的特点。小学语文教学中所呈现的劳动观念、劳动场景和劳动画面,蕴含着独特的人文价值和艺术之美。但是,由于缺乏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的深度建构与有效联结,导致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较为模糊。劳动教育渗透随意化现象比比皆是,或机械模仿,或照搬照抄,仅将劳动教育视为语文课堂的点缀,不能彰显劳动教育的应有取向。

3. 方法单一

部分教师由于缺乏对劳动教育人文价值的提炼,导致在渗透劳动教育时以技能讲解为主,生搬硬套,灌输多于引导,说教大过体验,教学方法单一,且忽略了学生的主观感受,未能让学生感受到劳动之美,体会到劳动之于人的独特价值。脱离学生生活经验的劳动实践如同空中楼阁,非但无法唤起学生的劳动热情,反而导致学生对劳动的理解更加狭隘。

4. 脱离生活

劳动教育的渗透往往局限于语文课堂,学生从文本中获得劳动知识、掌握劳动技能、感悟劳动智慧,却很少应用在实际生活中。由于缺少观察,学生很少能够将生活中的劳动智慧、技能、经验、精神等转化为写作素材。真实情境下的劳动体验不足,加上读写分离的现实教学困境,导致学生很难将鲜活的劳动场景转化为生动的文字描绘,也鲜少养成动笔记录的好习惯,学生从中获得的劳动教育和创造乐趣就较少。

5. 拓展不足

小学生接触到的劳动教育方面的读物较少,且缺乏必要的阅读规划和具体指导。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作业布置以书面作业为主,对劳动教育的渗透融合较少,且灵活性、趣味性、拓展性不足。对于教材篇目中的劳动项目或劳动场景,教师缺乏必要的延伸或拓展,从课内到课外,从学校到家庭,学生很少参与创意劳动或亲子家务,无法体会到劳动的乐趣。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

1. 注重实效:激活体验,情中寓劳

鲜活且个性的劳动者形象,生动且刺激的劳动场景,能使学生深入感悟作者的情感和文本折射的道理。教师可以以故事、游戏、比赛等方式,促进学生体验,让学生深入文本,体悟字里行间的情感,真实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进而充分理解文本中蕴含的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为此,教师应该充分激活学生的劳动体验,或角色扮演,或模拟体验,或情景再现,使学生感受劳动中蕴含的智慧,并从中汲取劳动力量。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以下统称“教材”)二年级上册《寒号鸟》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喜鹊苦口婆心地“劝”,寒号鸟不耐烦地“拒”,要读出相应的语气并思考:寒冬腊月,喜鹊住在温暖的窝里,为什么寒号鸟却冻死了?通过朗读使学生明确:喜鹊勤劳,寒号鸟懒惰;喜鹊有准备,而寒号鸟得过且过。当秋天将尽时,喜鹊忙着衔枯草做窝,为过冬作好准备,而寒号鸟只知道玩,累了就睡觉。一勤一懒,对比鲜明,其结局的不同也不言而喻。教师顺势启发:你从寒号鸟身上得到了什么教训?学生回答:勤劳能创造美好生活,好逸恶劳会害了自己。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自觉养成勤劳生活的习惯。

2. 找准切点:立足教材,因文悟劳

(1)紧扣相关文本,体悟劳动之美。

教师可以将教材中有关劳动场景的描绘、劳动经验的传递、劳动情感的歌颂的语文篇目提炼或重构,形成关于劳动教育主题的群文阅读,带领学生在读中体悟劳动、在写中感知劳动、在议中品味劳动,促使其理解劳动之美、发现劳动之趣。

例如,在教学教材五年级上册《桂花雨》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摇花乐”的场景,反复朗读相关语句,感受作者与母亲一起摇桂花的场景,从“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体会“我”摇桂花时天真可爱的情态,感受“我”与大家一起劳动的乐趣。这样,紧扣文本,基于文本描绘的劳动场景体悟劳动之美、收获之美、创造之美,发现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童真童趣。需要指出的是,桂花中蕴含的乡情乡思恰恰是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联结点。教师在渗透劳动教育时要找准切点,让学生走进“摇花乐”的场景,领略劳动之中的人文情感和文化意味。摇落桂花之后,挑拣、晾晒,收在铁盒子里,既可以泡茶,又可以做糕饼。学生可以从中体会劳动与美好生活的关系,产生对劳动的热爱之情。

(2)抓住关键语句,感受劳动之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浸”在文本语言中,或体会农人劳作之艰辛,或感受劳动场景之美,或赞美劳动中蕴含的智慧,抓住精準描绘劳动场景的关键语句反复诵读,使学生体会劳动的乐趣,感受劳动的意义。关键语句中蕴含着朴素的劳动情感或真实的劳动情境,还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将文本中的劳动场景用笔画出来,使其更为生动形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整合,也为劳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提供了资源支持。学生可以在虚拟情境中体验劳动的情趣,积极参与劳动实践,感受劳动之辛苦,体会收获之快乐,发现创造之魅力。

例如,在教学教材五年级上册《落花生》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关键语句入手细读文本,感受劳动之趣。当母亲提议开辟后园的半亩空地种花生时,“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从“都”“很高兴”中能够感受到孩子们对于种花生的欣喜和期待。结合“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一句,教师可以设疑启思: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是对种花生过程的概写。联系生活展开想象,不难体会播种的期待,翻地的辛苦,甚至可以感受到花生开花结果的快乐,每个片段都那么富有生活气息,饱含劳动之趣,那为什么作者要一笔带过,而不具体生动呈现?尝试选择其中一个细节,详细描绘。学生在读、说、议“种花生”的情境时,自然体会到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揣摩、品读“居然”一词蕴含的情感,从中体会“我”对付出劳作之后收获花生的惊喜之情。

3. 创新方法:创设情境,由趣致劳

(1)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回归生活,联系生活创设情境,使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劳动之趣,有利于劳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例如,在教学教材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画一画”:联系现实生活中农人田间劳作的情境,再融入想象理解“大儿锄豆”“中儿织鸡笼”的情境,配上“小儿卧剥莲蓬”的情趣,给词作配图。矮小的茅草房前清溪曲折流过,清澈的水畔长满了碧绿的青草。清新的劳动场景,浓厚的生活气息,淳朴的乡间风情,令人心驰神往。在学习这首词时,融入生活情境,既丰富了劳动情愫,又使学生获得了自然美、风俗美、人情美的熏陶。

(2)巧用音乐创设情境。

音乐能够丰富人的情境理解和情感体验。富有渲染力的音乐情境,能够将学生带入文本中,融情入境,使学生理解劳动之美、体悟劳动之趣。

例如,在教学教材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播放音乐《烛光里的妈妈》,让学生配乐朗读“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一句,想象母亲劳动的场景,从连用的四个“立刻”中感受“我”的母亲的忙碌与艰辛,为了“我”能读书,而日复一日踩缝纫机,母亲的付出何其伟大,母爱的分量何其沉重。深情的音乐,将母爱及爱母的情感推向高潮,既增强了学生对文本内蕴的理解,又让学生体悟到了劳动的艰辛与崇高,并从中感受到了母爱的深沉与伟大。

(3)结合插图创设情境。

教材中的插图色彩鲜明、构图清晰,是鲜活的“第二文本语言”。结合插图创设情境,契合了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教师应该有效利用插图这一视觉艺术创新语文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的劳动场景,真实个性的劳动人物,具体鲜活的劳动画面,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又有利于他们走进文本,理解劳动知识、掌握劳动技能、丰富劳动情感。

例如,在教学教材六年级下册《腊八粥》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母亲熬粥”的插图,说说八儿等粥的心情和喝粥的情态,联系母亲熬粥的细致、耐心,感受粥的香甜,体会劳动创造的快乐。

4. 突出素养:贯通写作,以写融劳

写作是学生劳动思想和劳作价值观的直接表露。首先,在写作中直接赞颂劳动人民及他们的优秀品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熟知的医生、警察、教师等职业为例,理解他们在劳动中的坚韧、付出、辛劳,发现他们在劳动中的创造及智慧。在赞颂劳动人民的同时,要联系自身,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意识,养成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习惯。其次,详细描写劳动场景,刻画劳动之美。春种秋收的画面,农人耕耘田间的场景都是学生熟悉的,却因为太过平常而被忽视,很难成为写作的素材。为此,教师可以结合四季的变化,让学生浇花、种植、采摘,感受劳动的乐趣,体会收获的快乐。也可以利用大扫除、基地劳作等,让学生积极参与集体劳动,在汗水中感悟劳动与收获的哲理,在协作中理解劳动与创造的关系,以此省察内心体验,养成热爱劳动、勤于劳动的优秀品格。最后,在劳动技能的学习中成长。教师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积极参与劳动,这既是培养学生劳动素养的有效途径,又是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方式。

仍以《落花生》这篇课文为例,在完成教学后,教师可以布置创意性习作——“创意种花生”,以水培的方式感受花生发芽的过程,体会劳动的乐趣,记录劳动的过程。写作前,教师可以给学生演示花生的种植步骤或讲解种植要领,也可以播放花生种植流程的相关视频,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田间劳作,以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帮助学生熟练劳动技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劳动就有收获,学会在劳动中塑造自己。

5. 引导拓展:链接延伸,以读育劳

将劳动教育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不能局限于教材内容,还需要向外拓展,以阅读丰富劳动教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有关劳动的经典书籍,以阅读丰富心灵,促使学生理解劳动价值、感悟劳动精神、汲取勞动智慧。随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书籍分享或阅读交流活动,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梳理,推动学生开展基于阅读的“文本加工”。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推荐劳动类阅读篇目,形成主题阅读书单,让学生自由选读,推荐自己的喜爱篇目,并说明推荐理由。在推荐的过程中,学生会有意识地总结劳动经验、丰富劳动感悟,从而形成热爱劳动、积极实践、在劳动中创造的优秀品格。

例如,在教学教材六年级下册《鲁滨逊漂流记(节选)》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没有工具,干什么都困难重重”一句想象鲁滨逊在劳作时所面临的重重困难,并说一说他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学生结合生活展开想象,感受到鲁滨逊因劳动而形成的吃苦耐劳、勇于冒险、开拓进取的精神。在课内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鲁滨逊漂流记》的整本书阅读,让学生围绕主人公“荒岛求生”的情节作批注,感悟鲁滨逊的劳动智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要在体现语文味的同时,赋予人文主题以新的内涵,将劳动精神、劳动观念和劳动价值融入其中,让学生通过“读”和“悟”感悟劳动精神,通过“探”和“得”感悟劳动品质,进而内化劳动素养,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研学.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几点思考[J]. 基础教育论坛(上半月),2023(1).

[2]余美美. 劳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路径[J]. 亚太教育,2023(1).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小学语文
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